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246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docx

广州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

市文化遗址保护调研报告

——以沙面为例

摘要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而作为公众的我们又能为文物保护做些什么呢?

而沙面作为这一历史名城的一道亮丽的文物风景线,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和文物价值。

因此,对于沙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保护的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

对于更多的未利用起来的文物建筑如何妥善开发和使用、对已遭到部分破坏的文物建筑如何进行挽救、对已成为民居的文物建筑如何妥善解决,如何让沙面文物建筑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继续散发其独特的建筑文化魅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尤其是在近年来大力倡导“保护历史文态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证城市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今天。

关键词

文化遗产沙面现状保护与管理发展

 

 

 

一、调研背景

(一)历史变迁

沙面(shameen)旧称拾翠洲,在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一片沙丘,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明代在此设华节亭,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代中叶在此建西固炮台,捍卫。

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咸丰九年七月(公元1859年7月),英国驻省城代理领事HarrParkes引用两份中英、中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名,要求清政府将沙面划归租界,此意向已早在同年5月得到英国政府方面电报同意了。

当年建造费用近32万美元,全由清政府赔款支出,按一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沙面岛的格局就此形成。

清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与HarrParkes正式签订《沙面租约协定》。

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

两国各自围均有一桥与中国大陆相通。

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围属于沙面租界。

中国船只不能停泊。

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城的城区。

租界各种权力则由英法驻领事直接控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建立在此的机构,包括太古洋行(英)、美孚洋行(美)、三菱洋行(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这些现在还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大鳄。

沙面岛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

如发生在1920年代的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鸿泰对沙面法国领事馆的炸弹袭击等等。

1942年,日本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的汪精卫政权。

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

同年,坚持抗日的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

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

(二)沙面简介

1.沙面群简介 

沙面是沙面岛的简称,其位于中国的对岸,是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地处白鹅潭北部,与大陆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目前是多个驻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籍人士的主要活动地区。

 

沙面岛现在既是一个历史古建筑保护区,也是个的城市公园。

岛上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主要有领事馆一类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学校一类的文化性建筑,银行、洋行一类的商务办公建筑,沙面的建筑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

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

由于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而被评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称之为"羊城第九景"。

 

2.规划设计:

凸显特色魅力

沙面岛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街道是经过周密的规划而精心的建设的。

街道布局三横五直,三条东西向的大街现叫沙面北街、沙面大街、沙面南街,南北向的五条街从东往西沙面一街到沙面五街叫过去。

全岛以这些道路分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域,建筑物均沿主次道路建设。

 

沙面大街最为宽阔,建成街心公园绿化带;北街建为临河林阴道,南街建为临江的沙面公园。

而在东、北、西三面则分别有东桥、西桥、新西桥等与六二三路相通。

 

沙面大街花园设计,属于欧式对称型设计,以花园中心大道为准,两边一些硬地被改造成了花坛。

此外,沙面大街、二街两侧用平石铺装,形成别具特色的约2000米的绿道。

沙面全岛本次整治共增加绿化面积约4000平方米。

从高空俯瞰,沙面小学西南端广场被设计成了一个国际象棋棋盘。

这个约30平方米的棋盘,黑白相间,今后会配备立体棋子,可用做活动会场及居民休闲地。

 

沙面是一个宁静的欧陆风情社区,一块隔世的逍遥乐土。

与汉口天津等大城市的租界不同,那些城市的租界已融入闹市之中,成为城市商业的一部分,但是沙面却已远离闹市成为住宅区。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个社区在仍然很有示作用。

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找不出第二个社区会象沙面那样布局设施存在恒久的魅力,这在全国34个租界中也绝无仅有。

 

3.建筑风格:

各式风采纷呈

早期沙面建筑是在1861年沙面租界形成至19世纪末兴建的。

这段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实力虽然很强,但是因为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基本都是小型建筑。

