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240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docx

工程测量施工方案概述

目录

第一章测量工程概况2

第一节编制依据2

第二节工程概况2

第二章测量组织管理措施3

第一节测量管理组织及程序3

第二节测量工作要求5

第三章控制测量5

第一节场区控制网测量5

第二节建筑物平面控制测量8

第三节建筑物高程控制测量9

第四章施工放样测量12

第一节地下室施工阶段12

第二节主体结构施工阶段13

第三节装饰结构施工阶段13

第五章建筑物变形测量14

第一节变形监测网14

第二节基坑的变形监测15

第三节建筑物变形测量15

第一章测量工程概况

第一节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本工程的《广州市建设工程放线测量记录手册》(编号:

2010放40238)

3、我司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总结

第二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1、工程名称:

粤电信息交流管理中心工程

2、工程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东路2~6号

3、建设单位: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

4、设计单位:

广州市天启正业建筑设计事务所、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5、监理单位:

广东创成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7、建筑规模:

一幢建筑物,地下5层,地上32层,总建筑面积为:

56069m2。

本工程的结构型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

8、合同质量标准:

合格

9、合同工期:

施工总工期900日历天(含亚运会期间停工工期在内)

二、工程概况

1、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606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4571m2,地下建筑面积为21551m2,建筑基底面积为1922m2。

建筑总高度为160m,建筑层数为:

地下5层,地上32层。

2、本工程高程采用广州市城建高程,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H=8.90m,建筑总高度是160m,属于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

施工地面现在的绝对标高约为7.7~8.4m。

三、测量工程重点难点

本工程测量控制面积大,基坑深度大,结构平面与高程变化大,建筑物高度大,专业工程施工单位多,部分钢结构、玻璃幕墙、设备安装测量精度要求高。

测量控制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极为重要。

建筑物定位,根据业主提供控制点进行复核无误后实施放样定位,踏勘现场情况,埋设施工控制点,现场共设4个控制点组成控制网,布设施工控制网,测量出施工控制点坐标,高程;并进行平差处理。

第二章测量组织管理措施

第一节测量管理组织及程序

一、测量管理措施

测量管理分三级管理,具体如下:

1、一级测量:

一级为场区控制网测量,总承包管理级,由技术部门组织,测量工程师负责,建立和管理场区测量控制网,一级建筑物控制测量网点的测设和管理。

负责建筑物沉降观测。

2、二级测量:

二级为建筑物定位测量,负责进行建筑物的平面定位,建立和管理建筑物的控制测量网,组织实施建筑施工面放样测量、负责建立建筑物楼层定位主控轴线和高程基点埋设,对各分部分项工程测量放样的检查复核,负责建筑物变形测量,负责测量资料收集整理。

由测量工程师负责检查复核各级分包测量放样成果,上报监理。

3、三级测量:

三级为施工放线测量,由项目部组织,以测量主管工程师为组长,组建项目测量管理小组,小组由各分包主管测量人员组成。

分包单位或劳务作业队根据二级控制测量点经复核无误后,进行建筑物楼层轴线测放和高程基点引测。

负责建筑物内各定位角点、轴线、桩位、墙体、柱、预埋件、幕墙、地坪、装饰装修线等测放,负责编制建筑物施工放样资料数据。

二、测量管理程序

一级、二级控制测量管理程序(见下图)

三级控制测量管理程序(见下图)

一级、二级控制测量管理程序

三级控制测量管理程序

第二节测量工作要求

1、所有测量仪器必须合格证、检定证书,做好定期自检和送检仪器工作;

2、做好测量资料,主要有:

定位放线记录、标高引测、垂直度观测记录、沉降观测记录;

3、加强对测量仪器保养工作,测量仪器专人专用,施工现场人不能离开仪器,严禁随意动用测量仪器;

4、测量放线复核工作,关键是控制点坐标计算,轴线复核、标高复核,复核无误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5、施工安全,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带安全带,遵守公司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6、施工控制点的保护,和检查;

第三章控制测量

第一节场区控制网测量

一.测量准备

2.1熟悉设计图纸,仔细校核各图纸之间的尺寸关系。

测设前需要下列图纸:

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基础平面图等。

2.2现场踏勘。

全面了解现场情况,并对业主给定的现场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查看和必要的检核。

2.3制定测设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定位条件、现场地形和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测设方案,包括测设方法、测设数据计算和检核、测设误差分析和调整、绘制测设略图等。

2.4对参加测量的人员进行初步的分工并进行测量技术交底,并对所需使用的仪器进行重新的检验。

二、建筑物定位

1、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点布置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根据业主提供的施工测量控制点,R9(x=29423.068y=44594.582z=8.163)R010(x=29372.788y=44578.617z=12.061)R011(x=29358.537y=44617.521z=8.56),对整个场区测设场区平面控制网,控制网点布局要求能有效控制场区内建筑物定位,距建筑物基坑距离应保证点位不受基坑变形影响。

2、建筑物平面控制网测量精度为: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场区平面控制网取二级导线精度平面控制网:

级别

导线

长度

平均

边长

测角

中误差

测距

中误差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相对

闭合差

二级

2.4km

0.25km

8mm

15mm

≤1/14000

1

16mm

≤1/10000

3.平面控制点测设

(1)在R010控制点架设全站仪(苏光RTS632),后视控制点R9,闭合点R011,测出轴线T与2轴。

T与19轴。

D与2轴。

D与19轴交点,再在R011控制点架设全站仪(苏光RTS632),后视控制点R9,闭合点R010,测出轴线T与2轴。

T与19轴。

D与2轴。

D与19轴交点,两次复核无误后才定出轴线点,如果有误,再进行第三次闭合复核,确保无误才进行下一步工序。

如下图:

(2)轴线控制点位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二、高程控制网

1、高程控制网点布置采用与场区平面控制网点同位元布置,即场区平面控制网点即为高程控制网点。

2、高程测量精度为:

测量

精度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闭合环)

环线闭合差

(mm)

二等

2

-

DS1

DSZ2+测微器

铟钢尺

往返各一次

4

三等

6

≤50

DS1

DSZ2+测微器

铟钢尺

往返各一次

12

3、高程测量方法

高程控制网测量采用DS1型水准仪,配合铟钢尺由控制点起,经各控制网点后闭合至控制点,测量时须保证前后视距差及视距差累不得超过规范规定,经闭合平差后,计算出各点高程。

第二节建筑物平面控制测量

一、地下室施工阶段

1、承台底板施工前,将对场区控制网重做测量,修正由于基坑开挖和桩基础施工引起的控制点变形。

2、地下室施工测量分两个阶段:

一为承台底板施工阶段,二为底板以上顺作结构施工阶段。

地下室施工阶段,采用类似桩基础施工阶段测量控制网,由基坑外向基坑内投测建筑物控制主轴线。

3、测量方法采用全站仪将主轴线点由场区控制网点重新引测到基坑边坡外形成建筑物主轴线控制点,主控轴线测量时应与场区控制网形成闭合导线,承台或底板施工时再将控制主轴线精确投测到基坑内垫层上,主轴线按二级测量导线使用。

4、地下室底板砼浇筑后,从场区控制网,引测内控点,为保证控制网整体精度,内部控制网由已经测设的外部控制网(坐标和高程)引测;

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阶段

1、主体楼层建筑物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内控法。

内控点在地下室封顶后,在一层楼面测放,并预埋在塔楼一层结构上。

2、平面内控点竖向传递,采用激光垂准仪,每层砼结构施工时预留投线洞口,每层结构放样时,通过垂准仪传递内控点到楼面标高后,采用全站仪在楼面投测相应控制主轴线。

3、因塔楼建筑高度高,平面控制测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垂直度,故在塔楼施工时在每层楼面施工时均采用激光垂准仪引测平面控制主轴线点。

引测在楼面后采用全站仪在楼面上测放主控轴线,并弹线标记。

塔楼定位控制轴线每10层高度将预埋平面内控点向上引测重新埋设。

4、土建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在±0.000层楼板预埋钢板4块,即共4个控制点,建立核心筒控制网,测设采用前方交会、后方交会、极坐标测量方法测设,各控制点进行误差处理,距离、角度复核,作好原始记录,控制点的平面布设位置见附图。

