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276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docx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摘要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自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并始终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要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存在,公允价值就有用武之地,对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然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如何加强公允价值的运用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本文综合运用了以文献法为主,分析法、总结法及实证法为辅的技术方法,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对公允价值基础理论、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和公允价值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从国际对比视角,分析总结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为公允价值在我国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将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在我国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金融工具

 

ABSTRACT

Thefairvalueasakindofnewmeasurementattribute,sinceitsbirthatthebeginningofconcern,andisalwaysinthefrontieroftheinternationalaccountingachallenginghotanddifficultproblem,Aslongasthefinancialproductsandderivatives,thefairvalueofaplay,onthefinancialtools,fairvalueisthemostrelevantmeasurementattribute,andthederivativefinancialinstruments,fairvalueistheonlyrelevantmeasurementattribute.However,theusingoffairvalueinChinaisfacingmanyconstraints,howtostrengthentheapplicationoffairvalueisparticularlyimportant.

Thispaperusesby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summarymethodandempiricalmethodiscomplementarytechniques,collectandanalyzeallkindsofexistingresearchliterature,fromwhichselectedinformation,thefairvalueofthebasictheory,thefairvalueofthedevelopmentprocessandthefairvalueofdifficultyproblemundertookthoroughtheoryisdiscussed.Theuseofstandardizedresearchmethods,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comparison,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existinginapplicationoffairvalue,fairvalueinourcountryandformoreeffectiveapplicationand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illpromotethefairvaluemeasurementattributeinChinaperfectanddevelopment.

Keywords:

FairvalueMeasurementattributeFinancialinstruments

目录

前言………………………………………………………………………………1

1公允价值概述……………………………………………………………………2

1.1公允价值的定义……………………………………………………………2

1.2公允价值的特征……………………………………………………………2

1.3金融危机后的公允价值内涵………………………………………………3

2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5

3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7

4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

4.1运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

4.1.1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尚不完备………………………………9

4.1.2公允价值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9

4.1.3公允价值对未来的决策不够相关…………………………………10

4.1.4金融危机“流动性黑洞”…………………………………………10

4.1.5管理层的行为短期化和“缓冲储备”的缺乏……………………10

4.1.6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11

4.1.7会计信息没有涵盖模式的多情景压力测试信息…………………11

4.1.8公允价值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效应”……………………………11

4.2运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12

4.2.1强化公允价值准则执行中的硬约束………………………………12

4.2.2完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12

4.2.3完善公允价值运行的市场条件……………………………………13

4.2.4注重成本—效益原则………………………………………………13

4.2.5培养公允价值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14

4.2.6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规范……………………………………14

4.2.7降低公允价值会计潜在的“顺周期效应”………………………15

5未来展望…………………………………………………………………………16

6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前言

我国大部分城市物价飞涨,这也与房价拉高消费水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信贷过度扩张,整体经济过热,同时也就引起了主管政策的货币信贷当局的一个反行动,就要货币收缩,以此来遏制房价的上涨。

我们中国近十年来第一次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是2007年,经济增长14%,而根据专家们的估算,这个增长14%远远高于2007年这一年国家的生产潜力。

所以2007年底到2008年有一波很明显的通货膨胀。

2012年2月24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就如何解决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展开积极讨论。

去年,国际舆论曾一度认为中国将扮演缓解欧债危机的重要角色。

但仅从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来看,我国还不具备那样的经济实力。

随着欧洲诸国领导人的频繁更迭,尤其是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执政,使得欧债危机问题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

由此我想到了2007年8月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直接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迅速向其他实体经济和全球金融领域传导,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数以万亿美元计的经济损失,也触发了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会计空前激烈的大讨论,将“公允价值”推到了风口浪尖、饱受质疑,但事实上公允价值不是也不可能是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会计准则中它只是一种计量工具,其估值基础在于使用假设和交换假设,所以不能否认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样不能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公允价值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危机。

在会计准则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浪潮中,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产生,汲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公允价值成为其唯一能够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因此,在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形势下,要综合发挥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各自的优势,在适当的范围内科学、规范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使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作用,越来越注意倾听中国的声音。

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为我国会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工作登上国际舞台,争取更多的参与权、话语权乃至决策权都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机会。

1公允价值概述

1.1公允价值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公允价值,不同的组织给出的界定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比如: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IAS39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假设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

《英国财务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指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而不是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了公允价值认定的三种情形:

资产和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即为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企且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综合几种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概念包含以下3个要点:

①双方自愿参与,②交易环境是公平有序的,③是在未发生真实交易情况下双方认可的估计价格。

对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会计则必须盯住市场或调到报告日(当前的)的市场报价或其他估价。

1.2公允价值的特征

(1)交易的市场性。

公允价值是在市场上所达成交易价格的,其他特定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都不能形成公允价值。

(2)交易的公平性。

这是公允价值最大的特征。

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的双方在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并非在强迫的或清算过程的交易中形成的。

(3)交易市场的多样性。

活跃市场是形成公允价值的最佳市场条件,但并不是说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就不能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在非活跃市场中,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一些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合理估计。

(4)计量对象的全面性。

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即:

资产需要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样负债也需要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1.3金融危机后的公允价值内涵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部分学者从规范的角度探讨了公允价值的内涵以及在目前会计准则体系中所面临的问题。

盖地和梁淑红认为,公允价值的价值内涵是一种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价格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讲的交换价值,由人们的效用价值来决定。

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人们对建立在短期市场均衡理论之上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计量提出质疑,企图通过修订对活跃市场的定义来完善公允价值的市场价格计量模式,但是在实现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苦苦追求的同时却不断的背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公允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理想会计追求的悖论。

任世驰和陈炳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问题而正式提出的,但其产生的真正根源是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持续冲击。

