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00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 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北京版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报不平风驰电掣肖(xiāo)像前倨(jù)后恭

B.软着陆空空如也臧(zāng)否拈(niān)轻怕重

C.遥控器国际民生蓓蕾(lěi)载歌载(zǎi)舞

D.流水账乌和之众复辟(pì)刀耕火种(zhò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和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尽管对手实力不俗,费德勒还是表现得十分轻松,他一边在赛场边热身,一边左右逢源地跟老朋友打着招呼。

B.把过去少为人知而又独具魅力的华侨文化一一展现出来,需要魄力和智慧,需要一种把名声做大做响的高姿态。

C.地方政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胡乱地与历史名人攀关系,欲把名人品牌演变为一种营销方式,结果只能落得个偷鸡不着蚀把米。

D.面对心急而无助的患者,这两个“医托”巧舌如簧,循循善诱,最终把患者骗到了胡同里的“老中医诊所”就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社区居委会多方筹措资金,利用闲置房屋设立了便民超市,给小区居民购物带来

了极大的方便。

B.经历了8个多月的动荡之后,卡扎菲政府倒台,“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能否实现

平稳过渡以重返国际社会,令人关注。

C.在楼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有些房产中介为了争夺客户,推出了许多优惠服务项目,

其中就包括为客户免费购房资格审查的服务。

D.如果心理冲突长期压抑在心中,就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引发疾病,所以我们要

善于倾吐心中的积郁,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1933年,艾青为悼念死去的乳母“大叶荷”创作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

情诚挚深厚,诗风清新质朴。

B.《左传》以《春秋》为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

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C.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王安石同属“唐宋八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赤壁赋》

和《游褒禅山记》。

D.契诃夫善于通过幽默的情节,塑造典型的形象,其代表作《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成

为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象征。

5.把下列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

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①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

②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③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④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⑤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

⑥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

A.③⑤①④②⑥B.⑥⑤①②④③

C.③⑤④⑥①②D.⑥④②③①⑤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

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

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

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

“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

此必讹言也。

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上乃止。

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

都人恐,欲东奔。

帝以问王曾,曾曰:

“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

不足虑。

”已而果然。

嘉靖间,东南倭乱,苏城戒严。

忽传寇从西来,已过浒墅。

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

乡民避寇者万数,腾踊门外,号呼震天。

任同知环愤然曰:

“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

有事,环请当之!

”乃分遣县僚洞开六门,纳百姓,而自仗剑帅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

乡民毕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众。

吴民至今尸祝之。

又万历戊午间,无锡某乡构台作戏娱神。

有哄于台者,优人不脱衣,仓皇趋避。

观剧者亦雨散,口中戏云:

“倭子至矣!

”此语须臾传遍,且云“亲见锦衣倭贼”,由是城门昼闭,城外人填涌,践踏死者近百人,迄夜始定。

此虽近妖,亦有司不练事之过也。

大抵兵火之际,但当远其侦探,虽寇果临城,犹当静以镇之,使人心不乱,而后可以议战守;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

天启初,吴中讹言“中官来采绣女①”,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

此皆恶少无妻者之所为,有司不加禁缉,男女之失所者多矣。

开元初,民间讹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

上闻之,令选后宫无用者,载还其家,讹言乃息。

语曰:

“止谤莫如自修。

”此又善于止讹者。

(节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

注:

①绣女:

选入皇宫中做嫔妃候选人的女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全活甚众保全存活

B.吴民至今尸祝之祭祀供奉

C.迄夜始定开始安定

D.但当远其侦探侦察探报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吏民上城以避水民间讹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

B.有事,环请当之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

C.所全活甚众男女之失所者多矣

D.且云“亲见锦衣倭贼”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

询问情况,果然是谣言,于是大家都赞美王商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B.又万历戊午间,无锡某乡构台作戏娱神。

另外在明朝万历戊午年间,无锡某个村落修筑戏台演戏娱神。

C.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

如果是谣言,又应当直接以事理来消除谣言的影响。

D.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

民间紧张得如同发狂一般,一时之间,婚配嫁娶的事情几乎都停止了。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洪水将至的传言,民众奔走号呼,长安城中大乱。

王凤人云亦云,缺乏判断,而

王商却能临危不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B.嘉靖年间,倭乱扰民。

听闻倭寇将至,苏城太守方寸大乱,弃民自保,任环对此气愤

不已,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局面。

C.万历戊午年间,无锡乡间作戏娱神,就是因为观众起哄开玩笑,令无锡城内百姓误以

为倭贼将至,造成严重的死伤事件。

D.本文与冯梦龙的“三言”虽然文体不同,但都有很强的故事性,也能够就事说理,达

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第二大题文言阅读文本中说“止谤莫如自修”,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结论的领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

(5分)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太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8分)

①,。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白居易《琵琶行》)

