略论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中国一重.docx
《略论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中国一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中国一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中国一重
略论企业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推动中国一重持续创新稳健发展
中国一重企业文化研究课题组
摘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全球化发展,企业竞争更加多样、深入、激烈,企业文化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样态,本文将以中国一重的企业文化为例,粗略描述企业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
时代性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营理念,它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多年来,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培育,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不仅为国家开发新产品300多项,填补国内工业空白近400项,创造了无数项“中国第一”,打造了著名的“一重”品牌,而且为社会提供了以“一重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的精神文化产品。
中国一重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一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现为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并开展相关国际贸易。
建厂初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赴一重视察时,亲切地把一重誉为“国宝”。
从此,“国宝”成为了一重的特殊标志。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十分关心一重的建设和发展,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曾先后视察一重。
2006年,温家宝和曾培炎同志分别就支持一重的改革发展问题做出重要批示。
并对一重的发展寄予厚望。
2003至2009年年平均增长率近50%,其发展连上新台阶,产值登上百亿平台。
2010年整体上市。
充分体现了其企业文化的强大动力,说明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始终能够与时俱进。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时代性
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即企业文化与时代进步相应展示出的特征,我们对其理解如下:
(一)创新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
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企业文化的时代性首先体现为创新性。
创新性又进一步表现为企业在时间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对以往的文化的突破、否定,即哲学上所谓的扬弃。
创新是一重核心理念(创新求实勤奋和谐)的四大支柱之一。
创新理念——创新每一天,即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把创新视为企业和员工的生命之源;人人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发展。
始终抓住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实现由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由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由能人创新向集体创新的转变。
1.管理创新体系
强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一重在管理中规范部门职能、再造业务流程、明晰权责体系。
依据国内外市场环境确立科学合理的外延式发展战略。
有效整合一切资源,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商品产值连年攀升,由33亿元到66亿元再到88亿元,直至登上百亿平台,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在稳健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一重管理团队牢固树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识,使企业文化与加强企业管理融会贯通,密不可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集团公司的劳动、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了运营管控型集团化管理模式,进行了专业化、扁平化管理流程再造,使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轨道;干部职工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以法治企、特色鲜明的“管理文化”。
近年来,一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现已初步建设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开发能力的增强;以狠抓职工队伍建设为原动力,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契机,强化管理,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了竞争实力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塑造了职工团队形象,实现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2.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一重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集科研、装备、制造领域的全方位科技创新体系。
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创新模式。
构建“集团公司新技术研发(研发层)、子公司技术转化改进(转化层)、制造分厂技术的贯彻执行(执行层)、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基层创新层)”四位一体的立体式创新机制。
企业代代相承着“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精神,形成了全员创新的可喜局面:
不仅科技人员致力创新,基层的创新活动也层出不穷。
以国际企业为榜样,中国一重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1993年经国家批准组建了中国一重技术中心,研发的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部、省、市的奖励与表彰。
2005年经国家批准组建的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使命是以提高我国重型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型机械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在大型板带轧制工艺及设备、重型容器(加氢、核电、煤液化)、电站铸锻件等领域持续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研究成果。
企业不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技术总成、研制尖端产品和拓展新领域方向齐头并进,用技术实力来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3.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以人为本”落实在企业管理中,既要满足职工群众的利益需求,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中国一重的快速发展,与其拥有一支优秀的科技人员和一线操作者队伍密不可分。
对科技人员,企业以事业、待遇留人。
