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54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首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首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首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首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钢.docx

《首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钢.docx

首钢

妃甸新首钢十三:

新基地指挥中枢

 

新首钢所在的曹妃甸填海区人工岛上,已经横平竖直地铺设了柏油马路,我开车在厂区里面转,能先后看到各个路名牌子,什么经三路、经二路、经一路、炼钢路、冷轧南路、热轧西路、热轧北路等,但实际对照手里一份2005年在填海工地现场拍摄的规划平面图照片打印件,发现很多分厂的真实位置与当初的设计大不相同,特别是公辅设施尤为明显,例如制氧厂就从东面调整到了最靠近炼钢厂负荷重心的地方。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经三路”与“经二路”之间的京唐钢铁公司的指挥中心,不过没有从经二路那个凸出、面朝西南方向的正门,而是在经三路拐进背面为凹型、面朝东北方向的停车场。

从这个停车场可以直接望见不远处的制氧厂和1号高炉。

 

进指挥中心大楼凹面这个小门,没见上面有标志,楼层也不高,地上仅见有四层,而且是很少有的黑色墙面。

瞧见墙上有正在上下游动的吊篮作业,一问才知道这是为了防止海上盐雾腐蚀,工人们正在做墙面例行涂刷处理,据说两年就要刷一次。

第三天我一早在开车送冶建院专家去炼钢厂时,才瞧见指挥中心大楼靠“经二路”那边的正门,门檐上有“指挥中心”四个巨大金字,门前有三根旗杆,但是这个门前车辆却相对稀少。

为什么开车来的人多进出东北门,而不走正门,不得而知,要说观景倒的确是“经三路”这里更佳。

 

京唐钢铁公司指挥中心是一座少见的黑色墙面四层楼,我们从背后的小门进去

 

在大楼凹面停车场可望见制氧厂空分塔和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对面(拍照朝南)黄色建筑是中心服务区餐厅

我夫人是首次来曹妃甸,过去她们首钢老机动部的同事们虽然去过一次迁安看2160热轧线,但是不太了解京唐公司的总体情况,所以设备部的领导去请接待办的漂亮女士来为我们做概况介绍。

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指挥中心一楼的沙盘模型前,听着她把公司的整体布局、工艺流程、循环经济一一道来。

不过沙盘的西侧有一个清晰的标牌写着“请勿拍照”,使我不好意思把攥在掌心里的数码相机拿出来公开拍照,很遗憾。

我不明白,这模型其实并不涉及工艺机密,为啥不能拍?

在网上发布的照片里,所有的参观者确实都没有拍照,但是拍那些照片的是谁?

有的还是大牌的人物呢。

 

漂亮女士的现场讲解有些“水”,一平二调,不吸引人,我听着、看着,脑子却开了小差。

首先是在模型上发现一个问题。

 

4年以前在工业区大门里的规划展览厅里曾经看过比这个模型还大很多的全岛模型,由于那里允许拍照,所以感觉现在面前这个京唐公司一期的模型反映的不够全面,除了现有生产厂区主要工业建筑物的分布之外,只能看到内港区里靠近冷轧厂一侧的成品码头的情况,还有原来规划的内港池东岸的集装箱码头(现为废钢码头)以及矿石堆场。

这个沙盘模型对于全岛与京唐钢铁有关的各个码头、各产业的总体分布无法从宏观上清晰展示,甚至对京唐公司二期未来将使用土地的情况也没有反映出来。

我们所住厂前宿舍占用的地方,其实就是现在京唐已经实际使用的土地,但是钢厂的模型里一点也没有它的位置。

因此这个只有曹妃甸人工岛模型七分之一大的模型,说白了只是一个局部,是生产厂的分布模型,并不构成整个京唐公司产业的模型。

仅从细节来说,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展览厅里的京唐公司模型上分别有各个建筑物的标志名称,例如制氧、煤气罐、熔融还原、炼铁、炼钢、管理中心、CSP、成品码头等等,而这里的模型上却半个字都没有,丝毫不为参观者考虑。

 

指挥中心里北侧的京唐钢铁公司沙盘模型,在此角度看,左侧应有铁路专用线进各轧钢厂,却没影子

 

沙盘前“请勿拍照”的粉色牌子清晰可见,但是专门就有拍摄者不受约束,我拍却不行

 

越仔细看,越觉得这个模型上缺的东西可是太多了。

例如与首钢相关的矿石码头竟然完全没有,还有一个多月(10月1日)就要投产的三期矿石码头更没位置。

有工厂墙内的矿石堆场而无厂外的矿石码头,是什么道理?

