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81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docx

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汇编

一年级家长学习材料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好!

所有家长都说:

“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

“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送的地方也送了,辅导站、补习班、各种培训中心…..我已尽了最大努力”是的,所有的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的教育,你一定也是这样,对孩子尽职尽责,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将来成才。

那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吧!

本套自编资料共5套,分别适用一至五年级,希望通过学习会对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帮助。

一、理论篇

(一)名词解释

1、生理健康:

既身体健康,是指只要无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这个人就可谓健康。

2、心理健康:

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个人的健康是指这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1、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思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即自我接纳的程度。

具有良好自我意思的人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并乐于接纳自己。

小学阶段属于儿童期,这时期的儿童自觉性和独立性迅速发展,自我意思的范围扩大,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班级和社会的成员,是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并能从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及个性的本质特点方面进行评价。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个体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可见,在不断正确认识环境的同时,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已,既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等各方面情况,还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等方面特点,并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优点,既不因取得一点点成绩而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也不因暂时的失利而自卑、绝望、丧失信心。

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意见,在学习成绩下降或犯有某种过错时,能以正确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批评,并作出中肯的自我批评。

心理有问题的人往往或妄自尊大或过分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诿过于人,或嫉妒、嘲讽、怨恨甚至攻击他人,如当考试失利时,他们往往归咎于教师教学水平差或出题太难等。

以此来消除自身由于挫折所带来的紧张。

此类行为,如果出现过多,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个体在社会之中生活,首先要适应社会。

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要求,或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的要求。

由于客观现实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个体只有与客观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以学生的考试为倒,学生对考试的最有效的适应是平时努力学习,充分准备好所学的功课,作到“有备无患”,即使在考试时间紧迫来不及全面复习的情况下,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主要的和自己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进行复习,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

相反,如果企图投机取巧、碰运气,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作弊)甚至以装病来逃避考试等,就是从根本上违背对学生的要求,是不能有效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的表现。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以个体的心理或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总愿努力去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取得成就。

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智、愚、敏、拙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

一般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并从中体会到满足和愉悦的情绪。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智力正常,但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扰乱别人;放学后,只是毫无目的游玩,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纸下,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当人的心理健康发生了问题,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其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智力超群,才思敏捷,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由于心理不健全,事事处处总想比别人高明,一旦失意,就自责不休,悔恨不已,结果使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进入精神病院了却一生,无法施展其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精神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悲剧。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有关系密切的朋友。

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并从这种交往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

在正常的状态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交往,并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他人的赞同。

所以,人们总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人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渐学会以诚恳、谦虚、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学会尊重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使别人愿意并喜欢和自己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集体中生活,却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封闭”起来,或只关心自己的私利,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就不能认为其心理正常,他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具有正常、乐观、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行为不仅受意识的支配,而且还受情绪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阔,情绪多乐观、稳定和平静,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由于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与客观情境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在情绪的强度上和持续时间上,也应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当喜则喜”、“当忧则忧”。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高兴或者悲伤,也不会不适当地大笑或吵闹,而是善于调节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避免焦虑,保持冷静、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情绪状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欢乐和激情,做到表现适度,适可而止。

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

(1)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相一致。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和行为表现都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

当然,心理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的。

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只有与其年龄特点相符合,才能认为其心理是健康的。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在一定的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分工和职责不同,所从事的实际活动也存在区别,因此就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不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应与他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相匹配。

如果一个人不能根据自己担负的角色,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经常不当,就会出现角色偏差,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妨碍心理正常发展,照成心理疾病。

(3)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

刺激强度与反应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即强的刺激引起强的反映,弱的刺激引起弱的反应。

心理健康的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该激动时则激动,该冷静时则冷静,即能对外部刺激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与外部环境取得有效的适应。

如果刺激与反应失调,往往是心理失调的先兆。

如有的学生对别人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而耿耿于怀,以为别人是故意攻击或侮辱他,于是就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或闷闷不乐,甚至终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寐。

还有的学生对不可笑之事大笑不已,对不需悲之事而悲痛如绝。

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心理与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心理健康的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应是首尾一贯和始终如一的。

