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4971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docx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

《富兰克林自传》全解

学徒生涯

我在父亲的店铺里干到过完12周岁生日。

哥哥约翰开始也是学习制皂烛的,那时已经在罗得岛自谋职业,撑起了一份家业。

而我好像注定要来填补他走后的空位子,成为一个蜡烛制造商。

但我实在是对这个行当喜欢不起来。

父亲曾因约瑟夫偷偷离家航海而大为震怒,怕我也走他的老路子,但又苦于没有更好的行当让我做。

于是他便和我一起去四处转悠,看那些木匠、砖工、旋工、铜匠干活,来推测我的喜好。

我一直对一个极出色的工人熟练使用手上的工具感兴趣,而这种观察的兴趣对我很有益处,家中有了一些关于零部件修理的活我都可以尝试着去做。

并已在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它的同时,也试着做一些实验用的小机器。

终于父亲定下来让我学一门理发手艺,当时本杰明伯父的儿子萨缪尔已在伦敦学成理发手艺,在波士顿的铺子正准备开张。

我便到他的铺子里实习了一阵子,但让父亲不满的是,他竟然打算收我实习费。

于是我又被带回了家。

段解:

介绍自己在选择职业时遇到的种种麻烦,为后文写从事印刷张本。

我自幼酷爱读书,买书花费了我所有的零用钱,出于对《天路历程》一书的喜爱,我很早就开始收藏约翰·班扬文集的单行本。

但为了买到伯顿的《历史文集》,我后来把这套文集卖掉了。

那些小贩卖的书一点都不贵,才四五便士一本。

我读过父亲小图书室中的大部分书,主要都是有关神学论辩的内容。

因为那时父亲不再打算把我培养成牧师了,而我在那个求知欲极强的年龄特别想读更多的书,可是又没有更好的书读,只有看这些没有多大意义的书。

至今,回想起这些还让我感到遗憾。

不过记得有一本普鲁塔克的《列传》我曾看了多遍,让我受益匪浅。

另外,像笛福的《论计划》和马瑟的《论行善》,尤其《论行善》可能对我影响很大,它转变了我的思想,影响到我以后生活中的许多重大的事情。

尽管哥哥詹姆斯已经学习印刷这个行业了,但我酷爱读书的好习惯使父亲决定也让我学习印刷。

段解:

写自己从小酷爱读书。

这也决定了自己最终工作。

詹姆斯于1717年从英国回到波士顿,他带回了一架印刷机和一些铅字,自己开了个印刷所干起了印刷。

跟父亲的制烛行当比较,我宁愿学印刷业,当然如有机会最想的还是去航海。

为遏止住我的航海的野心及野心一旦得逞将会产生的严重的后果,父亲迫不及待地让我学印刷,并企图长久地拴住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压迫斗争,最后我还是举手投降了,与哥哥签了份不公平的合同。

合同规定,从12周岁起一直到21岁为止,我将一直以学徒工的身份在詹姆斯的印刷所里干活,而且必须出师以后才能领到工资。

我很快便掌握了印刷技术,成为詹姆斯的左膀右臂。

我也总算有机会拜读一些比较出色的文章了。

我与书商的学徒结识并经常跟他们借来一些小书阅读。

对这些书,我总是倍加珍惜爱护,力图做到毫发无损,完璧归赵。

有时候晚上借来,第二天早上就要还----以防有人发觉不够份数或随时有人会要买此书。

因此,我常常独坐屋中读至半夜。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精明的书商关注到我,并邀我去他藏书室里。

他很乐意地把一些我很想看的书借给我看。

段解:

学习印刷,并坚持读书。

这时候,我已开始对诗着迷,并且还信笔涂鸦写了几首。

詹姆斯读了以后,感觉这可以促进我的学习,鼓励我并让我写了两首应时民谣诗,《灯塔的悲剧》是其中的一首,它所述的是关于船长华萨雷父女三人落水溺死的故事;另外一首是说水手与黑胡子海盗(又称提契)之间斗争的故事;这些格拉布街民谣体的诗都没有什么价值。

付印后,詹姆斯让我拿去出售。

只有第二首很受欢迎,因为所写的事刚刚在不久前发生。

虚荣也因此在我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父亲的嘲笑无疑是给我泼冷水,他取笑我的诗,还说诗人总是一些穷困潦倒的人。