我想大概是因为“唐山曹妃甸矿石码头有限公司”大部分是为了满足河北腹地的地方钢铁企业矿石原料需求的,所以被忽略不计?

还有内港区与京唐公司正对面的煤码头也没有,刚好到模型边墙就差不多到码头的岸线了,然而却被刀切一般地整个抹掉。

内港池北边离运输部大门不远的杂货码头也没影子,好像京唐公司根本不用这个码头装卸所需杂品?

另外迎着渤海的石油码头也根本就没有展示,大概也是不直接与首钢有关吧。

迁曹铁路的分支进钢厂的专用线总该与京唐公司模型有关了吧?

至少我们的冷热卷产品销售除了水运还要靠铁路输出一部分呢,可是这上面依然没有。

还有自备电站,与它同在一起是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具有一个在十里路远就能看到的220米高的大烟囱,是曹妃甸工业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但是所有我见过的模型里都没有它的巨大身影,真是怪了。

 

负责京唐公司总图设计的首钢设计院(现名“BSIET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了确定厂区的布置,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他们自己说,先后根据“一线型”和“U型”的两个方案设计,改来改去,特别是原来的两个设计都是以曹妃甸建设3座4000多立方米高炉的计划来做的,不能体现首钢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全新技术水平,在改为两座5500立方米级别特大型高炉之后,BSIET拿出的是一个“串垂联合的一线型总平面布置形式”方案。

六年前(2005年)我在填海A4区看到的那张“新首钢曹妃甸钢铁厂总平面图”,就是它最初的一个方块图。

最终在正式建设开始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又再经过多次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总体布置。

所以围绕京唐钢铁厂的总图和多个模型之间出现了多个样式,差异不可避免,也不奇怪。

我之所以发现自备电厂这次出现在图中这个地方,下次就会跑到另一个新地方,以致最终在所有模型中只好把它“拿掉”了事,看来他们也是没有办法。

 

京唐钢铁公司拟采用三座4000立方米级高炉的“一线型”总图布置方案

 

京唐钢铁公司拟采用三座4000立方米级高炉的“U型”总图布置方案

 2005年9月在填海工地张贴的两座五千立高炉为核心的平面图,高炉、冷轧、自备电站等与现实有重大出入

 

京唐钢铁厂最后决定采用串垂联合的“一线型”总平面布置形式

 

京唐钢铁的总图设计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大型先进钢铁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吸取优点与精华,以先进的工艺技术、合理的工序流程为基础,进行系统集成、优化、创新出来的。

这里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例如曹妃甸人工岛周边的航道分布,几个码头的建设规划,已先期建成的矿石码头的现状,海岸线的现状,按照物料流向在钢铁厂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总平面布置,所以与在山沟里建设一座紧凑型钢厂一样,都需要有“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般的精细设计和时空想象力。

目前全国所有“沿海设厂”企业的设计特点,都是这样的。

 

早期的两个布置方案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一线型”无论从物料运距和运输消耗、有利分期施工、便于远期发展、公辅设施就近集中管理、管线短捷顺直工程量小、场地规整等,都优于“U型”方案,所以会以一线型为基础搞出总图设计。

后来又因为要增加“一包到底”的铁水运输新方式,认为“并垂联合的一线型”不利于机车运行,再改为“串垂联合的一线型”,把炼铁和炼钢车间改为串联布置,铁水线只经过一个45度转角就直接运进炼钢。

这里所谓“垂直”,是指炼钢、连铸与热轧生产线完全是直接连接在一起的,所有物料均为“热送”,因此极大地降低了能耗损失。

 

总图布置的原则体现了紧凑、集约、联合(合并),节约用地,充分考虑集中管理、减员增效,减少设施备用数量、降低了建设投资和工序间的运输成本、能兼顾远期的发展等多方面优势。

 

