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333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 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docx

精品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考生注意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历史)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汉穆拉比法典》得以流传于今世,主要得益于

A.两河流域的区位优势B.楔形文字的保存解读

C.汉穆拉比的文治武功D.古罗马人的继承传播

2.右图所示古文明的共同点是

A.均发于大河流域

B.都曾有一神的信仰

C.曾经使用楔形文字

D.因外族入侵而中断

 

3.古代,某地区流行人死后不仅要保存好遗体,还要在棺盖上刻上死者的肖像,并建筑大型的陵墓。

据此推测影响这一葬俗的主要观念是

A.君主专制B.世信仰C.死者为尊D.天人感应

4.右图描绘的是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发生的一次政治集会。

若为讲演者配上演说词,较为恰当的是

A.我们要为民主政治而战

B.任何人都可以担任国家公职

C.基督降临人间就是为拯救人类

D.“奥古斯都”就是我们的救世主

 

5.小华在某博物馆看到一座史前城址复原图:

有城垣、宫殿等大型夯土建筑,不同大小的墓葬,大型窖穴,以及土鼓、石磬等礼乐重器。

据此可推测当时

A.处于石器时代早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B.进入农耕社会初期,同耕共居集体生活

C.属新石器时代后期,已经具备国家雏形

D.从“公天下”转为“家天下”,世袭代替禅让

6.恩格斯在评述中世纪大学时曾经说到:

“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多了。

”当时,“一般教育”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摆脱教会控制B.师生自由探索C.商品经济发展D.市民阶层产生

7.西洋论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

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

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8.右图是山东嘉祥县汉代画像石上的黄帝像,从史料价值看,该文物

A.是研究黄帝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B.可以证实汉朝人信奉黄老之学

C.可作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史料

D.与《史记》相印证,证实上古史

 

9.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共同点是

A.结束分裂局面,创建统一帝国B.对内控制思想,对外抗击匈奴

C.取缔诸侯王国,加强中央集权D.依赖丞相决策,强化君主专制

10.2012年国家邮政局计划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如果要举行原地邮票首发式,可选择在

A.广州B.宁波C.西安D.北京

11.观察下面的连环漫画,它所反映的政治现象发生在

 

A.北宋B.南宋C.明朝D.清朝

12.孝文帝曾颁旨规定“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

旨中的“正音”是指

A.平城鲜卑语B.中原汉语C.洛阳鲜卑语D.北方胡语

13.胡老师以情景剧的方式描述了某项制度下的现象:

披甲执剑的骑士,深沟高垒的城墙,饮酒高歌的贵族,坐拥地租的领主。

该制度是

A.雅典城邦政治B.西周封邦建国C.西欧封建制度D.近代君主专制

14.根据所学知识,表格①②处应分别填上

A.统一文字/唐宋B.统一度量衡/北宋C.建立郡县/南宋D.百家争鸣/宋明

15.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变法与革新运动。

就结果看,达到改革者预期目标的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洋务运动D.清末新政

16.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任官统计表,它反映了

年代(公元前)

已知任官人数

平民出身人数

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

772-633

130

29

22

632-543

223

57

26

542-464

163

49

30

463-344

77

41

53

343-221

120

67

56

A.分封制度的崩溃B.推举制度的成效C.社会阶层的变动D.科举制度的影响

17.基督教创立之初就对广大下层民众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其主要原因是

A.该教获得罗马统治者的认可和推崇B.耶稣以伟大信念和行动感动了广大民众

C.该教主张正义、平等、博爱、互助D.罗马法维护富裕者利益,奴隶处境恶化

18.霍布斯认为“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

……一个最坏的政府也胜过没有政府。

”在霍布斯看,这种“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

A.自然获得B.订立契约C.军事压服D.权谋欺诈

19.据学者研究,罗马帝国政府除元老院外,其行政官员不过40人,但却能维系一个环地中海大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

