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365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docx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

李氏万亿商业王朝西迁记

2013年09月04日14:

02作者:

罗曼来源:

 采编:

东方财富网

字体:

大中小|已有19人评论,共5727人参与讨论|

用手机讨论

  除去仰鼻呼吸之外,李氏家族企业已经渗透了香港人的生活,交通、电讯、电灯、零售、地产、超级市场、基建、酒店、保险、水泥、网络、3G·····从而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因此,也有人戏称香港人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因为近600万港人每时每刻都在为其积累着巨额财富。

  李嘉诚名下的两大上市旗舰平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是其最终要的资本运作平台。

也即通常所说的“长和系”,内部分工也颇为明确,长江实业负责集团资本调配,而和记黄埔主要负责业务运营。

  据21世纪网查证资料,李嘉诚拥有多家蓝筹股公司,仅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就占据恒生指数的两成比重,据数据显示,仅长江系旗下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就高达10000亿港元。

  纵观李嘉诚的投资经历,22岁正式创业,到如今的世界级富豪,作为一个“香港梦”的代表,他的商旅生涯足以写成一本经典的商界教科书。

  而最近,从减持香港嘉湖银座商场,到准备出售上海陆家嘴“OFC”写字楼项目再到抛售西城都荟广场。

李氏家族的商业帝国正慢慢撤离他深耕的这片土地,转而西进。

  万亿商业帝国崛起

长江系

上市公司

总市值

长江实业

4364亿元

长江基建集团

2700亿元

长江生命科技

100亿元

和记系

和记黄埔

4000亿元

和记电讯

200亿元

和记港陆

90亿元

TOM集团

50亿元

  最近有关李嘉诚资产西移的消息甚嚣尘上,从被外界称为“左手交右手”的长江实业向同系的置富产业信托以58.49亿港元出售嘉湖银座商场,到出售上海陆家嘴“OFC”写字楼项目,再到近日抛售西城都荟广场。

  而其长子李泽钜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WWU,从而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以及之前还合计斥资99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和供水网络两大业务,种种迹象表明,李氏家族的资产西移并非空穴来风。

  事实上,李氏家族一直具有相当浓厚的“欧洲情结”,除了收购英国电网、水务、燃气等资产外,还以13亿欧元收购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7.8亿港元收购加拿大电厂资产以及97亿港元购入荷兰能源公司等。

  而李氏家族作为一代“香港梦”的代表,李嘉诚一手缔造了他的商业王朝。

而他辉煌的商业帝国史,还得从40年代说起。

  1950年,李嘉诚瞅准时机,创立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创业五年后,凭借香港的地理位置,长江塑胶厂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业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这也是他原始资本积累的开端。

  商人的骨子里,天生孕育着蠢蠢欲动的创业因子,捞到第一桶金的李嘉诚随时都在期待着一场变革。

  凭借对塑胶行业敏锐的直觉,李嘉诚很快意识到塑胶花制造已走向夕阳,不宜长期经营,1958年开始,便进军地产业,储存土地。

  据公开资料显示,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2年之后,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

两座大厦落成之时,正遇香港地产物业的价格上涨,由此,李嘉诚便开始将资金转移至房地产市场。

  在经过3年的爆炒之后,香港房地产一度狂跌,李嘉诚便在此时更具规模的收购地皮和旧楼,这些地皮李并不出售,而是用来兴建楼宇或者出租,以此等待着地产物业增值的最大化。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1972年7月,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1月份,长江实业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华资地产的又一虎将。

  1980年,李嘉诚利用长江实业6.93亿港元的资产,收购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并最终拥有超过40%股权,是其商业运作最漂亮的一次战役。

收购和记黄埔奠定了李嘉诚在香港企业界的龙头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捂地”是和记黄埔房产业务惯用的运营策略以及地产升值最大化的有利武器。

  和记黄埔惯于率先占有大量地产而不急于开发,一般都是最先入盘、最后开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地产市值上升的溢利。

  和记黄埔主要负责业务运营,而长江实业负责集团资本调配。

  长江系分别包括长江实业、长江基建集团以及长江生命科技。

和记系主要包括和记黄埔、和记电讯以及和记港陆。

而除了上述公司之外,长和系参股的港股公司还有香港电灯及TOM集团。

  据21世纪网查证资料,李嘉诚拥有多家蓝筹股公司,仅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就占据恒生指数的两成比重,据数据显示,仅长江系旗下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就高达万亿港元。