5、控制点的竖向投测:

内控法利用垂准原理竖向测量控制,有机玻璃板在接受激光斑点。

放线前,在控制点上安置、对中、精平好激光垂准仪,然后开始竖向投点到楼层上。

投点时应注意:

尽量应选择在早上4:

00~8:

00这个时间,气温差小,振动荷载较小。

投测完毕后进行距离、角度复核,采用吊大线锤复核激光投点,复核无误后根据控制点放细部轴线;每层楼板在控制点位置预留200×200的放线孔,考虑到建筑物高度太高,激光投点困难,分4次投点即(1层、5层、14层、23层)。

6、测量偏差按规范应控制在总高F≤H/1000,且总偏差值≤40mm,层间偏差f≤h/200。

施工控制总垂直度偏差控制值控制为≤20mm。

7、裙楼平面轴线放样采用外控法,利用外控制网,在一层施工放样时引测在建筑物的控制线,在地下室顶板(外露部分)上设控制点,架设全站仪,将控制轴线向上传递。

三、钢结构及装饰施工阶段

1、在钢结构预埋构件时先做好平台,根据控制点用全站仪把轴线精投到平台上,做好明显标志,严格复核各预埋件之间的尺寸关系,标高用水准仪精密抄平,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毕后,根据控制点放出轴线,弹设“+”线检查钢柱预埋是否偏位,在安装过程中用全站仪观测钢柱垂直度,指导钢结构施工。

2、幕墙测量应在幕墙施工前,对建筑进行现状测量,综合调整和平差后,再进行测量放线,对放线结果要求严格检验测量放线成果。

3、为保证砌筑及装饰工程施工测量定位准确,结构施工时,应将原楼面所弹主控轴线及建筑物轴线妥善保护,砌筑与装饰施工测量基准均采用主体施工阶段结构楼面轴线为基准,进行定位控制。

4、安装和装饰施工阶段由于分包队伍较多,对所有分包单位均要求编著有专项针对性的测量技术方案交项目部审批,并由项目部进行进行测量技术交底,严格执行测量管理程序,完善测量检验验收工作。

第三节建筑物高程控制测量

一、地下室施工阶段

1、高程施工基准点在基坑内设置4处,引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精度,闭合引测在基坑内,于基坑护壁上标记。

2、测量方法±0.00m以下的标高控制: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应采用水准仪,配铟钢尺,测量沿基坑坡道路线引测,到施工作业面,并按原路线返回闭合。

在基坑四周测设同一标高的水平线,由不同控制点引测到施工楼层的标高在引测后要相互检测。

3、施工基准点高程,为防止基坑变形的影响,每60天进行重新测量。

直至地下室施工和沉降监测完成。

二、主体施工阶段

1、一层结构施工后将高程控制点,引测到一层楼面控制基点上,高程控制基准点采用在楼板预埋高程点形式,埋设在结构体内,高程

基点分别设在塔楼和裙楼各一个。

2、测量采用三等水准测量精度,由场区控制网点引测。

3、±0.000以上的标高控制:

在首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且模板拆除后,在四周边缘的混凝土柱或墙体上用精密水准仪测设+1.00m基准标高点,上部结构的施工标高由这些基准点用精密水准仪配合50m铟钢尺和弹簧拉力器(10kg)垂直引测到施工作业面,要求至由3处向上引测,由不同基准控制点引测到施工楼层的标高,在引测后要相互检测。

由基准点向上引测时要整尺段向上测量,避免累积误差。

测量精度应达到三等水准测量精度,并作好标记,作为楼层标高基准点,竖向采用钢尺传递标高。

标高、平面轴线控制基准点迁移示意图

4、裙楼高程控制分区控制,按施工区每区设一个高程控制基准点,设置方法基本同上,仍在一层结构施工结束后,由场区控制网点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引测高程至一层楼面预埋标高点。