中期沙面建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建的。

这段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实力开始衰弱。

虽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建筑材料一般。

外墙装饰很少用花岗石,而是用的水刷石。

后期沙面建筑是在日军侵华、沦陷开始至中国政府收回沙面主权为止兴建的。

这段时间英法在沙面兴建的建筑物已经很少,而且建筑质量也大不如从前。

 通常来说,早期的沙面建筑多为两层,低矮的建筑隐藏在厚厚的树阴之下,斜斜的坡顶上会伸出烟囱。

这样的风格同东南亚其他殖民地的建筑如出一辙。

  

中期的建筑比较壮观和好看。

这个时候沙面出现了不少的银行、洋行、公司。

估计暗中都在争高比美。

建筑高度通常超过三层,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沙面大街56号是原英国汇丰银行的所在地,是光滑的古罗马塔司干柱身加上古希腊的爱奥尼克柱头组成的混合柱式,异常华美。

这个时期兴建的沙面建筑,几乎所有的坡屋面都铺盖了地区传统的筒板瓦,也就是俗称的“碌筒瓦”。

而英国领事馆、还有基督教堂这些比较重要的建筑上,还铺盖了中国传统的琉璃瓦。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法帝国主义继续衰落。

西方国际式建筑风格流行,中国国正推行“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

所以,后期的沙面建筑停止了对古典主义的模仿,转向比较简洁的立面。

比如沙面三街的原美国领事馆新馆,外廊方柱粗大,直通上下,犹如现代建筑的窗间墙,虽然还沿用传统的坡屋顶,但是如果你站在建筑面前往上看,坡屋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方盒子”形象,这座早期国际式建筑,发出了沙面近代建筑的尾音,见证了沙面租界建筑的终止。

沙面建筑集中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欧洲部分的建筑风格,有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拱券廊式,仿哥特式……徉徜于风格迥异的各色建筑中,一种对美的赞叹在心底油然而生。

这里成了一座没有墙壁的欧式建筑博物馆。

A.新古典式建筑

新古典式又称古典复兴式,提倡在建筑中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其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谨。

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沙面,新荔枝湾酒家是新古典主义代表作之一。

它是沙面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862年,曾作新沙宣洋行。

正面直视,这栋建筑以粗大石材为基石,整体中规雄伟,细部在檐口处雕刻有角形的山花装饰。

其他代表建筑则有:

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教堂,以及沙面大街54号胜利宾馆等。

B.折衷主义式建筑

折衷主义式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

沙面南街48号建筑,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它建于1881年.曾作英国太古洋行,现为美晨集团公司所在。

这栋建筑整体匀称,形式大方,下面两层的阳台、窗眉、女儿墙等处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装饰,顶上一层为传统的经典式,两种风格杂糅,自由不羁之态立现。

由于此类建筑适应性较广,因而,该类建筑在沙面建筑中比重较大。

其他代表建筑有省外事办公楼、沙面小学、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等。

岛上,有一些多种风格混用而又无明显巴洛克装饰者,亦被业界划为折衷主义式建筑,典型的如沙面南街58号。

这栋建筑建于清末民初,曾作中国盐务副总稽核住宅、中国财政部两广盐务局.现为A类文物建筑。

它的承重柱以经典的罗马柱为装饰,大门以流畅弯曲线条构建,阳台和窗楣加以优美装饰,整体结构再糅合传统的建筑形态,吻合折衷主义的风格。

此外,还有沙面基督教堂、沙面北街65号、沙面大街68号等也属于这一风格。

C.拱券廊式建筑

拱券廊式也称走马廊式,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同时,为防晒、防湿和飘雨等,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

此外廊兼交通或起居、观景,而外廊的柱间或有拱券,或为平梁,或拱券与平梁分层设置。

据介绍,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人东南亚后,为适应当地气候而创新产生的,因此,也称殖民地式或伊丽沙白式的回廊式。