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关键是罗马帝国

A.地理位置较优越,商贸发达B.崇尚法治并有完备的法律

C.推行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D.发挥了基督教的统治作用

20.据史载:

中世纪后期西欧某些城市的市民取得特许状而得以选举市长,设置市议会及成立法庭,实行自治。

市民的特许状主要自

A.法兰克国王B.封建领主C.等级代表会议D.基督教会

21.小吴同学研究刘知幾和章学诚,准备撰写一篇报告。

其选题较为恰当的是

A.著名的传记史家B.杰出的史学理论家

C.卓越的通史专家D.“两司马”的传人

 

22.右图是小李筹备历史课本剧的企划书,由内容推断,最可能出现的情境是

A.自本朝开始,议政于政事堂

B.崇祯帝已死,即日改国号“大清”

C.凡“悖逆”和“违碍”书籍,应烧毁

D.今后阁臣有涉外事宜可与总署协商办理

 

列强在华投资统计表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40-1870

7

2802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23.观察右表,导致该时期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B.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C.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D.维新变法引进外国资本

 

24.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学说上有师承关系,他们关注的共同点是

A.认识世界本B.思考上帝存在C.探讨法律人生D.追溯历史记忆

25.近,有人质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认为“发现”一词对某些人而言并不公平,因为它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某些人”是

A.美洲土著B.日耳曼人C.奥斯曼人D.非洲黑人

26.今天的民众获得自由表达意见、畅所欲言、不受严密的控制的观念与权力,主要得益于

A.罗马法系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27.15世纪后半期,阻碍传统的地中海贸易路线,迫使欧洲航海家探寻通往东方新航路的是

A.东罗马帝国B.奥斯曼帝国C.蒙古帝国D.俄罗斯帝国

28.文化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器物、制度和理念三个层次。

下列有关文化传播的叙述,最接近“理念”层次的是

A.汉代通过丝路贸易将中国的丝绸西传B.日本派人学习唐朝文字、儒学与佛经

C.蒙古西征将中国火药传入西亚与欧洲D.美洲的番薯、玉米等在明代传入中国

29.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

“而吾党之三民主义,只达其一,其余两主义,未能施行。

”当时他认为未施行的应该是

A.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

英国

马西亚、缅甸

法国

印度支那

俄国

中亚

美国

门户开放

30.右表是小张准备研究的一个历史专题,与该表内容相关的专题是

A.工业革命拓展

B.列强瓜分亚洲

C.遏制社会主义思潮蔓延

D.化解基督教与佛教矛盾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的:

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

据此可以推断出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B.雅利安人已经分化出现等级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32.在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相当多的是酒器。

由此可以

A.推断商代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印证文献记载商人饮酒之风盛行

C.佐证商朝是亡于贵族酗酒而致政治腐败

D.证实《史记·殷本纪》“(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可信

33.推动由“赞颂人类等于赞颂上帝”到“把人类当做一个创造者赞颂”观念的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传承和发展

C.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D.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

34.1789—1815年法国大革命以波旁王朝复辟而终结,导致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势力全力反扑

B.长期的战乱导致国内人民反对

C.推行《法国民法典》导致民族国家反抗

D.拿破仑的内政外交促使各种反对势力联合

35.据统计:

17世纪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估计约有500万;18世纪时,超过一个亿。

导致此现象的因素是

A.拿破仑战争光大了启蒙思想B.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对外扩张

C.新航路开辟扩大了英国市场D.英国一直走在现代化的前列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

王权变迁

在中世纪西欧,中央(国王)与地方(领主、贵族、市民)势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欧洲的王权也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

问题:

(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

(6分)

(2)简要评述13世纪和15世纪下半叶西欧的王权变化。

(6分)

 

37.

瓶颈定律

历史上的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

……秦、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短命王朝,它们各自终结了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统一中国,并开启了继之而起的汉、唐盛世,但是它们却都无法通过瓶颈危机的考验,黯然消失于历史舞台。

——柏杨《秦隋论》

问题:

(1)秦、隋“各自终结了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分别指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概说秦朝“无法通过瓶颈危机”的原因。

(4分)

 

(3)怎样理解是秦隋开启了汉、唐盛世?

