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187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docx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知识点精析

第一部分考点精讲精练

考点精讲1先秦、秦汉时期

一、远古人类的活动

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遗迹最多,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进入旧石器时代。

3、原始农耕文化

1北方代表--半坡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种粟,房屋结构:

半地穴式;

南方代表--河姆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房屋结构:

干栏式;

②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涿鹿之战(炎帝和蚩尤)

二、国家的产生及发展(上古三代指夏、商、周三朝)

1、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公元前21世纪,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尧、舜、禹)。

2、商朝

1汤灭夏,建商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2盘庚迁殷,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3、西周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周(牧野之战)②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和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

4、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①特点:

列国并立时代②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5、战国七雄(前475—前221年)

①特点:

大国兼并时期。

②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③各国改革:

魏国(最早)、秦国商鞅变法(收效最大)④水利工程:

李冰修都江堰。

6、商鞅变法

①目的:

富国强兵②秦孝公支持商鞅③内容: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④意义:

秦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三、秦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建立:

公元前221年,建立者:

嬴政都城:

咸阳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

开创皇帝制度;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

②经济文化上: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民间使用书写更简便的隶书;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③思想上:

焚书坑儒(李斯建议)。

④军事上:

北击匈奴;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3、秦末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戍边误期当斩。

②经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之后继续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和刘邦(入咸阳,秦投降)。

③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项羽败,刘邦胜。

四、西汉

1、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今西安)。

2、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原因:

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经济萧条。

②措施:

解甲归田;劝农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3、文景之治(文帝:

废除刑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

4、汉武帝:

1稳固大一统的措施: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河西屯边(开通河西走廊,开始了汉朝对西域的经营)、西南开边、东北拓展。

②经济文化措施:

统一铸钱--五铢钱。

兴修水利:

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此后80年未发生大水灾。

推行儒学教育,设五经博士。

在长安兴办太学--我国古代最高学府③思想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

五、东汉

1、建立:

25年,刘秀,洛阳。

3、光武中兴(刘秀)

①特征:

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

②光武中兴的内容:

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三十税一);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3、东汉衰落表现:

①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②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

六、汉朝的中外交流

(一)两汉时的民族关系

1、与西域的关系(西域指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1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③东汉时,派班超出使西域,重建西域都护。

2、与匈奴的关系:

①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

②东汉时,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二)丝绸之路

①开拓者: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

②线路: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古代罗马)③影响:

把古老的中西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通道(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考点精讲2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三国

1、战役①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建吴,建都建业(今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经济:

①曹魏屯田,解决军粮问题。

②蜀相诸葛亮修浚都江堰,发展农业。

他七擒七纵孟获。

③孙权于230年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二、六朝

1、历史上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今南京),称为六朝。

2、六朝时的社会特点:

全局属于分裂混战时期,但是江淮以南社会比较安定,地区经济走出低谷,摆脱了原先落后的状态,为唐宋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3、六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农业;形成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农业经济区。

②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是六朝农业经济发展的亮点。

③从六朝时开始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④广州和贸县是新崛起的海外贸易港口城市。

⑤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以上塑到六朝时期。

4、人口迁移

①原因:

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

②地位:

东汉末年起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高峰。

③路线:

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东线进入江浙地区;中线进入两湖和江西地区。

④影响:

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有利于垦壁荒地;北方官民的移入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北方

1、前秦(氐族建立);北魏(鲜卑族建立)一度统一过北方。

2、当时时代的主流:

民族大融合。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为了加强北魏统治,改变落后面貌。

②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长制,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③影响:

承担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四、文字

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东汉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书中总结文字的四种构成方法:

象形、指示、会意、形声。

2、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汉字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五、青铜艺术

青铜冶炼是商周手工业中最重要部门。

司母戊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六、思想:

诸子百家

1、儒家:

①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创始人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倡导“义”。

著名教育家,注意“因材施教”,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孟子是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名言: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2、道家:

创始人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彼此相互联系,又能相互转化。

名言: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

他主张“无为而治”。

3、法家:

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韩非,著有《韩非子》。

主要观点:

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前世;强调“法治”(与商鞅一致);主张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被秦始皇采用。

七、文学

1、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代表作品《离骚》。

2、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此书“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

鲁迅评价《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书法:

王羲之东晋时的书法家,代表作品《兰亭序》,他的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将他的作品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后世称他为“书圣”。