从工厂布局来看:

南端依托深水泊位,进口铁矿石通过皮带直接进厂,所以最南端是矿石和煤炭两个料场,以及部分辅料堆场;往北是焦化厂和烧结厂(含球团在内);焦化向北是炼铁厂;与炼铁紧邻的是炼钢厂;然后炼钢炉与连铸机在一个厂房内,下面紧接着2250mm和1780mm两线热轧机;相邻的两侧是三条冷轧线;厂区西侧是成品码头,将产品装船外运;制氧厂靠近用氧的核心炼钢厂;海水淡化厂则倚海边建设。

显然京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紧凑型钢厂”,世界公认紧凑型钢厂的特点是:

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能源利用率高,物料流动优化,生产灵活性大,具有最先进的环境技术和回收系统等,它全都具备,一个不少。

 

我在给从业者讲课时,经常要解释为什么可以把整个钢铁厂看成是一个“箱式工厂”作业线,外人只能见到原材料运进围墙和产品运出围墙,也就是只看见链条的两端。

在京唐公司这里的确就是形成了真正的紧密型的一个产业链。

具体到为生产970万吨钢所需要的近5000万吨物料进出量的“物流”路径,总平面的布置就体现出了沿海型钢铁厂的特点:

首先是钢铁厂与港口码头联合布置;第二是优化路径以“流”为核心,降低运输功耗,充分体现钢铁制造“连续运行、在线运输、在线生产”的理念,使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能够统一协调;第三是具有钢铁厂的铁路物流信息实时跟踪系统;第四是运输设备大型化、专业化,用300吨铁水罐车实行“一包到底”,不再用鱼雷罐倒装。

 

所以你瞧一瞧BSIET做的总图规划,一个分厂紧靠另一个分厂,矿石从码头经过皮带机进厂,焦煤从铁路运进,热轧、冷轧厂的一部分成品用火车外运,一部分直接从内港装船运走,厂内只有炼铁到炼钢之间一段900多米的内部铁路承担铁水运输(比首钢石景山短了几千米)和极少量的内部汽车运输。

 

我在京唐公司厂区里开车觉得非常空旷,道路畅通,四下无人,遍地绿化,并不是它多占了土地有什么浪费,实际它的占地量为全国最少之一。

方方正正的主厂区用地(一期工程)面积为873万平方米,最大长度5265米,最大用地宽度2117米,京唐一期年产钢水(粗钢)为970万吨,平均生产每一吨钢的用地面积仅为0.9平方米,占地指标非常先进。

目前国内只有经过搬迁后的“新重钢”在2009年宣称达到每吨0.8平方米的指标,但是新重钢(2011年650万吨,“十二五”末达到1300万吨)与京唐(设计一期970万吨,二期也是970万吨,合计近2000万吨)的粗钢产能相差很大,无法直接相比。

 

京唐钢铁如此省地的原因就是总平面布置非常紧凑,虽然企业是在开阔的填海人工岛上平地起家,不象我参观过的位于临近山区的迁钢设施那么密集,但是首钢京唐在曹妃甸一张白纸上设计,自有它的“非常优势”:

整个项目的工艺流程紧凑简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经过系统整合,按工艺流程紧密排列,原料从海上来,经过炼铁、炼钢、轧钢,最终成品钢材又从海上输送出去,这个布局紧凑、有效衔接的产业链条的两端都落在码头上,整个工序形成一个“闭环”。

这样的流程设计大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仅是海运成本比铁路运输成本要低50%,这一项就能使京唐公司每吨钢的成本降低100-150元。

 

我注意到在指挥中心一楼大厅的南边,还有另一块沙盘模型,其比例尺数字实在很大(我忘记具体是多少了),展示的是整个包含曹妃甸新区在内的冀东土地,而人工岛只占据一小角,京唐钢铁则更是占据了更小的一个角落。

所以那里更无法细致地摆开与京唐钢铁相关的码头、铁路和堆场的位置,非常遗憾。

尽管指挥中心一层大厅有两组模型,它们对京唐公司自己的关联产业却展示得非常不充分。

我倒是想建议京唐公司好好把思路整理一下,趁着2012年与开滦集团合作的新一个发展阶段来到,把自己的展示窗口也改造一下。

 