行为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不一贯的、不统一的,则说明心里健康已经有了问题。

7、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的人有相对正确的信念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并能以此为核心,把动机、需要、态度、理想、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

如果一个人经常是欲望与信念相左,需要与良心相冲突,行为方式与态度不一致,其心理必然存在问题。

当然,以上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依据。

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等作的分析,不能作为绝对的教条而生搬硬套或“对号入座”。

摘自“小学生心理卫生,苗军芙杨永欣主编”

二、案例篇

(一)案例一: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

“哎呦,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概括:

不和谐

分析:

我们发现,即是说的兴致在高,也是各说各的。

孩子向父母表达时,是在向父母传递一个信息:

我很高兴,希望妈妈和我一起分享快乐。

可是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讲的的内容和体会孩子的情感,只关心“我”看到孩子这个样子给我的感受——出汗、脏。

这种对话就像两架同时开播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自然很少有下文。

示范:

妈妈不妨先听孩子说完,微笑着用简短的语言回应孩子:

“哦?

”“是吗?

”“看出来你很开心!

”“祝贺你们!

(二)案例二:

孩子:

“妈妈,我今天倒霉透了!

上体育课,老师没让我去上。

”妈妈:

“是吗?

一定是你上课不听话,老师又惩罚你了吧!

和你说了多少遍,在学校不能淘气。

概括:

不理解

分析:

孩子在向父母倾诉一件事的时候,通常是先说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感受。

通过强调感受来得到父母的理解,而不是等着父母说教。

可是父母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喜欢根据以往的判断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行为。

有的父母更是想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对孩子进行说教。

而孩子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说教。

示范:

妈妈可以这样回应孩子:

“你盼望的体育课没有上吗?

”或“老师取消了你上体育课的权利?

”或“没上体育课,你一定很失望!

(三)案例三:

孩子:

“妈妈,我想再买个文具盒,给我十元钱好吗?

妈妈:

“又要买文具盒?

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

我们那个时候一个文具盒都要捡哥哥姐姐的用,一直到不能用了才舍的买新的,从不乱花钱。

你看看现在,还好好的呢,又要买新的……”

概括:

太唠叨

分析:

一句话要引出父母的许多话,还要把自己的过去搬出来,这种喋喋不休、批评指责让孩子陷入烦躁、焦虑的情绪中父母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只盼早点结束。

这样的对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下次孩子可能就不愿再找父母说了。

示范:

妈妈就事论事,询问原因:

“文具盒不能用了吗?

”或给出方法:

“你可以攒下零用钱去买。

”或给出建议:

“这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文具盒还能用,等下学期买新的,好不好?

以上案例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48页,家庭教育指导师周玉萍”

(四)案例四:

惩罚孩子新招式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一起玩了。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

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思考: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她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她的责任。

如果父母决定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采取事不过三的方法。

5岁的刚刚总爱打人,妈妈常会采取“事不过三”的办法。

刚刚因为不让妹妹玩他的玩具,就把妹妹推了一下,妹妹哭了。

妈妈严厉而又冷静地对刚刚说:

“不该打人的,这是第一次!

”然后明确警告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刚刚吃饭时因为抢饭碗,又打了一下妹妹,妈妈就告诉他:

“这次第二次了!

”小朋友来家里玩,刚刚打了别人一下,妈妈说:

“今天你是第三次打人了!

”然后马上实施惩罚——晚上坚决不准刚刚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

思考:

孩子的一些坏行为有的已形成习惯,要改起来不那么容易。

对不良行为超过三次就给予惩罚,一是等于在告诉孩子:

对不良行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二是给孩子一个时间去改正。

三次行为最好相隔时间短,否则孩子容易忘记自己先前犯过的错误。

这个惩罚要事先对孩子警告过,警告的目的是让孩子事先明白,我不能去做那种事。

不管孩子自己是控制不住还是有意为之,只要超过三次,就必须坚决给予惩罚。

特别注意: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

不要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

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

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有可能反映过激,从而使用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待孩子。

不过,惩罚如过于严厉,将很难坚持到底。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49页——50页,家庭教育指导师崔伟华。

(五)案例五:

7岁的小小用玩具枪向他的小朋友射击。

不提倡的做法:

妈妈气愤地喊道:

“讨厌的家伙!