沙面大街48号,现省石油化工,是最具代表性的拱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

其他代表建筑有沙面南街2一l0号的省国际旅行社宿舍等。

D.浪漫主义式建筑

浪漫主义式建筑,亦称仿哥特式或哥特复兴。

这种建筑产生于l8世纪下半叶,它除仿哥特式建筑外,还吸收了土耳其、埃及、中国等的建筑艺术。

沙面大街14号露德天主教堂是这种建筑风格的经典代表。

这座建筑建于1892年,曾作法国天主教露德圣母堂,它虽然规模偏小,结构简单但总体构图风格,建筑墙面上数不清的垂直线条,以及尖顶、门窗的尖券状等特征,都充分体现了仿哥特式风格。

另外,沙面大街2-6号楼,俗称红楼,始建于1908年,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也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式建筑风格,但有所变化——它将哥德式与其他风格相混合式,由红砖砌筑,墩和地下室合在一起,柱子直通到房顶,与窗连在一起,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形成与众不同的三段式结构。

 

(三)沙面现状

目前,沙面是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环境优雅、风光瑰丽,是人民群众休闲憩息的好地方,那浓郁欧陆风情的人文景观和深邃的历史文化蕴,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这是以及省市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荔湾区政府把沙面定格为欧陆风情游览区是十分明智的,进一步建设好沙面欧陆风情游览区无疑对促进市和荔湾区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当前沙面的环境现状与使用保护管理,都是不容乐观的。

1、环境忽然问题比较严重

由沙基涌和珠江白鹅潭段构成的沙面水环境污染状况极为严重排人沙基涌的污水和水污染物总量是十分巨大的,平均每天排放污水达万吨,这是沙基涌水质遭受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沙基涌虽为受珠江河段影响的感潮河涌,珠江河水可以乘潮汐进出沙基涌,但因沙面岛的阻隔,加上河涌出人日相隔较近,水文特征不活跃河涌水体主要部分仍表现为污染混合带,底泥有机物沉积、扩散作用少,以致涌水终年黑臭。

沙面白大鹅宾馆生活污水直接排人珠江,污水排放量万吨年,排放量吨年,对沙面附近水域水质也造成较大影响。

沙面区域环境谷夜噪声等效声级均超过规定的二类标准。

2、建筑物年久失修,存在着文物丢失的危险

沙面历史建筑始于第二次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的1861年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早期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形式,后期有一些钢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迄今为止,最近的建筑成期已达64年,远的达140余年,多数建筑都有近100年的历史。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期要求仅为50—100年。

沙面现有的历史建筑,即便是钢骨或早期钢筋混凝土建筑也是在结构技术水平极低的年代设计建造的,更不用说大量的砖木结构建筑了,其耐久年限早已达到。

换句话说,这些建筑即便没有即时倒塌的危险性,其建筑结构安全的生命周期已经完成,都属于超龄使用的不安全建筑。

如果发生轻微的地震,都有可能完全夷为平地。

由于目前使用历史建筑的单位和居民已经不是当年的建设者,许多建筑被改变使用功能、使用方式与建筑功能不匹配,导致对建筑的使用性破坏。

许多驻岛单位千方百计通过“野危房改造”,拆旧建新,重新建设适合自己使用的新建筑,对投入保护资金没有兴趣。

根据1998年的调查,现有居民户1418户,常住人口5804人,另有空挂户386户,人口912人(即人已迁走但户口还在)。

而且多数住房都是在原商务办公建筑基础上改造的,住房面积狭小,使用功能不全,设施严重缺乏,既不便于生活居住,也严重威胁历史建筑使用和保护安全。

3、政府相关部门在沙面保护的层面上存在不少问题

沙面地区的管理一直存在着两个系统,一是自市政府到区政府,到街道办事处的行政体系;二是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管理。

目前街道办事处是最基层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社区服务,行政上主要向区政府负责,文物保护的职能不明确。

近年来,政府职能部门房产管理、城管和绿化管理权下放,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

但管理中也存在一些矛盾,首先是保护资金严重不足。

其次,各政府职能部门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

二、调研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深入了解沙面的历史文化,欣赏沙面建筑群独特的建筑风格,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通过实地的考察,了解文化遗址的现状和受损情况以及文化遗址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在呼吁人民群众及政府相关单位做出保护措施的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沙面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使沙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使沙面建筑群成为人民心中不灭的情怀以及全国性的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址。

