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743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docx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

(15万吨/年)技改扩能

二O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目录

第一部分技改扩能后矿井概况3

第二部分井田开拓13

第三部分技改扩能后的采掘生产系统16

第四部分采区通风20

第五部分机电、运输及其它辅助系统运行情况23

第六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及主要负责人责任制26

第七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3

附件:

34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

(15万吨/年)技改扩能工程联合试运行报告

箔连县经济商务局: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15万吨/年技改扩能工程已基本建设完

工,现请求批准进行技改扩能后的联合试运行。

现将我矿技改扩能前后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技改扩能后矿井概况

一、企业简况

1、企业名称、经济类型及法人代表

企业名称: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

经济类型:

私营独资企业

法人代表:

郝兆溢

2、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情况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以下简称“红岩煤矿”)位于四川省川南煤田筠连矿区鲁班山井田西段201号~204号勘探线浅部,矿区中心点位置:

东经:

104°34′03″;北纬:

28°08′05″。

属私有独资企业,隶属筠连县巡司镇梧桐村所辖。

矿山有0.5公里公路至筠连县至民主公路,至巡司镇4公里,距筠连县城直距8公里,至筠连县16公里,因此该矿交通便捷。

3、井田范围

红岩煤矿为合法的矿山企业,现已技改扩能为15万吨/年矿井,

其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510000************1257有效期自2010年12月13日至2019年6月13日,经技改扩能增划资源后已允许开采2、3、7、8号煤层,矿井开采范围东西走向平均走向长约1380m,北南倾斜斜长平均约710m,矿区面积0.9168Km。

主井口坐标为:

X:

3113595.085,Y:

35456833.605,Z:

445.399m;开采标高+

530一+350m。

矿区拐点坐标共由10个拐点圈定。

划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编号

坐标

拐点编号

坐标

X

Y

X

Y

1

3112726

35458126

6

3113892

35457116

2

3113292

35457262

7

3113913

35457194

3

3113445

35457116

8

3113827

35457463

4

3113499

35456793

9

3113658

35458264

5

3113905

35456936

10

3113215

35458190

面积(km2)

0.9168

开采煤层

2、3、7、8号

开采深度(m)

530~+350

现矿井可开采煤层为2号、3号、7号、8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为158.78万吨,可采储量为146.83万吨。

采区回采率为87.46%,工作面回采率为97%。

矿井设计与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t/a。

其服务年限按公式计算:

式中

Zk——设计可采储量,kt;

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kt/a;

K——储量备用系数(取K=1.3)。

则:

=7.5(a)

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7.5a。

符合《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5、企业“五证一照”情况

筠连县红岩煤矿“五证一照”齐全,合法有效。

6、企业机构设置、职工构成及作业制度

(1)、企业机构设置

①、红岩煤矿为矿、队(科、组)两级管理,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如图(红岩煤矿管理机构示意图)所示。

②、红岩煤矿现有在册员工155人(其中包括管理人员32人,地面辅助员23人);本矿矿级管理人员5人,井下现场管理人员23人,管理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采矿1人,机电1人,地测1人);井下作业人员中,持特种作业证人员有53人(其中安全员5人、爆破工5人、瓦检工10人、电钳工6人、绞车司机7人、瓦斯监测监控人员3人、机车工6人,主扇风机工2人、挂钩工4人、矿山救护5人等),均参加了宜宾市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或县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培训,并取得了操作资格证。

③、矿井年工作日为330天;采用“三、八”工作制进行作业;掘进工作面采用每天早、中班掘进作业,每个循环进度为1.2米,一天二个循环,日循环进度为2.4米。

2号、8号采煤工作面采用“两采一准”循环方式作业,每个循环进度为1米,日循环进度为2米。

3号、7号煤层开采时按“自采自准”组织作业,每个循环进度1米、日循环进度2米。

设计采区回采率为87.46%,工作面回采率为97%。

④、为了加强矿井安全管理,红岩煤矿成立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向彩刚(矿长)

副组长:

何开兵(技术负责人)赵建翔(安全矿长)、罗均(生产副矿长)、郝中伟(安全副矿长)、王正华(机电副矿长)、郝从虎(业主代表)

成员:

罗永龙、杨明友、赵友明、郝从军、马仁奎、叶彬、钟志虎、汤廷洪、候云、吴衡忠、苏方华、詹生潮、詹本金、胡光华、

卢家俊(地勤主任)

