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661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docx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

铜矿类型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

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

1.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它们的特点如下:

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

地质特征: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前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仅0.02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矿床受区域断裂一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断裂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另外有的斑岩中角砾岩化或角砾岩体很发育,它与成矿关系密切,常构成斑岩铜一钼矿床的一种类型。

矿体的围岩 岩性对成矿有一定影响,如为硅铝质岩石,裂隙又不发育,岩石致密,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使矿液不易流通和散失,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特别是顶部和接触带成矿,如多宝山矿床,岩体顶部为奥陶纪安山玢岩覆盖,岩体内矿化富集。

如围岩为碳酸盐岩石,因其化学性质活泼,易于交代而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沿接触带或其附近形成矽卡岩型矿体。

这时岩体内为细脉浸染型矿石,接触带及围岩中则为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

   ①钾甲化带(钾质蚀变带):

包括钾长石化和黑云母化。

主要矿物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

   ②石英-绢云母化带(似千枚岩化带):

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绢云母、少量黄铁矿。

   ③泥化带(粘土化带):

矿物成分有高岭土、绢云母、石英、绿泥石。

   ④青盘岩化带:

矿物成分为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黄铁矿。

   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

据研究我国大部分斑岩铜(钼)矿床泥化带不发育。

最重要的是钾化带和石英一绢云母化带。

其蚀变强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到矿化的规模。

所以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矿石重金属矿物有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辉铋矿、津、银等矿物,常伴有黄铁矿。

非金属矿物多为石英、重晶石等。

  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

  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

矿化分带明显;矿床形成的深度介于中深到浅成的范围有关斑岩铜矿的成因,除上述看法外,还有人提出“双层结构”成矿模式。

根据是:

岩体小但蚀变范围很广。

故认为深部有大型岩体作为矿质来源,此大岩体称为“深部矿源岩体”,而矿化主要是富集在浅部小岩体中,则此小岩体称为“浅部含矿岩体”,故叫做“深部矿源岩体”和“浅部含矿岩体的“双层结构”模式。

2.夕卡岩型铜矿

中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

其特点:

(1)夕卡岩型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

矿化集中于170~110Ma,其次为110~70Ma。

(2)成矿岩体主要为中酸性花岗质岩类如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中深成相和浅成相。

岩石系列属于钙碱性-碱钙性系列。

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小岩体及其形态有关。

其岩体形态与成矿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等。

(3)围岩岩性是形成夕卡岩铜矿床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形成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围岩多为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

(4)在浅成环境中,夕卡岩型铜矿常与斑岩型铜矿共生产出在斑岩体内部为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在接触带为夕卡岩型块状矿石,形成“多位一体”矿化.

3.火山岩型铜矿

该类型也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储量占7%,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占1%。

过去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习称黄铁矿型铜矿,并常与铅、锌共生,还伴生有丰富的金、银、钴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

其成矿特点:

成矿时代较广,从新太古代至三叠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矿环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槽及陆内裂谷等环境均有产出。

新太古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通常产于新太古代深变质岩系地层中,容矿岩石包括辉石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含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阳起石岩、角闪岩等,恢复其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系。

故通常称这类矿床为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即是其中的一例。

元古宙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重要成矿期之一。

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

西部边缘成矿时代以古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拉拉厂铜钴矿床;北部边缘和西北部边缘成矿时代,以中-新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是四川彭县铜锌矿床,陕西刘家坪铜锌矿床和浙江西裘铜锌矿床等。

这些矿床的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陆块边缘裂陷火山盆地。

早古生代为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最重要的成矿期,多为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优地槽系,其中有代表性的矿床是甘肃白银厂大型矿田的折腰山铜锌矿床、火焰山铜锌矿床、小铁山铜铅锌矿

床以及青海红沟富铜矿床等。

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火山岛弧和弧后裂谷。

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差别较大,矿床分布分散。

如产于青海堆积山石炭系-二叠系的混杂岩带蛇绿岩套的玛沁德尔尼铜锌钴大型矿床;产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克兰火山岩盆地早-中泥盆世石英角斑岩-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的阿舍勒铜锌大型矿床等。

中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产于我国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盆。

已查明德格-乡城晚三叠世昌台火山盆地成矿前景看好,呷村铜-多金属矿床已具大型规模即为一例。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目前发现的矿床无论规模还是储量都比上述几个类型要小,因而长期以来未被重视。