如果你在冲小朋友射击,我就把你的枪扔掉!

小小把妈妈的警告党成立了耳边风,不一会儿,就又把枪对准了小朋友。

妈妈一把抢过玩具枪:

我不是警告过你了,让你不要朝小朋友射击,你还这么做。

不想要枪了是不是?

以后你都别想再玩!

提倡的做法:

妈妈:

“小小,要往靶子上射击,不要朝小朋友射击,以免伤到小朋友,好吗?

”不一会儿,小小把枪又对准了小朋友。

妈妈:

“你不听话,那只好没收枪喽。

温馨提示:

1、当孩子重复做具有危险的事情时,如果父母恐吓孩子“如果你再……我就打死你”,那么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因为的恐吓和威胁只能是刺激孩子重复去做,并不害怕。

2、避免“如果你……”的对话方式,父母给孩子必须的提醒,并提醒孩子不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68页,家庭教育指导师周玉萍。

三、警示篇

(一)从“父母皆祸害”看10大错误育儿习惯

这是“父母皆祸害”小组里一个组员的文章。

父母们也不妨对照一下,问题出在哪?

1、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2、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3、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4、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5、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6、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

父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有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7、有条件地满足孩子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三名,暑假就带你去玩。

”“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

”这样的奖励,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8、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9、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时,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10、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废人。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70页

二、母亲的品质影响孩子的未来

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母亲为社会做出的最主要产品就是你的孩子,出了自发的爱以外,母亲必须学习教育的艺术,否则,任何教育改革将是徒然。

母亲的形象自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

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怯懦

在人们的一些思维里都是把女人当做柔弱的代表,似乎只有男人才能配得上“坚强”二字。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困难,能够不惧艰难困苦、一直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比较软弱的女人,他们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显得还要坚强、执着。

像王桂荃(梁启超的夫人)女士,在梁启超离世之后,带着九个孩子度过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岁月,即使在文革的动荡年代也没有动摇她的坚强信念。

在他去世以后,梁思成和兄弟姐妹一起在父亲墓旁种下一颗“母亲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坚强母亲。

心胸宽阔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展望未来

女人的胸怀历来被文人描写得极其狭窄,甚至还有民间的俗语: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好像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胸膛是宽阔的大道,儿女人的心胸只是山间的羊肠小路。

然而有很多女人的胸怀让我们敬佩,真是这些女人的胸怀让我们懂得一个母亲的宽阔胸膛会对孩子起多大作用。

郭安娜(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这个现代人也许并不知道她名字的女人,在离开郭沫若后,一个人居然抚养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直到十五年以后见到郭沫若。

心地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悲天悯人

人类社会最可怕的就是行为的残酷和精神的冷漠,可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很多人好像无法躲避这两种悲惨的现实。

“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有后天的修养与教育的作用,但是它仍然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

比尔.盖茨就说过,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我们在比尔.盖茨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就可以看到母亲的印记。

冷静镇定的母亲是孩子学会坚忍不拔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或者是有形宣传影像中,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是遇到灾难时候的母亲,不是号啕大哭就是绝望地想到自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在如今人们难以形容的场面上,一个母亲的镇定和冷静足以让人终生不能忘记。

有修养的母亲能铸就孩子的优秀品质

“修养”这个名词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那就是这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优秀似乎又能成就他的事业。

一个人的修养,其实大多数还是从母亲那里点点滴滴“浇灌”的。

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文化资深的母亲会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

有文化的母亲绝对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如果是文化资深的母亲似乎就更能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就像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打人手牵手的带领下慢慢学会走路一样。

有文化的母亲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点点地影响孩子,让他们杜绝粗俗,让他们远离简单,让他们知道深刻……

著名作家金庸就曾说过,他对小说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探索很多是母亲的文化影响。

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姑妈,在那个时候就读过高中,并能写一手漂亮的水笔字。

每一个人的母亲都在以她们各自的形象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虽然在这里举出的都是名人的母亲,但不等于我们没有注重平凡的母亲,只是这里所举出的母亲形象大家都知道和熟悉,所以他们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即使是我们的母亲,他们身上同样会有这些美好的人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唯一的区别就是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69页,文/唐梦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