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599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docx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解读

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女性情结

道真自治县玉溪小学张武永

【摘要】白先勇是台湾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五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从文创作,在他的作品中涌现出一大群的女性形象。

她们有的是旧官僚的夫人,有的是社会下层妇女,有的是留美学生,有的是活跃于灯红酒绿之间的交际花。

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反映出了她们的悲惨命运,他笔下的女性情感,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激情。

白先勇借她们悲惨的命运反映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没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来源其独特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他拥有丰富的生活库存,本文就简单谈谈白先勇创作中的女性情结。

【关键词】:

母爱悲剧性生命情结

一、沉寂的童年——对母爱的追寻

白先勇的母亲是一位勇敢、豁达的女性,母亲是白先勇生命中的启明星,母亲的毅力、母亲的勇敢、母亲的率直都给白先勇的生命刻下了印象。

她也是白先勇最崇拜的女性。

在《寂寞的十七岁》中“我”对母亲的依恋其实也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眷念:

“从小我心中就只有妈妈一个人。

那时小弟还没有出生,我是妈妈的幺儿,我那时长得好看,雪白滚圆,妈妈抱着我亲着我照了许多照片,我都当宝贝似的把那些照片夹在日记本里”。

一九六二年冬天,他的母亲去世了,在他的世界中,母亲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母亲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的感情世界永远出现了一个空缺,小时候的那场厄运,已经使他失去母爱长达四年,可现在却永远的失去了她,失去这份爱,于是小时候那一幕幕对涌上心头,母爱的丧失使白先勇体验到了一种爱的剥夺,而这种爱的缺失在他内心造成的创伤是巨大的,将失去的母爱的痛苦和对母爱的渴求转化为一种无意识内容潜藏在心中,作为一种创作动力,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升华、流露出来。

白先勇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地位的显赫,那他的童年应该是非常快乐而幸福的,可是这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很久的时间,七八岁的白先勇,一个多月高烧不退,家里人让他的奶妈顺嫂带他到重庆去照X光。

累了一天,回到李子坝,一下子就躺在床上,他觉得自己像被打伤了一样。

晚上,他们家的医生和父亲来到他的屋子,陈医生拿出一张X光片,在灯下照着,让父亲看。

然后他指着一个地方,和父亲说着什么,父亲的脸色越来越凝重,白先勇突然觉得一个巨大的黑影向他猛扑过来。

他的身子像是被扔进了一个深渊。

一时间,所有的快乐都离他而去了。

这突来的厄运令他刻骨铬心,他像是在天高云淡的海滩边,还正和一大群孩子开心地玩耍,忽然一阵狂风却把他刮到了一个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孤岛,去独自面对孤独与苦难。

白先勇在几十年后写的《蓦然回首》中还清楚地回忆那改变命运的一夜。

这寂寞、痛苦的岁月,既是一种厄运却又是一种机遇,与世隔绝的他被放到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

他必须不折不扣地自己独自去承担着这一切。

因此他变得内向、伤感、敏感。

他在痛苦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痛苦的他和奶妈居住在离父母家一段路的山坡上。

父母的家中是鲜花围绕,而他呢?

却与断茎残叶相伴。

在少年的关上,永远应该有一片纯净、温馨而又满溢着阳光的蓝天。

然而,在白先勇的小年时代,这一切却与他无缘,战争的炮火首先轰毁了属于他的宁静世界,病魔接着又无情地剥夺了他嬉戏游乐的机会和权利,剥夺了他圣洁的爱,四年多的时光,独自与顺嫂一起生活,自然而然,顺嫂就代替了母亲,而他也在顺嫂那里得到了母爱。

顺恩嫂是白先勇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顺恩嫂这一人物形象,是直接来自于对他童年影响很大的女仆——顺嫂。

顺嫂的悉心照顾让他感觉到他并没有被家庭抛弃,顺嫂对他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感觉自己依然拥有着爱——仅管那是顺嫂给的。

