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19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docx

发展非公经济助推富民强省

发展非公经济 助推富民强省

----“十一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二0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十一五”是陕西非公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省非公经济焕发出旺盛的发展生命力。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陕西非公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占比逐年提高,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43.3%提升到2010年的49.5%,提高了6.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的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不仅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构建和谐陕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占据半壁江山

   陕西非公经济的发展从城乡个体经济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由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成份为重点组成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2010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959亿元,较2005年增长一倍有余;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9.5%,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

非公经济已成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政策做保障,非公经济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陕西省委省政府紧抓国家发展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把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作为兴陕富民的“主战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等数十个配套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各方面,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

省政府建立了发展非公经济联系会议制度和发展环境评议制度,将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以行政推动形成合力,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同时,扩大对非公资本的市场开放,加大财税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20多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信用担保机构107户,引进各类人才1.3万多人,有效地缓解了非公企业发展的资金和人才制约。

为转变发展方式,全省设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机构2648个,鼓励科技型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上马上线,全省科技型非公企业增加了2000余户,涌现出一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自主创新型的非公企业。

为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积极发展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对非公企业的服务,全省每年新增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达到800余户。

目前,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在各地相继建立,非公企业的创业培训、信用担保、信息服务、科技创新等体系也日臻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政策条件和市场氛围得到极大改善。

   

(二)总量增长快,发展凸显最好水平

   1、经济规模日趋壮大。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经济规模迅速扩张。

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以年均15.2%的速度递增,高出GDP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

据经济普查资料,截止2008年,全省非公经济法人单位已有6.52万个,比“十五”时期增加了3.52万个,增长了1.2倍;全省非公经济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52.97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了77.21万人,增长了1倍。

非公经济的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2008年全省非公企业法人单位数已占到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68.4%,占到非公法人单位总数的96.1%,充分表明非公企业不仅是全社会企业的主体,更是非公经济发展的主体。

   2、人员素质显著提高。

“十一五”时期,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各方人才聚集。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2008年全省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相应学历总人数的28.5%、23.7%和27.4%,比2004年分别提高13.2个、10.4个和6.8个百分点;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和中级工的人数,分别占全省企业从业人员相应技术职称总人数的39.3%、26.1%、12.9%和10.3%,比2004年分别提高13.0个、5.9个、7.0个和8.3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素质的快速提升,为提高非公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名牌企业享誉中外。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经济创造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品牌产品,蜚声中外。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陕西东岭集团等经济实力与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蓬勃发展,陕西兴茂侏罗纪、法士特、彬县煤炭等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开始涌现,“步长”、“银桥乳业”、“开米”等国家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中兴软件、西安瑞联、富士达、天和防务等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成为陕西非公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达刚路机、通源石油、坚瑞消防等大批民营上市公司,发力陕西经济,使非公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共发展,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1、产业结构合理优化。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日益加快,非公企业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迅速填补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领域。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2008年全省非公经济单位个数第二产业占比为42.1%,比2004年下降1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达57.9%,比2004年增加10.8个百分点。

2008年全省非公经济单位从业人员第二产业占比为59.9%,比2004年下降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为40.1%,比2004年增加8.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的产业转移力度大大高出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表明我省非公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了带动和主导的作用,也因而使非公经济二、三产业布局更为合理。

   2、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经济经过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总量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迅速扩展。

2010年,全省非公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6.0%、52.0%和42.0%,呈现出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十一五”时期的2006年,第三产业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就已占到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7.9%,较“十五”时期的200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达89%、87.5%、65.1%和45.1%。

非公经济运用机制灵活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部分领域的行业支柱。

同样,在第二产业中,非公经济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2006年为例,全省非公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8%,较2002年的24.7%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四)民营显实力,科技、教育齐头并进

   “十一五”时期,陕西着力破解“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发展落后”难题,推动民营经济与科技产业联姻,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

非公科技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在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上连连攀升,为陕西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仅2006年,私营、港澳台及外商在陕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资项目同比增长了18.7%,投入经费比上年增长了2.77倍。