三、装饰施工阶段

1、装饰阶段高程控制点采用主体施工阶段预埋于一层结构楼面的高程控制基点,重新测量并符合所有楼层主体施工期间所标记楼面标高点,在每层楼面中心位置电梯井侧面墙上设置每层楼面标高控制点,作为楼面装饰施工抄平基点。

2、幕墙施工时应以一层楼面所设高程控制点为准,将其引测到外墙结构上,沿建筑物四角设置并标记控制。

3、裙楼面积较大,分区控制,在每区主体结构施工期间设置高程基准点,将每区每层由下引测传递至楼面,复核原主体施工所标记标高点,调整后,在每层中心位置标记标高基准点。

第四章施工放样测量

第一节地下室施工阶段

一、塔楼

1、承台及底板施工阶段,土方开挖前根据基坑底控制“+”主控轴线为测量基线,直接采用全站仪在基坑内测放各细部轴线,并以细部轴线为基准采用钢尺测放承台或地梁线。

2、垫层浇筑后,依据基坑底部主控轴线点重放各细部轴线,并在垫层上弹线标记,现场根据细部轴线放出各柱、墙、梁边线用于施工。

3、底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应在底板面钢筋上根据基坑底主控轴线,采用全站仪重新测放各柱、墙定位边线,指导墙柱钢筋就位施工,并安放内控点预埋钢板。

4、底板以上测量采用应将内控点测放于底板上,其余采用内控法确定主控轴线,再依据主控轴线测放各细部轴线。

每层地下室测量放样均采用相同方法即可。

5、标高放样采用水准仪。

承台底板施工阶段依据基坑内高程控制点引测标高至施工区域内,标记于标高桩上或标记于结构钢筋上,控制施工标高。

底板以上结构施工将根据各区域内高程控制点,引测施工标高,将标高标记于模板架钢管或竖向钢筋上。

二、裙楼

1、测量做法于塔楼基本相同,但因场区面积大,采用分区控制的方法,根据测量控制主轴线,在基坑内采用全站仪测量各细部轴线和承台线。

2、底板浇注后,将内控点测放到底板上,根据内控主轴线测量放样细部轴线。

3、标高放样由各分区内标高控制点引测到施工面内,测量方法基本同上。

第二节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一、塔楼

施工放样根据建筑物平面控制主轴线测量,放样精度如下表: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

测站测定高差中误差

(mm)

根据起始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差中误差(mm)

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

(mm)

1/20000

5

1

6

4

注:

本表也适用于建筑物平面控制测量及地下室结构施工放样。

测量方法基本同地下室施工

二、裙楼

裙楼采用分区控制施工放样,放样精度如下表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

测站测定高差中误差

(mm)

根据起始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差中误差

(mm)

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

(mm)

1/10000

10

2

5

3

注:

本表也适用于建筑物平面控制测量及地下室结构施工放样。

测量方法基本同地下室施工阶段。

第三节装饰结构施工阶段

1、装饰施工前,应对整个工程的结构外形和结构楼板面,进行普测,找到结构偏差的部位,进行协调处理。

避免造成楼面标高出现错位。

2、该阶段施工测量重在管理协调,应严格按照测量管理的验收程序执行,放线即报项目部自检,检测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3、二次结构砌筑前可根据已有结构轴线放样出门、墙等的砌筑线,砌筑完成后的每一开间内应按图纸所示开间尺寸布设十字中心线至墙、屋顶面上,并及时将建筑一米线引测至房间内,形成天地交圈、水平交圈控制线,作为日后安装门窗、过梁、室内装修、地坪抹灰及机电设备安装的依据。

4、玻璃幕墙、外挂石材、电梯等安装时的埋件位置和高度将设专职测量员(或分包单位的专职测量员)控制,项目部测量工程师检查协调,以确保安装精度和装修质量。

第五章建筑物变形测量

第一节变形监测网

1、根据规范要求应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对本工程的变形和沉降进行监测,本方案仅为从施工角度自行制定的观测方案。

2、本工程变形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和建筑物垂直度监测。

测量精度采用三等变形测量精度,技术要求见下表。

变形测量精度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测量

备注

变形点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mm)