他为了感谢顺嫂对他的悉心照顾,在小说中的顺嫂变成了顺恩嫂,以感谢顺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致的照顾他的恩情。

他和家庭,联系是通过顺嫂联结着的。

使他在病痛的寂寞中有了一些温暖的气息。

“他以他生命的并未逝去的生机去理解这个世界,去感知这个世界,然后在想象中又去构建这个世界,这是顺嫂给与他的力量。

于是作品中便出现了对童年美好向往的描述,有了一个“容哥”。

白先勇通过“容哥”把小时候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贪嘴的孩子,尤其爱吃马肉米粉的孩子从文中跃然而出:

“我们常常溜到十字街去吃哈盛的马肉米粉,哈盛强对着高升戏院落,专门做戏院子的生意,尤其到了夜晚,看完戏的人好多到这时来吃夜宵的。

”成为小说家的白先勇当然不是一个贪嘴的孩子,然而他依然惦记着马肉米粉,想起它,他就会想起桂林的童年。

桂林是白先勇心中永远的家,桂林是白先勇心目中心灵的休憩处,桂林是白先勇生命中温馨的一部分,和桂林山水相伴的童年才是白先勇心中最自由,情感最宁静的一段岁月。

那个时候,夏天一到,白先勇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就催促母亲 不要忘了带他们去游漓江。

在游船上,母亲有时还让他们试一试竹筏。

母亲沿途给他们讲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引起孩子们的遐想,尤其是白先勇,母亲讲故事的时候,他一声也不吭,他心里想,为什么那个多神奇的山石会聚拢在这里?

容哥也喜欢看戏,而白先勇也是一个小戏迷,他大伯妈一来,白先勇就抓住大伯妈的衣襟不愿放,如果是武戏,白先勇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瞪大了看,什么“黄天霸”,“樊江关”的刀片子就像雪片子,在台上飞来飞去。

可他并不怕,他把自己想象成威风凛凛的一员大将,这些刀片子是他甩出去杀敌的。

如果是文戏,他看她们脸上抹的红啊,白啊。

看她们头上插的钗啊,花啊。

看她们穿的亮的,暗的。

然后听他们依依呀呀地唱,你拉我扯地动,不耐烦后,就溜到戏台子后面去看戏子化妆打扮。

这些画面我们在《玉卿嫂》中又活灵活现地看到了。

在桂林的日子里,他可以整天围绕母亲转来转去,可是到了重庆后,这们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玉卿嫂在文中以奶妈的身份充当了母亲的角色。

“那时我奶妈刚走,又哭又闹”,“天天我都逼她要把我奶妈找回来”,“那几天我奶妈不在,我一个人睡在楼上,怕得不得了”。

可想而知,他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母亲”能够每天陪着他。

这不正和白先勇的童年很相似吗?

而这些他在“容哥”的身上得到了。

他一见玉卿嫂就觉得好想跟她亲近,一个劲的和她说话,放学也不带同学去看戏,而是飞跑回家看玉卿嫂,在她的身上跟她闹着玩,完全没有一点的陌生,像她们一起已经生活了好久好久一样那么的熟悉。

但这些是不够的,他想要得到更多的爱,想要把四年多失去的母爱连本带利的找回来,于是玉在白先勇生病的四年中,一个人孤孤单单,没有母爱,所有的人都离他远远的,在阁楼里看到明姐种的南瓜时他是多么的高兴。

可是,高兴的背后却是一丝丝沉重的忧伤。

在得病之前,他受父母宠爱,在家里横行霸道,可是现在的他呢?

正像是容哥没有奶妈一样。

母爱在那里对他是多么的重要。

于是“容哥”就是那么急切的希望奶妈的快快到来,让自己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于是玉卿嫂的爱就给了一个肺病的患者——庆生。

玉卿嫂毫不犹豫的爱上了他。

她爱得那么的专一,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彻底。

她怎样爱?

——我在你身上用的心血也算够了,你吃的住的,哪一点我没有替你想到?