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办公室,由赵建翔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二、矿井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以中低山地形为主,但切割较深。

在河流两岸飞仙关组地层出露地区,常形成滑坡。

最高点是位于矿区东部10号拐点附近,海拔标高+934.7m,最低点位于矿区西部外巡司河河谷,海拔标高约+420m,相对高差达+514.7m(见照片1-1)。

区内飞仙关组地层出露区多形成陡坡,因其陡峻,难于耕作,多为林地,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山脚下缓坡地带,坡度较缓,多被开垦为旱地或茶场,森林覆盖较差。

2、地层

矿区及其附近出露的主要地层为飞仙关组(T1f)、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峨眉山玄武岩(P2β)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4esl)。

区内含煤地层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

(l)、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

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及其西侧广大区域,为陆及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煤系总厚137.35~175.32m,平均厚度139.44m。

据岩性及含矿特征将煤系分为上、下段:

上段(P2x2):

出露于矿区的南西侧,厚度在32.14~59.0m平均厚度42.72m。

为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陆源碎屑为主。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深灰色、褐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粘土岩含煤层及薄层碎屑灰岩,产植物化石及海相动物化石。

含煤7~9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层。

顶部为2号煤层顶板与上覆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一段(T1f1)为整合接触。

低部以9号煤层底板与宣威组下段为分界。

(2)、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下段(PZXZ)

下段(P2x1):

出露于矿区南西侧,厚度在87.97~101.82m,平均厚96.72m。

为以陆相为主的含煤沉积,以灰色砂、泥岩为主,其次为粘土岩,上部夹少量灰色及浅绿色中粒砂岩,顶部含1~3层煤线,含植物化石。

与下伏峨眉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3)、煤层特征:

矿区煤层赋存于上二叠统宣威组(P2x)地层中,全层厚137.35~175.32m,平均厚度139.44m。

上段以含煤层较多,且含可采煤层为特点,称“含煤段”(见附图2,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矿区煤系地层柱状图);下段以含数层扁豆状、透镜状、鲕状菱铁矿为特点,称“含矿段”。

上段(P2x2):

厚32.14~59.0m,平均厚度42.72m。

含煤7~9层,具有工业价值者4层(即2、3、7、8号煤层),煤层平均总厚7.32m,纯煤平均总厚5.50m,含煤系数平均为17.1%。

按其含煤性及沉积组合特征,该段可分为上、中、下三部份:

上部厚度为13.2m,含2、3号煤,可采厚度为2.06m,占该段15%;中部厚度为18.43m,无可采煤层;下部厚度为10.97m,含7、8号煤,可采厚度为3.97m,占该段36%,形成垒煤群,是宣威组上段含煤性最佳之层段。

(4)、构造

矿区位于巡司背斜的北西翼,巡司背斜为一宽缓而简单的北东向

背斜构造,扩能矿区地层走向总体呈近东西向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向为355~30°之间,倾角在21~28°之间,深部一般为17°。

矿区地表仅发育有北东向的F54、F55及隐伏断层f525、f523共4条断层,但由于断距较小,对矿区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三、煤层、煤质及煤层顶底板

2号煤层:

俗称“三型炭”。

上距Ⅰ号标志层(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1.39~10.73m,平均4.95m,下距3号煤层2.03~11.23m,平均5.83m。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属不稳定煤层。

从扩能矿区范围及附近施工的钻孔资料来看,煤层厚度在0~0.75m,参与资源估算的平均厚约0.66m。

该煤层多具单一结构,局部呈双层结构时,上分层较薄,一般不可采,以暗淡型性为主;下分层厚,多为半暗型。

除H43号滑坡压覆区及部份薄化带外,可采区域约占扩能矿区面积的1/3。

3号煤层:

俗称“二型炭”,全区分布。

上距2号煤层平均5.83m,下距7号煤层11.15~26.63m,平均18.43m。

煤层变化不大,该煤层在可采区内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

从扩能矿区内施工的钻孔资料来看,煤层厚度在0.47~0.95m,参与资源估算的平均厚度约0.76m。

多具单一结构,局部为双层结构。

煤岩类型多为半暗型,含黄铁矿结核。

除H43号滑坡压覆区及202-3号钻孔附近有小范围薄化带外,其余区域均为可采。

7号煤层:

俗称“黄广炭”。

上距3号煤层平均18.43m,下距8号煤层0.08~13.82m,平均3.70m。

该煤层在可采区内厚度变化较大,属不稳定煤层。

从扩能矿区及附近施工的钻孔资料来看,煤层厚度在0.00~2.34m,平均在0.89m。

以单层和双层结构为主,少有多层结构,半暗或暗淡型,富含黄铁矿结核及薄膜。

除在215~202-1~204-1~205-2一线为薄化带及H43号滑坡压覆区外,其余区域均为可采。

8号煤层:

位于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上段(P2x2)下部,俗称“高炭”,全区分布。

上距7号煤层层间距0.36~4.0m,平均3.70m。

煤层厚度有一定的变化,但有一定规律,是区内最佳的主采煤层。

从矿井揭露及扩能矿区附近的钻孔资料来看,煤层厚度在1.42~2.78m,一般厚度在2.06m

煤层

Md(%)

Ad(%)

Vdaf(%)

St.d(%)

Qgr.d(KJ/kg)

2

0.65

36.10

8.93

0.22

21.68

3

1.66

47.22

8.09

0.96

22.43

7

0.85

29.60

10.55

2.07

22.31

8

2.97

18.17

8.19

2.12

25.25

左右,煤层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

附表:

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煤层主要工业指标统计表

据表2-1、2-2可知,2号煤层为属富灰、特低硫、低发热量无烟煤二号;3号煤层为属中~富硫、富灰、中发热量无烟煤三号;7号煤层为属富灰、高硫、中发热量无烟煤二号;8号煤层为属中~富硫、富灰、中发热量无烟煤三号(含硫量的高低,一般属煤层顶部含黄铁矿所制,在开采过程中未对顶板煤层开采,故其煤层的含硫量可大大降低)。

四、井田开采范围及与临近矿井的关系

矿井上部以+530m水平为界,深部以+350m水平标高为界,南东紧邻四川芙蓉集团实业有限公司鲁班山北矿,西侧及北侧深部现无矿权设置,与邻矿留有50米以上保安煤柱,本矿与邻近矿山之间无矿权边界纠纷。

五、矿井灾害

1、矿井瓦斯等级

根据宜宾市经济委员会文宜市经煤[2008]446号《关于全市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9.15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04m3/min,红岩煤矿属高瓦斯矿井。

2、煤层自然倾向性及煤尘爆炸性

根据四川省煤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于2010年4月出具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和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资料表明:

矿山开采的2、3、8号煤层为不易自燃倾向煤层,等级为Ⅲ类,7号煤层为客易自燃,等级为Ⅱ类。

开采的2、3、7、8号煤层均无煤尘爆炸性危险。

3、(岩)、瓦斯(COZ)突出危险。

该矿在多年生产过程中未发现(岩)与瓦斯(C02)突出动力现

象。

2010年1月煤炭科学院沈阳研究分院对本矿煤层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认为:

平原煤矿在标高+422m水平以上的煤层内无突出危险性。

4、冲击地压、地热

本矿为高瓦斯矿井,未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矿井无冲击地压危险性。

据生产矿井揭示,区内地温正常,无地温异常区。

5、水文地质情况

矿井区内无常年性水体存在,冲沟为季节性冲沟。

矿区位于云贵高原南西侧,属中山~低山地形,地形中等切割;地势南东高北西低,地形最高点为矿区范围南东角何家大坡附近(标高+933.0m),矿区外围西侧的巡司河为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420.0m),相对高差达+513.0m。

属中低山侵蚀、剥蚀构造地貌。

以坳口~五谷坪~猴子坡一线形成分水岭,构成双面山流水地貌,各条溪沟构成树枝状水系。

浅部老窑有2个,已关闭多年,均为平硐开采,不存在老窑积水。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根据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0七队提供的《四川省川南煤田筠连矿区鲁班山井田筠连县巡司镇红岩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和矿井实测涌水资料计算,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5m3/h,最大涌出量为72.4m3/h。

6、其它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潮湿温各,雨量充沛,夏季炎热,7、

8、9三个月多大雨和暴雨;冬季我阴雾及绵雨,偶有小雨及冰冻。

年最高气温为39℃,最低温度一2.5℃孰月平均气温17.5℃,无霜期约340天,全年多西北风,一般风力3一5级;年最大降雨量为1579MM,最不降雨量为883.4MM,一般年降雨量为1000一1200MM。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一83%。

