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203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金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金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1.docx

《金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1.docx

金匮1

金匮要略

(一)词解

1.未至而至:

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2.四季脾王:

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王”通“旺”。

3.治未病:

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4.百脉一宗: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

5.日晡所:

即申时,指下午3~5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6.目如脱状:

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样子,是呼吸困难患者常见的症状。

7.脚肿如脱:

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与身体脱离

8.雷鸣切痛:

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状。

9.远血:

先见大便,后见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

10.近血: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

11.血分:

指妇人因经闭而致水肿者为血分。

12.水分:

指妇人因水肿而致经闭者为水分。

13.衃:

色紫而暗的瘀血。

14.少腹如扇:

形容少腹恶寒,犹如风吹状。

15.炙脔:

烤肉块。

脔:

肉切成块。

16.经一月再见:

月经一月两潮。

17.郁冒:

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百脉一宗】百脉指全身血脉,宗本也,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心脏)

【奔豚】一种发作性的疾病,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

【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

【辟辟】口中干燥。

【不仁】肌肤麻木失去知觉。

【虫行皮中】皮肤中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瘅疟】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

【恶露】分娩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

【肺痿】因为咳喘日久不愈,肺气衰微,津液耗伤或上焦阳虚而致的以气短嗑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凤痹】以肌肉麻木和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风气】自然界的气候。

或者泛指病邪,因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风水】因风邪袭表,肺失宣肃,水溢肌肤而致的水肿病,谓之风水。

以浮脉、外证骨节疼痛头面眼睑肿甚为主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趺厥】一种足背僵直,行走不利,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的疾病。

【肝著】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黄汗】营卫郁滞,湿热交蒸而致的以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的疾病。

【寒疝】因寒邪凝滞而致的以发作性绕脐冷痛为主症的病证,常见于肠痉挛的病人。

【狐惑】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阴溃烂且多兼有狐疑精神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似。

【梅核气】病人自觉咽中有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伴有胸闷叹气。

【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

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似乎要和身体脱离一样。

【浸淫疮】皮肤病的一种,疮面流黄水,可由一处染及他处。

【痉病】痉病的病位在筋脉,有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禁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靖言了了】精神安静,语言不乱。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咳嗽上气】以气逆咳喘胸闷憋气甚则不能平卧或喉中痰鸣为特征。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历节病】肝脾肾精气血亏虚,风寒湿邪流注关节闭阻气血而致的以关节疼痛肿大,甚则僵硬变形不可屈伸为主症的疾病。

【血痹】由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一种病证。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阴阳俱微】此指营卫气血皆不足。

【阴狐疝】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证,多指患者腹股沟内一侧或两侧有可复性肿块突起。

【阴阳毒】感受疫毒所引起的发斑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有阳毒和阴毒两类型,属急性热病范畴。

【溢饮】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肺失宣肃,腠理开阖失司,当汗而不能汗,身体疼痛沉重者,谓之溢饮。

【郁冒】郁:

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

郁冒即头昏眼花,郁闷昏冒之意。

【脏躁】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身,神疲乏力还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

【癥瘕】腹中有积聚痞块的统称。

@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

【转胞】小便不通,脐下急迫有似膀胱倒转不得明。

【声喝】说话声音嘶哑

【胞系了戾】

【目如脱状】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脉脱】指一时性脉相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血气一时不通所致。

【疟病】感受虐邪引起的疾病,症候以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为其特征。

【疟母】治疟病久而不愈,邪气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块的一种病症。

【平人】外形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热入血室】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互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

【洒渐】形容如凉水洒淋身上一样,感到寒冷从脊背发出,不能自持。

【少腹如扇】形容少腹恶寒犹如风吹状。

【湿痹】湿邪流注关节,闭塞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太过不及】脉相胜过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关脉稍弦)

【痰饮】水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病证。

【五脏风寒】肝受邪而输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临床以胸胁胀闷甚至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虚劳】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衰性疾病。

(三)

1.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成书东汉末年。

2.百合病

(1)定义:

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内热)。

3.湿病的治法:

(1)利小便;

(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4.水气病的治法:

⑴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⑵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⑶攻下逐水

5.痰饮:

治则:

“当以温药和之”;

治法:

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问:

张仲景如何治疗水液代谢疾病?