天一冷,我就挂着你身上穿得单,主人赏一点好东西,我明明拿到嘴边,可是咽不下去,总想变个法留给你,为了找这间房子,急得我几个晚上都睡不着,好不容易换了些金器,七凑八凑,才买得下……”她为什么爱?

——“我也不指望你报答我什么,只要你心里有我这个人,我死也闭上眼睛了······”她是那样爱庆生,比母亲爱孩子还要精细,还要深沉。

如:

不让他外出做工,怕他身子吃不消,情愿养着他,只想等几年为他买一间像样的房子,两人好过日子。

还三天二头看望他,问长问短,关心得无微不至。

原来玉卿嫂的眼晴是很漂亮的,可“当她盯着庆生看时,闪光闪得好厉害,嘴巴闭得紧紧的,却有点怕人”。

由于爱得太过份,又管得太自私,她不让到“戏院子那种不好的地方”看戏,不让他到外面去走动,担心失去了她的庆生,但最后还是失掉了,庆生爱上了演员金燕飞——玉卿嫂爱的世界破灭了。

在玉卿嫂这份沉重的爱中,庆生是一步一步在排拒,他试图在离开玉卿嫂之后走上一条自我选择的道路,作为一个男人,生活在一个女人的避护下是怎样一种心情,他只有和金燕飞在一起,他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成了一个男人,有了男人该有的力量。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愿望,终于使他把暗中的排拒转化为正面的反抗。

“你要管我我就想要避开你,避得远远的……我求求你,不要在抓死我了,我受不了,你放了我吧……”可是在玉卿嫂的眼中,紧紧抓住庆生是其唯一的途径,是其生活唯一的希望。

除此之外,她看不到任何出路。

庆生得到了那么多的爱,为什么还要拼命挣扎,脱离这份爱?

因为玉卿嫂的爱太沉重了,就像是一副沉重的枷锁扣在了庆生的身上,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急切想要逃脱出去,就像是白先勇被关在小木楼上,想急切得到自由一样。

“家人不准我下床,因为我正在发高烧,于是就躺在床上,眼看着外面许多生命一一消逝,心中只有干急”。

使他却无法摆脱这个困境,也无力去摆脱,于是庆生便成了他的化身。

虽然最后庆生并没能够按他的方式生活下去,但是他“自由”了,终于白先勇病愈了,他也自由了。

四年多的痛苦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原本开心快乐的童年却没有奶妈的陪伴。

他是多么渴望母爱、父爱、手足之爱,可是他没有得到。

虽然最后玉卿嫂、顺恩嫂都走向了死亡,像母亲一样,和他分隔两世,可是她们给他的爱却永远留在他心中,于是他对顺恩嫂表示了真切的感谢,感谢顺恩嫂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感受到母爱的存在。

而对玉卿嫂则抒发了自己渴望得到母爱的愿望。

二、夕阳西下——女性注定悲苦一生

1950年,白先勇随着家人一起迁台,虽说这时候白先勇已不用和家人分离,他的病也已经好了,但是那时候家里的景象却不能让他一展愁眉。

到了台湾的白崇禧像困兽一样,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光彩,而母亲也跟着父亲一起,没有了昔日的那份壮烈。

曾经自己的家中也是钱夫人以前一样,父母在自己家的园中设宴,一时间宾客云集,笑语四溢,可是现在呢?

母亲也同钱夫人一样,早已找不到昔日的风光了,只能独自一人暗自伤神,去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巨变。

白先勇把这些记在了心里,其实他也不禁问道:

昔日的荣耀,昔日的光彩,竟然就这样风吹雨打去了?