   政策、项目向科技产业的倾斜,促进了陕西民办高校及教育机构的迅速发展。

截止2009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2919所,在校学生达107.5万人。

其中民办普通高等学校18所,在校学生16.5万人,拥有本科生3.6万人、专科生12.9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0.7万人;民办独立学院12所,在校学生7万人;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所,拥有自考助学班1.3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6所,在校学生16.5万人。

全国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陕西占到一半,西安翻译学院、外事学院、西京大学、思源学院、欧亚学院等著名院校,已成为全国民办高校的典范。

陕西作为全国最大的民办高教基地,既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既繁荣了教育产业,又增加了就业机会。

名办高校的崛起,为非公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提供了保障,也为非公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民办高校已成为陕西发展非公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陕西民办高校的成功,带动了全省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

2009年,全省已有民办幼儿园2289所,比上年增加124所,在园儿童达30.4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全省有民办普通小学204所,比上年增加3所,在校学生12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全省有民办普通中学210所(其中高中119所),在校学生23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

民办教育是陕西非公经济发展中最具特色的亮点。

   (五)促进经济社会稳定,非公经济贡献卓越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五”时期,非公经济实现地方税收仅为全省的三分之一,“十一五”时期,全省六成以上的地方税收是由非公经济创造的。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1--11月,陕西非公企业共完成税收1807.52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完成非公经济应缴地税503.45亿元,占全省地税收入的61.2%,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26.8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创税已成为陕西税收的重要支柱和来源。

   同时,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社会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一五”时期的2006年,全省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约为770万人,较“十五”时期的2002年增加了70万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8.7%,较2002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在三个产业中,一产、二产和三产的非公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各自产业从业人员的11.1%、61.7%和64.7%。

非公经济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解决容纳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非公经济新增劳动力4.96万人,较上年增长9.6%。

   二、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突破瓶颈尚需努力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思想层面上的,也有发展条件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因素的,也有外部环境氛围的。

由于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体制性障碍等诸多原因,全省非公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持续稳定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一)思想观念落后,创业气氛不浓

   由于长期以来的思想观念束缚及体制惯性,仍有不少经济或非经济人士对发展非公经济存在疑虑,惧私恐私,担心大量发展会危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快速发展会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两极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选择就业时,高科技和高端管理人才对非公经济实体的稳定性及社会保障待遇心存疑虑,不愿长期在非公经济单位工作,因此造成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同时,社会新闻媒体对非公企业和企业家艰苦创业、贡献社会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不多,政府激励非公经济发展、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落实尚不到位,在项目引荐和延续发展上没有积极而有效地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重视和关注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如此一系列因素使得投资者顾虑重重。

   

(二)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1、非公单位比重有待提高。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十一五”时期的2008年,陕西非公企业法人单位占全省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为68.4%,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13.6%,而同期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等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分别是7.9%、9.8%、4.6%和5.9%,远低于陕西5.7个、3.8个、9.0个和7.7个百分点。

可见,陕西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比重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2、个体经济规模有待扩大。

2008年陕西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为64.79万户,而同期的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则分别为230.15万户、98.64万户、176.78万户和165.90万户,陕西有证个体经营户仅是上述省份的28.1%、65.7%、36.6%和39.0%。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个体户积极创业、光明正大创业,提高个体经济对社会的贡献率,是促进陕西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3、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仍然较少。

2008年陕西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为68%、0.3%和0.6%,而同期的江苏分别为83.2%、1.8%和2.9%,浙江分别为80.7%、1.7%和2.2%。

陕西具有250余种名牌产品,但是在利用品牌融资却缺乏思谋,等政策、等扶持、等资金成为企业发展定律,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步伐,也阻挡了非公资金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触角。

   4、非公经济占比还需提升。

2008年陕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3%,而同期的浙江和江苏则分别达到73.5%和63.2%,高出陕西26.2个和15.9个百分点。

虽然陕西非公经济占比在2010年已经达到49.5%,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企业规模较小,内在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非公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明显不足。