  业务全面开花

  1980年李嘉诚在通过长江实业收购和记黄埔公司之后,便开始大举进军船坞港口行业,集装箱码头业务目前也成为长和系的核心业务。

据21世纪网了解,和记黄埔已经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美三个大陆的30个港口的“码头帝国”。

  1981年12月,李嘉诚通过和记黄埔收购屈臣氏集团,涉足零售行业。

  1986年12月,以32亿港元收购赫斯基能源52%的股权,其产业触角延伸至能源行业。

同年,李嘉诚还设立和记通讯有限公司,统辖电话、传讯和电视业务。

  1985年和记黄埔在香港成立和记电话有限公司,率先在香港推出蜂窝式移动电话,和记黄埔开始涉足3G领域,通过和记黄埔资本运作平台,李嘉诚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重心的“3G电信帝国”的版图,“3G帝国”是李嘉诚有生以来最大的一笔赌注。

  1994年推出以Orange(橙)为品牌的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1996年Orange在伦敦与纽约证交所上市,1998年,Orange的移动电话业务拓展至荷兰、比利时、瑞士和爱尔兰。

  1999年,德国曼内斯曼钢铁公司以480亿港元现金、时值700亿港元的10%曼内斯曼股份(总值1180亿港元)收购和黄集团在Orange中45%的股份,这是和记系有史以来一笔最大宗的交易,写下了“和黄卖橙赚千亿”的神话。

  2001年,长江实业通过Imarkets(一个股票挂钩票据的交易平台),首次涉足金融业。

  2003年长和系开始向银行业伸出了橄榄枝,并宣布联手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集团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正式进军银行业,不仅如此,长江实业还与汇丰、恒生两大香港银行合组成立一家“尚盛理财”金融公司,长江实业为大股东。

  据21世纪网了解,尚盛理财将主攻香港的零售财富管理市场,其目标客户群是高收入人士,产品包括基金、债券、证券、保险和高息票据、高息存款证等。

  而在去年10月份,长江实业就宣布将旗下四间酒店分别是马鞍山海澄轩海景酒店、红磡湾海湾轩海景酒店、海韵轩海景酒店及葵涌区雍成轩酒店,以核定证券形式在港上市,此次分拆出来上市的四间酒店,共有4833间套房,总面积332万方尺,该分拆上市物业的估值达到280亿港元。

  对于自己旗下的产业帝国,李嘉诚曾多次公开表示:

“这是一个多元的年代,四面八方都是挑战,我们的业务遍布55个国家,公司的架构及企业文化如何相得益彰,是关键。

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也是长和系发展这么多年的投资宗旨,并且还会持续下去。

  纵观李嘉诚的商旅投资生涯,其投资特点除了其个人敏锐的投资眼光跟直觉外,倾集团之力维持有巨大盈利潜力的产业,待经济上扬周期再以丰厚回报反哺集团,是其实业运营的惯用手段。

  尤为明显的则是长和系在3G和地产开发业务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2002年开始,3G业务的亏损一直是和记黄埔管理团队面临的棘手问题,其中2003年—2005年,3G业务在息税前盈余方面的亏损均超过了当年的息税前盈余总额,而在3G业务亏损期间(2003——2009年),集团每年都有一笔出售投资及溢利,而且3G业务亏损越大出售投资数额也越大,这种大手笔的资产处置动作就是为了弥补3G业务的持续亏损。

  好在3G业务的前景终于开始明朗,从2010年开始首度盈利,李嘉诚的3G帝国也开始逐步建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的资本累计是从进军地产开始,然而由地产发家的香港富豪,绝不仅仅只是李嘉诚而已。

  在21世纪网梳理香港富豪的投资经历时发现,香港富豪无一例外的都对地产行业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郭氏家族是香港第二富豪,郭氏家族的天下是当年郭得胜一手打出来的,由成衣到地产,做的风生水起,身家财富超过1600亿元,主要公司是新鸿基、载通国际,业务主要涉及地产和运输。

  素有“亚洲股神”之称的李兆基,其业务范围也是主要为房地产,主要公司为恒基兆业、新鸿基,“新鸿基地产”是他最稳固的收入来源,其身家财富一直名列香港富豪前三甲,身家财富超过1520亿元。

  香港最富有的女性,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头号女富豪,也是地产世家,身价财富大概为1000亿元,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地产、物业、商贸。

  李嘉诚410亿卖资产248亿“移情”海外

  香港首富、身家过2000亿的李嘉诚家族正在勾画248亿资产大腾挪的路径图,李嘉诚“弃港投欧”意图越来越明显。

  在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近期一系列减持中资项目引来外界诸多猜测,“逃离香港入驻海外”的传言喧嚣至上。