于是他只能用笔写下曾经的光彩,在笔下去回忆母亲那壮烈的一生。

《游园惊梦》的主角是一大群的女性:

钱夫人、窦夫人、十七月月红、十三天辣椒、赖夫人。

主人公蓝田玉是以昆曲名角和钱鹏志夫人的双重身份出席当年的舞台姐妹桂枝香的家庭宴会的。

宴席中,蓝田玉给我们的是她的一连串意识的流动,她的意识流动又来源她今天出席的这种双重的身份。

当年她在南京得月台那技压群芳的《游园惊梦》把她从昆曲名角引到了钱将军夫人,而且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可谓是享尽了荣华富贵,人生非常的得意,但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她站在了窦公馆内,她明显的感到了她双重身份被分离,分离中露出了丝丝的乡愁。

她接到当年好姐妹桂枝香的邀请函,她特地做了头发,拿出从南京带来而自己多年都没有舍得穿的墨绿杭绸裁成旗袍穿上,这也寄托了她对大陆的一份浓浓的乡愁。

当年她和桂枝香在南京得月楼一起通过婚嫁挤进上流社会,成为达官贵人的夫人。

但是那时“桂枝香可没有这风光”,“而梅园新村钱夫人的宴客的款式不怕噪反了整个南京城”。

尽管那时候是老夫少妻,可是钱鹏志给她的那份荣华富贵却是她所不能够抗拒的。

“世上的金银财富钱鹏志怕都设法捧来讨好她的欢心”。

可是那种老夫少妻的生活也让她产生了不满,而红杏出墙,可是最终蓝田玉还是走上了正轨,总算是对得起钱鹏志对她的万般怜爱了。

于是,来台后的蓝田玉内心十分孤独、寂寞,她像当年一样精心的打扮自己,急切地前来赴宴,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然而,窦公馆的异常豪华以及主人——当年那个“委委曲曲”的三阿姐桂枝香,如今的窦夫人那雍容华贵的妆扮猛地提醒了她——今非昔比了,她也知道她由南京带来的名份也失去了份量,身边这位英俊潇洒的程参谋勾起了钱夫人多少辛酸的回忆,钱夫人现在已成了一个空虚的名号,她亦弄不清她自己是谁了,她的意识中透出了一种悲哀。

在白先勇的作品中常驻流露出这样的思想: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一切都是空的,而人生的痛苦和不幸都是由命运决定的,人上无法反抗”。

在这种人生如林中让我看到了美好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

钱夫人当年的辉煌早已不复返了,虽然当年的她是那么的风光,可她仍然摆脱不了那凄惨的命运,可能她真的是那的命——“蓝田玉,可惜你长错了一根骨头”。

白先勇自小生长在贵族官僚家庭,亲眼目睹了许多旧官僚没落的情境,而自己的家庭理让他刻骨铭心,昔日的辉煌已烟消云散,死去的人是不会了解到活着的人的痛苦。

可是,周围的人却能够真正体会得到心中的那份凄凉,荣华富贵说没有就没有了,来得那么的让人防不盛防,让人就好像从天堂到了地狱一样。

母亲那时也和钱夫人一样多么的得意,可是今时不同往日了,自己显赫的家庭出没落了。

在《游园惊梦》中白先勇曾多次对窦夫人的中西合璧的客厅作了细致的描绘:

“厅堂异常宽大,呈凸字形,是个中西合璧的款式,左半边置着一堂软垫沙发,右半边置着一堂紫檀硬木桌椅,中间地板上却隔着一张两寸厚刷着二龙抢珠的大地毯……厅堂字尖端,也摆着六张一式的红木靠椅,椅子三三分开,圈了个半圆,中间缺口处却高坚起一档乌木架流云蝙蝠镶云母片的屏风。

这不正是白先勇对自己曾经显赫气派的家的描述吗?