4、绘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

代表作《洛神赋图》。

5、雕刻:

秦汉时的雕塑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代表秦始皇陵兵马俑。

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的雕塑作品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佛教艺术,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

八、科学技术

1、数学:

①汉代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

②南朝的祖冲之著有《大明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数学专著《缀术》,唐朝初年,被定为教科书。

2、天文:

①战国时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专著。

②汉武帝时编著的《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确立了我国后世农历的基本框架。

3、农学: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国家之一。

北魏的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4、地学:

①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水经》作注释,写成《水经注》,代表了当时地学著作的最高水平。

②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最早的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5、造纸:

古代文献中最早有明确记载造纸的是在东汉时期。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人们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6、医学:

①我国传统的医学称为中医学。

②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创建的“四诊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

③中医经典《皇帝内经》。

④“医圣”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⑤华佗擅长针灸与外科手术。

他创制出的麻醉药“麻沸散”。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一大发明。

考点精讲3隋唐

一、隋朝(581-618)

1、建立

①时间;581年。

②建立者:

杨坚。

③定都:

长安。

④作用:

结束自西晋以后长期

的分裂割据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2、大运河

①目的:

为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②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浙江),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

③影响: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

一有积极作用。

当时征服过度,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3、隋亡

①原因:

隋炀帝杨广的暴政。

②唐朝建立:

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李渊建

立唐朝,定都长安。

4、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三省六部制:

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

三省,三省长官共同制定立法,参决军国大政。

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

2科举制:

隋代开创,清朝(1905)废除,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秦汉采

用推举制)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5、秦朝和隋朝很相似,它们的共同点:

①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

朝开创了科举制。

②都兴建了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

秦朝修建了长城,隋朝开通了大运河。

③都是短命王朝,都二世而亡。

④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⑤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

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

二、唐朝(618—907)

1、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②特点: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称“贞观之治”。

③地位:

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武周政治

①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残酷诛杀反对她的人,推行科举制,

重用贤人。

②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措施:

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②影响:

社会经济呈出繁荣的

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③衰败:

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朝廷政治逐渐败坏,边将乘机起兵叛乱,唐朝由盛转衰。

④评价:

唐玄宗前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后期是一位昏君,唐朝由盛转衰。

4、唐代边疆各族

2民族关系:

唐朝和边疆各族使者往来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日臻巩固。

②民族政策: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称“羁縻州”,体现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开明的特色。

③唐和吐蕃关系: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做赞普(君主),统一青藏高原,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5、唐都长安

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分宫城(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皇城(政府机关所在地)和外廓城(居住区和商业区)三部分,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是商店作坊的集中地,长安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6、中外文化交流

1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著成《大唐西域记》(后吴承恩据

此写成小说《西游记》)。

②鉴真东渡:

唐朝名僧,六次东渡日本,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誉为“天平之甍”,唐朝时,日本先后派“遣唐使”到中国。

考点精讲4辽宋夏金元、思想文化

一、辽、宋、夏、金政权并立

1、辽:

①建立:

耶律阿保机(契丹)②政策: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

(南北面官制)

2、北宋:

①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定都东京(今河南的开封)。

②他限制武将权力,转向文治。

3、西夏:

建立者:

元昊(党项族)

4、金:

建立者:

完颜阿骨打(女真族)

5、南宋:

建立者赵构。

定都临安(今杭州)

6、宋辽关系:

订立澶渊之盟,保持百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7、北宋和金关系:

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灭北宋(靖康之变)。

8、南宋和金的关系:

①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重创金军主力。

②宋高宗和秦桧为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③南宋和金达成绍兴和议。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

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占城稻引进和推广。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棉花种植在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2、手工业:

两浙的丝织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

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瓷业中心。

3、商业:

北宋时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会子也是发行量很大的纸币。

4、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成为定局。

人口迁移经历三个阶段: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唐朝中叶到五代,北宋初到南宋初。

三、宋代的城市生活

1、北宋的都城开封和南宋的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

城市的商业交易区(市)和居住区(坊)不再截然分离隔绝。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形象展现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2、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棉布成为衣着原料。

食:

北方(粟、羊),南方(稻米、猪)。

住:

城市(瓦房),农村(茅屋);交通工具:

独轮车、畜力车、轿子(官人)等。

3、文化生活:

瓦舍勾栏是市民娱乐中心。

四、元朝的统一

1、兴起: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和其子孙向外扩张,最远抵达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2、建立:

忽必烈(元世祖)正式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元灭南宋。

3、南宋的丞相文天祥领导抗元,慷慨就义。

4、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大都市

5、民族关系:

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6、制度:

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在元朝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五、思想文化

1、史学: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记述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宗教:

①佛教:

教义是宣扬因果报应,期盼来世幸福。

②道教:

东汉后期形成,源于古代民间信仰、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

教义倡导修身养性,追求现世幸福。

六、文学艺术

1、唐诗:

李白:

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被称为“诗仙”。

杜甫:

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王维:

诗风宁静恬淡,描写山水田园风光。

白居易:

诗歌特点是通俗易懂。

2、宋词(兴起于唐代的一种新体诗歌,两宋时成为当时最具特色的文艺样式):

柳永:

北宋的婉约派词人代表。

苏轼:

北宋的豪放派词人代表。

辛弃疾:

南宋的豪放派词人代表,作品中体现抗金主题。

3、元曲:

元代以杂剧最为光彩夺目。

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最负盛名。

代表作是《窦娥冤》。

4、明清小说:

①《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作者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④《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作者曹雪芹,)

5、书法:

①唐代:

楷书代表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代表是张旭和怀素,被视为草书艺术的顶峰。

②北宋:

新书风的代表是苏轼、黄庭坚、米芾。

元代:

代表人物是赵孟頫。

6、绘画:

①唐朝:

盛唐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②五代:

两宋时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成就尤为突出。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旷世名作。

③元代:

经赵孟頫提倡,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

黄公望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备受推崇。

④明代:

最富创意的是泼墨大写意山水画。

7、雕塑:

宋代以来,具有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日益增多。

8、音乐舞蹈:

①我国的原始歌舞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湖北随县出土的成套编钟。

②著名的大型宫廷乐舞有初唐的《秦王破阵乐》和盛唐的《霓裳羽衣舞》,它们都吸收了西域乐舞。

七、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1)印刷术:

①大约唐代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古代印刷技术的重大突破。

(2)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世界最早的指向仪器——司南,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

后来又创制出“罗盘”。

②北宋末年在航海中已经用指南针辨别航向。

③约12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

①火药是唐代的文献已明确火药的性能及其制作方法。

②唐代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

(4)造纸术: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科学技术

(1)医学:

明代的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

(2)农学:

明代的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堪称我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知识。

(3)工业:

明代的宋应星的名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建筑:

①隋代工匠李春设计营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②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6300多千米。

③明清北京城:

始建于明成祖时,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

中心为明清皇宫所在地——宫城,也称紫禁城,即今故宫。

考点精讲5明朝、清初

一、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

2、明朝专制统治:

1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废宰相制,权分六部。

③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④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明朝皇权空前强化。

3、清朝时,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时创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4、文字狱:

从朱元璋开始;清朝康、雍、乾三朝严重。

二、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1、明朝戚继光抗倭(倭:

日本),明嘉靖年间,最严重。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3、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取胜;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平等的边界条约,解决了中俄东段边境问题。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现“康乾盛世”。

2、清朝疆域:

北界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及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西越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

3、西藏:

①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②清初,册封达赖、班禅③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利于西藏安定和清朝统一。

4、蒙古: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5、在新疆:

①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②设伊犁将军。

6、在贵州、云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

雍正时,改土归流;乾隆时,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废除土司制度,设流官管理。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②根本原因: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③时间、出发地:

1405—1433年,刘家港。

④次数、范围: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⑤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①明朝万历年间,始有耶酥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②意大利利玛窦来到中国。

③清初,汤若望制定《大清时宪历》

五、“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由于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让统治者产生盲目自大的心理。

②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略③害怕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统治。

2、表现:

①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只开发广州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3、影响:

①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与世界隔绝,看不到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三国时,吴国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明朝郑和率船队到达台湾。

④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⑥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⑦1943年《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

⑧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归祖国。

★从唐到清,西藏地区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①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与唐朝曾保持长期联姻、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关系。

3元朝时,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地区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4清朝时,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规定历代的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④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考点精讲6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列强的入侵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

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6月3日,国际是禁烟日。

2、《南京条约》: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签订。

②内容:

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

③《南京条约》附件:

英国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以及“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④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