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438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红楼梦》的歌词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课外推荐阅读

1、《红楼梦》的歌词最能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结合课文和作品《红楼梦》情节,读词听歌,可深入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比如: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葬花辞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红楼梦》人物点评

千古风流林黛玉——红楼人物赏析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两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

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

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

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

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

意思是说:

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

“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

”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

“老天,老天!

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

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

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将美的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如果说宝钗是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温柔妩媚,黛玉就是秋水为神玉为骨的冷傲清高。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

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

“哎哟!

我来的不巧了!

”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

”黛玉道: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

“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

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

“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

“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

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宝钗道:

‘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

’宝玉道:

‘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

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

’宝钗道:

‘呆雁在那里呢?

我也瞧瞧。

’黛玉道:

‘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

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

“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

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

正如薛宝钗所说:

“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

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

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

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

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

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

其实她也很谦和。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

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

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

“我竟要搁笔了!

”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

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

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

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

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

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

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

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

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

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

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

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

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

“这是第一次还泪。

”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

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

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

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离我们远去了,但她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这一中国妇女最柔美的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最纯洁的美感享受。

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

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王熙凤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

曹雪芹在王熙凤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仅在这第一次出场中,就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辣”。

声音“辣”: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此人乃是贾母所言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王熙凤。

她的出场真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在贾府中敢如此放肆的也只有王熙凤一人,其“辣”可见一斑。

体态容貌“辣”: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仅仅36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绝代佳人。

细心品味,此女子又与其他一些佳人迥然不同:

“三角眼”“吊梢眉”以及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都隐藏着其美丽外表下的刁钻狡黠。

衣着“辣”: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化洋绉裙。

”“凤辣子”浓妆艳饰,遍体锦绣,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

如此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就连出身侯门的黛玉,都对其衣饰惊诧不已,可见其热烈的“色调”折射出凤姐志得意满的心态。

让人乍一见凤姐觉得她的这一身行头甚是“辣”也。

语言“辣”: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妹妹几岁了?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那赞美黛玉的话语,句句对贾母而说;对黛玉的一连串问话,一连串嘱咐,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她的话语让听者感觉“辣味”扑鼻,但又不忍拒绝,而且还要深吸几口。

热辣的语言更加突出了王熙凤光华四射、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

心思“辣”: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表面上是在夸林黛玉,其实,主要是为了讨好“老祖宗”。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另一方面也顺带盛赞了在场的贾家姐妹,王熙凤真可谓用心良苦。

其心思之“辣”是贾府其他人无法匹敌的。

《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凤姐令人耳目一新的“辣味”,这种“辣”有别于江湖女侠的豪气,也有别于市井泼妇那种无趣,她“辣”的恰到好处。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

《林黛玉进贾府》从“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到“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共用了853字来写凤姐的出场,可谓浓墨重彩、匠心独运。

一、“放诞无礼”的出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曹翁写凤姐出场所用的大手笔,它的直接效果是让刚刚步入贾府的林黛玉“纳罕”,感到这人“这样放诞无礼”。

事实证明林黛玉的这种感觉是十分准确的。

凤姐何以在“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贾府“放诞无礼”?

原来她是“金陵王”家的千金小姐,“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凤。

贾母更戏谑地说:

“他是我们这里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告黛玉:

你只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从“老祖宗”的话中,我们约略感觉到了王熙凤在贾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明白了谁是她的欣赏者、支持者。

至此,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也就有理了。

二、“彩绣辉煌”的打扮

王熙凤登台亮相后,给黛玉的感觉是“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接着曹翁不惜浓墨,用“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的白描手法,从头到脚,精雕细刻。

这出场一笔的描写实际上向读者暗示了她一生奢侈的生活和无厌的追求。

《红楼梦》第105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写道“贾琏始则惧罪,后蒙释放已是大幸,及想起历年来积蓄的东西并凤姐的体己不下七八万金,一朝而尽,怎得不痛!

”凤姐一生生活之奢侈和追求之无厌,出场已作了暗示,收场则是一个印证。

三、“体格风骚”的外表

曹翁在“白描”凤姐的打扮后,又用文学的手法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精彩的描绘,写的是凤姐的容貌。

这一双“三角眼”,那一付“吊梢眉”足以让人望而生畏,觉得这位少奶奶不是好惹的;那“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更引得瑞大爷神魂颠倒,为之殒命;而最可怕的是她那威不露的含春“粉面”和未启笑先闻的“唇”,这是两把杀人于无形的“刀”,是这个泼辣货的“血滴子”。

第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姐,尤三姐思嫁柳二郎”里贾链的心腹小厮兴儿从自己的直接感觉出发,对尤三姐说:

“他(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更印证了此“辣货”是个“笑面虎”。

读者切不可为其“粉面”和“丹唇”所迷惑,错把狐狸当美女。

四、“转悲为喜”的剧变

说王熙凤是条“变色龙”一点也不过。

她料想贾母失去贾敏(黛玉之母)后见到黛玉定会见甥思女,十分伤感,故一面说着“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姑妈怎么偏就去世了!

”一面就“用帕拭泪”,而当贾母说:

“我才好,你倒来招我”“快再休提前话”时,“忙转悲为喜”。

凤姐哭笑之自如,作戏之应手,行事之乖巧,真是淋漓尽致;揣测“老祖宗”心事之准确,更是令人叫绝。

这怎能不博得贾母的欢心,赢得“最高统治者”的欣赏、支持?

五、装腔作势的关心

凤姐对初到贾府的黛玉之关心,可谓无微不至。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林姑娘的行李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连珠炮似的发问,令黛玉应接不暇,也无暇回答。

因为凤姐压根儿就没给她留下回答的时间,且对问题的答案也无兴趣。

她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让贾母看到自己对黛玉全方位的关心,以讨贾母欢心。

六、“点头不语”的微笑

曹雪芹深知凤姐在《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位置,故在用大手笔对凤姐的装饰、容貌;语言等进行正面描写后,又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来写凤姐。

当王夫人吩咐“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时,凤姐道:

“这到是我先料着了”“我已预备下了”这时“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不经意的会心一笑,是王夫人对侄女的赞许,也向读者暗示,贾府的“中层领导”也被凤姐拉拢、收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