曾经他父母在家中宴请宾客,笑语四起。

今天的钱夫人也是家道败落后的母亲,母亲虽“出身官宦”,是外祖父的“掌上明珠”,自小“锦衣玉食”,但她性格坚强,胆识过人,不让须眉,是女中强人。

白先勇一直记得:

1927年北伐,母亲新婚即跟着父亲随军北上,曾在上海“误闻父亲阵亡”,而连夜冲过封锁线,“冒着枪林弹雨”直奔前方,那时母亲刚好20岁。

抗日战争,桂汀大撤退,母亲只身率领白马两家80余人,连带90高龄的祖母,刚出生月余的小弟,越过千山万水,尝尽千辛万苦,“安抵重庆”。

就这样,白先勇的母亲既秉承了传统道德忍耐坚强的一面,又具有现代女性超脱豁达的一面。

然而“像母亲那样一个曾经散发过许多光和热的生命,转瞬间,竟也烟消云散,至于寂灭”。

“在他的这些‘女性小说’中,女性人物无不被卷入时代大潮或生活洪流中浮沉挣扎,在特定的环境中不配有更好的命脉运,或丧失做人的权利,在悲剧时候,所有的人间的灾难,几乎都要由女性来承担。

她们的悲剧,虽说是个人的悲剧,却都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代表一个群体的悲剧,一个阶层的悲剧,一个阶级的悲剧。

而这种悲剧本身,就有人生反常驻,就有青春幻灭,就有爱情破碎,就有生命消亡,就有美的毁灭。

这里显示的就是时间意识,就是时间流逝。

时间带走一切。

时间改变一切。

时间给白先勇的女性人物带来的是一个悲剧”。

三、光环失色——女性生命情结的挣扎

1961年,白先勇大学毕业了,当兵一年半后,他像当时人想当部分台湾青年一样,要到美国去留学,美国似乎是向往的彼岸,白先勇并不知道他想寻求什么,但是他知道他要逃避什么,“他要逃避充满叹惜、悲怨、茫然无所归依的孤岛,他要到一个大天地中去安置他的灵魂,生命之航既然已经开出,心中总会开起一盏海的指路灯,虽然它并不明亮,但是生命之航总是走向它”,“出国前夕,母亲逝世,这对他来说是天地坍塌般的打击,他恍然明白,他是逃不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

“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中感到心慌意乱,回顾茫然”。

他人生五十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异国度过的,而另一半的岁月则是造就他人格和品格的重要时期,对他来说,生活的流离感是很难一下子就根除的,他既是纽约客,又是中国人。

他带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来到了美国,但美国的现实又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审视过去已久的价值观。

头一年在美国他的心境是是悲凉的,因为母亲的死亡,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无比的震撼。

像母亲那样曾经散发过许多光和热的生命,转瞬间,竟然也烟消云散了,以至于寂灭。

因为母亲一向是马白两家的支柱,遽然长逝,使人们感到天崩地裂,栋毁梁摧。

出殡那天,入土一刻,白先勇觉得埋葬的不仅是母亲的遗体,也是他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而深深感到其无可抗拒的力量。

他对母亲的死亡,深感内疚,因为他没能从死神那里把母亲抢救过来。

在死神的面前,他竟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于是他像是一个被放逐的人,突然间被抛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境地,虽然这里不乏现代大都市的繁华,但是在白先勇的眼中,这些都像是舞台的背景,是假的,他的情感不能和他认同,于是和母亲一样散发无比光和热的女性诞生了!

她就是李彤。

“李彤不仅自以为漂亮,她着实美得惊人,像一轮骤从海里跳出来的太阳,周身一道道的光芒都提扎得人眼睛发疼的。

李彤的身材十分高挑,五官轮廓都异常飞扬显突,一双炯炯露光的眼睛,一闪便把人罩住了。

她那一头大卷蓬松的乌发,有三分之一掠过左额,堆泻到肩上来,左边平着耳际却插着一枚碎钻镶成的大蜘蛛,蜘蛛的四对足紧紧蟠在鬓发上,一个鼓圆的身子却高高的飞翘起来”。

李彤疯狂的舞动着,没有人能够跟得上她的步子,包括周大庆,紫色的大蝴蝶兰,多么的温馨,这一份很有情调的礼物,为什么李彤你就是不能够接受呢?

蝴蝶被她踩得稀烂,白先勇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涩。

为什么李彤你不能够接受这世俗的大蝴蝶呢?