他的嘲笑最终使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蹩脚的诗人。

但在散文写作方面我却终身受益,并且成又为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的支柱。

下面我会告诉你,我现在的这点写作本事是怎样获得的。

段解:

学习写诗的过程。

镇上有一个叫约翰·柯林斯的小伙子,他跟我一样喜爱读书。

我们相处很好。

我们之间经常展开争论,谁都不服对方(顺便说一下,这种好争论的坏习惯可能会使你成为孤家寡人)。

我好争论的习惯的形成应该源于以前阅读我父亲的那些有关宗教论辩的书的影响。

我注意到,律师、大学生和在爱丁堡受过教育的几类人都有此癖好,而真正明达事理之人却很少有此恶习。

记得有一天,不知何故,我们展开了关于女性应否受教育及研究工作是否适合妇女的问题的争论。

他的观点显而易见是有毛病的,竟认为女性由于天赋太低,不能做好任何学问,对此我则持相反意。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时辩论的需要。

他生来能言善论,又比我读的书多,词藻丰富。

他总以雄辩的口才驳倒我,而不是靠逻辑推理。

每次一直到分手,我们的观点都不能统一。

后来,有一阵子我们分开了,见不着面,我便坐在桌前,把我的观点认真写下来寄给他。

他答复,我再辩。

你来我往,彼此交换了几次观点。

后来,父亲偶尔看到了我写的信,看过便很认真地和我探讨我的文章风格问题。

他评论说我的书写和标点方面优于对手(这应是印刷所的功劳),而在叙述的简洁扼要和文辞的华美方面很明显弱于对方。

为了让我心服口服,他还举出了几处实例。

我承认他说得对,以后便更注意写作的整体风格,力求有所改进。

大概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偶然看到了一本杂志---《旁观者》第三期,我以前从未见过,便买回来反反复复地阅读。

文章的优美令人赏心悦目,我很想试着仿照它的风格写些文章。

于是我把这杂志上的几篇较好的文章甄选出来,作了摘要,先放置几天,然后尝试直接复述原文大意,再尝试重新用自己所想出的恰当的语句,以及根据自己作的思想摘录构建整篇文章,尽量使其完美。

接着我将自己写的《旁观者》与原文对比,改正了几处错误,这才发现自己掌握的词汇太过贫乏,必须不断地大量阅读作品,从中收集、吸取和加以运用。

也许我当初不放弃写诗的话,我的词汇量早就很丰富了。

要知道,写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一些语义相同但长短不一的词汇找出来,去适应不同的诗的韵律,用不同音素的词凑韵脚的过程。

这就要求人必须不断搜寻大量的不同形式的同义词,并牢牢记住它,而且加以熟练应用。

于是我搜寻出一些故事将之改编为诗体,过一阵子,在快要将它忘却时,再努力使之恢复原状。

我还常常打乱以前思想摘录的次序,数周以后,再尽量按最好顺序排列出来,组构成完整的语句,整理成我自己的《旁观者》。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会了怎样构思文章。

随后,再把现在重写的和原文对比,有错则改。

,有时我也会产生幻想,比如我也可以有幸将原文中的不太重要的地方像语言、条理等加以改进,这让我产生野心勃勃的欲望,想着没准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成为一名很优秀的英国作家呢。

我一般是在晚间工作完之后,或早上没开始工作时,进行一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自我训练。

有时在礼拜日。

我想尽办法独自一人猫在印刷所里,以最大可能不参加公众出席教堂的祷告仪式。

当然我的这一举动是瞒不过父亲的法眼的,只有他不在的时候我才能幸免。

虽然我一直把做祷告当做我应尽的一项义务,但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去做这件事情。

段解:

自己写作本领是怎样养成的:

论辩和《旁观者》使作者的写作风格日臻完善。

对于素食习惯的形成大约是在我十六岁那年。

那时我无意中看到一本屈里昂写的宣传素食的小册子,便决定加以实行。

当时詹姆斯还处于尚未成家、无人管理的状态。

他和学徒们在外面包饭吃,而我一实行素食,便引起了麻烦---跟他们合不来,并常为此而受到指责。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窘境的继续发生,我自己试着按屈里昂的小册子上的方法,学会了做一些素菜,如煮土豆、蒸米饭、做速成布丁什么的。

然后向詹姆斯提出,让他把我每周伙食费拿出一半来给我,我自己做饭吃,他马上举双手赞同。

从这伙食费中我又可以出一半买书看了,感觉大大捡了个便宜。

除此而外,我还从中得到这样的好处:

当他们都出去吃饭时,只剩我一人在所中,我就可以速战速决,很快地填饱肚子(一个软饼、一片面包、一把从面包店买的葡萄干或一个果馅饼、一杯水),在他们未回之前的时间里,好好地看一会儿书了。

从这种经常性的缩食方法中我获益良多:

头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反应更加敏捷。

现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把我的数学补一补了。

我曾说过,我的数学一直是黄牌警告状态,现在我把科尔的数学书找了来,毫不费劲地便学完了。

舍勒和斯图美所著的关于航海的书我也看了一些,吸收了其中的一点点的几何知识,除此对几何学就没再作过深入的研究了。

在此阶段,我还读过洛克的《人类理解力论》和波特洛亚尔派的先生们所著的《思维的艺术》这两本书。

段解:

素食习惯让作者获益良多。

就在我致力于对文体风格的改进之时,偶然发现了一本英文语法书,(大概是格里·伍德所写),其中有两份关于逻辑和修辞艺术的简要附在书后,苏格拉底辩论法的范例包含在其中。

在这之后我还得到了色诺芬写的《苏格拉底重要言行录》,其中有许多我喜欢的这种辩论法的例子。

我总结吸收了这种方法,摒弃了以前的那种生硬独断的反驳和立论方法,而重新拾起谦逊和怀疑的方法。

还记得那时,我在读过莎弗茨伯羽和柯林斯的作品后,对我们教义的可靠性产生了诸多怀疑。

我发觉,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对手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而对我自己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于是我很快将这种方法熟练运用,简直可说是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让那些即使知识渊博的人也必须甘拜下风。

我让对方陷入绝境,而我自己却赢得了意外的胜利。

这种谦逊和怀疑的方法几年之后我便放弃了。

只是偶尔在发表个人意见时保持着谦逊的语气。

对有些可能带来争论的问题或观点,我从并不用“肯定的”“毫无疑义的”或者任何一种表示肯定的字眼来提出;而代之以“我想”“我觉得”某某事可以怎样怎样,“在我认为似乎是”或“因为某某根据”或“我认为要如此如此”,“我估计如此这般”,再或者“假如我没说错的话”,“这件事应这样做”。

我确信这种习惯使我在说服人们去实行我所经常倡导的各种措施的过程中受益颇多。

段解:

写作者改进自己的文体风格并取得实效。

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目的有三:

第一是教诲人,第二是被人教诲,第三则是说服人。

谈话的最好气氛应该是使人愉快的,所以我要劝告那些朗达之人,只有放弃那种独断横行的态度,才会增强自己的教诲人的目的的能力,因为那种态度最易引起人不满,它总是会妨碍你所进行谈话的目的。

谈话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进行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和增进。

假如你本来是想教诲别人,但讲话时过于自信,过于武断,这样必然会激发人的反驳欲望,会让本来很坦诚的讨论受到干扰和阻挠。

如果你本来是想从别人的知识中获益,但你又总在滔滔不绝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让那些不爱争论、明达谦逊之人根本没机会插嘴,那么就坚持己见好了,可是结果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学到。

假如还采用同样的态度与人谈话,对方也很难赞同你的看法。

薄伯的一句话很有道理:

教人须使人无被教之感;

讲述新知应如同提到旧知。

接着他还进一步建议:

以谦虚的态度表示无疑之事实。

在这里我想也许用薄伯在别处的一句话连结上句更恰当一些:

因为傲慢就是愚蠢。

你也许会问为何原诗的那一句话在原处不恰当,我只好再引用原诗:

大言不惭是毫无理由的,

因为傲慢就是愚蠢。

是否如此,还请赐教。

段解:

谦逊和怀疑态度的养成。

第一部分:

自己读书和学习写作的成长过程。

美德计划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想出了一个可以使自己得以完善的大胆而艰巨的计划。

我希望能在我的整个一生中都不犯错,我决定把所有的缺点都消灭掉,无论这些缺点是因为我的本性、嗜好、习惯所形成的还是因交友不佳而造成的。

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都知道或自认为知道。

我以为自己可以做到总做好事,不做坏事。

段解:

对自己的期望:

一生都不犯错误。

但很快我便发现,我要做的远非我所想像的那样容易。

常常在我专心致志地去消灭这一个缺点时,那一个缺点却又猝不及防地出现了。

一时的疏忽大意总被习惯寻隙利用,而嗜好又总把理智击败。

后来,我终于明白,仅从理论上相信完善的品德对已有利是远远不够的;要避免我们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犯下的错误,就必须打破坏的习惯,学习、养成并确立良好的习惯,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言行永远保持绝对正确。

为此,我又想出以下的办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人在总结道德品行时,在分类上有所差别。

对同一个词,不同的作者便有不同的理解。

像“节制”一词,一些人仅将其理解为对饮食的节制,而另一些人则将其扩大到节制所有的快乐、欲念、嗜好、习惯及肉体或精神的激情等,甚至节制野心和贪念。

为达到清楚明了的目的,我情愿多增加几项内容的条目,也不要那种模糊不清的简单分类。

段解:

作者向我们介绍美德计划实施的缘起。

在下面我列举了我当时所认为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并且在每一个条目下面又加了一句简洁的话,清楚地表明全部条目的应用范围。

以下是具体条目和相应内容:

一、节制

食不可饱,饮不可醉。

二、少言

言必有益,避免闲聊。

三、秩序

物归其所,事定期限。

四、决心

当做必做,持之以恒。

五、节俭

当花费才花费,不可浪费。

六、勤勉

珍惜光阴,做有用的事。

七、坦诚

真诚待人,言行一致。

八、公正

害人之事不可做,利人之事多履行。

九、中庸

不走极端,容忍为上。

十、整洁

衣着整洁,居室干净。

十一、镇定

临危不乱,处乱不惊。

十二、谦逊

以耶稣、苏格拉底为范。

段解:

美德计划的内容。

我列举以上这些德行的目的是要养成遵守这些德行的良好习惯。

我并不主张马上就去实行,而且是全方位地实行。

这样容易分散精力,最好逐个集中一段时间来实行。

一种习惯已经养成以后,再继续进行下一种,直到我能按照以上十三条所言一一实行为止。

因为好品德之间有一定的相承关系,一些好品德的养成同时又利于另外一种德行的培养。

于是通过总结经验,我把以上德行按次序排列了出来。

段解:

美德计划的目的及编排。

因为节制可以使人的头脑保持冷静与清醒;所以我把它列为第一点。

这种冷静与清醒对于我们时常对旧习惯的频频进攻保持警惕、对旧习惯的诱惑加以抵制都很有必要。

做到这一条,就很容易做到少言寡语。

我认为要想在改善道德修养的同时获取知识,就不妨在与人交谈中少说多听,并且借此机会可以消除掉自己多嘴多舌、爱开玩笑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只能使我沦为轻浮者之列。

因此,我便把“少言”列为第二点。

段解:

分别阐释节制与少言的重要性。

在我养成这一美德和下面的“秩序”的美德后,我想我就可以节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计划和学习了。

等到第四条“决心”的美德养成以后,我便可以做到决绝果断地去专心养成其余的德行了。

“勤勉”和“节俭”这两点可以促进我把剩下的欠款还清,并让我逐渐宽裕,然后彻底独立自主。

再下来实行“公正”与“坦诚”两点就更顺利了。

如此下去,一一加以实行就显得特别容易。

段解:

分条介绍实施美德计划的想法与措施。

按毕达哥拉斯的《金诗佳句》中的启示,我认为每日的反省很有必要,便又设计出了以下的法子来自我反省。

我订了广个小册子,每种德行占一页。

我用红颜色的钢笔将每一页划作七行,一周的七天各占一行,并在每一行前标明星期几的第一个字母,然后再划出十三条横线,并把每一种德行的第一个字母标在相应横格前面。

在每天的自我反省时,逐一对照所列德行,如发现在该德行上犯了过错,便在相应的表格栏内标上一个小黑点,以作警示。

我又决定了一周为限,依次对每项进行更严格集中的审查。

这样的话,我在第一周就只要把实行节制这一德行时所可能犯的点滴过错严密防止住,其余各项只需与平时一样,于晚上记下所犯过失即可。

这样一来,假使我做到了在“节制”这一行中没有黑点的记号,那就说明我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了。

然后我便可以继续勇敢地再试下一个,再继续力争在第二周内两行内均无黑点的记录。

如此类推,一直到第十三行,我需要十三周的时间完成整个过程。

按一年算,可重复四次。

这就好像清除花园中的杂草,要把那里的所有杂草一次性除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但可以一个花坛一个花坛地清除,第一个清除完了后,再清除第二个。

