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湘东六校2018年高三联考
历史试卷
总分:
100分时量:
90分钟考试时间:
2018年12月8日
由醴陵一中·浏阳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株洲市四中·株洲市二中联合命制
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C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B.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
C.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C正确,材料中提及“政治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体现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AB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2.关于道教有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
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C
A.早期中外交流以宗教为主要内容 B.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C.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D.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解析:
C正确,题干中的传说将本土宗教道教中的人物与外来宗教佛教进行一定关联。
ABD不符合史实,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
A正确,材料直观反映唐代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表明政府对土地实际控制力有限。
B错,土地兼并方式除了买卖还有强占等其他方式;C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主旨不符。
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D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解析:
D正确,从材料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可得出。
AC错,表述过于绝对;B错在,材料并非制度设计下的强化部门之间相互监督。
5.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
著作
作者
时间
记载内容
历史结论
《农政全书》
徐光启
明代
在中国最早称呼其为“玉米”
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明代
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黄邦和
现代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
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B
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
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
解析:
B正确,题目三则材料就玉米来华描述虽有一定的出入,但是都能从不同方面证明玉米在明中叶以后传入中国。
A不符合材料主旨;C推论有误;D判断欠妥。
6.清代前期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
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
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D
A.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D.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
解析:
D正确,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与之不同,题干强调了清政府对地方财政的存留,为地方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一定财政保障。
A错,材料涉及的是财政资金的分配和去向,而不是来源;BC与材料主旨相反。
7.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
这反映了D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C.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解析:
D正确,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源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AC不符合史实;B错在,关税总额上升原因还有可能是贸易总量的提升所致,并不一定是税率提高,逻辑不严密。
8.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D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解析:
D正确,题干提及“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而宗法关系是传统政治社会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AD与材料主旨不一致;C错,太平天国主要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9.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
A.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B.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C.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D.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解析:
A正确,从材料可知,其主旨在反应道台的职能的增加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B错,图表信息涵盖不全。
C错,道台依然属于封建官僚,尚未完成近代化:
D错,材料重在职能种类的变化,而不是管辖范围的扩大。
10.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C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外来冲击推动近代中国转型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D.中西方近代化道路趋向一致
解析:
C正确,材料体现了近代中国从“开眼看世界”,到学习器物,再到制度,不断加深。
A错,材料未体现“融合”,更多是一种学习借鉴;B错,材料重在强调了解、学习西方,并未涉及现实实践的问题,与材料关联不大;D错,中西方道路不通,与史实不符。
11.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
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
这一变化B
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解析:
B正确,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由此体现“交叉应用”。
AC错,电机使用只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不一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D选项与材料无关。
12.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
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
这反映出当时C
A.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B.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D.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
解析:
C正确,材料表明《新青年》受到过旧观念的抵制,但是其“销量大增”,能够表明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进步。
A错,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与史实不符,此时尚未爆发五四运动;D错,“普遍”表述有误。
13.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
“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A
A.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B.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C.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D.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解析:
A正确,材料中提及“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可直选。
14.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
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
这表明当时D
A.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B.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D.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解析:
D正确,结合所学,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材料表明八路局游击战取得重大成果,说明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ABC皆不符合史实。
15.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
据表可知当时我国A
项目
总计
工业
业水利
林业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物资仓储
文化教
育卫生
城市
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A.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B.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C.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解析:
A正确,从材料可知,工业投资比重最大,可直选。
BC材料无法体现;D与材料数据不一致。
16.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本主义特征,如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史诗《伊利亚特》和散文汇编《伊索寓言》。
这表明古希腊C
A.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意识B.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C.强调人在现实中的价值D.以神为中心的文学倾向
解析:
C正确原因:
材料重在文艺作品的特征,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人本主义都反映出其关注人类现实生活,强调人的价值,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相一致。
A错在,材料未体现宗教问题;B错在,材料重在文学作品等内容特征,而非其数量或质量的评判;D错在与材料意思相反。
17.朱孝远教授曾指出: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纠正了教会凌驾于国家之上的错误,使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地担负起行政职责,从而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
”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B
A.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职能B.有利于其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文化专制D.利于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B正确,因为材料主要体现了“教权低于王权”这一转变,从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A、D错,政府只是从教会手里那会原本应该属于自己行政权力,不存在国家职能的完善与中央集权的强化;C错在,材料并未涉及思想问题。