根据《中国地震度区划图》,本区地震度区划属珊度区。

根据该地区多年生产实践,本区地温无异常现象,属地温正赏常区,矿区岩层倾角较大,山坡陡峭,局部有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雨季应加强观测,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第二部分井田开拓

一、矿区储量

根据初设方案提供资料,现矿井可开采煤层为2号、3号、7号、8号煤层,经计算共保有资源储量为170.3万吨,矿井煤柱总损失量为23.47万吨,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

146.83万吨。

采区回采率为87.46%,工作面回采率为97%。

二、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

三、井田开拓

1、矿井开拓方式

我矿为独立扩能矿井的开拓方式和煤层赋存情况设计采用平酮开拓+暗斜方式,布置两个井口,主平铜为利用原红岩煤矿技改主平铜(+445.399m);回风井改造利用原回风斜井(+582.14m);主平硐井口坐标为:

X=3113595.085,Y=35456833.605,Z=+445.399m。

回风平铜井口坐标为:

X:

=3113262.058,Y:

=35457654.180,z:

=+582.14m

2、矿井通风系统

根据开拓部署情况本矿技改前后的开拓方式均为:

平硐+暗斜开拓,上下山布置,一级提升,一级排水,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由于开采范围很小,布置有一个进风井和一个回风井(分别利用原主井和回风井)。

3、技改主要内容鉴于本矿一采区2号煤层+445m水平以上,8号煤层在+445m水平以上已基本采尽,无资源可采,不在设计范

围内,而2号、3号、7号煤层剩余资源储量较多,以前未开采,设计考虑利用一采区2号煤层做为首采区。

我矿技改15万吨/年化为分两个采区:

+445m水平以上为一采区,+445m水平以下为二采区,采区和煤层采用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区内后退式开采方式。

(1)、一采区在矿井+445m水平以上3号煤层底板岩层中布置轨道提升上山,并形成绞车房,在2号煤层内布置行人上山和回风平巷与总回风巷相通,形成一采区系统。

(2)、二采区利用现己形成的轨道下山、人行下山和回风上山,均往下部延伸,布置二采区8号煤层运输平巷和回风巷,回风巷与7#煤层总回风上山相通,由此形成二采区开拓系统。

4、水平划分:

根据矿井煤炭资源的情况划分为一个水平,即+445m水平上下山开采。

5、矿井主要巷道布置基本情况

(l)、井筒

标高为+445.399m该主平硐为改造利用,布置在煤层顶板的薄层状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夹砂岩、砂岩中,形状半园拱、净断面8.18m2,采用碹石或锚喷支护,铺设22kg/m钢轨,安装提升绞车提升煤、矸、材料、设备、进风,安全出口。

(2)、回风斜井

标高为+582.14m回风斜井布置在煤层顶板的薄层状粘土岩、粉

砂质粘土岩夹砂岩、砂岩中,形状半园拱、倾角290、净断面5.14m2,采用碹石或锚喷支护,安装主要通风机通风,担负矿井回风及安全出口。

(3)、运输大巷

采用原7号煤层的底板岩层已布置好的运输大巷,该+445水平集中运输大巷

位于7号煤层的底板岩层中,岩石的稳定性好,作为矿井运煤矸石、材料、设备以及进风排水的的主要巷道。

(4)、采区巷道

一采区轨道上山布置在3号煤层和7号煤层之间的岩层中,上距

3号煤层10米,下距7号煤层10米,回风上山沿2号煤层倾斜布置,回风下山沿7号煤层倾斜布置,运输巷沿2号煤层走向布置,回风巷沿2号煤层布置与总回相通,形成一采区系统。

6、通风方式

(1)、技改扩能后矿井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

通风系统:

①、采面通风路线

新鲜风流一主平酮一采区轨道上山、行人上山一工作面运输平巷一工作面一工作面回风巷一采区回风巷一总回风巷一总回风斜井一风井一地面。

②、掘进通风路线

新鲜风流一主平酮一采区轨道上山、行人上山一采区车场一掘进工作面一采区回风巷一总回风巷一总回风斜井一风井一地面。

(2)、用风地点通风方式

①、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

根据初设方案回采工作面均采用“U“通风方式。

②、掘进工作面通风方式:

根据初设方案采用FBD胆5.0/llKw型矿用防爆对旋局部通风机配直径500mm的阻燃、抗静电风筒压入式通风。

③、井下变电所、绞车房、消防材料库均布置于新鲜风流中,采用全风压通风。

第三部分技改扩能后的采掘生产系统

一、采煤

1、根据技改扩能初设方案、本矿井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及矿井生产能力15万吨/年,所以布置在一个采区2号煤层和二采区8号煤层各面置1个工作面生产,能满足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采区布置及开采顺序

矿井共布置二个采区。

一采区在3号煤层至7号煤层之间岩层中布置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回风平巷、行人上山,轨道、行人上山上部标高为+530m,用于开采2号、3号、7号煤层;二采区利用原布置的轨道、行人、回风上山,上部标高为+445m水平,用于开采2号、3号、7号和8号煤层。

3、首采区特征

投产采区为一采区,一采区平均走向长度为780米左右,平均斜长200米左右,煤层倾角平均为17º,划分为二个区段进行上山开采。

采区内煤层开采顺序为自上往下,区段内采用后退式开采。

4、首采工作面

首采工作面布置在一采区2号煤层中(初设方案工作面编号为4211采面),采用DWB095一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排距为1.0米,柱距为0.8米,采用“三、四”排控顶介最大控顶距为4.2米,最小控顶距为3.2米,工作面内刮板机型号为SGD-420/30型。

5、采空区处理

根据矿井实际情况,采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顶板,各采煤工序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规定进行作业。

6、工作面长度及推进度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工作面年生产时间按330天、“三、八”制作业、2号煤层开采按三班采煤,自采自准循环作业方式进行作业、每个循环进度0.8米、日循环进度2.4米、正规循环率85%计算,则年推进度为1010米,工作面斜长为100米。

3号和7号煤层开采时按“自采自准”组织作业,每个循环进度0.8米、日循环进度2.4米、正规循环率85%计算,则年推进度为1010米,工作面斜长为100米。

7、矿井4211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及布置

(1)、4211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

Q二hXLXSXCXn

Q=0.88X100X1010X1.7X0.97

=14.65(万吨/年)

式中:

Q―回采工作面年产量(万吨);

h―回采工作面开采煤层的平均厚度(米);L―回采工作面长度(米);

S―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米);

C―开采煤层的平均容量(吨/立方米);几―工作面回采率。

(2)、矿井生产能力

掘进回收煤按0.733万吨/年计算,则矿井生产能力为:

EA=14.65+0.733=15.383(万吨/年)

经计算,一个采煤工作面能满足矿井15万吨/年的设计生产能力。

8、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采煤方法

矿井煤层倾角17º左右,属缓倾斜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方法后退式回采。

(2)、落煤工艺

采煤工作面均采用MZ一l.Zkw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单体液压支柱配绞接顶梁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

(3)、工作面运输

采煤工作面采用人工擂煤,刮板机运输,在工作面和运输巷使用

SGD-420/30型刮板机转载至上部车场,在工作面轨道运输平巷采用人力推车至轨道上山车场,然后轨道上山绞车下放、主平酮机车牵引至地面。

(4)、工作面支护和顶板管理

工作面采用DWB095一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HDJB一100金属顶梁支护顶板;排距为1.0米,柱距为0.8米,采用“三、

四”排控顶,最大控顶距为4.2米,最小控顶距为3.2米。

采用

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

二、井巷掘进

根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保证矿井开拓、准备和回采工作面的正常接替,矿井投产时配置两个半煤巷掘进工作面进行掘进,掘进工作面配备YT24型风钻2台,和一台MZ一1.2KW电煤钻打眼。

采用炮掘,人工装煤(岩),FBDNO5.0/5.5×2型矿用防爆对旋局部通风机配。

500mm的阻燃、抗静电风筒压入式通风。

掘进时必须搞好金属前探梁支护,使用11#矿用工字钢支架作为掘进巷道的永久支护。

井筒形状、断面、支护方式严格按照技改扩能初设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经自检,井筒形状、断面、支护方式各类参数符合初设方案标准。

第四部分采区通风

一、技改扩能后的采区风量

1、采煤工作面风量计算

(1)、按回采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计算采煤工作面需风量:

Q采=4N

式中:

Q采一回采面需风量,m3/min;

N一回采面同时作业最多人数,N=15人;

Q采=4n=4X15=60(m3/min)。

(2)、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Q采=25A

式中:

Q采一两个回采面需风量,;

A=回采面一次起爆的炸药量,A=4kg;

Q=25X4=100(m3/min).

(3)、按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计算:

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