三、研究意义

一、对沙面建筑群进行调研,有利于我们增加对沙面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中西建筑风格与文化方面的差异,从而对中西方长期的文化交流方面有更感性、清晰的认知。

二、有利于增加我们对文物保护现状的认识,可以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调查,看到不同人群对于文物保护行动看法与认识,进一步分析出如今文物保护无论在人的认识思想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所存在得的不足。

三、有利于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思考,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做出行动支援的保护工作,保护属于我国的、民族的与世界的财富。

四、有利于我们探讨中西文化交融的优劣性,从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宝贵的经验。

五、通过结合人们和相关单位机关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人们心中对沙面保护和发展的看法和沙面建筑群的特点,综合出一系列对沙面有效保护和更好地发展的措施。

四、调研概况

(四)调研时间

2013年9月21日——22日

(五)调研地点

市沙面建筑群

(六)调研对象

当地居民及游客

(七)调查方法

4.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并利用Google和Baidu等搜索引擎和华师图书馆以及市及其他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搜索、收集和整理出有关于沙面历史、建筑群结构特点和现状的有关文献。

5.问卷法

通过设计有关相关的问题来搜集数据,便于后面做数据分析。

6.观察法

通过结合自身对沙面的观察,归纳出沙面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

五、调查容

(八)访谈:

7.访问游客

A.当地环境卫生情况

B.当地商铺的服务态度如何

C.当地的居住条件状况

D.游客能为当地做哪些工作来改善当地环境

E.游客希望能够看到怎样的沙面

8.访问区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

A.政府对保护沙面建筑的财政投入力度如何?

B.有没有采取多种解决模式,如吸收社会资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资本来保护当地建筑

C.当前政府为保护沙面建筑做了哪些工作

D.近年来沙面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何对沙面建筑进行影响

E.政府在保护沙面建筑问题上所遇到的瓶颈

F.政府对留沙面保护问题的看法及重视程度

9.访问沙面当地居民

A.对于保护沙面建筑的看法及建议

B.沙面现行的经济模式是否能保护沙面的建筑

C.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容易对建筑造成损坏

D.在保护沙面建筑的问题上希望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帮助

E.现行沙面当地居民能做些什么去保护沙面的建筑

10.访问沙面居委会

A.沙面当前建筑保护的工作的大概情况

B.沙面建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何

C.居委会在保护措施上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D.对沙面建筑保护问题的看法

11.访问当地青少年和学生

A.对于沙面古建筑的保护的必要性的看法及关注程度

B.平时是否有意识地保护沙面建筑及如何做到

C.对于沙面以后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D.对未来沙面样貌的期望

(九)实地考察

12.沙面的环境卫生状况

13.沙面的建筑保护及外观如何

14.沙面居民的居住条件如何

15.沙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否收到影响

(一十)问卷调查

对象:

沙面居民,青少年,学生,游客

六、调研分析

(一十一)调研对象分析

为了更好的开展调研工作,在问卷发放形式上,我们采取了实地与网上问卷派发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实地派发问卷150份,收回130份,网上回收70份,总计有效问卷数为200。

填写的人员中男女比例相当,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占51%,性别比例均匀。

表6-1:

填写人员性别比例

选项

小计

比例

A.男

95

47.5%

B.女

102

51%

(空)

3

1.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0

调查对象相关情况图表展示:

图6-1:

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A.年龄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参与问卷填写的人员中,21-30岁年龄段占了53%,其次为20岁以下,占27.5%,说明调查人员主要为青年群体。

图6-2:

调查对象学历情况

B.学历情况:

调查对象中,本科或大专学历的有71.5%,其次为高中或中专,比例为11.5%,说明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较高,保证了问卷填写质量,数据来源更为可靠客观。

图6-3:

调查对象职业情况

C.职业情况:

填写人员中,职业为其他的占了56.5%,其次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职员等类;其中在其他类中,学生占了其中绝大多数,得出问卷填写的主要人群为学生。