  虽然,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

  但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便相继宣告或将抛售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和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21世纪网发现,李嘉诚这边在出售内地、香港资产的同时,却大举在欧洲收购资产,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四宗海外并购共耗资248.7亿港币。

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390亿港元变卖内地香港资产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帝国缔造者之一的李嘉诚的发家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从最早的“塑胶花大王”到“铺王”,再到香港人人称之的“超人”,李嘉诚演绎传奇人生。

  李嘉诚以难民身份来到香港,高中时被迫辍学,20岁刚出头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塑料产品生产厂。

而后凭借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李嘉诚在香港、中国内地和欧洲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

  近期,李氏家族的“长江系”和“和记系”频频抛售内地、香港资产,李嘉诚“弃港投欧”的传言喧嚣至上。

  华人首富李嘉诚为旗下创立了40年的百佳超市寻找买家,已设定8月16日为第一回合竞购截止日,其估值最高达40亿美元(约310亿港元).

  百佳超市是和记黄埔旗下的零售业务,据和记黄埔年报显示,百佳超市是香港第二大连锁超市,市场占有率达33.1%,270家门店位于香港,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只有56家,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尚不及内地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

  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

百佳超市在2012年营业额虽高达217亿港元,但毛利也仅2%至3%,仅占和黄集团整体收入的5%。

  虽然百佳的业绩逐渐走下坡路,但却不乏一些零售业巨头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日前,华润、家乐福、泰国卜峰莲花、香港利富、日本永旺、中粮集团均有意拿下百佳。

  在百佳出售消息没多久,李嘉诚计划以60亿元人民币(约75亿港元)底价叫卖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消息一直未得到长江实业正面回复。

有消息人士称,潜在接盘的投资者或为中资银行。

  东方汇经中心OFC毗邻上海中心,紧邻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和记黄埔年报铺路,东方汇经中心OFC占比面积9298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8万平方米。

  在李嘉诚叫价60亿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短短几天后,8月31日消息,和记黄埔公告称,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售价26亿元人民币(约32.68亿港元),买家为独立第三方离岸公司GCREFAcquisitions22Limited.

  近日,长园集团宣布,遭到李嘉诚旗下公司长和投资减持,今年来累计减持已经达到5%。

  8月12日,长园集团接到公司控股股东长和投资有限公司通知,长和投资在8月9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08.6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47%。

此前,长和投资在2013年1月28日至29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3908.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4.53%。

至此,长和投资自2013年1月28日至2013年8月9日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317.55万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

  李嘉诚认为,现在欧洲的资产处于低位阶段,内地和香港是高位,减持高位资产,增持低位资产,符合李家的投资理念。

  短短一个多月,“李氏家族”内地、香港资产出售事件连发生三宗,出售总价格在410亿元,然而李氏几组从香港、内地慢慢撤离的资产究竟去向何方?

  1868亿港元并购“整个英国”

时间

出售中资

海外并购

2013年1月

新西兰EnviroWaste废物管理公司

2013年3月

亚洲货柜码头

2013年6月

荷兰一家废物转化能源公司

2013年6月

爱尔兰O2业务

2013年7月

百佳超市

2013年8月

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

2013年8月

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

2013年8月

减持长园集团

  “李嘉诚抛售内地、香港部分资产,是加大海外投资的关键一步。

”深圳某PE合伙人表示。

  我们从和记黄埔的2013年半年报中可以发现,和记黄埔的6大主营业务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电信在欧洲收益总额占比最高,达到43%,其中英国占到16%,其次加拿大和香港的收益总额占比同样为15%,中国的收益总额仅占11%。

  海外业务无疑成为和记黄埔收益总额占比最高的市场,而从近年来李嘉诚购买海外资产,也可以看出李嘉诚逐渐把一些事业重心转向欧洲。

  李嘉诚的“欧洲情结”尤其浓厚,从2000年第一次海外投资被人熟知后;2010李嘉诚长子李泽钜率领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拿下英国电网业务后,李嘉诚的海外投资版图迅速拉开;2013年上半年李嘉诚共4次出手购买海外资产。

  2013年1月,长江基建以32亿港元代价收购新西兰EnviroWaste废物管理公司,开拓废物管理基建业务。

  2013年3月,和记港口信托以39亿港元从DPWorld收购亚洲货柜码头全部股份,提升葵青港区整体操作的灵活性及效率,加强国际中转业务。

  2013年6月,嘉诚旗下长江基建集团、长江实业、电能实业按35:

35:

20:

10的股权比例成立一家合营企业收购荷兰一家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B.V。

,作价9.4亿欧元(约97.7亿港元)。

该公司废物转化能源厂房的处理量为欧洲第一。

  2013年6月,和记黄埔旗下3爱尔兰将以7.8亿欧元(约80亿港元)收购其爱尔兰O2业务。

  英国媒体更戏言称,李嘉诚海外并购几乎买下“整个英国”。

  李嘉诚在长江实业的2013年半年报业绩报告中称,海外基建项目为新增稳定优质收益来源,将以多元化发展模式,把握新业务领域的收购机遇。

  和记黄埔则称,欧洲的基建业务都来自英国,盈利约56亿港元,比整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盈利之和还要多。

  李嘉诚的触角从内地、香港伸向欧洲,在欧洲经济被阴云笼罩时,他却大刀阔斧地进行拓展。

李嘉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生意人的眼光不应该太过短浅。

  李嘉诚表示,虽然英国加入欧盟,但其货币英镑并没有加入欧元区,货币汇率比较稳定。

英国的法律和秩序非常好,相信这个国家有承担,我们对在英国的投资有充分的信心,英国的的机动性较强,因此我对英国的担忧程度不如欧盟其他一些成员国般大。

  一些机构也对李嘉诚“移情”海外十分看好,瑞信指出,相信和记黄埔2015年盈利有望较2011年翻一番。

  弃港投英

  为什么李嘉诚会放弃中国、香港资产而深耕英国?

这实际上李嘉诚投资海外业务出彩以及与香港、内地房地产投资受阻有密切联系。

  2012年,和记黄埔在欧洲收益总额占比为42%,其次加拿大和香港的收益总额占比为16%、15%,中国的收益总额仅占11%。

  而到2013年上半年,和记黄埔在欧洲收益总额占比提高1%。

为43%,香港收益总额占比减少1%,为15%,其他地区的收益总额维持不变。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一直在欧洲拓展并购业务。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和黄欧洲业务占和黄整个集团盈利的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19%增长到了34%,而通过一系列的资产出售,其香港业务占集团盈利的比重,则已由2010年的25%逐步降到了16%。

  李嘉诚在报告中回应称,集团致力于巩固现有业务发展,同时放眼全球投资机遇。

他强调,“长和系”会继续在香港及海外投资,推动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李嘉诚的“和记系”征战内地几经波折,近期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及位于其停车场,是因为广州西城都荟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商铺的出租率也仅只有75%。

  而在香港“地产霸权”的声音越演越烈,楼市见顶的说法也不断传出,香港政府为抑制房价出重拳打压楼市,让房地产商受挫。

  更不顺的是,近三年,李嘉诚在香港仅参与的两个码头在并购后,爆发了大规模的码头工人罢工事件。

2013年5月,码头近千名工人因不满工资低而停工40余天,最后和记黄埔妥协加薪9.8%才得以平息事端。

  在港投资压力越发加大,海外业务却一片飘红,最终让有“欧洲情结”的李嘉诚弃港投英。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嘉诚分享中港土地盛宴或加速增资欧洲

  华人首富李嘉诚今年频频在中港套现,转而加码欧洲市场。

  据21世纪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今年6月份针对爱尔兰电讯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与之对比悬殊的是,李嘉诚今年上半年未在内地投资半毛钱,反而传来其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百佳超市与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出售的消息,预计将为所属长和系带来超过400亿元收益。

  对此,多位接受21世纪网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商业考量,长和系做生意低买高卖很正常,需要多从战略上分析。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商业行为,公司是在增加欧洲、新西兰的投资,这本身是公司下一阶段的重点,因为目前欧洲资产便宜,回报率也相对较高,此外,电讯业属于收成期,加快整合步伐可以增加收益。

”长期关注和记黄埔的国泰君安国际分析师宋然对21世纪网表示。

  “明知现在欧洲这样(还这么做),(是因为)我相信五年后这些业务都有好增长”,去年8月李嘉诚在业绩记者会上曾直言看好欧洲机会,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稳定、法律有保障、资产质量高,收购令上市公司的股价、盈利和派息都能很快增长。

  抄底欧洲加速并购

  2012年全年,和记黄埔的零售部门收益总额占比为37%,但贡献利润仅占15%,税前利润增长率从2010年的38%跌至8%,落后于电讯、基建、能源等核心业务。

  有着四十年历史的百佳超市是屈臣氏全资子公司,和记黄埔称其为香港食物零售业的翘楚。

目前,百佳超市共有店铺345间,2012年收益总额为港币217亿元。

尽管百佳超市占据了香港零售市场的四成左右,但其为公司贡献毛利仅有港币6亿元左右。

  有着敏锐投资嗅觉的“超人”,自然早已将目光转向高资产回报业务。

  2012年,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经济低迷。

然而,2012年伊始,和记黄埔逆势收购奥地利OrangeAustria全部权益,合并当地第三及第四大移动电信供应商,并出售Yesss!

