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64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docx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专项规划

 

编制单位:

科技处、人文社科处

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签字):

 

温州大学

2016年4月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发展规划

科研水平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

为了明确今后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促进我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更好为教学,为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教育服务,根据《温州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五年奋斗目标和任务,特制定科研发展规划。

一、学校科研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科研工作围绕学校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建设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内外互动,完善管理服务。

与“十一五”相比,学校科研综合势力明显增强,多项指标取得了重大突破,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主要指标已进入省内高校先进行列,为“十三五”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

1、取得成绩

(1)科研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经费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校共承担课题2849项,其中纵向课题1800项,横向课题1049项。

新增国家级项目290项,科技类216项、人文社科类74项,比十一五(143项)增长103%。

其中,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实现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新增省部级项目514项,科技类295项,社科类219项,比“十一五”期间(267项)增长了92.5%。

十二五期间,我校科研经费总量增长明显,获得外来经费总额达28037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8149万元(科技类15798万元,人文社科类2351万元),横向经费9888万元(科技类6008万元,人文社科类3880万元)。

(2)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升,科研获奖总量和层次上新台阶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校共获得以温州大学为第一申报单位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7项(科技类24项、人文社科类4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1项。

十二五期间,我校共发表SCI一区、二区论文461篇,比十一五期间(105篇)增长339%;发表社科权威论文92篇,一级论文350篇,学术专著140部,比十一五(20、295、93)分别增长了360%、19%、51%;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09项。

(3)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布局逐步趋于合理

学校积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通过科研平台汇聚科研资源、凝聚科研方向,形成科研特色。

十二五期间,新增“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激光加工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现了国家级平台历史的突破。

新增浙江省海涂围垦及其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

此外,新增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1个、机械工业联合会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2支、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2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1个,温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温州市创新团队5支、温州市文化创新团队1支。

(4)科研应用能力持续增强,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学校充分利用高校人才高地优势,坚持“顶天立地”战略,围绕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重大问题,积极开展研究,推进与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引领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科技科研人员紧扣我省发展最新脉动,贴近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四换三名”战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贡献力量;紧密对接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与支撑作用,推进各平台与科技型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我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依托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和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高绩效型地方特色智库,深入进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积极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有36篇调研成果得到省领导等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性批示或采纳。

(5)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学校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积极承办各类学术会议,组织学术讲座;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讲学、访问;积极进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十二五期间,先后成功主办和承办近百余场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支助各学院开展学术讲座近400场,邀请外国专家、院士来校开展学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举办学术沙龙50余场,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社会治理、产业转型升级、艺术、体育发展等诸多主题,并将学术沙龙活动的精彩实录集结出版了二辑《罗山思踪——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精心塑造我校学术文化品牌。

近百人次应邀、应派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考察活动,提升了我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2、存在问题

(1)科研聚集能力不够,有品牌、有特色科研团队不足。

目前,学校大多数科研团队存在人员构成单一、团队凝聚力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2)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数量不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校在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实现了不少历史性突破,但项目负责人和成果拥有者相对集中,有实力参与竞争重大项目科研人员比较稀缺。

(3)产学研联动机制不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

学科资源离散程度高,未能形成集聚效应。

产学研联动机制不完善,横向经费总量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校校、校地、校产、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校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4)科研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因素、区位劣势、理念滞后、经费不足等原因,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相对较少,科研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凤毛麟角。

(二)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国家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为科研特色发展提供机遇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分级支持,逐步打破中国大学千校一面的格局,使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获得差异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战略机遇隐含其间。

此外,互联网使得我校区位劣势有所缓解,科研人员在科研资料获得、前沿科研信息动态掌握方面大大便捷。

(2)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为科研国际化合作提供更多平台和空间

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主要目标是2020年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而《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指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留学“赤字”居高不下,说明未来五年留学生教育发展空间巨大。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鼓励高校多形式与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举办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化专业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十三五”期间,温州市也将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化发展与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口岸开放平台建设。

这些国际化战略为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借船出海”“弯道超车”等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3)经济社会新常态赋予科学研究更多新使命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处在发展阶段转型关键期和转入新一轮发展的常态期,也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的评价标准等都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社会矛盾凸现期、环境治理紧迫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国际市场低迷常态期、国际地区冲突频发期等时代背景对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使命,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学城联动提供大量难得的机会,同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面临挑战