我同样为能使我的小册子表格中黑点不断减少而高兴,那就表明了我的德行在不断进步。

直到有一天,经过了十三周的审查,几个循环的往复,看到我的小册子变得干干净净时,我将为自己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这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

段解:

作者介绍“自我反省”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效,以及表达在道德上不断进步的喜悦。

根据“秩序”这一点的规定,我必须把每一件的日常事务作一下时间上的分配。

在我的自我审查的小册子上附了一页一天二十四小时作息时间表。

为了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我开始按这一计划实行。

除了偶尔间断过几次以外,我一直坚持不懈。

但我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身上有那么多错误,远远超过我的想像。

但随着错误的不断减少我又很欣喜地看到,我正在不断地进步。

因为新的循环的需要,我必须把表格上的旧标记不断抹掉,这样时间一长,我的小册子已被涂抹得一塌糊涂。

老是制作小册子很费事,为减少麻烦,我用光洁的厚纸片制作了一本特制的小册子,把表格和题词记在上面。

然后我画表格时用时效长的红色墨水,标记我的错误时用黑色的铅笔。

这样一来,再需清除旧错误标记时,可以很容易地擦掉。

但过了一年我才完成一个循环。

在后来的几年里,我也总共只完成了一个循环。

等到后来我差不多把此事给忘了。

经常因公出差、出国,多种事务的羁绊。

让我的计划一度中止,但无论何时我都把这本自我审查的小册子带在身边。

段解:

作者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实施“秩序”计划时的情景。

第三点“秩序”让我感到麻烦最大。

对一个工人,比如一个印刷工人而言,无论什么事情都得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是可能做到的。

但对印刷厂的老板来说却因经常往来应酬、出差而不可能严格履行。

至于“物归其所”,我也感觉很难做到。

早些年的时候,凭着良好的记忆,我认为没必要养成这个习惯,也就没感觉到这种无秩序的习惯所引起的不便。

而如今,我却在这一点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并因此感到极大的麻烦。

也因在这一点上出现那么多的黑点而烦恼异常。

在这点上的改进如同蜗牛爬行的速度一样慢,并且总是反复犯老毛病。

我差点要放弃这种收效甚微的努力,干脆任其自然发展算了。

这就像有人向我的一个铁匠邻居买斧头一样。

那个人要求铁匠把他的斧背磨得和斧刃一样光亮。

铁匠满口答应,不过他提出让那人为他摇磨刀的风轮。

于是铁匠把斧背贴紧磨刀风轮,让那人使劲摇。

那个人一边很费劲地摇轮子,一边不时地去观察斧背是否磨好。

磨呀磨,最后他再也不愿意摇下去了,宁可要还未磨光亮的斧头。

铁匠却说:

“不,还是继续摇下去吧!

我们总会把它磨光亮的,现在这儿还有许多斑点没有磨去呢!

”那人答道:

“不,我就喜欢这把有斑点的斧头。

我确信很多人都有过这个人一样的经历。

他们因没有“秩序”来约束,所以认为要想去除恶习养成美德太难,于是不管它是恶习还是美德,都一概接受,不想再为此付出努力。

他最终会说:

“这把有斑点的斧头已经是最好的了。

段解:

作者以生活实例说明“去除恶习养成美德太难”的道理。

一些看似理性的东西总不时地提醒我,有一些我已做到的绝对正确的事情,却也不过是为道德增加一层美丽的光环而已。

如果让别人知道了,我将被人取笑,何况过于完美的品行易招引嫉妒和仇视,那样反而于己不利,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也可以说,一个仁慈的人应为了他的朋友的一点虚荣,准许自己偶尔犯一些错误。

说来说去,我发现自己在“秩序”这一点上已经不可挽救了。

如今我年纪已老,记忆力衰退,才感到确实需要生活有“秩序”。

但不管怎样,虽然我所做的一切并未达到最初所欲达到的至善至美之境,甚至相差还很远,但毕竟已经努力尝试着去做了。

与没有去做相比,感觉要快乐许多。

这也正像有人为写好字而临摹字帖,也许他们永远练不到字帖中的书法所达到的境界,但通过临摹确实使他们的字有了进步,字迹不但清秀端正,而且更加美观大方,有形有体。

这已经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希望我的后代能够明白,直到我写此书为止(我已79岁了),我的一生之中总有幸运伴随我的左右,而这全赖我的这一行动指南。