白先勇多希望她能接受这份礼物,希望她能够像她的好友慧芬、张嘉行、雷芷苓那样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在世俗的氛围中过去时世俗的生活。

慧芬不是高贵出生吗?

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她虽说也感到了失落,但终究她还是妥协了,她的一双细白的手掌在厨房里让肥皂水泡得脱了皮,家里的苦杂苦差,她都操劳得十分辛苦,其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障碍,只要你能够退一步。

但是李彤就不行,周大庆的人品很好,长得也很端正,是他把一个紫色的大蝴蝶兰放在金纸包的玻璃盒里,准备送给李彤的。

李彤来了,她傲然不驯,一种刻意的张扬是那样的咄咄逼人,她穿了一袭云红纱的晚礼服,相当的潇洒,可是她那枚大蜘蛛不知怎的去爬到她的肩膀的发尾上来了,甩荡甩荡的,好像吊在蛛丝上一样,十分刺目,于是,周大庆注定是要失败的,李彤根本就不把他当一回事,李彤和周大庆跳舞,开始,她还意识到周大庆的存在,出于一般的礼节,她勉强跟着他的脚步,不一会,天马行空的李彤就完全把他忘记了,跳舞、跳舞,使出生命的热烈来跳,把所有的心中的沉重,把生命所有的失落,通通都化成为颠狂的跳,李彤终于跳累了,她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一绺头发覆到脸上来了。

难道李彤心中所有的沉痛、生命中所有的失落不是白先勇生命中的失落、心中的沉痛?

不久李彤家里出了事,李彤一家人从上海逃难出来,乘太平轮到台湾,轮船中途出了事,李彤的父母罹了难。

太平轮沉没了,曾经有过的家园都变成了一片汪洋。

李彤知道后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她不肯吃东西,医生只好把她绑起来,天天的葡萄糖和盐水针。

出院后沉默了好一阵子,直到毕业时,才恢复了往日的谈笑。

但是李彤真的从苦难中走出来了吗?

她的生命意识是那么的强烈,她能和命运妥协吗?

其实,家庭的灾难已经杀死她了,她的灵魂早已随着太平轮的沉没而沉没了,恢复了往日谈笑风声的李彤,她的外形早已和她的生命分离了。

外表上,李彤似乎完全都美国化了,她爱赌钱、会狂舞、抽烟喝洒,处处显露出自己个性的锋芒,不想结婚,却和外国男人旅行兜风等等,但是内心深处自始自终是一个中国人,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心巨大的痛苦。

事实上,李彤所谓过得很“开心”实质是掩盖内心痛苦的屏障,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从未真正开心过。

这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她想挣扎,可是却无能为力。

于是,她就只能接受这种力量的控制,任凭她把自己撕成一片又一片。

重庆的家园中也不是有一片风吹过,而起伏翻飞的白菊花吗?

母亲站在白菊花丛中,笑吟吟地举起酒杯,向父亲祝词道:

欢迎将军班师回朝!

而父亲不也是意气风发,把那铮亮的马靴踏得混响吗?

但是,白菊花终究是枯萎了,她被拔出了土壤,那她还会鲜艳吗?

白先勇在写李彤的挣扎时,自己的内心也在同样的挣扎,他的生命情绪也像李彤一样,拒绝着饮食,命运在吸着李彤的血,而李彤的命运出同样在吸食着白先勇的血,白先勇对李彤是残酷的,这也是白先勇自己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抵制。

