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985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docx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

李耀文上将在外交部的岁月

外交部的“文革”乱局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左”的狂潮,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泛滥,到群众起来“批极左、抓坏人”,直至清查“五一六”,始终没有摆脱“左”的桎梏。

这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煽惑操纵,派性作祟及一些受冲击干部乘势报“一箭之仇”等因素造成的。

究其总因,在于“文革”的发动者、领导者背离党的思想路线,按照“左”的判断、“左”的路线发动了一场“左”的内乱。

我是“文革”的亲历者,也是外交部清查“五一六”的参与者。

当年人们随“左”的调子起舞的情景,其残酷无情、幼稚可笑,终难忘却。

  外交部虽有陈毅的挺身劝导和周恩来的策略节制,但“文革”的激烈复杂和极左思潮泛滥,仍不亚于社会各地,只是打、砸、抢的行为较之收敛一些。

1967年,当时掌握着运动领导权和业务监督权的“外交部革命造反联络站”(简称“联络站”),在8月7日王力讲话(即“王八七讲话”)的煽惑下,把外交部的极左思潮搞到“登峰造极”。

他们砸烂政治部,封闭部党委,大肆查档案,造成周恩来所说的“中央外交大权一度旁落”。

外交上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友邻交恶,抗议如织。

砸印度使馆、砸印尼使馆、砸缅甸使馆、烧英国代办处(简称“三砸一烧”)等恶劣事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外交路线和外交形势。

外交部广大人员极度忧虑和愤懑。

周恩来于8月31日和9月1日连续讲话,批评极左势力,又于10月18日点出:

“外交部革命造反联络站”核心组有人同“五一六”组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当晚,韩念龙副部长向外交部全体人员宣布了周恩来的谈话内容。

“联络站”随即土崩瓦解,各“战斗队”分崩离析。

广大干部、群众则乘势而起,遂形成声势浩大的“批极左、抓坏人”的浪潮。

  第一亚洲司(以下简称“一亚”)的“文革”运动情况,是外交部“文革”运动的缩影。

当时“造反有理战斗队”是“联络站”的基干,队员多为老科员。

他们能言善辩,活动力强,组合在一起能量很大。

他们中有些人因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问题,长期得不到正常使用和应有的待遇,内心过分严谨自律形成的压抑,在“文革”造反中骤然释放出来,爆发力特别强。

他们观点尖锐,攻击力强,多涉及党和国家的实质性问题,但做法相对策略,表现较为成熟,远非那些不谙政治的小青年造反派可比。

他们常放出似是而非的论调,不易被人驳倒,因此成为外交部造反派的中坚。

  “文革”伊始,我当过一亚的红卫兵队长,后在批“资反路线”时,被选为较为温和的群众组织“外交部红色革命联队”(简称“红联”)总部的领导成员。

周恩来表态承认“联络站”的运动领导权后,我提出解散“红联”,以免与“联络站”形成对峙互斗。

这本是顾全大局,却被视为“输诚”。

此后,我被视为“保守势力”,列入另册,长期受压。

但是,我因幼年坐?

^日军的监狱,屡遭国民党的迫害,受过长期流浪的磨难,有股不怕邪、不服输、不妥协的劲头,对极左派的谬论和贬损周恩来的言论,都据理反对。

我对“王八七讲话”思想抵触,更为极左派所不容,在全司大会上遭到猛烈批判。

他们斥责我本性就“保”,声言在运动后期将清除我出党。

我毫无怯惧。

原本对极左已积愤难抑,10月18日听了韩念龙的传达后,兴奋得彻夜未眠,连夜写大字报,约关登明(后任驻菲律宾、马来西亚大使)签名,高调批“左”,在司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

我们成立了“九一小组”,公推程瑞声(后任驻缅甸、印度大使)作为“勤务组”的第一把手。

一亚的批极左运动颇具声势,原造反派纷纷“倒戈”“跳槽”,加入我们的行列。

随着对“坏人”“坏事”的揭露,大字报的矛头逐渐指向几个“极左头面人物”。

军代表入驻政治部

  为避免大乱,有效掌控外交部运动的进程,周恩来向外交部政治部派出了以总参的两名干部为正、副代表的军代表小组。

自此,外交部的“批极左、抓坏人”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具体抓一亚的军代表叫张××。

一天,张××召集几个骨干开会,指出一亚的领导班子不得力,要撤换第一把手周刚。

我们都感到意外。

我和王?

飞?

