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77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讲义.docx

世界近代史讲义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东西方社会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资本的原始积累

一、资本主义为什么在西欧最早出现

(一)代表性的观点

1.韦伯的观点

韦伯把资本主义兴起的主导作用归结为新教伦理

2.布罗代尔的观点

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把资本主义看作是具有多种政治、经济和精神的特征因素,资本主义是这些因素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果。

3.结构功能论的观点

代表人物:

帕森斯

4.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和罗伯特·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提出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二)“资本主义”的概念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第三章详细讨论了该词的起源和意义演变。

首次出现在1753年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指“富人的地位”。

路易·勃朗:

“我所说的‘资本主义’是指一些人在排斥另一些人的情况下占有资本。

蒲鲁东: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根据这种制度,作为收入来源的资本一般说来不属于通过自己劳动使资本发挥作用的人。

马克思直到1867年以后才开始使用“资本主义”一词,只当形容词用。

威纳尔·桑巴特《论现代资本主义》(1902年)

布罗代尔:

资本主义一词之所以能这样走红,是因为它是一个政治术语。

大体说来,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在此制度下,私有者把积累起来的财富拿来投资,以牟取利润。

其主要特征是私人企业、雇用工人、争夺市场和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务活动。

资本主义最后成熟于19世纪,但在商业革命时期它已具备了几乎所有的基本特征。

 

二、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

1、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了西欧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普遍采用畜力、水力和风力做动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分工,不仅使生产活动日趋专业化,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

3.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种类和商品流通量进一步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和瓦解着封建经济的基础。

(1)城市的手工业行会被日益加剧的竞争所摧毁;

(2)随着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在希腊、中国或者拜占廷,城市本身不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只是更广阔意义上的城乡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的欧洲却相反,城市变成了一种特殊实体的代表。

中世纪的城市不是一个更大体系中的一个器官,它本身就是一个体系。

它傲然自立,明显地和周围的乡野分开,它在政治意义上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当人们穿过城门进入城市以后,他便归属不同的法律统治,就像我们今天越过国界进入另一个国家那样。

生活于城市中的商人、专业人员和工艺师傅并不承认农村搞的那一套封建东西,也不接受它的文化观念。

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新的发展征候:

以它为核心一个新社会得以壮大其社会结构、重振国家机制,发展新文化和新经济,它是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并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前提”。

——奇波拉:

《工业革命以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

但是这种转化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

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

他们本身并不是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像自耕农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地,他们脱离了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

——《马恩全集》第23卷第782页

第二节地理大发现(GreatGeographicalDiscoveries)

一、地理大发现的概念

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另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当时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地理大发现包括一系列历史事件,主要有:

1486年葡萄牙人B.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风暴角(即“好望角”);1492年C.哥伦布航抵美洲;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F.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1642~1643年荷兰人A.J.塔斯曼航行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等地。

二、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1、它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的结果。

2、传播基督教(“基督教浸透了普济主义(普救论是一种认为所有的人最终都将得救的神学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

从一开始起,基督教就强调四海一家,宣称自己是世界宗教;从使徒时代到现代,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

而且,为了使异端和不信仰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总是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

基督教的好战性源自犹太牧民所崇拜的复仇和惩罚之神。

基督教作家常用战争作比喻,将人间世界看作上帝与撒旦交战的战场。

因之,丝毫不奇怪:

基督教首领在执行‘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传播给每一个人’的命令时,时常采用这种强有力的方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卷第11—12页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3、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4、政治因素

三、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1、航海技术的改进与地圆学说2、海上武器和海战技术的进步3、政府与有钱者的支持

西班牙和葡萄牙特有的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西、葡封建贵族势力强大,这与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有关。

西、葡较早出现了强大的王权

四、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1、葡萄牙人早期探险2、巴托罗缪·迪亚士与好望角3.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4.麦哲伦绕过南美洲南部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经印度洋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返回西班牙的环球航线。

五、地理大发现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大发现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步骤。

1.地理大发现的首先一个重要后果是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

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种类和商品流通量的增加,商路和商业中心的转移以及商品经营方式的发展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西欧商业革命的成就:

①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金融业的发展经济史上最著名的国有银行英格兰银行(1649)③新型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制造业开始摆脱行会的束缚,一些新型的产业组织开始出现,这就是分散的手工工场与集中的手工工场。

到商业革命结束时,已出现早期的工厂原初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④新型商业组织的出现“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有限性”易于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资本以从事大规模商业活动⑤国家货币的诞生早期的英国货币⑥重商主义理论(mercantilism)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旨在富国强兵全盛期:

1600-1700年。

许多特征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既是政治理论又是经济理论代表人物:

博丹(1530-1596)和霍布斯(1588-1679)中心原则:

国家的繁荣程度取决于贵金属拥有量(“金银通货主义”)

2、地理大发现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价格革命

所谓价格革命是指欧洲殖民主义者从殖民地特别是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使欧洲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剧增,导致物价上涨。

3、疾病的传播

4、农作物和牲畜的传播

此外,地理大发现还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人种的重新分布

(2)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欧洲人的海权新时代,人类活动舞台从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东西两半球相对隔绝的发展格局,也改变了旧大陆各区域之间相对孤立平行发展的格局。

六、早期殖民征服及其性质

1、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①在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沿岸及周围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建立海上霸权,控制商路,进行掠夺性贸易。

②从事欺骗性贸易③从事奴隶贸易

2、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主要内容:

以少量的兵力征服并毁灭了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搜刮金银:

一方面是收缴金银器物,一方面是开采银矿;种植园剥削

3、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训令:

经过细致的审议,并在考虑了我们所作的审议之后,我们颁发教皇的许可证,授予阿丰索国王以侵入、征服和统治所有尚处于基督的敌人萨拉森人或异教徒统治之下的国家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完全而绝对的;我们颁发教皇的许可证,是希望这位阿丰索国王、王子及其所有继承人以独有的权利占领和占有上述的岛屿、港口和下述的海洋,因此,所有虔诚的基督教徒未经这位阿丰索国及其继承人的允许,决不可侵犯他们的专有权。

在已经获得或有待获得的征服地中,凡是伸展到巴贾多角、几内亚海岸的诺恩角以及整个东方的征服地,从今以后永远归阿丰索国王专有。

4、早期殖民征服的性质

西、葡两国的早期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属封建主义性质。

从早期殖民征服的目的来看,西葡两国王室之所以积极组织和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主要是为了扩大封建统治范围。

从早期殖民征服的直接后果来看,西班牙不仅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还将本国的封建制度移植于殖民地。

同时,葡西两国的殖民征服还打上了深深的奴隶制烙印。

5、西北欧开始取代伊比利亚的世界霸权。

荷兰:

“海上马车夫”英荷战争

1600—1763年间,西北欧那些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荷兰、法国和英国,在海外殖民活动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

经济优势与社会文化优势

1、意大利城市共和国衰落,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征服与后来资本主义各国的殖民征服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3、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4、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文艺复兴

一、概念的界定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

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

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文化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

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二、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精神对人文主义的评价

1、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2、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

3、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

4、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5、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民族独立。

第一,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宗教神学的一场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人文主义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在人文主义运动中涌现出的学识渊博的巨人,在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破教会统治,冲击腐朽文化,为近代文学、艺术、哲学、教育和实验科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资产阶级在当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阶级,这就决定了人文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者的基本倾向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使它多一点亲切的人情味。

因此,人文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不是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喧泄。

三、文艺复兴的分期早期文艺复兴(14——15世纪中叶)全盛时期的文艺复兴(15世纪末——17世纪)

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

第一、意大利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

第二、14、15世纪的意大利具有适宜的政治环境,各城市的相对独立状态,城市国家在意大利北部、中部形成的均势,是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三、意大利特有的文化环境和人才结构,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世俗和教会文化赞助人的支持。

第五、教皇、教会势力衰落。

第六、意大利商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把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带回祖国,使新文化得以吸收异国的养料,呈现出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特点。

2早期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

3、全盛时期的文艺复兴

4、全盛时期文艺复兴的政治思想家

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1469—1527年)

(1)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第一、从人性出发研究政治,强调政治应脱离道德的约束,使政治学和伦理学分离。