(答:

湿病,水气,痰饮3.4.5)

6.缓中补虚(名解):

(因大黄䗪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7.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阳微阴弦”(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

胸痹心痛短气病的病机:

正虚邪实。

8.治疗寒积寒下的方:

大黄附子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9.湿热发黄

(1)病机: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四)简答

1.张仲景是如何“治未病”

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张仲景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②张仲景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

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2.虚劳的治疗特点(大题):

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3.肺痈

(1)分型:

①邪实壅滞—葶苈大枣泻肺汤②瘀热蕴肺—《千金》苇茎汤③血腐脓溃—桔梗汤

(2)分期(大题):

①表证期:

宣解肺表—银翘散+鱼腥草、黄芩②酿脓期:

清肺化痰—苇茎汤+鱼腥草、黄芩、黄连③溃脓期:

祛瘀排脓—苇茎汤合桔梗汤

4.咳嗽上气鉴别表

方名

病机

症状

治法

药物

小青龙加石膏汤

内饮外寒夹热

咳喘、烦躁、脉浮,可有发热恶寒表证

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麻黄、桂枝、芍药、半夏、干姜、细辛、甘草、石膏、五味子

厚朴麻黄汤

饮热迫于上而近于表

咳喘、胸满、脉浮

化饮除热,止咳平喘

厚朴、麻黄、杏仁、石膏、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

射干麻黄汤

寒饮郁肺

咳喘、喉中痰鸣、苔白滑、脉浮紧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射干、麻黄、细辛、生姜、半夏、款冬花、紫菀、大枣、五味子

越婢加半夏汤

饮热壅滞于肺

喘咳气急、目如脱状、脉浮大

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5.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要点

要点

虚寒证

实热证

主症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

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

脉细虚弦迟

脉滑数

腹诊

按之不通,喜按喜温

按之痛,拒按

病机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

治法

温中

寒下

6.论述痰饮的治疗原则?

P151(简答10’)

“温药和之”是治痰饮病的基本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

痰饮病的形成,是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成。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

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

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

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

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道,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故应以和为原则,寓调和人体阳气,实为治本之法。

 

7、四方证比较表P219

茵陈五苓散证

茵陈蒿汤证

栀子大黄汤证

大黄硝石汤证

证型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热盛里实

主证

黄色鲜明,小便不利,纳呆,苔白腻,脉浮缓

黄色鲜明,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

黄色鲜明,心中懊憹热痛,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

黄色鲜明,腹满便结,小便短赤治法利湿退黄

治法

利湿退黄

清热利湿退黄

泄热除烦

通腑泄热退黄

(五)条文分析

(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分析:

本条论述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证治。

阴阳本来是互相维系的,由于虚劳病的发展,不仅阴虚可损及阳,阳虚可损及阴,而由于阴阳两虚,可出现寒热错杂之证。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脾胃。

一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二是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

如偏于热,则为衄,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偏于寒,则为里急,为腹痛。

所有这些,皆是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的虚象。

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不应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而应和其阴阳。

《金匮要略心典》说: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由此可见,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唯有用甘温之剂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使气血自生,升降自调,偏寒偏热的症状才能消失。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

虽以甘温补脾为主,但酸甘可以化阴,甘温可以化阳,故能调和阴阳。

方中饴糖、甘草、大枣、以建中缓急,桂枝、生姜辛以通阳调卫,芍药酸以和营止痛。

小建中汤偏于甘温,故辨证当以阳虚为主。

如阴虚内热明显,见舌红、脉数者,不宜使用。

(2)肝着

①定义:

由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症。

P138

②表现:

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3)肾着

①定义:

由寒湿痹着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

P140

②表现:

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③分析:

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本条论述肾着的成因和证治。

神农着由寒湿痹着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

其成因为劳动汗出,湿衣贴身,致使寒湿侵袭,阳气痹阻。

症见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因病属下焦,但未及内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治疗时只需将经络肌肉的寒湿祛除,则肾着可愈。