指挥中心大厅南侧的冀东区域模型,参观者面前的一小块凸出土地是曹妃甸人工岛

 

据我所知,自从国务院批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后,曾由原来首钢设计院下属的图文公司先后制作了京唐钢铁厂五个版本的规划模型,最大的尺寸达到长7米宽5米,为向国内外各界直观形象地了解首钢京唐钢铁厂规划做出了贡献。

后来应该还有无数次修改。

由于设计方面是一再有改变,不仅河北方面制作的曹妃甸规划图和模型就是变来变去,互不统一,首钢京唐这个局部更是如此,也真难为他们了。

后来中首公司好象也做过一套京唐公司的模型,我在2011年4月份到首钢陶楼也看到展厅里有一个京唐公司小一点的模型,感觉几个模型在很多细节上都不一样。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能看到模型还是要谢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工业区规划展厅里由首钢设计院做的京唐一期模型,与上面照片中模型细节多有不同,有建筑标牌

 

2006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曹妃甸视察,朱继民和王天义在工业区展厅模型前汇报

 

我看过最好的一个模型效果图,不是首钢做的,而是“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京唐第一期几个主要分厂投产后的2009年5月制做的,那时各种设施才真正定位。

虽然它也没有把内港池对岸的设施做出来,但是整个生产区域的建筑排列紧凑,道路横平竖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京诚嘉宇环境科技公司”做的京唐钢铁一期厂区效果图,只有这张图上自备电厂位置是准确的

 

我们进入的这座指挥中心大楼是2007年投入使用的,京唐钢铁公司的职能部门全部从北京石景山搬出,当时的行动被称做“离京上岛”,在9月10日正式入驻新落成的生产指挥中心办公,当天还曾在大楼西面的门前举行庄严的升旗暨生产指挥中心入驻仪式。

 

各媒体网站在报道入驻的重要消息时,所配用照片都被压缩得很小,几乎看不清楚,原因可能还是2007年他们的网络系统软件支撑不了比较大的、比较快的图形显示,所以比较“抠门”,尽量减少了图片占用空间。

不过我也注意到,直到现在曹妃甸新区、首钢京唐公司、《首钢日报》等网站,依旧是这样以插空、贴片、当尾巴的方式刊载图片,所以无法传播出来这个身处“渤海明珠”位置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所应有的辉煌与美丽。

倒是见到一些摄影爱好者拍的一些外景照片很大、很清晰,但是他们在传播影像时又没有机会进入生产线内部去充分挖掘展示,有所缺憾,除了美观,缺乏全方位的“立体感”,因此我感觉很不满意——网络信息被“平面化”导致退回到纸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可能是这些传统工业企业(甚至是所谓“开发区”也如此)非常忽视的一个问题。

 

网络照片里的特例,至今未见第二张:

2007年10月17日wgchen拍摄的京唐指挥中心大楼正面(朝西向)

 

2007年9月10日升旗及入驻仪式现场,照片放大4倍之后很不清楚

2008年京唐指挥中心正面,左首钢厂旗,右唐钢厂旗,均为蓝色底,与大海同辉

 

首钢京唐现在是按接近1000万吨的规模设计,十分现代化,所以它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我也很想知道,看看与老首钢对比能有多少不同。

我在首钢发展研究院时曾经于1995年到宝钢集团去做过专门调研,他们根据日本原设计的一期工程才配备几千人正式职工,所谓“协力”这个词也是从日本引进来的,现在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主流程之外所有服务单位的统称。

以我手中的数字看,到2010年末,整个宝钢集团分布全国所形成的职工总人数为11.85万人(含14年里先后兼并的上钢系统各钢厂、南京梅山、新疆八一、广钢、韶关、湛江新基地、以及参与重组的宁波钢铁等),但是真正上海宝山区企业本部的一至三期正式职工也就是1.6万上下,与韩国浦项制铁(POSCO)在浦项和光阳两地的人工数字还是差不多的。

那么曹妃甸京唐钢铁用了多少人呢?