④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

⑥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8分)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①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

①翠华:

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此处指代帝王。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绮窗愁对秋空”直接写出深秋时节作者对往日欢愉不再的忧思愁苦。

B.“玉楼”指华丽的楼台,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C.上阕将今日的荒凉凄清与昔日的显赫繁华作对比,寄托了诗人的无穷感叹。

D.本词通过描写荒苑的景象来抒发作者感情,所有景语实为情语。

②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沉痛的故国幽情与出色的艺术手法相结合,才谱写出这首历代传唱的佳作。

请就此评价,结合下阕词句进行赏析。

(5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牛奶主要是由蛋白质、乳糖和脂肪分散在水中形成的。

乳糖的水溶性很好,对牛奶外观影响不大。

脂肪被分散成一个个小颗粒,外面包裹着蛋白质,此外还有大量蛋白质自己呆在水中。

因为蛋白质分子表面多少会带有一些疏水基团,它们不喜欢跟水分子在一起,而倾向于互相靠近。

蛋白质分子互相靠近最终使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牛奶就不再是均匀的“液体”状态了。

好在蛋白质分子表面带着一些电荷,电荷间的排斥抵抗着疏水基团带来的互相吸引,因而蛋白质以及蛋白质所包裹的脂肪颗粒能够相互保持距离,老老实实地呆在水中。

宏观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像液体一样”的奶。

酸奶是牛奶被乳酸菌发酵的产物。

在发酵的过程中,乳酸菌把乳糖转化成乳酸,牛奶酸度就会升高,蛋白质分子表面所带的电荷会逐渐减少,产生的排斥力渐弱,蛋白质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趋势也就渐强。

最后,大量的乳糖转化成了乳酸,牛奶中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基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网络。

这个“蛋白质网络”把乳糖、水、脂肪颗粒都网在其中,牛奶看起来就变“粘”了。

酸奶的口感跟其中的脂肪含量密切相关。

牛奶中的脂肪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人们倾向于减少奶制品中的脂肪。

但牛奶脱脂后固体含量降低,形成的酸奶也就更加“不像”酸奶,口感也会变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会在其中加入一些食物胶,如改性淀粉、果胶等。

这些成分的加入,使得酸奶足够“粘”而成为通常的半固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脂肪的口感。

这些食品胶就是通常所说的“增稠剂”,在食品中添加“增稠剂”很容易给人们一种“制造伪劣产品”的感觉。

实际上,“增稠剂”本身就是常规的食品原料。

所谓的“增稠”在传统的食品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勾芡”,就是用淀粉来增加汤汁的粘度。

这样的增稠剂吃到体内,有的会像面食一样被消化成单糖分子,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最后提供给人体能量;有的会变成氨基酸;有的会作为“膳食纤维”提供其他的健康功能。

酸奶中使用增稠剂,目的是为了降低脂肪的含量并且获得适当的口感。

从心血管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像改性淀粉、果胶这样的食品胶,能提供饱足感却不提供或者只提供比较少的热量,对于控制体重甚至有一定帮助。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蛋白质分子表面肯定会带有一些疏水基团,疏水基团倾向于互相靠近,而蛋白质分子

间的互相靠近最终使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

B.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牛奶酸度的变化与蛋白质分子表面所带电荷的变化成反比,与蛋

白质分子互相吸引靠近的趋势成正比。

C.酸奶的口感与其中的脂肪含量密切相关,脂肪越多,口感越好,脱脂牛奶制成的酸奶

口感最差。

D.消费者在对酸奶的选择上,口感、营养与健康功能往往不可兼得,每个人需要根据自

己的喜好做出选择。

15.概括说明为什么食品增稠剂对人体无害。

(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

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

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

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

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

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

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

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

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

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

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

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

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

有一天下午,走出地铁站后,觉得困倦难当,就到对面的公园睡觉去了。

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里游人极少。

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

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

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

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当参加座谈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

他们一定在想:

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

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返回哈尔滨。

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

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

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儿媳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木头印章。

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

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

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

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

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既指自然界的温度,又指现实社会的某种现象。

B.文章开篇用拟人的手法写到北方一年四季的特点,是为了突出北方的寒冷。

C.作者自述怕狗的这件小事,表明了作者的胆小和家乡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D.“一扇落满晚霞的窗”既写出对印章的观感,也寄托着对艾芜先生的崇敬。

E.作者运用辩证和反衬的方法,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突出了文章主旨。

17.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18.作者写了赴港一月的生活,请联系文章,谈谈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5分)

19.文中两次点题,使“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有了双重含义,请根据文意解释这两重含义,并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对第二次点题含义的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按要求作文。

(60分)

请将“我想留住”一题补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石景山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2012.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2.C3.B4.C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7.A8.D9.C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10分)

第一问示例:

唐玄宗面对采选女子的谣言,命人挑选无用的宫女,遣返回家,谣言随之平息。

正是玄宗正确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才避免了激起民愤的恶果。

意思对即可。

【评分参考】

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言之成理,5分。

语言表达顺畅得体,1分。

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11.(5分)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太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评分参考】单斜线9处为必断处,双斜线1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必断处答对两处得1分,全部答对得5分。

在可断可不断处断句,不得分。

答错两处减1分,减完5分为止。

12.(8分)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②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⑥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评分参考】每句1分,句中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13.(8分)

①A(3分)

②(5分)

【评分参考】答对手法(拟人、对比、借物抒情、融情于景)1分,学生答其他手法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联系诗句具体赏析3分。

语言表达顺畅得体,1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4.C(3分)

15.(5分)

【答案要点】

①增稠剂本身就是常规的食品原料。

②增稠剂可被消化吸收提供能量或提供健康功能。

③使用增稠剂可以降低脂肪的含量,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④不提供或只提供较少的热量,有助于控制体重。

【评分参考】要点②答对得2分,其他要点各1分,照抄原文作答要点②得1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6.(4分)BC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

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5分)

【答案要点】

①亲近自然。

②身心放松,生活单纯自由。

③享受亲情,享受母亲的关怀照顾。

【评分参考】答对一处得2分,答对两处得4分,全部答对得5分。

18.(5分)

【答案要点】香港生活虽然美好,却让作者感到单调疲乏(1分),与上文作者沉浸在有韵致的家乡生活中(1分)形成鲜明对比(1分),引出下文的议论(1分),点明“寒冷也是一种温暖”(1分)。

19.(10分)

第一问示例:

①故乡冬季寒冷,却带给作者自由的身心体验和温暖的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依恋故乡,思念亲人的温馨之情。

(2分)②创作出具有深厚品质的文学作品的大家,虽然在当今社会遭遇冷落,但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炒作、不谋利,给作者带来精神的享受,让作者觉得亲切。

(2分)

【评分参考】

解释两重含义,4分。

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言之成理,4分。

语言表达顺畅得体,2分。

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附:

断句文言短文参考译文】

郑国的子产得了病。

(他)对儿子太叔说:

“我死(以后),你必定主政。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

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

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

”(子产)病数月后死去。

【附:

文言阅读文本参考译文】

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民众无故互相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

百姓急着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无助呼号,长安城里大乱。

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皇帝及后宫嫔妃可以登船避难,就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

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说:

“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

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们更加惊扰。

”成帝于是没有下诏。

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镇定有眼光。

宋仁宗天圣年间曾经下大雨,传说汴河溃决,洪水将到。

京都人非常恐惧,想向东逃。

仁宗拿此事询问王曾。

王曾说:

“汴河溃决,奏本却还没到。

一定是谣言,不值得忧虑。

”不久情况果然如此。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作乱,苏州城戒严。

忽然传言倭寇从西边杀来,已经经过浒墅。

太守率士兵登城,紧急下令关闭城门。

避寇的乡民有上万人拥挤于城门之外,呼号声震动天地。

同知任环愤怒地说:

“没见到倭寇却舍弃百姓,还称得上牧守吗?

有事情我请求来担当责任。

”于是分派县吏下属打开六个城门,收容百姓,自己则佩着剑率领士兵,坐镇官府,阻断西来的道路。

让乡民全数入城,过了很久倭寇才到,任环此举救活了很多人,吴地百姓到现在还在祀奉他。

还有在明朝万历戊午年间,无锡某乡筑戏台演戏娱神,有人在戏台上起哄说倭寇来了,演员来不及换下戏服就仓皇逃避,看戏的人也一哄四散,嘴里随意地说“倭寇来了”,消息一下子就传遍全城,并且有人说“亲眼看见穿锦衣的倭寇”,因此城门白天就关闭起来,城外的人拥挤践踏,死了近百人,到深夜才安定下来。

这虽然接近于妖言惑众,也是职责部门处理事情不够练达的过失。

大概在战乱的时候,只应在远方安置侦察探报,即使盗寇真的逼近城来,仍须镇静地处理,使人心不混乱,然后才可以商议作战或防御的策略;如果是谣言,又应当直接以事理来消除谣言的影响。

在明熹宗天启初年,吴中一带谣传“宦官要来采选绣女”,民间紧张得如同发狂一般,一时之间,女子几乎都出嫁了。

这其实都是没有娶妻的恶少所传的谣言,官吏也不加以禁止缉捕,造成很多男女在仓促之间嫁娶不当的错失。

唐玄宗开元初年,民间谣传“皇帝将采选宫女来充实后宫”。

玄宗听到这件事,便命人挑选后宫无用的宫女,用车子载返还家,谣言于是随之平息。

俗语说:

“要停止毁谤,没有比从自我做起更好的方法了。

”这种做法又要比平息谣言好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