(后任驻利比里亚、哥伦比亚大使和APEC高官)等人为周刚恳切“求情”,避免对他造成心理伤害和政治打击。

无奈指令难违,我们只好以改选的方式解决。

结果,我被选为“司联委”第一把手。

这使我更深地陷入到运动中。

  1968年初,一亚和二亚合并为亚洲司,我继续当选为“司联委”第一把手。

外交部的运动业已随全国的进程转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

一天,张××用略带机密口气向我透底:

下一阶段要转入清查“五一六”,让我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好骨干力量。

他还强调,“五一六”是一个极端反动的阴谋组织,其罪恶企图,不仅是反对周恩来,而且矛头指向整个无产阶级司令部,最终推翻无产阶级专政。

“五一六”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严格的入伙手续,需两人介绍,正式填表,还需举行宣誓仪式。

宣誓时还要摆上窝窝头,以示艰苦斗争的决心。

他们还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一旦阴谋败露遭到打击,就拉起队伍,上山打游击。

我听后觉得有些神秘玄虚。

  张××的话出乎我的意料。

我原先听说,所谓“五一六”是社会上的造反派借中央“五一六通知”的公开发表,妄断中央文革要掀起第二个运动高潮,组织“五一六兵团”,矛头指向周恩来。

外交部内虽不乏散布怀疑、诋毁和攻击周恩来言论的人,但多出于不满周恩来掌握运动“不放手”,尚不属仇视,更不是企图打倒他。

至于这些人与外语学院激进的造反组织“六一六造反兵团”的关系,尚属派性。

张××批评我阶级斗争意识薄弱。

过了几天,他召集几个骨干吹风,明确指出,外交部的“五一六”组织是由“学部”(社会科学院)发展进来的,组织部长是研究所的洪×和“联络站”核心组成员黄××、成××。

军代表言之凿凿,有名有姓,理当信其有。

随后,我们立即按外交部的总体部署,抽出5人组成亚洲司清查“五一六”小组,由我“挂帅”。

接着,我派人到部清查组去抄被交代出来的“五一六”分子名单。

第一次抄回的名单有三四人,都是原一亚的“极左头面人物”,确实散布过怀疑、攻击周恩来的言论。

我便在会上虚点亚洲司有“五一六”分子,希望本人主动交代。

第二次抄回的名单有七八个人,也属思想极左的人,但数量已使我将信将疑。

一连几次竟抄回了20多个人的名单,其中还有司级干部,这令我难以置信。

我把名单压住,不再给清查小组传阅。

清查“五一六”陷入歧途

  正当我思想疑惑、不知所措时,刚恢复抓工作的司长张彤(后任驻巴基斯坦、联邦德国大使)严肃地对我说,他觉得运动有些问题,不说有愧于党员责任。

张彤对我比较了解、信任。

在他被夺权“靠边站”时,我也被剥夺了工作权利。

我俩和驻印尼大使姚仲明(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在一个房间坐冷板凳,彼此思想敞亮,议论无忌,互相信任。

我领导运动后,张彤对我支持、爱护,经常策略性地“点拨”我。

他给我讲了内蒙古清查“内人党”,“屈打成招”造成扩大化,以及青海一化工厂指供诱供逼供挖出“爆炸集团”等错案,并反问我:

陈××(一亚副司长)是几十年的老党员,政治上再糊涂,组织上也不会糊涂,岂能背着党组织参加“五一六”?

这使我醍醐灌顶。

  1969年10月林彪下达“第一个号令”后,全国开始下放疏散。

外交部除先期下放到山西、江西和黑龙江三个干校的大批人员外,留下少数人坚守业务岗位,其余连同家属一锅端,用“特别专列”拉往湖南茶陵。

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到达目的地时都成了泥人。

人们最苦的还不在身上,而在心上。

因为他们中不少人是背负着“问题”下放的。

我是亚洲司下放人员的带队者。

大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个多月尚未安顿完,我便因病去山东治疗半年。

在此期间,外交部开展了大规模清查“五一六”分子运动,湖南干校首当其冲,江西干校和山西“六六”干校紧跟其后。

一些清查骨干派性作祟,不择手段,威逼恐吓,政治打压,攻心夺志,采取了逼供诱供指供信供等一系列做法。

有些原本是呼风唤雨的极左分子,由于自己承认是“五一六”分子、“揭发”有功受到信用,?