图6-4:

调查对象人员情况

D.人员情况:

在200名问卷填写人员中,57%为沙面的游客,而当地居民和其他类次之,各占17%;居民能够提供更加符合事实的意见和反馈,而游客能够从游玩感受对现状和发展提供自己的意见。

(一十二)沙面的简单介绍以及人们对于它的了解状况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7月,英国驻省城代理领事HarrParkes引用两份中英、中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名,要求清政府将沙面划归租界,清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与HarrParkes正式签订《沙面租约协定》。

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

两国各自围均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

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围属于沙面租界。

图6-5:

人们对于沙面的了解状况

根据折线图数据可以得知,大部人都知道沙面曾经作为租界被殖民者占有,现在是我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很多人只是对于沙面的历史情况稍有了解,对于沙面现在的发展状况,大概有70%的人都是不太了解,因此,调查研究沙面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沙面摆脱殖民地的命运后经历现代文明洗礼后的现状,引起人们对于沙面的注意,提高人们对于沙面的保护的重视程度。

(一十三)沙面的现状

目前,沙面是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馆所在地。

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的世外桃源。

在建筑方面,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该建筑群于1990年建设部、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级文物保护区。

图6-6:

人们对沙面公共卫生的态度

图6-7:

人们对沙面现状的感受

从统计数据可得,绝大多数的人(接近100%)都认为沙面的环境优美,公共卫生较好,可以看出岛上的清洁程度都是游客以及当地居民比较满意的,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

但是,有超过60%的人认为沙面没有以前漂亮,缺少了以前的浪漫氛围,这根建筑群年久失修以及城市建设有关。

一方面,由于沙面历史悠久,岛上的建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难免会有磨损;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高楼大厦的建设及各种施工还有岛上部分建筑修葺等等都对沙面的环境造成了不少的影响。

为了提供给当地居民及游客更好的环境,沙面的环境保护以及文物建筑保护无论是对于游客、居民还是政府负责部门都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十四)沙面的保护需求

沙面是近代政治、文化、经济变迁的万花筒,沙面全面展现了当时西方的建筑文化与风采,沙面建筑群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难于估量的,对它的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级历史文化名城。

沙面是现留下来的最完整的、最典型的、价值最高的历史文化街区,它的保护与利用好或坏,直接影响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和存亡。

沙面上的建筑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当时的建筑结构以及材料与当前相比是比较落后的,有效保护沙面,首先必须要保护历史信息最基本的载体——建筑的物质躯壳。

建筑保护分类必须从建筑的文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和结构安全性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来确定,只强调文物价值是不足够。

如果建筑结构不安全,只能保护其外立面,建筑结构必须更新和加强,否则保护的盛名之下,实质是对文物安全的冒险。

图6-8:

人们对沙面是否应该接受保护的态度

图6-9:

人们对沙面当前是否受到合理保护的意见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97%的人认为有必要保护沙面,因为它是历史文化古迹,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

超过50%的人认为当前沙面得到了合理的保护,体现了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居民及游客对于沙面保护付出的努力。

同时,也有接近50%的人不了解沙面是否得到保护或者甚至认为沙面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说明了对于沙面历史文化的保护,相关负责部门以及人员仍需要继续努力,加强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效率,合理制定沙面保护计划以及切实履行沙面的保护政策,保护好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为当地居民、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遭受损失。

(一十五)沙面保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沙面在发展保护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难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保护问题是保护沙面历史文物的关键。

图6-10:

目前沙面建筑的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可得,沙面在开展保护工作过程中确实遇到不少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最主要问题的是公众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没有系统完整的保护规划,以及相关部门单位没有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过度看重商业利益,除此,也有不少人认为对于沙面的保护,政府还不够重视,而且各种保护资金不足。

(一十六)沙面保护的一些可行措施———功能置换(社会)

根据我们的调查,沙面的建筑多为公产。

如果结合市政府的安居房建设,提供条件优惠、小区环境良好的、适当面积的住房、多数居民还是愿意搬迁的。

沙面是按西方人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