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404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气学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气学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气学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气学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气学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气学说.docx

《精气学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气学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气学说.docx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

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

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如《管子.内业》说: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还说: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10

展开

1 概论

  古人认为:

“精气”是万物本根。

后人称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产生于先秦,战国后期稷(ji)下(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北)道家提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是一种极微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

  成熟并广泛地研究和运用于战国末期至秦汉。

经过后世贤哲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为深刻的哲学理论。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

2 精气学说

  管子认为: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管子·内业》)这段话说明:

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

世上没有鬼神,人们认为鬼神的东西,实际上是精气的变化。

得到真气的人,就能成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庄子认为:

“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他对这种目所不能见到的最细微物质“气”,作了进一步描述;其大意为无形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根。

所以称之为无形,只是因为它在潜藏时,人们不易觉察到,但它确实是无形地存在着的。

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从无形中油然而变为有形。

万物都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

“无中生有”的本源在于精气。

庄子这种生死“气化”的观点,是含有朴素唯物论因素的。

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王充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论衡·自然》)他认为万物是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的,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天地是包涵气的物质实地,万物就是由物质性的气产生的,其中也包括人体。

他说: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论衡·辨崇》)。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是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

人是禀受了元气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气”而生成的。

(《论衡·超奇》)。

他还认为:

“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无有不死,以其生故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

”(《论衡·道虚》)。

由元气凝聚成的人和万物,有生必有死,而作为元素的气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

气与天地、阴阳一样是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气这种永恒的物质,是一切生命赖以生长、生存的基础。

我国古代著名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的理论不仅认为“气”是物质的,而且认为“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都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人体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生理。

生命现象,本源于气体的升降出入。

这些都是说“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万物当然包括人在内,“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

说明古代医家把人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性。

又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世间最宝贵的是人,人是天地之精气相合而产生的,按照宇宙间的规律而成长生存的,因此人活着还要不断吸取自然之大气。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

这种精气先身而生,禀受父母的精气,称之为先天之精。

内经曰:

“夫精者,身之本也。

”(《素问·真匮真言论》):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如果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发长。

”(《灵枢·经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灵枢·天年》)。

这是祖国医学对于从精气发展为人的过程之论述,说明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同时气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

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

故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无非就是气升降出入的生化运动。

人的生命活动是气的生命力的表现。

人体生命的“生”与“死”也就寓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

练气功的实质是增强气化运动,增加各脏腑功能。

3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

  

3.1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中医认为,精分为狭义之精和广义之精。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广义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精微和津液等等。

  精气,首见于《周易•系辞上》与《管子》,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中也有所记叙。

《周易•系辞上》说:

“精气为物。

”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

《管子•心术下》说:

“一气能变曰精。

”认为精即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淮南子》称气为精,认为精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

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淮南子》又把精(或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如《淮南子•精神训》说: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人类禀受精气而生,动物类禀受烦气而成,故人与动物不仅形体有异,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为动物所不及。

《论衡》认为精气是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

如《管子•水地》说: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又说: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

如《管子•水地》说:

“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

  

  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如《周易•系辞下》说: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结合而生成万物,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

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

  精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

《内经》亦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3.2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

“气,云气也。

”先民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古人在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

自然界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即所谓“有生于无”。

同时,人们在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气等的进一步抽象,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

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

老子称气为冲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

“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

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周易》与《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4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它认为: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4.1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如《周易•系辞上》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生成,“精气为物”。

《庄子•知北游》认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皆为一气所生,“通天下一气耳”。

《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天地及自然界万物都是由精气生成的,“宇宙生气,气有涯垠。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还认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阳刚阴柔,二气交感聚合,万物乃萌生成形,“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

精或气由“道”生,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如《道德经•四十二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被此时兴起的元气说所同化,并逐渐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故称气为“元气”。

西汉董仲舒指出:

“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开辟了以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路。

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

“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

  

  从“元气一元论”的形成过程可见,两汉时期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在先秦道家的“道—气—物(人)”的万物生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以气为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物质;二是以王充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开中国气本论哲学之先河。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

即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

如《周易•咸彖》说: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因此,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

  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

由于用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形”,宋•张载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之说。