“十一五”时期的2008年陕西非公经济单位占全省法人单位的比重为36.4%,为三分之一强,而同期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25.5%,仅为四分之一,单位数与从业人员数在经济发展中不相匹配。

二是非公经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2008年全省非公经济二产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2.1%和59.9%,高于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说明陕西非公经济在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充分。

三是非公企业规模较小。

2008年全省非公企业法人单位平均拥有资产598.25万元,比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单位的平均数分别少1个亿和9千万。

   (四)产品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创新不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档次低。

非公经济发展生产的原始资本大多来源于家族或朋友,他们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形成了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的产品和工艺也多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力量薄弱。

如陕西咸阳乾县的家具制造业、兴平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小型企业。

由于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与技术落后,因而产品档次低、能耗高、效益差,企业发展仍属原始积累阶段。

二是产业雷同。

由于受资源、技术、人才等限制,大多数非公企业选择了原料消耗少、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

如陕西咸阳彬县的粘土砖瓦制造企业遍地开花,达53家,泾阳县口镇山底村就集中了石灰石石膏开采企业15家。

由于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严重,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如陕西咸阳三原宴友思成功后,许多企业一窝蜂上马相同的项目,恶性竞争,导致三原的熟肉制品行业全盘皆输。

三是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少。

2008年全省非公工业企业R&D投入仅为1.9%,仅有5.3%的非公工业企业开展过科技创新活动,分别比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低10.9个和10.3个百分点。

   三、创新非公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陕西非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应归功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方针政策。

“十二五”是在新的起点上实践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全民创业,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政策措施并举,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的效率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为积极的因素,发展非公经济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目前,非公经济发展滞后是陕西经济活力不足、发展不快的症结所在,也是社会就业压力大、群众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因此,各级政府要从富民强省的角度,从企业得实惠、社会得发展的角度,制定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同时应倡导媒体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宣传优秀非公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动全民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十二五”600万农民进城规划为契机,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强财政收入,提升经济总量和提高城乡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形成非公经济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营造投资环境,支持非公资本参与竞争

   “十一五”期间,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但是从执行情况来看,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非公资本投资存在体制性障碍。

目前陕西非公资本参与电力、电信、民航、矿产等自然垄断行业经营,投融资资本比重仅为26.5%、21.4%、16.9%和9.2%,远低于经济发达省份。

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继续鼓励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为非公经济投资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环境,使非公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市场准入、金融财税、资源利用、社会保障等政策上,切实以“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使非公经济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二是营造非公经济人士在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文环境氛围。

三是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服务工作,合理布局产业项目,为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三)加大结构调整,拓展非公经济发展领域

   目前陕西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领域。

2010年,陕西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90.8%、85.1%、79.8%,而农林牧渔业和工业非公经济占比仅为29.8%和44.7%。

非公经济投资过于集中极易受到市场波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的冲击,也同样容易引起市场不稳定,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拓宽非公经济投资领域,保障非公经济稳定发展。

一要加强产业导向。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进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进入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进入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领域等。

二要积极拓展非公经济的发展空间,培育非公经济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生力军作用,把通讯、旅游、非义务教育、非基本医疗、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产业培育成非公经济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三产非公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但是,陕西非公经济在第三产业领域发展很不充分,非公法人单位及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不及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大延缓了全省第三产业发展进程。

因此要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宽非公经济在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切实破除“玻璃门”,允许非公资本进入电信、商务、社会福利、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以及公共设施等垄断性行业,使非公经济在服务领域能量得到释放,成长潜力得到有效发挥。

   (五)扩大产业联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产业联盟是利用社会资源整合,通过发挥同产业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市场营销和项目招投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使联盟内组织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非公经济单位应大力发展实现同行业多产业联盟,实现企业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构建企业共赢的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层次的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行业的影响力,推动地方产业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强化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自律调节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联结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中介作用,促进公共性服务平台建设,为非公经济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全方位服务,以满足非公企业的各种需求,助推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撰稿:

杨天祥张志安王顺强

   核稿:

魏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