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655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docx

南京市溧水区中考一模语文

南京市溧水区2013年中考一模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8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4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 (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

⑴乡书何处达?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⑵不畏浮云遮望眼,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⑶         ▲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⑷        ▲       ,关山度若飞。

           (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

⑸人生自古谁无死,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⑹浊酒一杯家万里,     ▲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⑺令初下,群臣进谏,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⑻天街小雨润如酥,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⑼士不可以不弘毅,     ▲        。

                 (《〈论语〉十则》)

⑽月落乌啼霜满天,     ▲        。

               (张继《枫桥夜泊》)

2.下面加点字读音两两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点缀——辍学      玲珑剔透——感激涕零

B.狩猎——出售      五彩斑斓——无耻谰言

C.嫉妒——慰藉      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D.宰割——载体      情不自禁——近水楼台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嬉戏        锲而不舍       浑身械数

B.胆怯        锋芒必露       莫衷一是

C.葱茏        恼羞成怒       险象迭生

D.羸弱        锐不可挡       冥思遐想

⒋下列句中没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三月的溧水傅家边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此时大批外地游客就会慕名前来。

B.我们要想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C.在根雕艺术节上,使惟妙惟肖的大鹏展翅根雕特别引人注目。

D.中国青少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班级开展了“走进自然,关心社会,感悟人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8分)

5.周末,几位同学相约去郊外游玩,去哪?

下面是他们的交流发言,请选择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小刚说:

“溧水的景区太多了,有鬼斧神工的天生桥;有碧波荡漾的东屏湖;有山水秀丽的无想山等……真不知去哪?

B.小安在喃喃自语:

“去崔嵬的小山峡?

还是天然氧吧无想山呢?

C.“去一个有山有水的景区吧!

”小明说,“就去无想山吧!

D.“对,去寻找作家周邦彦在‘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中描述的风景吧!

”小佳也赞同说。

⒍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同学们看到一辆客车玻璃上贴着如下图示,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将图示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写出来。

(不超过30个字) (2分)

7.同学们首先来到无想山水库游玩。

小佳看到刚才停泊在对岸小沙洲边的一只小船向湖心划去,不禁吟出一联:

小沙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此联有许多同音字,大家一时都对不出满意的下联来。

后来,同学们游玩到无想山顶,眼尖的小刚老远看到一座挂着“凌云阁”匾额的木屋上栖息着一对鸽子,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使鸽子受惊而飞,小刚灵感顿生,脱口对出了大家都觉得很好的下联:

▲         (2分)

8.活动结束后,小安同学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语,请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2分)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我汲取到了知识的养分;        ▲      ;在社会大课堂里,我懂得了处处有学问……人呀,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题。

(16分)

【古诗阅读】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③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①芰(jì):

古书上指菱。

②蛩(qióng):

这里指蟋蟀。

③谙(ān):

熟悉。

9.诗歌着力描绘“秋滋味”,烘托出宋江怎样的心情?

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

A、凄凉苦涩      B、寂寞难耐      C、洒脱浪漫

10.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

(2分)

【古文阅读】

记游白水岩

苏轼

?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

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②缒:

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③馀甘:

即橄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其源殆可以熟物 ▲  ?

    ⑵少北,有悬水百仞 ▲

⑶折处辄为潭  ▲    ?

?

 ⑷顾影颓然  ▲

12.选择与“循山而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朝而往,暮而归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11分)

城固宅坚园更幽

李磷

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天下,他向石门隐士朱升请教克敌的致胜良策,获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

中国人善于筑墙,我们修建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墙。

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着的特征之一。

②宋代以前,城市形态可谓“无墙不城”。

例如唐长安,实行“里坊制”,由一百一十个坊组成,另有宫城、皇城各一以及东、西二市。

这些坊、市、皇城和宫城,都用墙围起来,皇帝一家住在宫城里,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皇城里办公,平民百姓全都住在不同的坊里。

大街上只见坊的围墙和坊门。

据研究,长安居民的生活、工作及娱乐,均发生在围墙内的里坊。

我们如能让时光倒流,有幸回到唐朝繁华的大都会长安,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定大感意外。

因为眼前所见,并非左右店铺林立、门庭若市的景象,仅是两道高墙而已。

③在我国古代,不仅“无墙不城”,而且“无墙不宅”。

于古代众城市住宅中,四合院为典型的代表。

它是封闭式的家居,用墙壁围起来,外墙很密实,窗户一般只开向内院。

所以生活在合院里的人看不到外面的风光,而外面的人也同样无法窥见合院内的情况。

比较大型的住宅,除了前后分门、厅、室三进,左右还分东、中、西三院,配给不同辈份或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使用,院子之间必定设有隔墙。

④墙作为宅的主要构成,不仅注重实用,更满足了社会道德对建筑的要求。

《论语》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采取什么手段可有效地防范非礼于未然呢?

莫过砌一道墙!