第二、必须依靠专制君主统一意大利。

第三,提出君主统治术。

①君主善于统治。

②君主在政治上应该考虑有效、有害,而不必考虑正当不正当。

③君主应当使人畏惧,但不能使人憎恨。

④君主应富有远见防止献媚。

(2)康帕内拉《太阳城》反对私有制,宣扬公有、平等、民主的理念,具有空想共产主义的色彩。

五、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6、政治思想家

⑴博丹(布丹)(Bodin)(1530—1596年)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西方国家主权学说的创始人,代表作《国家论》

主要思想包括:

①用父权来说明国家主权的产生②主权的性质及其内容。

主权有三个特点A、最高性,即不受法律约束。

B、永久性C、不可分割性。

主权的内容:

立法权;宣战媾和权;司法权;赦免权;铸币权;征税权。

③合法的君主政体是最合理的,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

博丹的国家主权思想反映了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形成的现实。

思考题

1、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兴起的?

2、文艺复兴前期与后期的不同特点。

3、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与全盛时期的文艺复兴有什么不同?

第四节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第一、天主教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严密的精神统治,激起了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第二、随着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权力的加强,王权同罗马教廷的矛盾日趋尖锐,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下成为时代的要求;英国颁布《王权侵害罪法》和教职选举章程,法国颁布《实利准许法》,与教皇订立《波伦亚协定》,西班牙与教皇订立协定;第三、教会的腐败、搜刮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加;第四,发生在14世纪末英国的威克里夫运动和15世纪捷克的胡司战争,也对宗教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五,宗教改革的发生,也得力于文艺复兴;第六,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日益强大,他们对教会占有巨额财富并享有征税特权十分不满。

为了追逐利润,他们需要剥夺教会的经济特权。

因而,西欧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法国法学家查尔斯·杜穆林说:

“……日常的商业实践表明,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在使用之后所带来的效益,不是微不足道的。

……这,并不有助于说明,钱独自不会生钱:

因为即使田地,假如没有钱财的花费、劳动和人的勤奋,也不会独自结出果实;钱,同样如此,即便钱是借来的,过一段时间后仍须归还,但在此期间,由于人的勤奋,它也会生出相当多的钱。

……而且有时,钱借出后使债权人的所失与债务人的所得正好相等。

……因此,对高利贷的一切憎恨、谴责和惩罚,应被理解为:

仅适用于过度且不合理的高利贷,而并不适用于适度且可接受的高利贷。

改革的两个目标:

一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封建经济剥削和精神统治,改革封建主义的传统教会体制及其宗教生活形式,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宗教制度与宗教精神;二是剥夺罗马教皇对欧洲世俗政治的控制和扫除各封建诸侯割据势力,变革欧洲中世纪以来形成的那种由封建教会支配的政治体制,加速欧洲各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君主制王权的建立,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宗教改革运动声势浩大,震动全欧。

有三大主要派别:

路德派、加尔文派和再洗礼派,其中加尔文派对现代文明的发生影响最大。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一)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宗教改革之所以发源于德国,也是由德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决定的。

(1)中世纪德国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2)15世纪末16世纪初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使其难以得到充分发展;(3)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大肆搜刮由来已久;(4)贵族对下层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

(二)德国宗教改革的阶段划分

德国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止于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缔结。

共38年。

大体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1517—1525)为运动兴起和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525—1555)为运动的高潮与分裂并演化为宗教战争时期。

(三)、马丁·路德的宗教纲领

核心原则:

“因信称义”信徒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都可以和上帝沟通,从而使灵魂得救,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最高的权威来自《圣经》,而不是罗马教会。

简化烦琐的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保留洗礼、圣餐两项。

意义:

①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最高权威论、圣礼得救论、教士特权论。

打碎了罗马教会强加在广大教徒身上的枷锁,把信徒从封建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他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教会高于国家的天主教思想。

②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人的思考和意志,将人的个性体现在信仰之中。

因而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局限性:

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德意志君主和贵族身上,他承认君权神授的原则,反对人民拥有反对君主的权利。

宗教改革中形成三个营垒。

一是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城市贵族;一是新兴资产阶级、中小贵族和部分大诸侯;一是农民、平民。