(6分)

 

38.

商旅指南

1340年,佛罗伦萨人裴戈罗蒂依据当时商人所了解到的亚洲情况撰写成一本书,为那些想到中国的商人提供参考。

从塔纳(Tana)到中国,你旅行的道路是很安全的,据走过这条路的商人说,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安全的。

……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和市镇。

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它的都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有大量的贸易……无论商人们携带多少银子远去中国,中国的君主都会从他们手中拿过纳入国库。

对带白银的商人,他们用纸币与其兑换。

……用这种钱,你可以购买丝绸和其它你想买的商品。

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一定会接受它。

——《新全球通史》547页

问题:

(1)1340年的中国处于哪个王朝统治?

(1分)

 

(2)当时商人到中国经商有何利弊?

(5分)

 

(3)100多年后,商人若依据本书再到中国去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风险?

(4分)

 

39.

变与不变

有学者认为“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

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未变”的主要有哪些?

(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发生了哪些“变”?

(4分)

 

(3)怎样看待这些“变”?

(4分)

 

40.

表中历史

右表是1780——1851年,英国某项物品的进口数量统计曲线。

问题:

(1)这项物品最可能是()(2分)

A.茶叶B.钢铁

C.棉花D.羊毛

E.机械

 

(2)结合所学,此表可以透视出英国和世界正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7分)

 

41.

最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於涂,士露於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大、盛之意)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问题

(1)“民军起义”发生于何时何地?

(2分)

 

(2)该懿旨公开发布于何时?

文中“皇帝”和“北方诸将”分别是指谁?

(3分)

 

(3)谈谈你对该懿旨的看法。

(15分)

 

浦东新区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阅卷稿)

一、选择题(75分1-30每题2分,31-35题每题3分)

1-10BABACCDCBC11-20CBCDACCBBB21-30BCBAADBBCB

31B(CD,1分)32B(AC,1分)33A(BC,1分)34D(AC,1分)

35B(CD,1分)

二、非选择题(75分)

36.12分

(1)①封建等级制度②等级君主制③王权至上,或社会各阶层支持王权加强,或贵族依附王权。

(6分每空格2分)

(2)答案:

能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两种制度王权得失(6分)

13世纪的王权适应了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但未能消除割据隐患,议会决策效率较低。

(1分)(其它言之成理给分)

15世纪下半叶的王权加强适应了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打击了大贵族势力,稳定社会秩序;(2分)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

(1分)(其它言之成理给分)

37.12分

(1)秦:

春秋战国(东周)的局面(1分);隋: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局面或南北朝对峙。

(1分)(只写战国不给分)

(2)秦朝统一后,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政策;重功利,滥用民力,赋役繁重;恃酷法,行连坐;宫廷争斗,统治力量削弱;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六国残余势力的复起。

(任4,4分)

(3)秦隋的短命而亡,给汉唐统治者以经验和教训,新朝的统治者能及时调整政策,缓解社会矛盾,休养生息(3分,观点1分,史实2分);秦隋的统一与对制度改革与创设,为汉唐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观点1分,史实2分)。

(仅列史实的不超过4分)

38.10分

(1)元朝。

(1分)

(2)利:

商旅路途安全(1分);中国市镇多,商品多,交易量大(1分);可以兑换纸币,携带方便(1分)。

弊:

个人私产(银子)难以保障(1分);兑换纸币时可能遭到勒索;纸币购买力难以保证(1分)。

(言之成理给分)

(3)东西陆路不畅通,商旅路途安全难以保障(或奥斯曼帝国崛起,过境商人受到盘剥)(2分);即使商人到了中国,也可能难以进行直接贸易(或中国实行朝贡贸易,贸易有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2分)。

(其它言之成理给分)

39.12分

(1)未变的:

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观念等。

(任四,4分,总体概括仅给1分,列出一个层面的多个史实给1分)

(2)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了破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遭到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向西方国家学习,探索强国御辱真理。

(任四,4分)

(3)一方面是屈辱的,给中国带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导致中国政局动荡(2分);另一方面是建设的,使人们能重新认识中国,开眼看世界,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先河(2分)。

(中国社会被迫转型)(仅从一角度概述且史实充分的,2分)

40.9分

(1)C(2分)

(2)英国:

由于棉纺织技术的革命,英国正在展开工业革命;(2分)使英国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英国逐步发展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2分)

世界:

由于英国对棉花进口需求量增加,导致亚洲、美洲等地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分)英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导致战争与革命;促进了欧亚、美洲等地工业化进程;欧洲成为世界重心等。

(任一,1分其它言之成理,回答具体史实也可)

41.20分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2分)

(2)1912年(1分)(2月12日可不作要求),宣统帝或溥仪(1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等。

(1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13—15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清廷退位懿旨的发布是迫于内外局势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被迫选择,是20世纪初年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新陈代谢)的缩影(标志、表现)。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

能从多个线索与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角度以上展开分析,如:

角度一:

清廷发表懿旨是为时局所迫,由于民主革命潮流发展,清末宪政运动的推动,清廷内部分化,袁世凯乘势逼宫,又迫于革命党人压力被迫发表,以求自保满足私利;

角度二:

清廷发表懿旨是明智的,顾全大局,顺应民意,同时也有利于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

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

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

使用多个线索和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一个视角。

如仅涉及清政府为时局所迫,袁世凯逼宫,南京临时政府压力等

叙述:

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答案5: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附录:

范文(市实验学校提供)

1912年,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体制黯然落幕。

作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证据,清廷的这最后一道懿旨无疑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粗观懿旨大略,清廷决策退位显然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利国利己之举。

随着“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辛亥革命已成不可阻遏之势。

清廷明白,如果清朝继续顽固坚持下去,显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必定使国家陷于“南北暌隔,彼此相持”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商辍於途,士露于野”的社会动乱,破坏社会经济,终成千古罪人。

晚清政府经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更多接触现代进步事物,比前代更知要“外观大势,内审舆情”,明白不能违背民心“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所以表态“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退位也就成为顾全大局的选择。

此时决定“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表明清廷已认可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族平等的民主共和国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妥协让步有利于“人民安堵,海内刈安”。

当然这也是清廷为自身考虑的最佳选择,摆脱危险紧张的政治漩涡,从此可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全身而退。

懿旨内容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晰看见清廷是经过仔细审时度势做出如此决策,以避免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这有利于迅速恢复国家与社会的统一安定、保存中华民族的元气,又深通明哲保身的精髓,值得赞赏。

但再读懿旨内容,却又看出清廷退位无奈不甘的被动和为己谋利的自私。

首先清廷指责辛亥革命发生造成“生灵涂炭”,却对因清廷落后腐败的君主专制统治造成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一词一句的反省。

其次,懿旨时时流露的话外之音也表明退位是被逼迫结果。

因外有辛亥革命“民军起事”,“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内有“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北洋军阀拥兵自重,还有清末新政中组成的资政院被立宪派所控制,他们共同支持的袁世凯不断逼宫。

失去力量的清廷若拒不退位,除使社会遭受更大破坏、局势更趋恶化,并不能改变最终结局,反会危及自身的生存。

即使到此地步,清廷仍不忘以和平退位为代价在懿旨中保留皇帝名号,并要求“长受国民之优礼”,继续享受优裕奢侈的生活,意图保身保利。

不愿承担历史错误、不愿主动放弃权位、不愿成为平民,专制皇权的自私一目了然。

这样一道内涵丰富的懿旨的产生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统治势力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却又受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压力而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

这正是近代中国处于“新旧代谢之际”的社会转型,新旧事物和观念交替、碰撞的必然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