方中干姜配甘草温中散寒,茯苓配白术健脾祛湿。

四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

本方又名肾着汤。

(4)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P209分析:

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本条论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病机: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脉浮而缓,在伤寒是太阳表虚的脉象,在杂病浮则为风,“风”可作“热”理解,而缓为湿之征。

“痹”有闭之意,是指脾家蕴有湿热,并非风寒湿杂至之证。

仲景恐人误认脉浮为外感,故插入“痹非中风”一句以示区别。

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四肢必感重滞不舒;如脾脏所蕴积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必然发生黄疸,故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5)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P210(考得少)

分析:

本条论述谷疸寒化的病机。

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

今腹满下之如故,脉迟者,显为太阴(脾)寒湿证。

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物,所以食难用饱;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湿浊下流膀胱,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乃将作未作之势。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说明下后腹满如故之因,从脉迟可知病属太阴寒湿。

(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为何烦热)分析:

本条论述谷疸属湿热俱盛的证治。

谷疸属胃热脾湿为病,湿热交蒸,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但这里的寒热并非表证。

湿热内蕴,脾胃清浊升降失常,所以食欲减退。

假如勉强进食,食入不化,反能助湿生热,湿热不能下行而上冲,所以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这种病情往往有一个郁蒸过程,所以说“久久发黄为谷疸”。

(7)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

分析:

本条论述瘀血化热的脉症及其治法。

患者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干燥而渴,但诊其脉,并无热象,说明热不在气分,而是伏于血分,为瘀血阻滞日久,郁而化热伏于阴分所致。

治疗当以攻下瘀血为主,瘀血去,郁热解,则诸症自除

(六)病案

(1)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P37

病:

湿病。

证:

风湿兼气虚。

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伴关节酸痛,下肢微肿,口不渴,苔白。

理:

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

法:

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方:

防己黄芪汤。

药:

防己(一两)甘草(炒,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

(2)风水兼表虚: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病:

水气病。

证:

风水兼表虚。

症: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理:

风水兼表虚。

法: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方:

防己黄芪汤。

药:

防己(一两)、甘草(炒,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

(3)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理:

风湿留注筋脉、关节,化热伤阴。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

药: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炮,二枚)

(4)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P72

病:

历节病。

证:

寒湿历节。

症: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关节不红肿,遇寒痛增,舌质淡,脉沉紧或迟缓。

理:

寒湿凝着于关节,损伤阳气。

法: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方:

乌头汤。

药: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三两)、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下乌头

5)虚寒便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P232

病:

下血病。

证:

虚寒便血。

症:

下血,先便后血,血色黯淡,面色萎黄或苍白,大便溏薄,便时腹不痛,体倦气短,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理:

脾阳不足,脾气虚,不能统血摄血。

法:

温脾摄血。

方:

黄土汤。

药: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黄芩(反佐)、阿胶(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大黄牡丹汤方治疗肠痈组成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50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

⒈血痹的病因病机、主要症候、治疗方药

①病机:

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

②症候:

局部木和轻微疼痛。

③治法:

益气通阳,和营行滞。

④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药: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⒉痰饮病的分类、代表方剂

①痰饮:

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腹满,呕吐,眩晕,苓桂术甘汤②悬饮:

饮停两胁,咳唾引痛,十枣汤。

③溢饮:

饮停四肢肌表,身体疼痛,无汗,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

④支饮:

饮停胸肺,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

葶苈大枣泻肺汤。

⒊肠痈如何辩证治疗,写出治疗方药

①急性肠痈: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沉紧,脓未成,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桃仁、瓜子、牡丹)

②慢性肠痈:

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⒋风湿表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

症状: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方药: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⒌胸痹的病因病机和主证主方

①病因:

上焦阳虚,阴乘阳位,胸阳痹阻。

②主证: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③主方:

栝楼欔白白酒汤。

⒍转胞和下消一个小便不利一个小便自利,为何都用肾气丸

小便不利是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小便反多是肾阳虚不能化气摄水,病机均为肾阳虚,故均用肾气丸温补肾阳。