首先,让他们处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前沿,在自主创新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向世界先进水平攀登,在事业上拥有国内最好的发展机会;其次,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通过国内培训、出国培训,与国际专家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由此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再次,大力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先后把设计部门和研发中心搬迁到沿海中心城市天津和大连,让科技人员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对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加大培训的力度,通过师徒传帮带等方式,加快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并且对高技能人才委以重任,使其在生产一线挑大梁,收入与贡献持续增长。
中国一重实行战略型人才储备,注意人才队伍结构的梯队式建设,流动式培养。
为了进一步鼓励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建功立业,中国一重设立了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评选科技拔尖人才和技能拔尖人才,鼓励申报技术专利,在工人中评聘高级工和中高级技师,给予相应的待遇。
对此,吴生富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还需要加大对创新的奖励力度。
十七大提出引导创新因素向企业聚集,所以今后国家需要进一步营造创新的体制,全社会要大力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给创新者以重奖和学术等方面的荣誉。
”
建设学习型企业,广泛创建学习型班组、培养知识型职工,为职工提供学习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编印中国一重“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员工”书系——《班组建设百家谈》。
以提高员工的学习力,建成持续不断地学习、持续不断地变革自身、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的企业为目标,努力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
通过班组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培养出了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能创新、守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全力保证职工的收入有大幅的增长,在福利补贴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需求。
吴生富总经理心中的愿望:
“我们还要大力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让职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
(二)承继性
企业文化的承继性表现
为:
每个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必有其好的文化传统,并使之在历史的激荡中得以保留下来。
一重历史沿革
1960年
6月,开工剪彩。
1986年
国家主席李先念为一重题词:
“一重是国宝,要锐意进取攀新高峰”。
1999年
中央直接管理
2008年
成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1954年
9月17日,确定在富拉尔基建设重型机器厂。
1993年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2010年
2月9日,股份公司在上海证交所鸣锣上市。
1979年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80年代
第一重型机器厂
90年代
第一重型机器厂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2005年—现在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一重标识演变
60-70年代
第一重型机器厂
1954~1959
1960~1969
1990~1999
50年代(建厂初期)
艰苦创业,奉献祖国
1980~1989
2000~2010
1970~1978
60年代初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
80年代
团结、拼搏、求实、创新
21世纪2010年
以一为重,永争第一
创新求实,勤奋和谐
70年代末
心系一重,只争朝夕
90年代
我们是一重
“一重精神”演变
1954~1955
1960~1969
1990~1999
1980~1989
2000~2010
1970~1978
60年代初
第一重型机器厂
文革期间又称“313厂”
21世纪
2008年设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2010年整体上市
90年代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一重“厂名”演变
70年代末~80年代
第一重型机器厂
建厂初期(50年代)
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
代号403厂
无论是建厂初期的“艰苦创业、奉献祖国”的精神,还是六十年代初期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精神;无论是七十年代末的“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取信于民”的一重厂风,还是八十年代末形成的“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一重精神”,无论是九十年代末提出的“我们是一重”的经营理念,还是目前确立的“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都反映着这样一个事实:
一重、一重人、一重精神相依存,共命运。
正是由于拥有了这样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使一重的各项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三)独特性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即在某个时代背景下某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相比而彰显出的独到之处,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独特性既指本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也包括本企业内部各子公司的独特性,或者更确切的说是集团对下属不同子公司的文化包容。
保持这种独特性,就要求我们从本企业实际出发,构筑适合中国一重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大力培养和发展具有中国一重特色的企业文化,塑造与众不同的中国一重企业文化风格。
各子公司、事业部在公司整体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集团公司下属的设备维修分公司践行“精检精护精修精品”理念,促进形成职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炼钢分厂开展“炼钢核心理念”征集活动,总结提炼出新炼钢精神——“知行合一、人企合一、品质第一、创造第一”。
燃气分厂总结提炼燃气精神:
燃烧自己、无私奉献,忠诚企业、敢于担当。
企业价值观:
真诚服务、超越自我。
木模分厂着力打造“智慧打造精品敬业雕琢人生”的木模文化。
动能分厂提炼了“动能文化”——“四零”目标:
动能供应零事故,运行管理零异常,设备管理零缺陷,执行规程零违章。
二、如何构建富有时代性特征的企业文化
(一)指导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建设一重企业文化体系的指导思想应是:
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现代管理的优秀成果。
着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建设学习型组织;着力加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精细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价值。
用“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保持昂扬向上、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一重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最核心的理念,是中国一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要把人的因素摆在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代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动,树立一流的企业形象。
通过合理调整利益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到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
2.整体规划。
从中国一重整体系统出发,统一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与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机地融合起来。