品牌与若干其他资产。

合并后的业务收益不断增长,李嘉诚在奥地利的收益显著增加。

2013年上半年,奥地利贡献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9000万欧元,同比增长374%,EBIT(息税前利润)则同比飙升2,500%。

  在2013年,李嘉诚加速进军欧洲电信业。

4月,旗下3意大利对意大利电信发出收购要约,意大利电信占有34.6%市场,是意大利最大电信公司,与市占率10.3%的3意大利合并将继续主导意大利电信产业。

7月,旗下爱尔兰公司3爱尔兰以7.8亿欧元收购爱尔兰O2,奠定其在爱尔兰电讯业统治地位。

  而李家对英国的偏好则从2010年就开始了,目前几乎“买下了英国”。

  2010年、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港币700亿元与300亿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2012年7月,又耗资港币235亿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

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

  目前,在欧洲市场的并购进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李嘉诚还将面临资费价格战的插曲。

“目前,意大利正在进行资费价格战,市场分为预付费和后付费两种,但对和黄影响不大。

目前,收购谈判暂时搁置,但市场收购标的仍然存在,且公司表示继续积极寻找市场中的收购对象。

”宋然表示。

  分享中港土地盛宴

  在向欧洲发起号角的同时,李嘉诚在中港频繁抛售资产套现。

  2011年3月,长和系将中、港、新加坡的港口业务分拆在新加坡上市,套现港币450亿元。

  2013年7月,部署出售香港百佳超市,预计带来收益港币160亿元。

  2013年8月,广州西城都荟广场易主,长和系30亿元进账。

  近日,有消息称,长江实业计划出售旗下上海的首个写字楼项目,位于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

一位上海地产界人士对21世纪网表示,该项目刚刚竣工,预计楼面价5万-8万,东方汇经中心建面超过11万平方米,预期能带来50-80亿元收入。

  综上看来,李嘉诚抛售的业务集中于地产与零售,而这两块业务的利润增长率远不及欧洲电讯及基建业务。

  上述地产界人士认为,美国退出QE3,欧美经济在复苏,这个时候地产界从亚太市场退出,抄底欧美是明智之举。

“欧洲的资产价格相对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虽然收益率不算太高,但是资产本身比较廉价,而且有固定的现金流回报,而亚洲新兴市场不确定性太多了。

  宋然也认为,新投资的主要取决于资产价格,香港和国内的资产比较贵。

  21世纪网梳理长和系今年8月发布的中报业绩发现,长和系在今年上半年地王频出的内地土地市场上一无收获。

长江实业董事郭子威在上海错过竞地后表示,不是不希望在上海买地,而是这里的开发商实力确实很强。

  2013年可以称之为“土地的盛宴”。

2013年5月以来,中国土地市场持续升温,高单价、高溢价地块频现、多地“地王”记录屡被刷新。

  2013年6月27日,上海徐泾镇会展中心3地块(02-01)最终由5号竞买人上海绿地联合福建泰坤贸易有限公司以总价47.21亿竞得,再度刷新了上海今年以来总价地王纪录。

经测算,该地块成交楼板价为8539元/平方米,溢价6.74%。

同日,重庆江北区溉澜溪组团G分区五宗地以底价53.72亿成交,楼面单价4342元/平方米,由万科和保利联合摘得。

  7月23日,中粮地产以23.6亿、配建公租房3.3万平方米的条件竞得北京朝阳区孙河乡HIJ地块,楼面单价超过4.4万元/平方米,成为北京楼面单价最高的地块。

  然而,就在本地开发商不断刷新地价上限时,长江实业却悄悄迈开了出售资产的步伐。

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对内地地产投资将减缓?

对此,21世纪网联系上长江实业推广经理,但截至发稿前,公司未有回应。

  和记黄埔在2013年中报中提及,在内地,政府压抑住宅楼价上涨之措施继续对市场气氛有不利影响。

中报中未提及下半年将新增项目,仅称“2013年下半年之目标为在内地十个城市完成应占约六百六十万平方呎总楼面面积之住宅及商业物业。

  而对于百佳超市遭抛售,多位专家认为是由于利润下降与受到电商冲击。

  德勤今年8月份发表研究报告《中国零售力量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