近年来由于发现了福建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因此引起了地勘和矿业部门的重视。

该类型铜矿主要产于各时代陆相火山活动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相火山岩地热水活动区。

现今勘查、开采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以下几种情况:

产于镁铁质火山岩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铜矿虽然矿点(或小型矿床)不少,但至今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只有二峨山龙门铜矿已由地方开采。

该矿床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间隙期,矿体呈透镜状,在玄武岩和杂色砂岩中呈夹层。

产于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中铜矿,目前已发现并勘查的有宁芜火山盆地的娘娘山、大平山及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井边、石门庵、毛狗笼等。

其中娘娘山铜金矿床产于破火山口周围的裂隙中,容矿岩石为碱性粗面岩、熔结角砾岩和黝方石响岩等,主矿体呈大脉和雁行排列的复脉群,铜、金、银品位高,均为富矿。

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铜矿,有产于会昌-上杭火山岩盆地的紫金山、五子骑龙等铜金矿床。

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容矿岩石为燕山早期花岗岩、燕山晚期英安玢岩及火山隐爆角砾岩等。

矿体和热液角砾岩主要受北西向密集裂隙带和网脉裂隙带控制。

水热爆发角砾岩、石英-明矾石化和石英-迪开石化的广泛发育构成这类矿床的显著特点。

蚀变岩具有分带性,即由上而下分别为硅化→石英-明矾石化→石英-迪开石化→石英-绢云母化。

矿化分带:

上部为金银矿化带,下部为铜铅锌矿化带。

矿床规模大、品位富。

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铜镍矿床既是我国镍矿资源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铜矿重要类型之一。

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7.5%。

该类型矿床成矿环境主要产于拉张构造环境,受古大陆边缘或微陆块之间拉张裂陷带控制,在拉张应力支配下,岩石圈变薄甚至破裂,引起地幔上涌,而导致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在地壳浅成环境侵位。

赋矿岩石系列主要是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如吉林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矿、新疆黄山铜镍矿、四川力马河铜镍矿;超镁铁质岩,如甘肃金川铜镍矿、吉林红旗岭7号岩体铜镍矿;镁铁质岩,如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

成矿时代,主要是早、中元古代和中、晚古生代。

如吉林赤柏松铜镍矿床为古元古代2242.5Ma;甘肃金川铜镍矿床为中元古代1509~1526Ma;吉林红旗岭7号岩体铜镍矿床为晚古生代231~350Ma、四川力马河铜镍矿床322~353Ma、新疆喀拉通克306~284Ma;新疆黄山铜镍矿为中晚古生代270~390Ma。

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与国外同类型或类似类型有矿不同。

岩体小,含矿率高。

5.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

这类矿床是指以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为容矿围岩的层状铜矿床,容矿岩石既有完全正常的沉积岩建造,也包括有凝灰岩和火山凝灰物质(火山物质含量一般不高于50%)的喷出沉积建造。

对该类型矿床的命名和亚类划分以及若干矿床归类在我国矿床地质界尚不一致。

如在层控矿床分类中,涂光炽等(1984)将我国沉积岩铜矿分两类:

①沉积-变质型:

如古元古代的横岭关、中元古代的篦子沟等铜矿,早古生代的李伍铜矿;②沉积改造型:

如中(新)元古代的霍各乞、东川-易门等铜矿,白垩纪的滇中砂岩铜矿。

王之田(1988)以容矿建造结合矿床成因分类原则划分中国铜矿类型,将该类型铜矿命为“海相沉积(变质)岩型”(包括中、新元古代冒地槽环境成矿的东川、易门、通安、霍各乞、炭窑口、胡家峪、篦子沟)。

《中国矿床》(1989)提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将该类型矿床命名为“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并按容矿围岩性质划分三个亚类:

①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建造型铜矿床;②碳酸盐岩建造型铜矿床;③陆相含铜砂岩型铜矿床。

芮宗瑶等(1993)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提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将该类型矿床划为“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并分为三个亚类:

①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床;②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床;③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床。

上述各家的分类,尽管亚类划分和命名尚不一致,但对这类矿床总体上都划归是沉积岩容矿,或称之为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即以前通称的“沉积(变质)岩型”铜矿。