从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出发,确立共同的追求目标,培育共同的价值理念。
以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形象通过自身和各种媒介向社会展示一重形象。
3.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原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主要原则。
这就要求从本企业实际出发,构筑适合中国一重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大力培养和发挥中国一重企业文化特色,塑造与众不同的中国一重企业文化风格。
各子公司、事业部要在公司整体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4.持续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以往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当前改革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更要着眼于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集团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提炼和创新,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中国一重特色,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要求。
5.积极强化。
要以正面灌输、正面激励、制度管理的方式,不断强化员工接受和认同中国一重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地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方面转化,化阻力为动力。
6.自上而下。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领导。
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置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落到实处;有利于提升企业文化的整体品位,提高竞争力。
7.纵横交错。
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核心,横向以安全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和礼仪文化为主题,纵向以机关文化、部门文化和班组文化为重点,以提高理念认知率、文化认同率、行为规范率、制度完善率、标识准确率为标志,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纵深发展。
(三)基本思路
1.战略指导。
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形象与定位,预示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应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模式。
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必然要求企业文化的整合与重建。
中国一重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理念导向。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领着企业文化建设。
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行为。
中国一重将以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行为提供导向作用。
3.整合创新。
中国一重将进一步审视原有的企业文化,保留和吸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及同行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核,推进企业文化的整合创新,形成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4.上下互动。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全体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的共识和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中国一重通过培训和制度管理等途径,完成自上而下的逐级宣贯。
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广大员工将企业价值理念转化为信念和自觉行动。
5.形象塑造。
中国一重从社会公众、客户、员工、股东和行业五个方面定位企业形象,全面、系统地导入CI战略,培育企业的产品形象、质量形象和员工形象等。
6.品牌优势。
“千锤百炼,一重品质”。
中国一重将以高质量的产品、持续领先的技术和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企业独有的品牌优势。
(四)工作目标
近期目标(2015年):
构建中国一重新型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形象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统一规范,营造出积极进取、崇尚创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文化氛围,中国一重的员工队伍素质、企业形象和品牌明显提升。
中长期目标(2016年—):
形成中国一重特有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具有现代企业意识的员工,创建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重型装备工业特征、中国一重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
三、中国一重的时代性文化成果
(一)企业理念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一重使命
为全球经济提供装备服务: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工艺和一流的质量回报用户;保持自身稳健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人类、国家、股东和员工创造最大的价值。
2.一重愿景
装备中国,立身世界:
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型国际重大技术装备供应商。
经过不懈努力,一重将成为企业受社会尊重、技术国际领先、员工充满自豪感、产品受用户信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3.一重价值观(部分内容从略,详见附件)
(1)核心理念——创新求实,勤奋和谐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企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求实——求思想之实、求措施之实、求作风之实、求成果之实。
勤奋——对待工作和事业保持一种不辞辛劳、尽心竭力、永不懈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和谐——和而共生,谐而共进,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内外部的和谐环境。
(2)“核文化”理念(核电产品生产企业的文化)——不留遗憾
(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
凡事有章可循——所有工作应有明确的制度和程序(流程)规定,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对各种权利、义务、行为以及过程进行有效约束。
凡事有人负责——通过授权将所有业务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执行,有人检查,环环相扣,责任到位。
凡事有人监督——对每项工作都要落实相关的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企业内外部之间、业务部门之间、内部人员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
凡事有据可查——企业各项技术、商务和经营管理业务,都要有全面、完整的记录。
使工作过程可以追溯,有利于明确职责,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健全责任追究制。
(3)质量理念——无可挑剔
(四个符合)符合用户要求,符合设计图纸,符合技术标准,符合工艺规范。
符合用户要求——严格按照用户提出的条件,让工作不留遗憾,让用户无可挑剔。
符合设计图纸——严格按设计图纸组织产品的生产,使每件产品的内在质量成为精品,外在质量成为艺术品。
符合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组织产品的生产,将技术标准贯穿于生产和检验的程序中,成为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重要保障。