18.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而1609年建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广泛地收集社会闲散资金。
股份制和金融业的发展把广大居民的利益和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荷兰全国从上到下各阶层都卷入海上贸易的大潮中。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C
A.股份制与金融业结合开启了海外贸易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荷兰商业发展
C.革新经营方式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D.股份制推动了荷兰金融业的发展
解析:
C项正确。
股份制企业的出现,金融业的吸收闲散资金,都是经营方式的一种创新。
A错在“开启”,荷兰较早就开始海外贸易,有经商传统。
B选项,表述符合所学知识,但是与材料无关。
材料重点在于强调“股份制和金融业“合力将“荷兰全国从上到下各阶层都卷入海上贸易的大潮中。
”而非简单论述股份制与金融业两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D错误。
19.启蒙运动中出现了很多著名人物,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这表明启蒙运动C
A.否认宗教存在的合理性B.摆脱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C.利于形成理性思维方式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
解析:
C正确,用科学解释一切外界事物,符合启蒙运动的核心为“理性”。
A错在宗教还有信仰的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将科学发展与宗教对立起来;B错在,材料重在“理性”与“科学”而非政治领域的“专制思想”;D不符合史实,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在启蒙运动之前。
20.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
这种变化表明B
A.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B.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解析:
B正确原因在于工厂制的出现使得工厂规模有所扩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增加,相应推动了工业城市、都会人口的增加。
A错在题目在于城市人口的变化而非城市分布的变化;C错在题目仅提及人口增加,但是城乡人口比例并未说明,无法得到城市化进程完成的结论。
D错在是城市人口而非城市数量,与材料描述对象不一致。
2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提及:
“随着工业发展,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人口比人口和财富增长的还要快”。
但1892年当恩格斯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序言时却说“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D
A.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幅提高了工人工资水平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
C.西方国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解析:
D正确,伴随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问题和工人运动逐渐增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相关政策调整,缓和社会矛盾。
A错在工人工资水平还要考虑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剥削情况,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能一定提高工人工资水平;B错,材料更多反应的是工人经济状况的改善,而非政治权利,与题目意思不符;C错,不符合事实,应在二战后构建,就题目而言也未体现制度构建。
22.一位曾经激烈地批评政府、反对国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博姆加尔腾1866年在《普鲁士年鉴》上发表长文向俾斯麦认错:
“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民主方案)几乎全都是错的……我们的原则(民主制度)若胜利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的原则失败反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解救……”材料表明A
A.战争的胜利为专制势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B.德意志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政体构想不符合历史潮流D.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解析:
A正确,王朝战争的胜利有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市场,解决了资产阶级自由派迟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资产阶级自由派改变了对普鲁士专制的态度。
B错,从材料看资产阶级自由派态度的转变是源自“事实证明”,而非自身因素。
C错,不符合史实,民主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政体设想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D错,材料重在政治制度的探讨,而非国家统一,选项偏离题目主旨。
23.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到1938年时,几乎所有农民的土地都被合并到242400个集体农庄和4000个国营农场中去了。
但苏联农业产量却令人失望,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造成苏联农业产量此时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B
A.苏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远不如美国B.计划经济不利于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
C.苏联对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严重不足D.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农业快速恢复发展
解析:
B正确,从题目来看,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
A错误,选项所指是客观原因,不符合唯物史观,不是主要原因;C错,是原因之一却并非主要原因;D错,设问主体为苏联,美国为外因,非主要原因。
24.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正式结束。
它还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
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B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
解析:
B正确,材料提及各成员国多方面的合作与资源整合,符合一体化的相关内容;A错在材料未提及苏联及华约,选项做了过度延伸;C、D错在选项表意并非材料重点。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合理的人口政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
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
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
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
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等文章整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10分)
特点:
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
(4分)
主要原因:
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指出我国人口政策的相应调整。
(10分)
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人口增长过快;男女比例失衡。
(6分)
政策调整:
从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到全面放开二胎政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5分)
影响:
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任答3点,5分。
)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建立之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
2012年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1-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统计(截取)
序号
国籍
物理
化学
生理或医学
经济
文学
合计
1
美国
94
70
95
54
9
322
2
英国
24
25
30
7
11
97
3
德国
22
28
17
1
8
76
4
法国
13
8
10
2
15
48
5
瑞典
4
5
8
2
8
27
6
俄罗斯
9
1
2
2
5
19
7
瑞士
3
6
6
2
17
8
日本
13
6
3
2
24
9
荷兰
8
3
2
1
14
10
意大利
3
1
3
1
6
14
······
······
42
中国
1
1
2
43
印度
1
1
44
巴基斯坦
1
1
合计
204
178
205
72
113
772
(以获奖时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以出生地所在国为准)
请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信息,从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观点1.从领域来看,诺贝尔奖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其获奖人数也相对较多(2分)。
说明:
历史传统。
诺贝尔奖由欧洲人设立,而欧洲自古希腊时期便开始孕育理性精神,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理性精神更是成为西欧的主流思想之一,促进了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理论能够越来越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伴随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也为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战争需求的推动。
自然科学对于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冷战,提高国防军事力量,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另一重要动力。
(10分)
观点2:
从获奖者国籍来看,诺贝尔奖的多数由发达国家获得;(2分)
说明:
英法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始近代化进程,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和基础。
政治上,发达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且近代以来国内环境相对稳定,较少受到殖民统治、战争等冲击,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上,海外殖民扩张及工商业的成长不断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经济基础。
思想上,英法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10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观点2分,说明10分)
【选做题】考生从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27.(15分)【重大历史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
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是把税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