刚巧接待我们的京唐公司设备部不是对应的归口主管部门,他们的领导不能回答我的问题。

 

我查了一些资料,有人说京唐公司总共有5100人,也有说是6000来人,但与宝钢一样,统计口径与日本和欧美国家相同,都不计算“协力”部门的职工。

不过在饭桌上有人亲口说,实际用人水平目前高于设计水平,也是跟目前一期设备尚未“达产”有关,而且前一段事故频出,完全靠协力部门参与维护和检修不行,等于多出来很多继续“护航保驾”的人。

要是能够实现达产、并坚持按照设计标准用人(当然也要确认他们的操作技术水平满足要求),用人数量可以减下来。

 

京唐钢铁公司的业务骨干是以合资双方首钢和唐钢原有的人员组成的,以首钢为主,当地也招了一些。

机构非常精练,人员也非常少。

京唐公司的管理实行的是“大部制”,机关设置三部一室:

计财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和办公室。

管理运行复合部门有六个,分别是:

制造部、设备部、能源部、信息计量部、安全环境保卫部和工程部。

生产的主体单位分为五个作业部:

焦化作业部、炼铁作业部、炼钢作业部、热轧作业部、冷轧作业部,机构名称是这么叫,流程上习惯称为“分厂”,我们习惯也还是称它们是“某某厂”。

加上与生产物流直接由关系的三个部:

供应管理部、销售管理部和运输部。

在流程上,京唐是把烧结、球团与炼铁放在了一起,减少了管理环节,用以保证“铁前工序”以高炉为中心开展工作。

京唐公司二级单位编制是统一的,例如一个分厂,班子人员(领导)是一正二副;下设机构为三室:

综合室、生产技术室、设备室,管理人员才12人,加上班子3人,总共15人。

如果完全按照这种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规模,才能真正显示出现代化企业的样子。

 

如果考虑京唐钢铁的最终规模可能被限制在2000万吨粗钢(二期完工),而不是象一些人提议的可以达到3000万吨(加第三期的建设),我想依照这种配置水平,京唐的职工总人数不会超过1.1万人吧。

而如果有三期的话,规模达到与宝钢和浦项几乎一样,也应该就是1.5至1.7万职工。

近期大家十分关心的京唐钢铁公司“唐钢退、开滦进”的前景,应该说对唐钢调入首钢京唐公司的干部和一些骨干有点影响,但毕竟涉及的人数有限,不会使整体人员数量发生大的变化。

几年来先后从河北当地招聘的职工以及落户唐山的大学生毕业生,都不是唐钢的“户口”,所以不会有问题。

 

听完漂亮女士对厂区模型的介绍以后,我又开始想,既然这座大楼叫“指挥中心”,必然有一套能够管控整个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生产作业系统的核心体系和相应机构。

设备部的领导亲自带着我们几个人开始了一番参观。

三拐两拐进了一座门,来到一个据说是叫“生产管控中心”的房间,这里才是指挥中心大楼真正核心的机构所在。

不过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这个京唐指挥中心的时候,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根据这里的规章制度所限,由于事先并没有预定参观,我们是没有专人接待的“贵宾”,所以设备部领导也不能直接带进里面看,都自觉地站在门口,观看也就是两三分钟。

这里光线并不强烈,由于我的疏忽,同时也是担心未经允许随便拍照不合适,在房间较暗、却没有打开闪光灯的情况下高举着数码相机只拍摄了一张。

谁想晚上回到厂前宿舍才发现,自动慢速感光因自己手臂晃动导致出现了“拖影”,照片没法用,也无法补救了。

所以我只好在这里引用几张别人拍摄的、多少还能反映出这个核心指挥机构基本面貌的影像。

 

指挥中心一共有36块显示屏幕,分三组,每组12块,比起我在迁钢总调主控室看到的24块三层拼接屏幕要矮一层,但是要更宽,京唐公司从前(矿石从皮带进厂)到后(内港船舶转运)各生产现场的运行情况尽收眼底。

我曾在中联钢的“招标采购中心”里看到过公告,知道眼前这36块显示屏组成的京唐钢铁指挥中心大屏幕,是由北京华胜泰思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中标后提供的。

这个平台集成了综合视频系统与生产管控系统,还担负着主要生产信息的数据传递和分析职能。

综合视频系统投入使用比较晚,直到2009年4月份才实现厂区118个主要生产环节及99个要害部位的实时监控。

 

