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653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doc.docx

湖南安化第十二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

湖南省安化县第十二中学

2010—2011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一项是()

A.哽咽田埂绠短汲深便宜行事

B.鞭笞懈怠甘之如饴贻害无穷

C.寒伧创伤踉踉跄跄怆然泪下.

D.茁壮笨拙罢黜百家相形见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我常被暝顽不灵的他气得掉泪时,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颗让母亲掉泪的沙子呢。

B.年轻人的惊人能量,可从选战中的一句流行语窥见一般。

奥巴马演讲时,常常冲听众发问:

准备好了吗?

有信心吗?

我们能赢吗?

C.文章的语言组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统一的筹画,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漫无边际。

D.关于未来,我们总有无尽的想象,然而剧情总是被剧情窜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企业的“老总”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

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或积极性。

B.他应该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我不要求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是他应该是能在颜正卿的刚直黄庭坚的飘逸徐文长的癫狂中体会到美感,他应该能在真正的艺术中体会到醍醐灌顶的快感!

C.这个地方的有趣的人很多,五花八门,都有自己的一手绝活。

D.一场天灾,让一片秀美的山河变得分崩离析,我们都听到了那里的悲泣,到看到了那里的泪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B.他20岁参军,在部队生活中,车柏龄先后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大小小几十次激战。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潍坊的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D.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5.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3分)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唯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广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6.每年的4月2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儿童图书日”。

请你为“世界儿童图书日”拟一句公益广告语。

要求:

主题鲜明,表达生动,字数在40字以内。

(4分)

 

7.北京200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考生考前签订诚信承诺书,现在高考之前,我们每一位考生也都签订“诚信承诺书”,你对签订“诚信承诺书”的做法有怎样的看法?

(100字左右,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每题3分)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

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

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

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

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

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

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

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

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

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

“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

例如:

“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

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

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

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

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

《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

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

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8.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的文学创新源于肥沃的齐楚文学的土壤。

B.隐语作为齐国的一门系统的学问,是荀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C.荀子文学创新的成功说明文学源于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催生新的文学成果。

D.赋兴盛于汉代,起源于战国。

11.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

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

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

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

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

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

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

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

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

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

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

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

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

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

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

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

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

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

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2.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

(限用文章中词语)(3分)

1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

为何称之为“灯盏”?

(3分)

14.分析第3自然段的表达技巧?

(4分)

15.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16.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

(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

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

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

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

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

“子云之徒也。

”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

游太原,太原尹喜曰:

“重客至矣。

”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

公曰:

“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

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闬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

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

吾不能,敢辞。

”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

《赋》成,果传天下。

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

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

宰相曰:

“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

”公进曰:

“是非宰相之言。

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

”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

“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

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

”将复前之为相者。

公曰:

“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

”率其党争之。

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而退。

公大呼曰:

“赵需等勿退!

”遂进而尽其辞焉。

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

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

①登遐:

特指帝王之死。

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

戊申,德宗幸奉天。

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

③引慝:

承认罪过。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馆致饩饩:

食物

B.愿即而就焉就:

完成

C.遂逆大河,逾北山逾:

越过

D.将复前之为相者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是为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在列者咸凶而退渔父莞尔而笑

C.厚以泉布献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常以兄之子妻公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

B.常以兄之子妻公

C.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

D.上行罪己之道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

“是子云的徒弟。

”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

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

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

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

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

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

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

(3分)

 

(2)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

(3分)

(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22.诗人以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

(每空1分,共2分)

2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24.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

请简要分析?

(2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6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

(白居易《琵琶行》)

(2)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

(王勃《滕王阁序》)

(3)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壁怀古》)

(4)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                  。

(《论语》)

四、作文(60分)

26.请以“闪亮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C(A哽咽田埂绠短汲深gěngB甘之如饴贻害无穷yíD罢黜百家相形见绌chù)

2.D(A冥顽不灵B窥见一斑C筹划)

3.B倚马可待:

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A捉刀人:

代别人作文章的人C五花八门:

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多用于事物。

D分崩离析: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4.D(A去掉“的”,B“在部队生活中”范围不当,可改为“在军旅生涯中”C句式杂糅,去掉“在作怪”。

5.③⑤①⑥④②(3分)

6.让书籍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4分)

7.略。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8.C(《赋篇》应为《成相篇》)(3分)

9.D(3分)

10.B(原文是“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3分)

11.①荀于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赋篇》是他最早的以“赋”命名的著作;

②苟子在内容、形式、句式和手法上创制了赋作的范式。

“他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③他在弹唱文学方面有重大创新,创作了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成相篇》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12.素洁、岑寂、冷峻、萧疏、枯黄、实在(写3个即可,3分)

13.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

(1分)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

(1分)

14.运用比喻、对比等表达技巧。

(2分)将谷仓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1分)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

(1分)(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2分。

15.内容上,它叙说了一个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是前三段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2分)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分)本段中的灯火与上文中的灯盏相呼应,又引出下文中文人对乡村秋日生活的热爱与留恋。

(1分)

16.参考:

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任选2点作出阐述即可,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17.D。

恢复。

18.B。

(A为:

介词,表目的,为了;句末语气词,呢。

B而:

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C焉:

代词,他;句末语气词。

D以:

介词,把,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

19.A。

(A惠,一般名词,恩惠。

无活用。

B妻:

名词用作动词,做妻子。

C安: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安定,D罪:

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20.C。

(A常衮不是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陈京做妻子,而是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陈京做妻子。

B不是太原百姓非常高兴,进而对陈京进行了丰厚的馈赠,而是太原尹。

D原文是说陈京的文章中多遵从《尚书》《尔雅》的观点。

21.(6分)

(1)如果说接受大的好处,(就似乎是)因为这利益而来,就完全不是先前的志愿了。

(3分)

(2)天子表彰大的节操,哀悼大臣,这是天下安定的原因,况且情况特别呢?

(3分)

(二)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6分)

答案:

22.衬托;比喻(2分)

23.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

(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1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2分)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1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3)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4)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四、作文(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