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341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价上涨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物价上涨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物价上涨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物价上涨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物价上涨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价上涨专题.docx

《物价上涨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价上涨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价上涨专题.docx

物价上涨专题

物价上涨专题

   1、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

虽然物价涨幅和以工业增加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4月份双双出现减速,但是对这两个关键数据的解读却并不相同。

多数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速的回落是中国政府有意调控的结果,不但不会导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且有助于缓解当前通货膨胀水平。

CPI的回落则预示着物价上涨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由于当前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压力仍大,仍不可掉以轻心。

  不过需要警示的是: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还是比较大的。

  一方面,来自于国外的输入型的通胀压力仍然比较大,因为西方国家宏观政策上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足;另一方面,国内有关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

  “所以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是不可小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仍然要把维持物价稳定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按照中央的部署抓好落实,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4月份CPI数据与市场之前的预期差不多,虽然比3月份有所回落,但是回落幅度较小,很难说已经出现了通胀的拐点。

此轮物价上涨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需求方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同样是重要原因。

  4月份的CPI还处在较高位,主要是因为推高物价的各种因素大都继续存在。

例如:

国内流动性仍然比较充足;有关从成本方面拉升物价的因素,如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也仍然在发挥作用;从外部看,国际输入型通胀对CPI的压力较大。

  “虽然不少分析都认为今年的物价走势将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但依据以往的经验,绝不可轻言这种情况的出现,而盲目乐观。

总的来看,当前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物价仍会保持在高位,而且不排除再度继续上行的可能性。

  “就调控政策的运用而言,目前治理通胀的一揽子调控政策还需不折不扣地继续执行下去。

5月3日,央行发布《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表明了在目前通胀高企的严峻形势下,确保货币政策执行连续性的意图。

只有这样,才能为完成今年4%左右的物价目标提供尽可能的保障。

  <@2@>

        2、同济路市场鸭档老板胡哥说:

“去年鸭一斤卖6元,今年卖8元,涨了三成多。

好多单位饭堂的补贴没涨,他们都不来买鸭肉了。

”一旁的菜档老板叶师傅称:

“总体来看,今年的蔬菜也贵了两三成吧。

不过,最近很多本地菜上市,一两元一斤的菜不少,现在吃菜便宜了些。

”猪肉档的梁师傅则说,“往年到年底很多人买猪肉回家自制腊肉,但今年很少了。

  东方广场明珠百货的有关负责人则认为频繁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带动了商场的销售。

除了传统的服装、鞋类商品外,该商场的金银饰品销量也比往年好,“有部分市民的确因为物价上涨,而喜欢购买有收藏和保值作用的商品。

  晓玲是禅城区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娘,跟老公收入都不错,一家四口一个月的开销多要一万多元。

一开始,晓玲对涨价感触不深,但认真想了想,发现养车、孩子念书、剪头发等都在涨价。

“最大的开销是孩子念书,孩子在念实验小学,学费加上学琴费,一年要花四万多元。

学琴费明显涨价了,原来是120元一节课,现在涨到150元了。

”晓玲说。

  <@3@>

        3、5月10日凌晨,香港媒体人杨锦麟在回家的路上,听到计程车司机慨叹油价日涨,谋生不易。

之后,杨锦麟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疲倦地听着,不做声也不回应,果然谋生不易,总要东奔西忙”。

  同一时刻,在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刘师傅把车停在虹桥路的一个小区门口等生意,“油价涨得太厉害,不敢到处乱兜,只能守株待兔”。

  事实上,最近一段,尽管上海已经下调出租车司机的“份儿钱”,但关于上海出租车运价要涨的消息已经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而在不少老百姓看来,如果真要涨价,应该先公布出租车公司的实际成本和利润水平,以及那些“份儿钱”的去向。

  两个星期前,微博上就有消息说,“上海出租车起步费要上调至15元、夜间18元,单价每公里3.1元”。

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5月6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将召开调整上海出租车运价和完善运价油价联动机制听证会,听证会参加人员报名时间为5月7日上午9时至5月11日下午5时。

  在刘师傅看来,涨价对出租车司机来说并不是好事。

现在轨道交通已经很方便了,如果再涨价,谁还打车?

