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658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学讲义7新人教版必修1

引言:

生产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活动四个环节,分配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两个决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A对象:

个人消费品;B尺度: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⑵存在的范围: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⑶地位: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⑷实现形式:

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

⑸原因(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现实性)(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①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第一需要和热身手段);②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存在着旧式分工)(报酬体现劳动的差别)。

⑹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

(体现了效率);②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

⑺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的劳动者而言,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占多数;

第二,就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第三,就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而言,其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注意: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现阶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尙不能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它分配方式:

主要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A范围:

个体经济B如何分配:

扣除成本和税收

C意义: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个体经济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A.含义: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具体形式:

  

①劳动要素收入:

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②资本要素收入:

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股份分红体现对剩余劳动的部分占有。

③技术要素收入: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如: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

  

④管理要素收入:

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⑤信息要素收入

⑥土地要素收入:

土地、房屋的租金等。

C.意义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按信息服务的方式。

这是信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之一。

主要是根据用户需求,以不同服务方式,向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以此参与收入的分配。

如提供某类科技成果和电子期刊论文查询收费,向从事种植业和渔业等部门的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特定气候信息收费服务,以及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特定的现场咨询服务收费等,都属于按信息服务的方式参与收入分配。

按提供信息产品的方式。

即主要通过向用户销售信息产品来参与收入分配。

如向用户提供某个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或向用户提供某种包含特定技术的电子资料等。

而这种以提供信息产品的方式来参与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以提供物化劳动的方式来获取收入。

按提供信息的功效分享收益的方式。

即主要通过向用户提供包含一定科技含量的信息要素来参与收入分配。

如向用户提供某种产品生产的技术专利信息,并根据用户使用该信息所获取的收益,按一定的比例分享收益。

按使用信息生产的产品量分享收益的方式。

即向用户提供包含有特定技术含量的信息要素,并根据用户使用该信息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参与收益分配。

以信息要素入股的方式。

即以包含特定技术的信息要素,采取与企业合作或合资经营的形式,折合为一定的股份投资入股,并根据所占股份的多少,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从信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同其它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看,它们是可以相互渗透的。

 

蓝领﹙Blue-collarworker﹚是一个西方传来的生活型态定义,这个概念是在美国五十年代提出的,即美国进入信息化时提出的。

“蓝领职工”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40年代,被称为白领的相对一族,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

白领(white-collarworker)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是西方社会对企业中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通称,又称白领阶层,与蓝领对应。

白领泛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

金领(Gold-collarworker)金领是社会对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公关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社会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的认可。

一般认为,金领,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

他们的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很多人从国外拿回学位,凭借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职业女性的优秀素质和对生活的感悟力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金领”阶层一般是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

 在公众心目中,除董事长、总经理外,注册会计师、律师、精算师、高级电路工程师、管理咨询工程师和注册建筑师,当为“最受百姓宠爱的金领职业”。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①按劳分配;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③按生产要素分配;④其它:

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偶然所得等。

注意:

A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B合法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主要有: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劳动要素收入);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资本要素收入、技术要素收入、管理要素收入、信息要素收入、土地要素收入)。

C技术要素收入:

①技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②技术转让收入(劳动收入);③技术入股收入。

D管理要素收入:

①管理劳动收入(劳动收入);②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E从分配尺度上看:

①按劳分配→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②劳动要素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⑶总结: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A.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为什么:

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

)②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坚持和完善此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

⑤实践证明,坚持此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此外:

多种经营方式的并存也是原因之一)。

(二)效率与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

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意: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要求: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求: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注意:

A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B关于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a.含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b.意义:

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C十七大报告其它表述: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最新表述: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A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B矛盾性: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两大目标。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结果能促使人民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④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4)为什么要注重效率?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

②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

与公平背道而驰的有两种分配不公:

①平均主义;②收入悬殊(差距过大),甚至两极分化。

(6)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要求: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7)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忽视公平。

如果把公平理解为人人平均,结果会奖勤罚懒,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损害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如果忽视公平,分配不公,效率的提高也会失去良好的环境,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效率优先:

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兼顾公平:

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应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强调分配公平、社会公平,缩小差距,绝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分配去,不能把平均主义看作公平,将二者混淆。

平均主义是干得少的、差的,无偿占有干得多、干得好的所创造的一部分财富,是极不公平的。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

二是强调分配公平,不是要“劫富济贫”,更不是什么“仇富”、“向富人开枪”、“向智者开枪”。

它并不限制高收入的继续增长,富人可以继续富乃至更富,但穷人不要继续穷乃至更穷。

应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分配公平,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同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走向共同富裕。

应改变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模型,即少数高收入层的富人居于塔尖,多数低收入群体居于塔底。

应形成橄榄型的收入模型,即中间大——中等收入者占较大比重,两头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占较小的比重。

 

3、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分配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是分配政策。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要实现社会公平,党和政府应采取哪些重要举措

1.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发挥税收,财政的作用。

 

三、误区点拨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

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注意:

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注意:

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注意:

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

(注意:

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6、我国之所以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因为各种生产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用于交换才有价值)

7、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有利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实现同步富裕。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学讲义8新人教版必修1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预算、决算

⑴财政

A.财政的含义:

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B.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体的社会分配关系。

(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①财政收入;②财政支出)。

a财政的:

①主体:

国家或政府;②客体:

部分国民收入。

b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都离不开国家财力的支撑,因而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

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

c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生产是财政的基础。

⑵国家预算和决算

A.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预算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B.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国家决算。

国家预算体系包括:

中央预算、地方预算。

C预算和决算的关系:

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是预算的执行结果。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⑴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其它表述:

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⑵补充一:

财政与宏观调控(参考“财政的作用”)  

①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③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④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⑶补充二: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A、教材表述: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是社会保证体系的补充。

B、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

①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三险: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②社会救济(社会救助)(低层次的保障);③社会福利(最高保障);④社会优抚(特殊方式)。

第一、社会保险:

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第二,社会救济:

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

第三,社会福利:

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

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第四,社会优抚:

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②有利于培育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讲解:

劳动力市场)(消除转岗时的后顾之忧);③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⑤有利于扩大内需;⑥有利于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⑦有利于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国企活力。

注意: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民权、关注民生、解除民忧的制度保障。

⑷补充三: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A、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二是由国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进口。

B、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形成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国内需求,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出口。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财政收入的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⑵财政收入的构成(来源)(分类):

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简而言之:

税、利、债、费的收入。

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基本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⑴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⑵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

因此,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

4、财政支出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