白先勇终究没有被吞没,他选择了生存,然而他把生命强烈的毁灭情绪推给了李彤。

李彤注定是要输的,不管她怎么挣扎,不管她怎么的想从生活的魔掌中逃脱出来,但是,她的生命注定是要失败的,她注定就是要输的。

李彤的努力其实也是白先勇自己的努力,白先勇想驱走一些什么,但是他却什么也做不到。

李彤终于累了,她生命的光彩终究要慢慢的暗淡下去。

虽然,大家都已厌倦了李彤的热闹,于是她的朋友们纷纷结婚生子,把李彤淡忘了。

但是,李彤是不会让她们忘了自己的,所以当她厌倦了自己的时候,她在威尼斯河跳水自杀了。

李彤为了人们不将她忘记,簪择了死亡这种方式,而母亲却不是,人世间的一切,她热烈拥抱。

死亡,她却是十分不愿的,并且十分不屑的,母亲胸怀豁达,热爱生命,环境无论如何艰险,她仍乐观勇于求存,因为她个性坚强,从不服输,但是最后她卧病在床,与死神交战,却节节败退,无法抗拒,李彤和母亲一样从不服输,可是在困境、现实面前,她却选择了死亡,把昔日的辉煌一一埋掉。

“晶光莹亮的大蜘蛛,既是生命的诱惑,又是生命的拒绝,这是凄绝而美丽的世界,也是白先勇的梦境世界,和他的童年的梦境相比,这个属于女性的梦境是明艳的,然面这种明艳和黯淡相映照,呈现出怪诞而令人张皇的光彩。

李彤的反叛和自虐是由白先勇以他的性格和某种色彩调和而成的。

”李彤死了,白先勇并没有死,他仍然活在这个矛盾的世界中,“死亡”亦是一种解脱,李彤解脱了,白先勇也解脱了,他也找到了自己和方向与位置,他知道他该怎么去做,去做什么了。

“白先勇选择了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追求永恒,与‘死’抗争的方式和手段,把‘文学艺术’作为灵魂,‘升华和解脱’的慰藉……在维护母体文化尊严的心理驱动下,他几乎迫不及待地重温和检视自己的母体文化,经至如同‘患了文化饥饿症,捧起这些中国历史文学便狼吞虎咽起来’”。

“李彤曾自称是‘中国’,总爱红色的旗袍,由此,她也是旧中国的标志,是‘最后的谪仙’,她的毁灭也说明了旧时代的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体现了白先勇对于旧中国的哀惋痛惜的复杂情感。

李彤由‘五月皇后’到‘孤魂野鬼’的自我追求,实际上也表明了白先勇对资本主义‘异化’社会‘吃人’的愤怒”。

四、结语

白先勇总是执着地居于一切生命痛苦的最深处,以宽博的悲悯情怀以感受各种痛苦,他的小说总是笼罩着一份孤苦、悲哀、伤感、苍凉的情绪氛围。

他努力地表现着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性感受和思考。

玉卿嫂、李彤、钱夫人、顺恩嫂她们的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阶层,有各自不同的命运,然而在她们身上都无不体现出女性的反抗与挣扎。

但是她们终究没有逃脱过命运的安排,白先勇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把自己的挣扎与反抗,寄托在她们的身上,但是却不给她们一丝希望,任她们慢慢的走向灭亡。

“文学作为作家灵魂的历险,作为人类天性中的乌托邦冲动,就是要表现作家对这个世界的个性化理解,展示创作主体视野中的独特画面,对两性世界尤其是异性世界的关照理应融入无偏见的人本情怀,尽管也许这是一种理想,但正是这种难度挑战也鼓舞着作家们的创作实践。

”白先勇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自己的女性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事物、一种灿烂的文化衰亡了、消失了,却更让我们怀念它的美,更为它的消亡感到惋惜,从而在心灵上更加受到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晋明.《白先勇小说选》[C].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2]尉天骄.《台湾文学名家名作欣赏》[Z].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霆昭.《白先勇卷》[M].北京:

同心出版社,2005.

[4]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C].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2.

[5]白先勇.《白先勇文集1——寂寞的十七岁》[M].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4.

[6]白先勇.《白先勇文集2——台北人》[M].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4.

[7]白先勇.《白先勇文集4——第六只手指》[M].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4.

[8]俞春玲.《论白先勇、苏童的女性世界》[C].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

[9]宋志明.《恋母与自恋:

玉卿嫂与白先勇的精神世界》[J].桂林:

东方丛刊,1998.

[10]孙希娟.《浅析张爱玲与白先勇的生活与创作》[N].杭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