  乘客也无法认同调高出租车起步价。

在上海淮海中路上班的白领刘小姐说:

“出租车要再涨价,就不坐了。

”刘小姐月收入4000元左右,每个月用于交通的费用在500元左右。

家住杨浦区的刘小姐每天来回上下班主要坐地铁,但因家和地铁站有段距离,早上来不及的时候,刘小姐就从家打车到地铁站,一般要花12元。

刘小姐说:

“出租车要是费用再涨,我宁愿早些起床去搭公交车了,出租车也要坐不起了。

  除了对出租车运价进行听证以外,从5月1日起,上海市区出租汽车公司下调了“份儿钱”,每车每月下调300元。

据报道,上海已多次调整出租车驾驶员“份儿钱”,从2006年至今年4月,累计平均下降了1500元,上一次是2010年1月1日下降了200元。

  对于这一举措,出租车师傅们都表示这是好事,但作用不大。

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张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是开“双班车”的,现在一个司机每人每月给公司上交4750元的“份儿钱”,一部车每月都得交将近1万元的“份儿钱”。

再加上油钱一天要300元,夏天更多,还有保养维修的费用,一部出租车,每月至少要跑到两万元以上,不然司机一点都挣不到。

  “从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其深层次是行业定位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出租车行业定位仍很尴尬,如果定位是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那么许多公交所应享受的政策就应惠及,运营成本将降低,运价也应保持低位;如果定位为市场化产品,价格就要以市场机制为主。

目前因出租车调价出现“纷争”,主要还是这个问题难以厘清。

  <@4@>、

       4、据了解,庐山门票从4月1日起,单价从135元涨到180元,崂山门票从50元涨到70元,曲阜三孔的门票从105元调到150元;而4月28日起,泰山门票价格也将从102元上调到125元。

此外,九寨沟、黄龙等景区的门票已提前“翻牌”到旺季价,敦煌也首次实行淡旺季价格,从5月1日至10月31日,莫高窟门票的旺季价为每人次160元,比目前高出60元。

  由于国家发改委早已颁发新版“限价令”,要求票价50元以下的景区一次提价不得超过原价35%,50元至100元的涨幅不得超过30%,100元至200元的不得超过25%,200元以上的不得超过15%,因此,这些景区的票价涨幅大都在限涨范围之内。

然而对于游客而言,无论涨幅大小,结果只有一个:

门票全涨上去了,想出游就得多掏腰包。

省某国际旅行社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黄金周前景区涨价趋势比较明显,跟风涨价的景点不在少数。

景区门票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黄金周国内游各大线路价格的相应上涨,一些热点景区的出游线路价格几乎比平常上涨了50%。

  <@5@>

  5、物价,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生活,一头映衬国民经济冷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物价问题更敏感、关注。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物价问题涉及各行各业、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

近阶段,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查处了一些企业恶意炒作、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媒体也曝光了一些典型案例。

本报今起推出“物价再调查”栏目,深入市场,了解物价情况。

  明目张胆涨价被叫停,企业自有妙招。

这不,康师傅方便面涨价计划搁浅,就把脑筋动到了饮料包装上。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4月,康师傅部分饮料更换新包装,容量由原先的500毫升减为450毫升,但价格维持不变。

果汁容量缩水10%,放在货架上,也不引人注意。

企业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

  最近有网友发帖称,在一家小店买到了一款同价不同量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回应说,只在部分城市更换了包装,其中杭州灌装厂于本月将包装从600毫升一瓶改为500毫升。

更换包装是全球统一行动,成本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无独有偶,百事公司旗下的美年达也变“苗条”了。

货架上出现了两款包装几乎一样的美年达葡萄味饮料,一个是600毫升,一个是500毫升,两款饮料共用一个标价牌,上面写着“600毫升,2.8元”。

记者留意到500毫升新包装的生产日期为4月30日。

百事公司称,经过18个月的市场测试,发现消费者更喜欢500毫升的包装,这一举措与全球发展趋势相一致———消费者单次饮用量越来越小。

此前,康师傅也曾号称新包装更时尚,更容易手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喜欢500毫升包装,并不等于喜欢减量不减价的500毫升包装,我花和以往相同的钱,买回来更少的食品,哪个消费者喜欢这样?

