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8999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docx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视频3分钟,截取主持人读颁奖词部分视频。

2.过渡语:

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

“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整体感知

(一)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

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问:

四个小标题

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

袁隆平的品质

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

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第三问: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三、内容梳理

1.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

(不必求全)

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要素归纳法:

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核心要素即可)

典型事例1:

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明确:

表现袁隆平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典型事例2:

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明确:

显示了袁隆平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不迷信权威。

典型事例3:

1964年7月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明确:

展示了袁隆平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典型事例4:

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典型事例5:

1993年以过人的胆识力排众议,主张对玉米稻大面积推广要持慎重态度。

明确:

表现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典型事例6: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

(两个心愿)

明确:

表现了袁隆平是一位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神的科学家。

2.贯穿这篇通讯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1)时间线索。

(2)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四、精读品味

1.课文有多处细节描写,请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细节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标注课文页码、自然段)

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对科学热爱与专注。

2.人物通讯要注意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新闻性要突显重点,文学性要有丰富的细节。

本篇人物通讯,精彩之处有哪几点?

围绕主旨选取典型事件;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

3.准确的数据增强文章真实性。

五、写法总结

请结合以上学习过程,试归纳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1.抓关键句,理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赏鉴特色。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目标预设】

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2.以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3.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

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

0.5*365=182.5斤

600/182.5=3人

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0.5*365=182.5斤

182.5*13亿=2372.5亿斤

2372.5/2.3=1000斤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

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二、走近人物

1.袁隆平(1930-),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3.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三、走入文本

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俗话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问: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提示:

(1)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细节描写。

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提示:

(2)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问: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提示:

(1)导语——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

“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而导语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导语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赋予文采)

提示:

(2)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总结:

在当今高速、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其高效的发射速度、广阔的传播面积、新颖的视觉艺术、多级的听觉传导将新闻市场把持,作为处于略势的纸质媒体,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那就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如通讯,生动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尽量的时效性等特点,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四、活学活用(写作练习)

问:

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提示: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问:

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提示:

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除了与父母接触最多外,就属老师了。

作为二中人,尤其是新校区的第一批高中生,我想有这样一位老师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还记得上学期的散学礼吧……

当掌声响起时,泪水涌出了我们的双眼,那令人感动的场面,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以区老师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

时间关系仅写出标题和导语,主体部分作为课后作业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