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

三等

±1.0

±0.5

6

3、本工程垂直变形测量采用DS1型水准仪配铟钢尺,安排专业测量人员和队伍施测,测量人员应相对固定。

测量路线根据每阶段施工特点,专项设计并保持观测路线稳定不变,在同一施工阶段内测量人员、仪器、测量路线均稳定不变。

4、建筑物变形监测网采用场区控制网设置为变形监测网,测量精度采用三等变形测量精度。

变形测量前对控制网点按规范精度要求重新测量,点位选择3点,控制网点位布置在距基坑较远处。

变形测量监测网三等变形测量技术要求见下表: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及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0

DS1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技术要求施测

5、为方便测量,同时为保证变形测量准确性,除基础阶段可部分的使用基坑内施工水准控制点外,其余均以变形测量监测网点为测量基点。

第二节基坑的变形监测

1、基坑开挖应采取信息施工法进行施工,基坑变形监测是信息施工法的最重要信息源,故在深基坑施工中尤为重要。

基坑边坡的变形监测到地下工程施工完成,且支撑系统拆除完为止。

2、本工程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在开挖和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各种影响基坑边坡稳定的因素(包括各种荷载和震动)会对基坑产生破坏力,致使基坑边坡变形(移位和不均匀沉降),严重时甚至有塌方的危险,因此,在地下室施工中定期对基坑边坡进行变形监测(坐

标和标高),向业主、监理及时提供基坑边坡是否稳定的测量数据成果,对保障施工安全至关重要。

3、为能够准确地掌握基坑边坡的变形情况,变形监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监测点位要布设在能准确反映基坑边坡变形的特征处(如不同土层交接处、基坑开挖高低错落处、经常受动荷载和震动处等);

(2)在开挖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开挖完后的观测要定期进行;

(3)观测数据整理要及时、准确、清晰,每次观测后的数据成果,呈报业主、监理,若基坑边坡出现异常现象(较大的位移或沉降),要分析出原因及时跟踪处理。

第三节建筑物变形测量

垂直位移测量精度测量精度按三等变形测量精度要求时施测。

一、基础施工阶段

1、基础阶段沉降观测以基础底板的沉降量为主,因工程有抗浮要求,故对基础底板在施工期间的竖向变形测量要求严格,是基础阶段变形监测的重点内容。

2、变形监测点布置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埋置沉降观测点。

底板施工期间应在底板砼内预埋沉降观测点,点位布置应分布于底板周边上隔2~3个轴线一个、底板后浇带两侧、每分块浇注的底板中部位置,沉降观测点宜高于底板面5~30cm便于观测。

底板结构沉降观测应埋设在底板钢筋上,在底板浇注前与浇注后均应观测一次,以后每15天或每上升一层观测一次。

为便于观测,首层梁板完成后,可将周边沉降观测点移位至地下室顶板以上结构体上重新埋置,但底板中部沉降观测点应保留观测到沉降稳定为止。

3、测量基点采用引测到基坑内的高程控制点。

测量路线可分为两条,一条沿底板或基础外墙外周边一圈,一条测量底板内部布置沉降点,均按环线闭合在起始点。

测量应保证前后视距差、视距差累计、尺面读数等符合三等水准测量观测要求。

二、主体、装饰施工阶段

1、主体结构施工时,塔楼上部结构单层面积不大,可将沉降观测点埋置在主体结构周边外墙或柱上,裙楼除在建筑物周边埋置外还应在裙楼建筑中部框架柱上加设沉降观测点,以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形为准则布置。

2、结构施工时,每施工完一层作一次沉降观测,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要测四次,第二年测两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至下沉稳定为止。

每次均定人,定仪器,定方向,并做记录资料作为竣工资料。

3、测量时工作基点选用变形监测网点为基点,不再另外测设高程基点,测量可采用环线或符合路线测量。

测量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做测量。

沉降观测点做法示意图

三、内业成果

1、外业测量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查外业测量手薄,根据规范规定计算测量中误差,判断测量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经平差后整理成果。

2、建筑物主体倾斜率可按主体差异沉降量按规范公式推算出。

3、沉降观测的书面成果应包括:

垂直位移量成果表、观测点位置图、位移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建筑物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变形分析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