”自称“可乐控”的大学生陈博认为,百事公司的这套说辞显然混淆了概念。

  在大润发超市选购啤酒的李舒说,易拉罐装的啤酒原来是355毫升,现在都减到了330毫升,包括三得利、力波、青岛等品牌;瓶装啤酒也是如此,以前大都是640毫升的,今年都减少到了550毫升至600毫升。

“量变少了,价格却一点没降,有时候甚至更贵!

”李舒对企业这种“减量不减价”的行为十分反感。

  近日,网友“遗失的小草”在篱笆网上发帖,曝光好时巧克力的雷人包装,引起很多网友关注。

照片显示,这款牛奶巧克力的包装盒为圆柱形,从透明的一侧看上去,条状巧克力在盒子里挤得满满当当。

谁料,打开包装盒一看,商家把巧克力条分作三堆,贴在盒子的内壁,盒子中间全是空的。

有网友调侃说:

“商家还考虑到重心均匀分布的问题,让你拿在手里都掂量不出来,一定得购买以后才知道上当。

”网友直言:

“这是视觉欺诈,以后买东西得戴‘透视眼镜’。

”还有网友总结:

“现在买东西一定要看克数,包装都是浮云。

  与饮料、饼干等直接减量不同,这种利用视觉差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手段更加隐蔽,实质也是容量缩水,变相涨价。

市民范女士说自己前段时间买了一瓶180克的果粒酸奶,打开一看,酸奶量还不到盒子的三分之二。

记者发现,大果粒酸奶盒大而实际容量少的问题普遍存在。

目前市面上盒装的大果粒酸奶标注含量在180克到300多克不等,价格在4元到10元之间,而大部分品牌都不满。

“现在看到这种包装也见怪不怪了,去年过年时买了一盒牛肉干,打开一看,中间一层垫了很厚的纸板。

”范女士无奈地说。

  有的商家保持包装的高度和宽度不变,在“深度”上做文章。

这样一来,包装明明已经变小,摆在货架上看起来却是一模一样。

在膨化食品包装袋内冲入更多空气,或使罐头、瓶子的底部凸起,这些障眼法都能在外观上形成视觉差,达到变相涨价目的。

  几天前,外企白领郝女士到新世界百货给8个月的儿子购买夏季用品。

“不买不知道,一买吓一跳。

”她看到两款婴儿伞车,型号、款式都一样,只是顶棚的花色不同,从去年的西瓜图案,改成了今年的紫色葡萄图案,原价竟然相差200元。

“本来就是不到1000元的产品,价格差这么多,实在令人费解。

”营业员向她解释,一个是去年的旧款,一个是今年的新款,所以价格不一样。

“营业员还补充说,现在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上涨了,哪怕新旧款东西完全一样,价格涨上去一点,也很正常。

  <@6@>

        6、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

实际上,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仔细分析此轮物价上涨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我们认为,有以下10个理由,使我们对于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不敢轻视。

  首先,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

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

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其次,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

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第四,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

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

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

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

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第五、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

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第六、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

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当然,目前也存在一些推动物价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近期人民币升值有加快之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加上调低进口关税,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进而拉低国内物价总水平。

日元升值过程中其国内物价走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价格水平有所下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信息技术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

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

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

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

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7@>、通货膨胀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本身并非物价上涨,也不必定引起物价上涨。

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一语中,关键是“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正确把握其决定规律是深刻认识通货膨胀概念内涵的关键之关键。

众所周知,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

在这里,“待实现”这三个字非常重要,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以往人们将通货膨胀等同于物价上涨,其根本性原因则在于忽视了“待实现”。