⒎胸痹如何虚实异治(枳实欔白桂枝汤与人参汤比较)

偏于实者多是阴寒痰浊偏盛,脉以阴弦为主,且干心胸满闷,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当以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方用枳实欔白桂枝汤。

偏于虚者,阳气虚馁,阴霾不散,蕴结心胸,其脉以阳微为主,并觉倦怠少气,甚则四肢厥冷,出冷汗等,当以补气助阳,方用人参汤。

⒏黄疸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的证治

①湿重于热: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方药:

茵陈蒿、栀子、大黄)症状:

食欲减退,头眩,心胸不安。

尚有腹满,小便黄赤而不利等症。

病机:

外感邪毒,内伤饮食,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无从外泄。

治法:

清泄湿热。

②热重于湿: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症状:

心中郁闷烦乱,心中热痛。

病机:

湿热积于中焦。

治法:

清心除烦

⒐“治未病”的意义。

①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②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③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④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⒑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泛指全身血脉,心主血脉,肺主节而朝百脉,故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的所养,如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故宗指“心肺”,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

⒒何为“肝着”病机、主症、方药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指邪气侵袭,导致肝经气血凝滞,着而不行所致的疾病。

其症状可见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治法:

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旋覆花,葱,新绛)

⒓“肾着”的成因、主症、治法、方药

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

主症:

腰部沉重湿冷(.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白术、干姜、茯苓))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⒔理解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肾着,乃寒湿痹着于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

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

由于病在躯体下部,邪着肾之外府,留着于经脉肌肉,尚未病及肾之本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常,所以在治法上,不必温肾,当燠土以制水,去除在经之寒湿,则肾着可愈。

⒕痰饮的治疗大法(解释“温药和之”)。

“温药和之”是痰饮的治疗大法。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故用温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和通调水道,使邪气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和之”表示温之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而应温药调和。

⒖水分、血分和水分的概念。

①所谓气分,是由于阴寒内阻,阳气不行所致的,以手足逆冷,骨节疼痛,肌肤麻木为主症。

②所谓血分,是指月经先闭,而后病水肿。

经水先断的原因有二:

一为血脉壅塞不通;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

③所谓水分,是指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⒗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本条重点,一者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

⒘“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如何理解?

黄疸病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发为黄疸,当利小便以排除湿邪,使热无所依,但黄疸自除,故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⒙了解近血和远血。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故称为近血。

先见大便,便后出血,出血部位来自直肠以上,距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

⒚湿病的治疗原则:

发汗,利小便。

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是微微发汗,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排出体外,利小便为治内湿的基本方法,内湿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块,但当利小便。

(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还应注意固护阳气,不可大汗,火攻和下法)

⒛何为痉、湿、暍病:

痉病,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直,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湿病,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痛烦为主症。

暍:

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

21.湿病表里虚实异治有何规律?

寒湿在表,表实湿病一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兼气虚一防己黄芪汤;风湿并重,表里阳虚一甘草附子汤。

风湿兼表阳虚(风重于湿一桂枝附子汤。

湿重于风-----白术附子汤。

22.何谓中风?

其病因病机,主症是什么?

中风:

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渦斜为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病因病机:

内虚邪中,经脉痹阻。

23.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比较?

同治历节病,但两者在病机,症状和治法上均有不同。

“桂”治风湿历节,证以关节肿痛,痛处游走发热为主,故治疗应祛风除湿,行痹清热;“乌”治寒湿历节,证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遇冷加剧为主,故治以温经驱寒,除湿止痛。

24.如何理解“缓中补虚”?

为久病血瘀,内有干血证之治法。

方用大黄蛰虫丸。

润以滋肝,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中淤血,达到淤血去新血生的目的。

故谓之~

25.治虚劳为何重在脾肾?

如何认识虚劳侧重甘温扶阳?

一是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二是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

健脾胃,补中气治劳虚劳病是张仲景又一特色。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内育原阴原阳,肾阴肾阳失调会导致全身阴阳失调。

治疗虚劳重视补肾是张仲景又一特点。

因此,治疗虚劳重在脾肾。

阴阳两虚是虚劳的总病机,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唯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