(1)社会需求对学校科研服务地方能力提出挑战

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地方高校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支持的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对高校服务需求急剧扩大。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当前开展的一些科研服务、产学研联合体服务,也多呈现服务半径小、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等特点。

在未来,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水平层次都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2)科研人才竞争对学校科研发展形成挑战

当今时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高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人才的竞争。

在与长三角一些同类学校比较中,温州大学竞争优势不明显,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够强。

温州大学要在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寻求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大力支持,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大力培养、支持本土人才发展方面同时加大力度,从而保证科研人才的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温州大学科学研究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凝聚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将人才、学科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产生引领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扩大学校影响力。

2、发展目标

在现有科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内引外联,协同创新,积极利用校内外研究资源,做大做强特色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特色性、品牌性、系列性的重大成果为目标,持续增强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获奖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促进学术成果的国际化。

建设一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若干个国家级科研团队和国家级科研平台。

同时,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建设高绩效有特色的新型地方智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具体量化指标见表1:

表1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发展关键性量化指标

序号

成果种类

现有基础

十三五预期目标(2020年底)

1

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基金等项目)

社科重大3项

社科重点5项

国家重大专项1项

自科重点2项

新增18项

社科类9项

科技类9项

2

国家级项目

289项

社科类:

74项

科技类:

215项

新增400项

社科类:

80项

科技类:

320

3

省部级科研项目

509项

社科类:

219项

科技类:

295项

新增650项

社科类:

250项

科技类:

350项

4

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科研项目

1项

新增3项

社科类:

1项

科技类:

2项

5

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或国际化产学研基地)

2项

新增3项

6

国家级平台、基地、创新团队

2项

新增4项

社科类:

平台(团队)1项

科技类:

平台2、团队1

7

省部级平台、基地、创新团队

平台10、基地2、团队4

新增9项

社科类:

平台2、团队2

科技类:

平台2、团队3

8

国家级、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1

新增:

3-5项

社科类:

省级1-2

科技类:

省级2、国家级1

9

SCI一区、二区论文

417篇

一区92篇

二区325篇

新增800篇

一区200篇

二区500篇

10

人文社科学术专著

134部

新增200部

11

人文社科权威论文(SSCI、SCI)

92篇

新增120篇

12

科研经费

2015年到账经费7128万

社科类:

1299万

其中横向:

848万

科技类:

5829万

其中横向1524万

2020年到账经费2.2亿

社科类:

0.35亿

其中横向:

0.2亿

科技类:

1.85亿

其中横向1亿

13

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奖)

1项(第三完成单位)

新增3项

14

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

6项

二等1项

三等5项

新增1-2项

一等、二等:

1-2项

15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二等奖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或重大贡献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或突出学术贡献奖)

省哲社一等:

6

教育部科技:

5

省科技一等:

3

新增19—22项

省哲社一等:

6项

教育部科技:

8项

省科技一等:

5-8项

16

授权发明专利

社科类:

14项

科技类:

295项

转化:

24项专利.(362万)

新增500项

转化:

100项专利(5000万)

17

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

科技类:

26场

社科类:

16场

科技类:

30场

社科类:

30场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十三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的目标,学校将有重点、分层次抓好科研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提高获取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能力,积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的水平。

1、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合力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学校将建设校级创新团队若干支,培育期3年。

学院可以先行成立并培育院级创新团队,或在原有研究所基础上发展,学校根据其实际情况,成熟一个升级一个,形成“大师+团队”的模式和优秀人才团队效应。

在优化培育校级创新团队和建设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争取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培育建设国家级平台。

充分挖掘现有研究力量,灵活运用人才政策,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合力打造南戏研究、域外音乐研究、生物制药、新材料、电气工程、水生态环境、海涂围垦等科研制高点,突出特色性研究,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做大国家级项目申报基数,拓宽国家级项目申报口径,争取“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一般项目400项以上,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以上。

2、科学规划,实施大项目、大成果培育工程

加强科研规划,发展特色科研团队,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将积极引导我校科技人员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国际间、校际间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提升我校科研团队原始创新能力以及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针对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加强科研规划,加大培育力度。

计划每年评选若干项A档项目(国家重大重点、杰青项目、国家级奖项目),若干项B档项目(优青、省部级一等奖),分别给予资助。

3、产研结合,校地融合,增强科研服务地方能力

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实现科研经费持续增长。

主动对接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和温州市“五化”战略、“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精心打造电气、鞋业、服装、网络经济、激光与光电、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研平台,积极融入浙南科技城建设;借助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落地项目,与政府合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设立科技产业公司,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集聚效应。

