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45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docx

诗歌语言复习考试学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诗歌语言》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课标考纲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目标

1.理解字词

2.体会语言风格。

重、难点

复习重点:

1

复习难点:

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高考题示例】

(2015全国课标2卷)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翻译:

   残春时节,寓居旅舍,宿雨初晴,恍然之间,内心升起了对京都长安的思念之情。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心境,然而还是以禅意来压服这萌生的诗意吧,使自己的内心归于空灵的境域。

诗未写成,然而悲忧郁愤怎能压持得住,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我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轻轻拂拭冠饰,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

   解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

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

(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分)

(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

(2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3分)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3分)

(简评:

选材较好,第8小题难度不大,可以从形象、语言入手分析。

而第9小题则难度较大,想要从“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两句看出坚守本色,擦亮眼神,辨识忠奸,期望将来还能为国家效力的意思来是需要一定的阅读功底的。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分)

答:

软,使……柔软。

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过”,途经,路过。

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

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参考译文】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参考赏析】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浙江海宁袁花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XX百科》)

又清史文载:

“査慎行,字悔馀,海宁人。

少受学黄宗羲。

于经邃于易。

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

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

其后圣祖东巡,以大学士陈廷敬荐,诏诣行在赋诗。

又诏随入都,直南书房。

寻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授编修。

时族子升以谕德直内廷,宫监呼慎行为老查以别之。

帝幸南苑,捕鱼赐近臣,命赋诗。

慎行有句云:

‘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

’俄宫监传呼‘烟波钓徒查翰林’。

时以比‘春城寒食’之韩翃云。

充武英殿书局校勘,乞病还。

坐弟嗣庭得罪,阖门就逮。

世宗识其端谨,特许于归田里,而弟嗣瑮谪遣关西,卒于戍所。

查慎行青年曾从军黔、滇,中年又遍游冀、鲁、豫、皖、闽、粤、赣等地。

他“无时无地不以诗为事”,其《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及续集六卷,辑录了一生诗作五千三百余首,叙地方风物、绘山川形势、多纪游吊古,亦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之作。

《早过大通驿》就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作者四十三岁时,离江西、往北京、途经安徽时写的。

大通驿,在今铜陵市西南大通河与长江交汇流处。

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

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

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

“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

首联即对仗工稳,于平易的叙述中,已见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

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

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

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

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颈联作者拓展视野,进一步发挥想象:

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

九子山,现名九华山,与峨眉、五台、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在青阳县西南,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峰,以天台、莲华、天柱等九峰最为雄伟。

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

据《太平御览》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独特别致。

李白有诗赞曰:

“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

”刘禹锡也曾叹道:

“奇峰一见惊魂魄。

”但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毕竟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作者当时未必真的看到了“轻”浮云表的九峰之颠。

“云轻九子山”,大概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从中生发的想象吧?

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

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

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

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

前一层意思较含蓄,后一层较显露。

总之,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读来仿佛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深邃,耐人品味。

查慎行善用白描手法来摹画山光水色。

这首五律,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如旅人登山,攀之愈高,见之愈奇。

用语看似平平,但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无一不恰到好处,均无可移易。

张维屏曾评其诗,谓“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是能达”。

借以评这首诗,也是中肯的。

(2015山东卷)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解析:

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

下篇深沉、壮烈。

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1)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015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

【答案】(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二、方法指导:

(一)考点展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

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语言鉴赏要求:

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考题设问模式:

 

1、设问型——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探究型——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比较型——给出两种说法,问:

你认为哪一种好?

二、答题步骤与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2:

赏析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实际上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1)着眼于修辞

例3 :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试分析“近”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

①“近”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

(字义)

②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联想之景)

③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

(意境或情感)

(2)着眼于形象

例4  :

                 绝句二首之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请分析“燃”字的表达作用:

 

解析①“燃”,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②突出了满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③而且也表现出山花随风起伏的动态美,使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怡人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例5:

                 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①花千片:

风吹江水,浪花喷涌,如片片白花。

②字一行:

雁群从青天经过,排成“人”字或“一”字。

试分析“翻”和“点”字的妙处

解析:

①“翻”,突出白浪翻腾的情景,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点”,表现了碧空高远,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大雁列队飞行,犹似人于青天点上字迹一行。

②一“翻”一“点”,不仅体现出景物动态美,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难捺的欣喜心情。

例6: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析:

①“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②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③“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7: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养;毒龙,指世俗欲念。

   这首诗第三联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

“咽”字写出了山泉发出呜咽的声音,”冷”字写出了青松上的日光似乎有点阴冷。

泉声怎么会哭呢?

太阳怎么会冷呢?

这是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本领而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图,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参考答案: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字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恬淡宁静心境的追求。

(感情)

三、明确古诗中词语鉴赏主要内容(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与炼意)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

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

“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

而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性词语。

诗歌鉴赏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

古诗词的“诗眼”,位置不固定,一般出现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以处于中间位置为多,如王维《新晴野望》(2007年全国2卷)的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其中的“明”“出”就是全诗的诗眼。

诗眼有时也出现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如“鸣蝉更乱行人耳”(2007年四川卷)中的“乱”是在尾联。

诗眼有时也出现在绝句的首句或尾句,如“独上高楼望帝京”(2005年湖南卷)中的“望”在首句,“带得钟声到还幢”(2006年广东卷)中的“带”在尾句。

诗眼也会出现在词的押韵字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2004年全国2卷)中的“闹”,“绿水人家绕”(2004年辽宁卷)中的“绕”。

1、炼动词。

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

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比如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

细细体味起来,二者的区别还是满大的。

“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

而“生”字就不同,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

仿佛大海是明月的妈妈,是她孕育了明月,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

我们看到这一句诗,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

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的充满了母性的光辉。

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如林景熙《溪亭》(2007年广东卷):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据说,王平甫对自己所作《甘露来》诗中的“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十分自负,苏东坡以为精神全见于“卷”字,而“飞”字与之大不相称,在王平甫的要求下易以“横”字,结果使他叹眼不已。

由此可见,即使同为动词,也要根据诗的规定情境千锤百炼。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例如秋思之祖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

藤和树两个字给我们的感觉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一个“枯萎”的“枯”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黄的了。

不仅如此,加一个“衰老”的老字,连体形都变的我们无法忍受了,沧桑之感顿出。

而“昏鸦”的“昏”字,不但但是让光明离我们而去,而且思乡之情也渐露端倪,至于后面的“断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满”字,最后选定“绿”字。

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被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

不管是“绿”还是“闹”,都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这就是炼字的效果。

王安石《葛溪驿》(2007年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叠音词。

叠音词除了生动形象的摹拟声言形态,营造意境,诗文生动更形象外,还起到了舒缓音节,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的作用。

如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葱葱”“靡靡”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王安石《示长安君》(2007年湖南卷):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2000年的高考题中王驾写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纷纷”二字,就写出了蜂忙蝶乱的状态,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4、数量词。

数量词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垦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2002年的高考题甲中提到齐己的《早梅》诗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其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为什么呢?

因为“一”字炼得好!

不仅暗合题目中的“早”字,而且一枝梅花傲然怒放于皑皑白雪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极富意境美。

而从感情上,“一”字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惊喜之情。

一个“一”字,看似平常,却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妙传了人物心绪,还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换了“数”字,是决然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在古诗词中,数词除了指数目之外,大都具有“夸张”色彩。

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

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大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5、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古人曾经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

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罗大经《鹤林玉露》)。

可见虚字的作用的确不小。

①副词。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静中之动、寂中之欢,写成了一曲绝唱。

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却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的体现吗?

张籍有一首《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