c清查骨干沆瀣一气,乱咬乱供,竭力想把水搅浑。

被供出者被迫无奈,胆怯恐惧地哭天抹泪,捶胸顿足地承认参加了“五一六”组织。

一时间人人自危,相见避之。

李耀文调入外交部

  外交部的“五一六”问题,早引起周恩来的注意。

他始终持严肃、慎重、关切的态度。

当社会上出现“五一六”组织和反周恩来思潮时,他表明了态度。

据1967年10月20日中央文革小组一内部小报第4975号说:

“10月18日下午,总理在同外交部……接待组同志谈话中指出:

‘外交部革命造反联络站’中有人与‘五一六’组织有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活动。

”这实际上是10月18日在接见毛里塔尼亚外宾后,周恩来对陪见的韩念龙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员说的:

“‘联络站’同‘六一六’的关系密切,直接间接参加了‘五一六’的活动,名字我现在不说,我有名单。

”他还说:

“‘外联’(外交部联络站)核心组的检查我看过了,很不深刻,根本过不了关,我看了很生气。

我支持‘联络站’到8月31日。

”这与韩念龙在外交部的传达讲话一致。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揭外交部“五一六”问题的盖子。

周恩来的话并非空穴来风。

据查,早在1967年5月,“联络站”核心组的王××等人参与过反周恩来的短期活动,与赞同“五一六红卫兵团”观点的外语学院极左派组织“六一六”关系密切。

王力、戚本禹等人也极力支持打倒陈毅,在外交部煽动极左思潮,激起对周恩来的不满。

所以,韩念龙传达周恩来的话后,王××等人便被原“联络站”下属组织与“攀险峰”等群众组织,以“五一六”罪名扭送公安部审查。

  周恩来对于外交部的“五一六”问题原本看得没有那么严重。

1969年3月31日,周恩来召见外交部军代表和“大联筹”负责人谈话,同时还有前“联络站”核心组成员王××等人。

周恩来当场教育王××和黄××,要他们老实交代,彻底揭发,不要冤枉一个人,也不要漏过一件事……显然,他是想通过亲自做工作,启发年轻人自我改悔,把问题说清楚。

后来,清查“五一六”出现的乱局使他始料不及。

  这时,周恩来似已感到,要收拾残局,使运动走上正轨,需要解决外交部的领导问题。

于是,他让军委物色推荐人选。

  1970年6月6日,周恩来在军委办事组建议调李耀文到外交部任军代表的报告上批示:

“从现有的国务院各部、军委代表中,还找不到一个可以担任外交部长的,因此,在政治局会议上谈过多次,凡认识李耀文同志的,均说他加入外交部革委会先当副主任,较别人适宜,并有发展前途。

”6月中旬,总政治部通知,调李耀文任外交部军代表、副部长。

6月底,李耀文来到北京住在京西宾馆,周恩来派人前去看望,对他来外交部工作表示欢迎。

调查研究解难题

  李耀文调外交部后,分工主抓运动。

这看似发挥其政治优势和工作特长,实际上是把他列在了外交工作主体之外。

但他毫无自身考虑,带着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对外交部运动情况开始全面了解,先后拜访了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等“老外交”,走访了各部门,与各级各类干部进行了广泛接触和谈话。

有的干部对他说:

外交部非常复杂,搞内交比外交还困难,有些人“外交外行,内斗内行”。

他毫不顾忌,把调查认清的问题一抓到底。

当时外交部运动有两大问题:

一、“五一六”嫌疑分子上千人难辨真伪;二、“三砸一烧”四大案件扑朔迷离。

李耀文清醒地感到,外交部清查涉嫌者太多,打击面过宽,搞得人心惶惶,无法工作。

四大案件查证不够深入。

他在呈送周恩来的专题报告中建议:

外交部清查工作采取抓两头的办法,对四大案件充实力量,加快查处。

对一部分经查无问题的所谓“五一六”嫌疑分子,立即排除,给予信任,恢复工作。

这个意见,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外交部党的核心小组也赞成。

按照部署,工作很快展开。

为了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不顾恶劣天气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深入问题严重的外交部湖南干校,分类召开座谈会,分别找人谈话,进一步摸清了外交部清查“五一六”运动扩大化的具体情况和主要症结。

他改变了原先追查组织的做法,使清查工作更接近实事求是,排除了主观臆断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李耀文严密组织,冲破阻力,缜密调查,使“三砸一烧”等案的查处工作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案件按照周恩来的要求,及时告破。

案情均没有发现“五一六”组织的插手,都属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酿成。

  对重点人物,李耀文也直接作了深入查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