人们既难以互相接触,“非礼”的事就不易发生了。

试想这样一个围墙处处、不可越雷池半步的小区,人们回到院子里,就有一片完全独立的小天地。

这表明古人非常注重家庭隐私,就算邻居,因为各自都住在围墙内,出现干扰对方的机会是甚微的。

⑤大凡园林,必先沿界筑围墙,然后山池、亭榭、花木,即“无墙不园”。

江南园林中的墙,通常被粉刷成白色,俗称“粉墙”。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

“贾政刚至园门前……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

”言下之意,文人长期受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熏陶,以粉墙的纯洁为雅。

⑥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墙往往在其中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

造园有“障景”一法,围墙即以视线屏障的角色呈现,园外那些令人头痛、不美观的东西的处理问题便迎刃而解,的确,园林风景如画,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

此外,墙还可以“隔景”和“分景”,行家说:

“园必隔。

”隔墙就园林而言,属关键之事,隔墙若运用得当,咫尺庭园,则呈小中见大、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无穷无尽之境。

园中四时虽烂漫,然而,围墙却不让你一览无遗。

⑦墙,让城固,宅坚,园更幽。

(节选自2013年4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15.选文说:

“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着的特征之一。

”选文从哪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

(3分)

▲                                      16.文章第②段写唐朝长安的“里坊制”有什么作用?

(3分)

▲                                      17.选文③、④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换?

请说说理由。

(3分)

▲                                      18.结合文本内容,指出下列链接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印证了“墙”具备实用性之外的哪些功能?

(2分)

【材料一】传统的汉族社会讲究守礼,礼则很强调男女有别,《墨子》就有“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之说。

【材料二】古诗云:

“短墙半露石榴红”,写的是因墙构成的景色。

墙能盘山,能越水,穿插隔透,借空间的渗透而获得层次变化与深度感,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从而获得美感。

【材料一】:

                                       ▲

【材料二】: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15分)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

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

停电了。

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

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

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

“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

“怎么啦?

”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

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

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

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

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

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

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

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

久违了,月亮!

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

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

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

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

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

“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

”“嗯?

”“咱家养着月亮!

”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

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

“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

”“是,是。

”我有些激动。

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

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

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

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

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

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

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

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

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

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

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

“我捧起月亮啦!

”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

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

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

“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

”我对她说:

“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

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

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

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19.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

(2分)

停电见月亮→      ▲      →鱼缸养月亮→      ▲

20.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赏析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

(3分)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2)研读第⑨段,说说为什么小女儿可以发现“家里养着月亮”,而“我”却不能呢?

(3分)

21.体味第⑩段,指出下列表述与“养月亮的情怀”内涵不一致的一项(▲)(3分)

A.晚归的云雀,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飞行中的艰辛。

B.汩汩的溪流,吟诵着一首首小诗,邀我与她唱和。

C.乡村舍旁的那头老牛在慢悠悠地咀嚼着夕阳。

D.风中摇曳的石榴是秋千上玩耍的小猴。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探究问题。

(4分)

【链接一】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链接二】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1)结合材料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

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

”这句话的含义。

(2)材料二鲁迅想象中的这幅月景又蕴含着什么深意?

三(50分)

23.?

请以“追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书写(4分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4分)

1.(10分)[一句1分,错、漏、倒、添字该小题不得分]⑴归雁洛阳边  ⑵自缘身在最高层 ⑶感时花溅泪 ⑷万里赴戎机 ⑸留取丹心照汗青 ⑹燕然未勒归无计 ⑺门庭若市 ⑻草色遥看近却无  ⑼任重而道远 ⑽江枫渔火对愁眠

2.(2分)B    3.(2分)C   4.(2分)D    5.(2分)C

6.(2分)示例:

该车早晨10:

40由溧水直达杭州,下午13:

50直返溧水。

(前后分句1分,不完整、超字数的酌情扣分)

7.(2分)示例:

凌云阁,阁落(栖\息)鸽,鸽飞阁未飞

8.(2分)示例:

在大自然中,我欣赏到了青山绿水的无限风光。

二、(42分)

9.(2分)A

10.(2分)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1分)。

11.(4分)⑴使……熟(煮熟) ⑵稍微 ⑶就 ⑷看(回看)

12.(3分)D

13.(2分)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C

15.(3分)无墙不城、无墙不宅、无墙不园或城固、宅坚、园更幽

16.(3分)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宋代以前,城市形态可谓‘无墙不城’”的特点。

17.(3分)不能调换。

因为这两段是递进关系(逻辑关系),由浅入深的介绍了墙作为宅的主要构成方面的不同作用。

18.(2分)材料一:

墙作为宅的主要构成,不仅注重实用,更满足了社会道德对建筑的要求。

材料二: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墙往往在其中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

19.(2分)示例:

全家赏月亮   静夜悟月亮

20.(3分)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夜空纯净幽远的美,营造了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表达了我对夜景的喜爱之情,也为写明月起到了衬托作用。

(3分)

(2)小女儿有一颗纯真自然的童心,所以她能发现自然的本真。

而“我”心中装满了世俗的杂事、生活的负累,麻木地忽略了世界之美。

(意对即可)

21.(3分)A

22.(2分)

(1)美,处处皆是,如果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欣赏美的慧心,(有一份闲适的心境),自然风物无不多情、美丽。

[来源:

Z#xx#k.Com]

(2分)

(2)鲁迅想象中的这幅美好的月夜图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月亮似乎照亮了他追寻理想的道路。

(意思对即可)

三、(50分)

23.作文评分参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四、(4分)书写:

态度端正、字迹清楚、卷面整洁、书写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