因此,“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劳务流通所需要的金币量而使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中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是相对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与由“待实现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所决定的金币需要量的量比关系而言的,它并非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从而使单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亦即货币价值下降)。

因而,就会有力地推动着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因为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这一经济逻辑关系也可表述为:

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货币价值下降(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

但是,引起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单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变化外,还有商品价值变化、经济周期变化、原材料供求关系变化、工资水平变化、商品源稀缺程度变化,等等。

物价上涨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金币价值量下降必将会推动物价水平上涨,但并不必定引起物价上涨。

  泡沫经济:

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泡沫的形成阶段、泡沫的膨胀阶段、泡沫的溃灭阶段。

  泡沫(Bubble)一词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

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约翰.劳事件”。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

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是以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资本;

  现实资本(ActualCapital)就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

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

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

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

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

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

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8@>

        8、无论是拉动经济走出低迷,还是抑制价格发烧,这些过程都充满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调和矛盾。

这一"推手"的过程,在中国政府防控通胀的重任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份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中国2011年的CPI要控制在4%左右,而CPI前三个月持续上涨态势表明,中国政府要完成这一既定目标面临的难度不小。

  多种混合型成因的集中爆发构成本轮物价上涨不同以往的特质,呈现复杂的趋势,并进一步拉高未来人们对于物价高涨的担忧,其中,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成为了以往历次物价上涨都不具备的一个推手。

  每当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将经济大势掀起波澜,凯恩斯的"有形之手"便会粉墨登场,力图挽救市场于水火之中。

"二战"以来,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便是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交替运行的历史。

  无论是拉动经济走出低迷,还是抑制价格发烧,这些过程都充满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调和矛盾。

这一"推手"的过程,中国政府防控通胀的重任面前,显得尤为突出。

  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央行从去年至今已经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利率。

  投资需求推动的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胀,热钱的流入以及劳动工资的上涨……混合型通胀使此次物价高涨的趋势与历史上的情形相比更加复杂,再加之通胀预期的助推,物价上涨势头,难以平息。

  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明显,中国政府已在有意识地收紧信贷。

2月份M2增速15.74%,是历史上连续27个月以来的最低值。

然而3月,M2增速恢复到16.63%,环比增加了2.99%。

  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上的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其中石油、铁矿石和铜三种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分别达到了55%、60%和70%。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PPI有直接的传导作用,并会间接影响CPI.

  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也十分明显,这成为CPI走高的又一推手。

  "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抑或迫近,这使得劳动力价格将不可逆转地长期上涨,成为普遍共识。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分析师郑联盛对记者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给出了工人工资上涨的另一种循环,即货币投放过多,导致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直接导致消费价格中的居住类价格上涨,并驱动人工成本上涨。

同时,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促使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增加。

  终端消费品价格上升,仅仅是最直观现状。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生产链条各个环节上产品价格的不同走势,将给各类产业在未来2~3个季度的生产及利润空间,带来明显影响。

  "当前物价上涨的形势,对上下游产业将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一般分析认为,以铁矿石、钢铁、有色金属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产品,将因目前的物价上涨形势而获得更多利好。

  一方面,主要因为美元贬值而形成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构筑起一定的缓冲,从而使国内的原材料加工企业在进口价格上减缓压力。

而另一方面,由于身处产业链的上游地带,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转移优势。

  投资需求的另一个主要支柱,来自于区域结构逐步调整下、中西部大规模提速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趋势在2011年第一季度投资数据中已有显现。

  如果说物价上涨在未来2~3个季度对上游产业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那么以终端市场为主要发力对象的下游产业,则将面临更多的"利空"因素。

  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流动性泛滥导致的物价快速上涨,往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控,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减少行政干预,加强货币紧缩,这是"有形之手"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时最为有效的迎战策略。

  "长期看,这是中国经济在低要素价格的基础上,经历了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必然迎来的历史阶段;而从短期看,有形之手的调控只能缓和涨价冲击,但一时的价格抑制还会在日后得以释放。

"上述社科院研究员对本刊记者说。

  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