符合工艺规范——严格按照工艺规范组织产品的生产,履行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加强工艺流程的控制和监督。
(4)安全理念——万无一失
(四个到位)制度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考核到位。
制度到位——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有效有序,没有制度漏洞、制度体系完整;领导到位——领导者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制度、履行职责;责任到位——每个员工的责任意识强烈,各项工作都有完整的记录,绝不推脱责任;考核到位——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严格执行处罚措施。
(5)环保理念——尊重自然,呵护生命
秉承《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以“天人合一”为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4.一重精神及释义
一重精神——以一为重,永争第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重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先行者,她的历史和责任都是沉甸甸的。
建厂伊始,一重人便把“第一”这两个字牢牢地种在了自己的心底。
为了这个“第一”,几代一重人用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写下了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一重”已经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无数个“第一”铸就了“一重”,无数个“第一”在等待着“一重”去追求。
“以一为重”就是培养一流的队伍、研制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提供一流的服务、树立一流的形象、营造一流的环境、创建一流的企业。
“以一为重”诠释了一重人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重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出的宣言和挑战,也是一重人回报社会、实现和谐、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二)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1.标识为图形标,简洁大气,寓意丰富。
2.标识融字母“C”与数字“1”于一体,“C”体现了中国(China)的概念,“1”象征着“一重”,喻示一重是中国规模最大、技术能力最强、设备最为先进的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体现了企业的实力,象征着企业“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
3.标识竖状造型体现了重工行业属性,螺旋圆弧又似字母“e”,寓意企业现代化、网络化、国际化的信息渠道和发展态势;螺旋形体现了创新和无限活力,也象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蓬勃发展。
4.圆环图形似一片沃土,象征着企业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基地。
5.绿色代表生态环保、生机希望,蓝色代表科技和严谨理性。
6.标识方圆相融,坚实有力,展示了多维的空间感,体现了良好的设计感和独特的识别性。
(三)员工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优化
为了抓好职工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规范,我们综合参照先进企业的员工行为养成要素,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确定并推广了职工行为养成“6S”管理标准,即清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
强化了对员工的职业化训练,使其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建立并完善了员工《行为规范》,努力抓好推进落实,通过选树和宣传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典型,提升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怎样使企业在时代快速发展中基业常青
(一)文化创新常抓不懈
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是一对有机联系的概念。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在继承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借鉴外部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中的符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需的优质文化养分并不断挖掘、提炼与总结企业在发展历程里所积淀的优秀文化元素,充实现有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在执行中充实、在充实中提升。
企业创新文化则是全员具备集体持续学习、深度沟通、随时随地发现新问题、创生新观念、实现新目标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企业特征。
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引导职工行为、提炼文化精髓。
创新文化则是文化建设的成果,全员创新的习惯、全方位创新的创新体系与集团公司的组织框架高度融合。
创新的主体是每个职工、各级组织,创新的机会是随时,创新的场所是随地,创新行为和创新意识渗透全流程,创新的成果共享,组织运行高效,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工作方法得当,二者会互相促进,使企业的文化管理水平不断
文化创新
创新文化
提高,又能促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其过程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增强学习,吸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与自身优秀文化传统有机融合,不断创新方法思路。
二是大胆实践,在完成中心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企业文化竞争力,发挥品牌竞争优势,提升文化管理软实力,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1.创建学习型企业
带动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文化。
要学管理、学技术、学技能、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
使整个团队具备系统思考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中国一重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010年5月6日又印发《推进公司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一重党宣发〔2010〕8号)。
该方案明确了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学习重点和主要内容、学习形式和主要方法、组织领导和基本要求。
2.学以致用工作创新
引进新机制、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明新工艺、占有新资源、开拓新市场、进入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新成长、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二)在变化中把握时代脉搏
由自身的机构或咨询机构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
以此制订新的战略,包括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好的企业文化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引领企业发展。
具备该文化特征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带动行业乃至社会进步和发展。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的空间,以下问题值得共同思考:
1.将中国一重建设成为百年装备制造企业
对于人类而言,时间从未停止过。
但人的思维和行为却并非实时趋近的。
50多年的一重发展史铸就了一重文化,向未来继续走,持续健康发展,仍有更多课题等待研究。
2.并购重组背景下的企业文化融合和文化变革
经济危机后,国内和国外一些企业相继因为各种问题倒下了。
新一轮并购重组正在进行。
但资产的重组只是一部分,文化的兼容才是实质。
如果在文化的兼容上出了问题,那将孕育更深层次的危机,或者可以用消化不良来形容。
3.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企业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