这类矿床从国内外若干矿床实例来看,一般规模较大,品位较富,伴生组分亦多,矿床经济价值巨大,也是我国铜矿主要类型之一,探明的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

其中,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占4%,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占2.5%,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占1.5%。

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床(《中国矿床》称碳酸盐岩建造型铜矿床)。

主要产于康滇中元古代昆阳裂谷环境,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东川、易门等铜矿床。

这类矿床主要地质特征是,矿床产于特定的层位,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构造主要呈马尾丝状、浸染状和团块状,矿床规模巨大,详见下述的典型矿床实例东川铜矿田。

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床(《中国矿床》称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建造型铜矿床)。

所谓海相黑色岩系主要是指黑色细碎屑岩、粘土质岩、白云质岩组成的岩系,含有丰富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和有机质等。

其中有一部分岩层和矿层是直接通过海底流出来的热水化学沉积形成的,称之热水化学沉积岩(喷气岩)。

这类矿床主要成矿特征是:

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代,成矿环境主要为裂谷或裂陷槽;容矿岩石为海相细碎屑岩-粘土岩-白云岩,通常黑色;矿体形态多为层状、似层状,产于较固定的层位;矿石建造主要是铜和铜多金属矿组合。

代表性的矿床有山西中条山蓖子沟、胡家峪铜矿床和内蒙古狼山地区的霍各乞、炭窑口等铜铅锌矿床。

蓖子沟、胡家峪等矿床的含矿层位,位于中元古界中条山群余家山组白云质大理岩与蓖子沟组黑色片岩之间。

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具有明显的层纹状构造。

篦子沟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质大理岩、钠长石-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和石英-白云质大理岩。

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石英钠长岩、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质大理岩、钠长石-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及角砾岩;老宝滩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也是中元古代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另一个重要成区,称为狼山-渣尔泰多金属矿带。

西部含矿岩系统称为狼山群;东部含矿岩系统称为渣尔泰群。

铜储量主要集中于矿带的西部,如霍各乞、炭窑口等铜铅锌矿床。

矿带的东部主要以锌(铅)-黄铁矿为主,如甲生盘、山片沟等矿床。

6.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床

《中国矿床》称陆相含铜砂岩型铜矿床。

这类矿床通常称为红层铜矿。

该类型铜矿,目前虽然探明的储量不多,仅占全国铜矿储量的1.5%,但铜品位较高,以富矿为主,铜品位1.11%~1.81%,并伴生富银、富硒等元素,有的矿床可圈出独立的银矿体和硒矿体,具有开采经济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值得重视勘查与开发。

目前,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简称红盆地)。

主要成矿地质特征:

①陆相含矿杂色岩建造具有独特的结构,通常下部为含煤建造,中部为含铜建造,上部为膏盐建造;②矿床分布于供给矿源的陆源剥蚀区一侧的红层盆地边缘;③矿体产于紫浅交互带浅色带一侧;④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⑤矿体中金属矿物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紫色一侧到浅色一侧矿物的变化为自然铜矿带→辉铜矿(硒铜矿)带→斑铜矿带→黄铜矿带→黄铁矿带;⑥含矿层迁移特征,向盆地沉降中心方向逐渐抬高;⑦工业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白垩纪和第三纪。

有代表性的矿床:

四川会理大同厂中生代红盆地接受来自康滇地轴富铜陆源剥蚀区带来的碎屑补给,在白垩纪河床相砾岩和砂岩层中形成大中型砂砾岩型铜矿。

云南滇中中生代红盆地的北部边缘由于得到康滇地轴富铜陆源碎屑物的补给,因此形成了许多的砂岩铜矿,如大姚县六苴铜矿(中型)、大村铜矿(中型),牟定县郝家河铜矿(中型)以及清水河、杨家山、青龙厂等铜矿床。

湖南衡阳中-新生代红盆地的南缘由于得到来自南岭富铜富铀陆源剥蚀区的补给,在第三系杂色砂岩中形成的车江铜矿。

 

铜矿床勘探研究程度的要求

根据多年来实践经验,对矿石选、冶性能尚未研究清楚,选矿方法尚未解决,水文地质条件很复杂,开采条件很困难的矿床,应先进行上述问题的专题研究,作出技术经济评价,再考虑是否转入详细勘探。