京唐钢铁生产指挥中心

 

管控调度人员指挥若定

首钢的重点客户零距离参观京唐公司生产指挥系统,增加对产品综合品质的了解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全部36块显示屏、厚重的桌子和蓝色的地垫,但是曾被压缩过的照片放大后很不清楚

 

仔细打量这个指挥大厅的房间面积,估计也就是不到300平方米吧,比迁钢办公楼里总调度的控制室还要小一些。

由于此房间处于指挥大楼的内部通道一侧,所以没有任何直接对外的窗户,光线也不如迁钢那个两边都是落地窗的指挥控制室亮堂。

房间里面并排两组木制条案型桌子很显眼,深棕色的面漆更使眼前呈现的暗色调加重,地面的浅色地垫也无法使进门的人感觉“眼前一亮”。

最有意思的是桌子厚重的台面,令人想起在很多写字楼办公室里常见的那种“老板桌”和“大班桌”,连颜色都近似。

我很奇怪,谁给指挥中心选了这么难看的两组桌子。

而相比之下,迁钢的指挥中心桌子台面是浅黄色的,眼睛看起来比较舒服,而且办公家具造型属于简捷型的,台面更具现代感。

 

 对比图片:

迁钢生产指挥系统显示屏布置和大厅(2007年9月在京唐指挥中心启用的同时,本人于迁钢拍摄)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是目前国家“十一五”计划中投资最大的钢铁项目,也是首钢搬迁调整重中之重项目。

京唐公司的主体工艺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达220项,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曾经看到2008年一期投产前的7月3日一篇记者报道,以及《中国计算机报》在10月10日刊载的一篇《首钢搬迁的信息化之路》,详细报道了京唐钢铁新的ERP(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和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管理控制系统的由来。

我以前在中联钢做网络采购平台推广时,正是各个钢铁企业“大干快上”ERP系统的几年,所以对它们的功能了解并不陌生。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

它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

ERP的最大特色是对整个企业里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把各个角落的数据自动归集起来,数据保持一致性,并提升其精确性,使这些信息透过系统可以在企业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取得与应用,使各部分之间横向的联系更加有效。

这就比传统单一的系统功能更强大,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MES系统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跟踪以及所有资源(人、设备、物料、客户需求等)的当前状态,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

当工厂生产过程中发生实时事件时,MES能对此及时做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指导和处理。

由于迅速响应这种状态变化,使MES能够减少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有效地指导生产运作过程,从而提高及时交货能力,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提高生产回报率。

另外由于京唐公司的生产指挥中心实行了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通过MES系统具有的双向直接通讯功能传输数据、语音、视频图像),使综合视频系统与生产管控系统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关键任务信息。

这就比国内很多同行的生产调度平台定位高出很多。

也就是说,没有ERP,整个企业的信息数据无法统一,不能供给决策使用。

而在ERP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生产实时控制时,就要使用MES系统。

 

京唐钢铁公司是按照“三高、四个一流”的原则建设的,所谓“三高”就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四个一流”是指“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如此。

京唐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包括了八大系统(也称子项目)和一个能源管控中心,通过“8+1”实现企业的“四个一流”目标,满足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两个方面的需要。

八个子系统包括:

工程项目管理ERP系统、生产管理ERP系统、铁前MES系统、钢后MES系统、铁包跟踪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实验室系统管理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

这八大系统在业内被称为“八大金刚”。

 

由于传统大型信息化项目本身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大型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建立在一个已经成功实施、并且运行起来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之上。

而首钢京唐钢铁公司ERP系统上马是在还没有建成企业之前、从一期工程施工就开始了,从工程项目入手上ERP系统在国内钢铁企业中并不多见。

听说京唐公司这个信息系统的整体项目正在申报河北省以及国家的“管理创新奖”。

首钢自己设计、自己集成施工大型企业信息化系统是很有基础的。

2003年在北京的首钢决定开始建设ERP系统项目,仅用11个月ERP就顺利上线,首钢历史上第一次把主流程生产经营的几乎全部活动都置于ERP平台上,实现了钢铁主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

 

随着首钢搬迁调整战略的出台,原来集中在一个地方的管理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