当马丁·路德投靠诸侯后,宗教改革的领导权转移到了闵采尔手中。

(四)、德国农民战争

闵采尔(ThomasMunzer,1490—1525年),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

闵采尔主张:

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不是别的,而是人的理性。

他否定《圣经》是惟一无误的启示,认为信仰应主要根据圣灵“活的启示”,它表现为人的理性。

人人有理性,也就都可以有神性,便都可以升入天国;他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在现实世界上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王国”

(1)、士瓦本地区《十二条款》

(2)、法兰克尼亚地区《海尔布琅纲领》(又名“帝国改革纲领”(3)、萨克森和图林根地区

(五)、路德教合法地位的确立

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规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路德教取得了合法地位。

三、加尔文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1.主张“因信称义”和建立廉价教会2.“预定论”,亦称“先定论”(Predestination),包括天命、挑选、呼召三个部分。

3.主张由教会来管理各教区的行政事务,各教区共同的问题则应由牧师和在俗教徒(平信徒)的代表大会来决定。

加尔文认为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把社会本身变成一个大宗教团体。

正是由于加尔文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形式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得到迅速传播。

4.马克斯·韦伯的“文化命题”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五、法国的宗教改革

六、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

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宗教只是一个形式。

影响:

(1)在政治上,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天主教会中分裂出来的路德教、加尔文教通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第三大支派——新教。

(2)在经济上,宗教改革运动大大冲击了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随着天主教会地产的大量丧失,西欧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3)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上,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桎梏,得到进一步解放。

(4)宗教改革既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也引发了残酷的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

(5)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是一次人类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是一次人们要求独立思考和判断迄今欧洲从权威方面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和思想的运动。

这是一次人类心灵争取自治权的尝试,是对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发起的名副其实的反抗。

——基佐:

《欧洲文明史》

思考题

1、如何评价耶稣会?

2、如何评价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4、路德新教的局限性有哪些?

5、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6、15—17世纪“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尼德兰革命与英国圈地运动

一、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荷兰在17世纪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道路。

(一)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2、西班牙的反动统治阻碍了尼德兰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

(二)革命的进程

1、1566—1571年,是尼德兰各省破坏圣像运动的时期,这是武装起义的准备阶段。

2、1572—1578年是尼德兰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

《根特协定》(PacificationofGhent)3、1579—1609年是南方革命失败、北方成立荷兰共和国时期。

“乌特勒支同盟”(UnionofUtrecht)

(三)联省共和国胜利的原因

1、北方经济实力雄厚,工业比较先进,农业封建势力薄弱,商业与英国、波罗的海诸国广泛贸易,而它同西班牙联系不大。

2、新教战胜旧教。

3、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联盟。

4、他们善于利用西班牙与英、法之间的矛盾,争取后者的协助。

5、奥兰治·威廉的军事才能

(四)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

1、经济方面,荷兰共和国的诞生,不仅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2、政治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是成功地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一是对西班牙霸权的打击。

3、尼德兰革命的胜利,也是加尔文教派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胜利。

二、英国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和过程,这种情况在英、法、德、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最为典型。

(一)圈地运动的背景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后期开始至19世纪前期结束,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

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中期是第一次高潮。

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是第二次圈地时期。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羊毛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不断上涨,牧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

圈地运动由此兴起。

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暴涨,诱发新的一轮圈地。

“红白玫瑰战争”(WarsoftheRoses,1455—1485)

(二)圈地运动的性质和规模

圈地运动是英国农村以土地制度为中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激烈变革。

(三)圈地运动的后果

1、它瓦解了小农经济,推进了英国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2、农业中新的剥削方式和新的阶层开始出现;3、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和手段。

哥尔斯密(1730—1774)《荒村》曾多少次,我在你那种种迷人的景色前停留;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它是来势凶猛的灾难下的牺牲;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

第六节日本的重新统一与德川幕府的统治

一、日本的重新统一

1、重新统一的背景:

(1)工商业城市迅速增加

(2)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阶级关系的变化自耕农显著增加;战国大名的出现

2、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事业

二、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1、日益加强对农民的封建性控制:

(1)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实行《刀狩令》;

(2)进行“检地”,确定年贡额;(3)禁止农民逃亡和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