将温州大学创业发展研究中心、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温州大学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四个特色性地方智库(或平台)作为学校建设高绩效地方新型特色智库(或平台)培育项目;重视面向中小学、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立足温州,面向世界,开拓视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智力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建设服务。

4、加强学术交流,突出特色研究,推进国际科研战略合作

继续办好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组织开展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坊、推进实施教授博士讲坛制度,凝聚学术力量,促进校内学术交流合作和学科交叉。

聘请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承办和鼓励学院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尤其是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前沿、带动学科和科研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利用各种资源,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促进跨校、跨国科研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国内国际战略合作平台;引导联合申报国际科研项目,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出版外文学术著作。

整合现有研究资源,突出特色研究,提升温州大学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努力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产出一些有国内外影响的科研成果。

5、完善机制,差异发展,大力提升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打造高素质的科研管理服务团队;建立完善的科研运行管理服务机制,畅通校院之间、学院之间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和信息交流沟通的溢出效应;改革科研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效激励机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既关注研究数量的短期绩效,又重视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长期培育。

四、保障措施

为顺利完成“十三五”科学研究目标和任务,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经费支持等方面全面加强保障体系的建设。

1、加快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决定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的关键。

根据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依托学校重要平台,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计划资源,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及特色研究人才,特别是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凝练方向,汇聚队伍,努力形成“大师+团队”的模式和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引领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和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修访学,开拓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

2、加大科研投入

建立稳定的经费和条件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财政专项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对我校科研项目的投入,统筹安排,切实保障科技人才引进经费、研究经费、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落实到位。

设立标志性成果项目培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冲击国家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杰青优青项目、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一等奖等项目。

3、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建立完善科研运行管理服务机制,畅通校院之间、学院之间的沟通渠道,探索建立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成果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高影响力科研成果激励力度,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有关管理政策。

改革科研评价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等效激励机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调动各种类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打造高素质的科研管理服务团队;进一步完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扩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自主权;加快推进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正式启用科研管理系统软件,不断提升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五、实施与推进1、科研项目推进的实施与推进

具体科研项目推进时间见表2:

表2科研项目推进时间表

项目类型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总计

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社科类

1

2

2

2

2

9

科技类

1

2

2

2

2

9

国家级项目

社科类

10

15

15

20

20

80

科技类

50

60

70

80

90

350

省部级项目

社科类

30

40

50

60

70

250

科技类

60

70

80

90

100

400

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科研项目

社科类

科技类

1

1

1

3

2、其他方面。

省部级以上奖项建设方面,力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逐年推进,有所收获和突破。

国家级、省级平台、基地、创新团队、智库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不断推进,有新起色。

六、结语

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学校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加强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集中精力抓好科研建设。

我们坚信,到“十三五”末,学校的科学研究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实现我校“十三五”建设规划总体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附表: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发展经费预算表

温州大学十三五科研发展经费预算表

类型

项目名称

项目明细

预算金额

其中:

投入年度

审批人

计算依据与说明

校内人员劳务

校外人员劳务

设备费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项目经费

一、科研项目配套

1、国家级项目

4000

800

400

 

800

800

800

800

800

赵敏 

 

 

 

 

 

 

 

 

 

 

 

 

 

 

 

 

 

 

 十二五期间各项指标所占比例,以及温州大学各项科研管理制度文件

 

 

 

 

 

 

 

 

 

 

 

 

 

 

 

 

 

 

2、省部级项目

370

74

37

 

74

74

74

74

74

3、厅局级项目

290

29

29

 

58

58

58

58

58

小计

4660

903

466

 

932

932

932

932

932

二、科研奖励

1、成果奖励

3500

3500

 

 

700

700

700

700

700

2、项目奖励

2225

2225

 

 

445

445

445

445

445

3、人才奖励

85

85

 

 

17

17

17

17

17

4、平台、基地等奖励

280

280

 

 

56

56

56

56

56

小计

6090

6090

 

 

1218

1218

1218

1218

1218

三、平台、协同创新

1、省级以上平台运行费

500

 

 

100

100

100

100

100

2、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费

2500

 

 

 

500

500

500

500

500

3、校级创新团队

2000

400

400

400

400

400

小计

5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四、培育

1、项目成果培育

2000

 

 

400

400

400

400

400

小计

2000

 

 

 

 

 

总计

 

 

17750

6993

466

1000

3550

3550

3550

3550

35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