对国家尚未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的矿区,一般可只作到详细普查或初步勘探。

凡是进行详细勘探的矿区,其勘探研究程度均须达到以下各节要求。

第-节矿床地质研究要求

一、矿床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的研究

这是地质勘探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贯穿到工作的始终。

要根据地质情况来部署和指导地质勘探工作的进行,直到最后圈定矿体计算储量。

任何轻视地质研究的作法,都会给地质勘探工作带来盲目性,造成损失,所以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成矿地质因素,阐明矿体赋存的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如:

地层、各种含矿建造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围岩蚀变、矿化作用等特征及其与成矿和矿产分布的关系,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对成因类型进行探讨;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和空间位置、找矿标志及赋存规律;成矿后各类岩浆岩和断层构造等对矿体的影响程度;矿床氧化带及次生富集带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等等。

二、矿石物质组份的研究

1.查明铜矿石的自然类型。

研究了解含铜矿物的种类及其数量比,确定氧化带的界线,查明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硫化矿石的分布。

对氧化矿石,须根据所含结合式氧化铜[注]的多少进一步划出难选氧化矿石(一般含结合式氧化铜大于20%)和易选氧化矿石(一般含结合式氧化铜低于20%)。

对以上各类矿石,均应分别予以圈定和计算储量。

2.划分铜矿石的工业类型。

根据铜矿石中含有不同的组份而形成不同的加工技术特性来划分工业类型,如铜矿石、铜铁矿石、铜硫矿石、铜钼矿石、铜锌矿石等。

在地质剖面上可以对应连接并需要分别采、选时,对这些类型矿石的分布范围应分别予以圈定和计算储量。

3.查明铜矿石的结构构造。

为了了解矿石选矿性能,应研究矿物间的共生特性和矿物的颗粒大小。

一般的星点状、网脉状、细脉状等浸染状矿石易选,微粒分散和乳状结构的矿石比较难选,在可以分采的情况下分别圈定其分布范围。

4.了解铜矿石中伴生有益有害组份。

铜矿石一般均含有多种有益组份,如:

铅、锌、钨、钼、锡、铋、镍、钴、金、银等有色、贵重金属和镉、锗、硒、碲、镓、铟、铼、铊等稀散元素。

必须对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各种伴生有益组份的含量、分布和赋存状态等进行综合研究,作出综合评价和计算储量。

对有害组份也要了解它的种类、含量、分布和赋存状态,研究其分离和降低处理办法,力争变害为利。

5.了解矿体中夹石及围岩的物质成份。

矿体中的夹石和部份围岩在采矿时往往混入矿石中参加选矿,所以对矿体中夹石和围岩的种类、矿物成份和分布情况等都要进行了解。

三、对共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探研究

对铜矿床勘探范围以内的其他共生矿产的矿体(特别是铜矿体上盘的矿体),当其具有工业利用价值时,应进行综合勘探,并计算储量。

第二节矿区水文地质研究要求

一、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要求查明: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和稳定性;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位(水压)、水量、水质、水温和动态变化;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二、查明矿坑的充水因素、充水水源和进水方式;查明构造断裂带的导水性和富水性,矿体顶底板充水围岩的富水性和水压;老窿的分布、积水情况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以岩溶充水为主的矿床,还应预测由于抽、排水可能产生的地面岩溶塌陷引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

确定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预测矿坑涌水量。

三、对矿坑水的防治措施、综合利用、排供水结合、防止污染等方面提出建议。

对于存在热害的矿区,要对地热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做出初步评价,提出热害处理和热能利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并指出供水方向。

四、有关各项水文地质的技术要求,按矿区水文地质工作规范执行。

第三节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要求

一、应认真搜集和研究矿床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滑坡、岩溶塌陷、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阐述矿体及其顶底板近矿围岩的坚固性和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对老窿的分布范围、充填情况应进行调查研究,在可能情况下圈定老窿界限。

二、测定必要的岩石、矿石物理力学性质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有坑道的地方,还要注意测定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游离二氧化硅;对于埋藏深度大于500米的矿床,还应测地温。

三、如矿区位于地震活动区,在普查勘探过程中,应注意对区域稳定性的研究,重视区内发震情况及新构造运动的调查研究,在报告中阐述有关地震地质情况。

第四节矿床勘探控制程度的要求

一、矿体控制程度的要求

在研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勘探并研究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的分布并计算储量。