至于作为你们的前辈,余生还有没有困难与挫折,我也无从知晓。

假使遇上了什么不幸与灾难,我想往昔的幸福、祥和已足以让我乐天由命。

段解:

作者现身说法,启迪后人,慰藉余生。

多年来我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应当归功于“节制”。

早年舒适的生活环境、所获得的殷实财产和所有知识都应归功于“节俭”和“勤勉”,而正是“勤勉”所获得的知识使我成为一个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有作为的公民,“坦诚”和“公正”使我得到国家的信任和国家授予的光荣职位。

虽然这些美德加起来还不能使我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但已足以让我与人谈话时带给人以愉悦、平和,并至今深受民众的拥戴。

甚至在我身边还有许多青年朋友相伴。

所以,我发自内心地盼望我的后代们能如我一样。

相信他们也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益无穷。

段解:

不同的美德所达到的目的与效果是不同的。

一开始在我的行为指南中只有十二条内容,但有一天一个教友会的朋友很友好地告诉我,因为我在与人交谈时总不自觉地显示出一种傲气,所以大家都把我看做是一个骄傲自满之人;尤其在进行辩论时,我总是为过分追求自己观念的正确无误,而表现出一副傲岸十足、咄咄逼人的架势。

并且他举出一些事实让我心服口服。

于是在实行其他几点计划的同时,我果断决定要尽力把这个陋习消除掉。

我在第十二条下添了一条“谦逊”,并扩大了它的内涵。

我虽不至于自夸自己已经做到“谦逊”,但从现实来看,我确实已经改了很多。

我为自己立下规矩,禁止说有悖于人的言辞或过分肯定语气的话语。

我甚至还把我们“共读社”的规矩搬来用,禁止自己使用一切表示肯定语气的词句,比如“肯定的”“毋庸置疑的”等,代之的则是“我想”“我估计”“在我看来”等等。

当我发现别人的观点不正确时,并不当即便予以粗暴的反驳,以图自己一时之快,也不马上予以指出有违背常理的地方,而是等到他说完以后,轮到我回答的时候,我才说出在什么情况下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而在另外的情况下不正确,并且我在此采用了“也许”“可能”“好像”的词语。

时间一长,这种改变之后的谈话方法的效用便显示出来了,我发现我与人谈话时彼此之间的气氛更加和谐了。

我以一种谦逊的方式提出了个人的观点或主张,所以它们很少遭到别人的反对,反而更容易地为别人所接纳。

即使发现了自己观点的错误,也不会怎样的烦恼痛苦;如果我的看法刚好是正确的,我就更易于让大家采纳我的,而放弃自己的错误看法。

刚开始时我对这种方式很不习惯,但慢慢的,越来越感到简单、容易,最终成为了我的一种良好的品德。

我估计在以后的50年的岁月里,我从来没有再说过一句专横的话。

在早些年的时候,我提出关于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建议时,它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后来在议会中当议员时,我的影响那么大,这些都应当说是因为“谦逊”这一品行(暂不提我的坦诚无私)的结果。

我不善言辞,谈话笨嘴拙舌,甚至常有些小毛病,即使这样,我的观点仍然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认可。

段解:

作者详细阐释“谦逊”的品行所带来的人格魅力。

实际上,在我们天性的情感中,大概没有比傲气更难以驯顺的了,虽然你竭力掩藏,与之拼搏,最后把它打翻,打趴下,让其窒息过去,虽然它一时服服帖帖,但并没有死去,它仍会在你不留意的时候,从你的话语中,从你的身体里冒出来。

也许你会从这本书中发现它。

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已克服了这上恶习,但此时的我,却可能又让你感到谦逊地骄傲了。

段解: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说明傲气的难以驯服。

第二部分:

具体介绍美德计划的内容,以及实施过程及效果。

想一想:

第一自然段中的“注定”“苦于”是什么意思?

答案提示:

“注定”指(某种客观规律或所谓命运)预先决定。

但作者并没有为命运的安排所左右,体现出改变命运的决心。

“苦于”一词,也表现出作者的父亲对儿子工作问题的焦虑和不安。

议一议:

文中连续用了三个“兴趣”,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提示:

此处运用了三个“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妁老师”,正是这些“兴趣”,使富兰克,林成为著名发明家。

为后文写作者从事印刷工作埋下伏笔。

 

说一说:

“酷爱”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

“酷爱”一词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