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体性状。

有形之物为气凝聚而成,《素问•六节藏象论》有“气合而有形”之说。

但习惯上仍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将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

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因而以气为本原,“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4.2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精气自身的运动,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变化。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聚与散也是精气的运动形式,宋•张载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器,即由气聚合所产生的形体。

宇宙中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运动着的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又具备着运动特性及升降聚散等运动形式。

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与发生,又能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与激发下亦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雨雪等。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又变为天气。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皆属有形之体自身不断更新的气化过程。

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化,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量变”;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

不管化,还是变,皆取决于气的运动。

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机制。

  

4.3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实体。

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实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精气的中介作用一般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这一由无形之气把整个宇宙万物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庄子•天下》所谓的“天地一体”的观点。

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于天地气交之中,故也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

如《灵枢•岁露》说: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吕氏春秋•应同》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相互感应的联系。

事物间的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物质形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都是感应。

如乐器共振共鸣、磁石吸铁、日月吸引海水形成潮汐,以及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等,皆属于自然感应现象。

由于形由气化,气充形间,气能感物,物感则应,故以气为中介,有形之物间,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间,不论距离远近,皆能相互感应。

  

4.4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管子•内业》说: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论衡•论死》说:

“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类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如《淮南子•天文训》说: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

如《庄子•知北游》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论衡•论死》说:

“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5 中医学中的应用

  

5.1 

(一)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关系的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宇宙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1.对中医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一般是指有形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它与气相对而言,存在着有形与无形、具体与抽象的区别。

中医学精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

如《灵枢·本神》的“生之来谓之精”、“精时自下”,《灵枢·决气》所说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等等,都是就此而言。

另一方面,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精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精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认识产生,起到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论借鉴作用。

  古代哲学中水为万物本原说,对中医学精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管子·水地》篇说: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又云:

“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水即是精,水生万物的认识,对两性结合产生新生命的认识形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以及信息传递的载体。

中医学气理论的形成,虽然也源于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人体散发的可见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

首先,中医学借用精气学说气的本原性、运动性的特点,以说明生命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说:

“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

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

”生命起始于气之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一旦气绝,生机便息。

而气不断运动的属性,也使生命表现为物质的运动过程,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变化过程。

  其次,受元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借用哲学含义的气以概括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如《灵枢·决气》云: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此“一气”即泛指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是物质概念的同义词。

若分而言之,则又可细分为精、气、津、液、血、脉等等,诚如张介宾《类经》所说:

“盖精、气、津、液、血、脉,无非一气之所化也。

”就“精、气、津、液、血、脉”中的气而言,中医学又认为一身之气可分化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等,形成中医学的“气本一气说”。

  再次,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感应之中介的认识,影响于中医学理论,促进了中医学将人体之气视为生命信息之载体理论的产生,并以此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3.对中医学神理论形成的影响

  根据哲学精气学说,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所在,而神则是对由精气所化生的自然界万物神秘难测的变化现象的描述。

如《荀子·天论》指出:

“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这种神指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认识,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神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的神,一方面是指反映整个生命存在状态的活动表现,包括代表人体生长壮老已、脏腑气血运动变化的现象。

如《灵枢·本神》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父精母血相合形成胚胎,并赋予原始活力,由此形成新生命。

这种由先天精气媾合所产生的新生命即是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神,即指生命活力盛衰的外在表现,临床诊断中“望神”即是指此而言。

另一方面,中医学又赋予神以医学认识的内涵,用以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灵明神气,以及这种灵明神气所具有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

“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命是听,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神无营于众物。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素问·针解》);

  “积神于心,而知往今”(《灵枢·五色》)等,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精、气、神各有不同的含义,但又密切相关,被合称为人身之“三宝”。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可区分为有形和无形物质(精与气)与生命活动,以及精、气与心理活动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

但对这两个层面关系的论述,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展开的。

精与气的关系,类似于合成与分解之类方向相反的基本代谢活动。

无形可以聚合成有形,气可生精,“精乃气之子,……积气以成精”(《脾胃论》);精成之后,又可化而为气,“盖精能生气”(《类经》)。

气以精为体,精以气为用,精和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