对主要矿体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应进行详细的勘探控制。

对确定露天开采的矿床,要用工程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为正确圈定露天采场的边界线提供资料。

对地下开采的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的界线和延深情况,应用工程控制,为合理选定开拓工程的位置提供资料。

在勘探主要矿体的同时,对浅部首期开采地段主矿体上盘具有开采价值的小矿体,必要时可增加适当工作,作出评价。

对破坏矿体的较大断层(落差大于30米)和破碎带(宽5米以上),要用工程实际控制其产状和断距;对较小的断层和破碎带,着重研究其分布范围和规律。

对破坏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产状、规模,要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研究。

二、矿床勘探深度要求

矿床的勘探深度,应根据矿床特点和当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来决定,原则上不宜过深。

对于矿体延深不大的矿床,可一次勘探完毕。

对延深很大的矿床,其勘探深度一般为300米左右[注]。

对于缺铜地区、生产矿区深部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的勘探深度,可根据国家急需情况与有关部门具体研究确定。

在取得对矿床地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勘探深度以下的深部矿体,可用稀疏工程控制其远景。

三、详细勘探范围内各级储量的比例要求

1.大、中型矿床一般要求探明B+C级储量占B十C+D级70%以上,其中浅部首期开采地段的B级储量一般应占5~10%。

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经用较密工程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储量,其中C级占60~70%;对某些规模偏小的很复杂矿床,其C级储量比例还可酌情减少。

2.对小型矿床,一般只求得C十D级储量,其中C级占50%以上。

复杂的小型矿床(相当于第V勘探类型的矿床)经用较密工程仍探求不到C级储量时,可探求D级储量,提交生产单位边探边采。

3.对详细勘探范围以下的深部矿体,用稀疏工程控制的远景储量,不列入计算各级储量比例。

第三章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密度

按矿床的地质因素划分勘探类型,是为了合理地确定勘探工程间距,从而达到有效地探明各级储量的目的。

铜矿床的勘探类型是根据主要矿体的规模大小、形态、厚度的稳定程度和主要组份分布的均匀程度等地质因素来划分的[注],同时也要考虑成矿后的构造和岩浆侵入活动的破坏程度等地质因素。

这些地质因素是在不断增加勘探工程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对那些勘探难度大的隐伏矿和半隐伏矿来说,更是这样。

因此,对勘探类型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勘探工程的布置,应该是由浅而深,先稀后密。

在不断研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用类比法来确定勘探类型和相应的勘探工程密度。

在自然界中,各类型铜矿床和同一矿床的各个矿体或一个矿的不同部位,地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划分勘探类型和确定勘探工程密度,一般是按照矿床中占有大部分储量的主要矿体的地质因素来考虑的。

但是,也要针对矿体或矿段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要“一刀切”或机械地套用。

第一节勘探类型

根据上述分类原则,将铜矿床的勘探类型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

规模巨大,形态简单,厚度稳定至较稳定,主要组份分布均匀至较均匀的层状、巨大透镜状矿体。

属于本类型矿床的有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

矿体巨大,围绕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产出;矿体长2200米,宽1000~1600米,平均厚约139米,呈有规律的变化;主要组份分布均匀;成矿后构造破坏很小。

第二类:

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至较简单,厚度较稳定,主要组份分布较均匀的似层状、大透镜状矿体。

属于本类型的矿床有云南易门狮山变质岩层状铜矿。

矿体层控标志明显,呈似层状,产状与地层一致,一般倾角60°~80°;矿体长度大于900米,斜深550米,厚度几米至五十多米,厚度较稳定;主要组份分布较均匀;有断层错断破坏。

第三类:

规模中等到大,形态较简单至复杂,厚度较稳定至不稳定,主要组份分布较均匀至不均匀的似层伏、透镜状、脉状矿体。

属于本类型的矿床有甘肃白银厂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

矿体呈透镜状,倾角50°~80°;主要矿体长500~1000米,斜深200~600米,厚5~80米,厚度不稳定;主要组份分布不均匀。

属于本类型的另一矿床有安徽铜官山矽卡岩型铜矿。

主矿体呈似层状,倾角30°~50°;矿体长1200米,斜深400~700米,厚度5~85米,平均厚30米,厚度较稳定;主要组份分布不均匀;矿体受稀疏的断裂错动破坏。

第四类:

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至很复杂,厚度较稳定,至不稳定,主要组份分布较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