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各个报告时点上的现行市价调整账面记录,通过动态反应使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始终保持一致,目标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

它与按“目标导向”的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本质(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各个方面是全方位冲突、矛盾的。

构建于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之上的当代会计理论,本身是一个混乱、矛盾的体系,与公允价值会计着眼于真实反映的思想格格不入。

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颠覆。

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李洁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只是起到了一个放大作用,而并非是金融危机的根源。

之所以出现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的失败,过度的短期化行为以及金融机构内部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问责制缺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公允价值不仅是计量金融工具的唯一可行方法,更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应完善基于金融稳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发挥会计的风险揭示能力,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杜静然认为,不确定环境是公允价值产生的客观条件,完全信息理论是公允价值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其对美国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是对公允价值的估价不准确引起了金融机构等各方对形势产生了误判。

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来说,金融危机为其完善带来了机遇。

李玉菊也认为不应当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当在坚持公允价值应用前提下,充分兼顾会计稳健性。

同时公允价值应当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并提出在存在非理性因素的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可按其会计期间的平均市场价格确定;并且认为应当将企业收益区分为可控收益和不可控收益,并将可控收益分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将已实现的可控收益作为利润,将未实现的可控收益和不可控收益作为全面收益,并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未实现的可控收益列入全面收益。

 

2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

大致上说,公允价值确立并系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初步确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当时为解决经济滞胀问题,美国政府开始放松金融管制,汇率和利率逐步放开,金融机构实行高息揽储,最高利率曾经达到21.5%。

但是在经济滞胀的情况下,贷款人偿还能力却有限,储蓄机构的问题贷款不断增加,而美国的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成本计量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600多亿美元联邦储蓄基金进行补救。

此次危机使得许多人对历史成本会计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们发现,破产之后的金融机构出现了负的资产净值,但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且完全能够满足监管层提出的资本管制要求。

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他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公众更早的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1年开始,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的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随后,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截至2004年12月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就有60多个项目。

200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全面推行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并把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列为今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目标。

2006年9月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核心内容是要求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正式推出。

2007年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发布FAS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要求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8年2月14日发布了立场公告FAS157-1,改进了第157号准则。

立场公告FAS157-2《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的有效日期》在2008年2月12日公布,推迟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日期,对于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都要求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排除了以公允价值确认或披露在财务报表中的应计制的项目。

目的是为了让委员们和机构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各种政策执行或对157号应用的影响问题。

此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8年10月10日发布FAS157-3,其规定了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范畴。

FAS157-3的目的是明确了对157号的应用,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提供了例证,并阐述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于2009年4月9日发布FAS157-4,界定了在资产或负债确认的范围和程度产生重大减值时,对无活跃市场交易的公允价值确认问题。

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相关条款进行了部分修改,适度放宽了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允许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

并于2008年10月开始对对非活跃市场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方面的内容进行修订,在2009年7月29日公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草案(征求意见稿)》。

草案规定,在非活跃市场下实体经济通过评估有效的相关市场信息以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当市场为非活跃市场时,实体就需要采取估值技术,即市场模型。

所选择的估值技术要能最大化地使用可测量因素,并对不可观测的因素最小化,以便于在有序的交易市场上对于市场参与者当时交易日期的价值进行评估。

 

3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探索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并在1998年6月颁布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首次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然而,由于公允价值获取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运用的可操作性,以及如何使公允价值融入到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严密而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之中,而不是对其造成太大的冲击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

2001年1月财政部修改的《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市场上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此类交易的实际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具相关性。

直到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并广泛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从1998年至2006年这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引入公允价值---取消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曲折过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这表明,尽管准则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但仍强调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导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指导思想。

之所以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和转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也因为如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基本准则》将事实上作为复合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单独规定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这对实务中理解和应用公允价值很不利,实务界可能误认为其他四种计量属性不属于公允价值。

自该准则颁布实施以来,由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逐步过渡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实际上是要将会计计量由强调“成本”理念变为强调“价值理念”,关键就是会计后续计量环节对计量属性的“价值”理念的选择和切实贯彻问题。

因为初始确认计量时,无论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其金额往往都是相同的。

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能够反映后续时点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市场价格),则这些计量属性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表现形式;反之,他们就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表现形式。

我们不应传统的认定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归属于哪种计量基础,因为这样不符合“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有多种表现形式”这一客观事实。

通过多年的发展,传统会计体系形成了一套将公允价值的影响纳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方法。

但是为了使净利润的计量具有一贯性,我们应对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予以限制。

例如:

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存货减值损失只在一系列较为严格的条件具备后方可确认;同样,只有当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未折现)低于账面价值时,才能确认长期资产减值损失。

 

4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运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影响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项目,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使得国内许多企业有了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机会。

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4.1.1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尚不完备

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公允价值仍难公允。

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获取的难度较小,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如处于财务困难的企业之间、关联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行为。

而对于一些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来说,一般没有活跃交易市场,获取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特别是商誉的判断更为复杂,最终结果可能更多体现的是企业管理层的意志和会计人员的估计。

此外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存在差异,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但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太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较弱等,获取公允价值的难度很大,公允价值仍难公允。

4.1.2公允价值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公允价值使企业盈余管理弹性增强,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某方面涉及弹性判断,给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可乘之机。

如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当投资成本大于取得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

在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计算也较为复杂,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对多个单项资产公允价值的“判断”来影响总体净资产的数额,从而影响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数值和方向。

投资收益的确认会因为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或对其公允价值的“判断”而被人为调节。

4.1.3公允价值对未来的决策不够相关

公允价值对未来的决策不够相关。

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估计价格。

即使按一级估计使用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变量计量,也还是估计或预计。

因为持有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按报告日(计量日)当天的市价进行交易,因而缺乏可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