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36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docx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分析

王红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处于以对外出口为主,除少数个案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尚处于试探性的摸索阶段,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尽管如此,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

因此,对那些处在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为其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1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860(2009)05—0053—06

虽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仍在继续,但“经济新全球化”过程也已经悄然而至。

这种情况表明,越来越频繁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及其更大范围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这个大潮流中,中国选择了“走出去”战略。

经济学界有专家曾将企业经营空间由国内向国外,由一国向多国的扩展过程解释为企业国际化。

“走出去”是我国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现象的一种中国式通俗说法,意在将其与“引进来”相对应。

“走出去”战略也称为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

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可以看作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战略的重大转变,即从单一的“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事实上,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数赴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投资规模并不大,相比那些大规模的国有投资更容易在东道国的市场缝隙中生存。

更重要的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毫无疑问,在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布局中,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更进一步说,没有以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军的参与,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是难以成功的。

因此,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不仅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企业国际化与竞争力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文献大多出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这主要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阶段,因此,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

相反,以发展中国家为案例的研究则显得有些单薄。

此外,除了我国的学者,以发展中国家民营经济为对象的企业国际化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原因很简单,以往的文献大多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完成的,在那里私营经济本来就是主体。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决定因素,进而说明企业为什么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国际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收益(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探索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从而回答这一过程是如何发展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等等。

R.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说明一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的原因时,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或早期阶段应利用技术垄断优势在国内生产、销售并对外出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遭遇接踵而至的国内模仿或技术跟进,这时就应通过FDI逐步将生产转移到国外从事跨国生产,从而以空间换取时间并转而在国内投入新产品。

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解释了产业资本国际间转移的原因。

他认为,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货币升值,使传统产业丧失了继续留在当地发展的优势。

因此,这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具有比较生产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从而产生了“投资推力”。

而另一些可以提供大量廉价资源、劳动力、庞大市场同时有着许多政策优惠的国家,对这些投资形成了拉力。

从而促成了寻求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的转移。

上述理论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从微观上提醒企业如何在不同阶段安排其产品的本地生产或异地生产;在宏观上,也提醒政府留住什么,放行什么。

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大国,用上述理论解释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时会显得牵强,特别是难以完全解释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史晋川等人的研究试图揭示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

他们指出,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民营经济作为典型的体制外经济,不能直接利用计划体制下的

销售渠道,民营企业要进入国有外贸公司主导的出口销售渠道,其难度不亚于进人国际市场,这就使得一些民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是,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国际化是如何发展的。

特别是对像我国这样一个地理上足够大的国家来说,特定地区企业的空间拓展往往是先向国内其他地区扩展,然后再向其他国家扩展。

赵伟对长三角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企业采取的就是先区际后国际的路径。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区际化的难度会明显小于国际化,通过区际化积蓄实力,然后向国际化扩展,进而成长为跨国公司,不失为一条稳妥的路径。

国内也有的学者从规避贸易摩擦的角度解释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直接原因。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不同,以及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利益,贸易摩擦不仅未能在全球贸易体系的框架下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

尽管一些传统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具有生产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自身还保留了一些这样的产业,出于对这些产业的保护,他们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贸易制度框架,制造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

尽管这样的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而不仅仅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但往往受伤害最重和最深的则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和争端,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都选择了到产品销售目标国投资建立生产企业的做法。

“走出去”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向目标国销售产品,绕开了目标国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发展了生产,扩大了市场,同时又规避了贸易争端和摩擦。

所以,这样的“走出去”便成为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基础的一种战略选择和经常采用的一种生产策略。

二、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及制约因素分析

1.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企业,由于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其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走出去”的路径和模式也往往各不相同。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初期,以原材料或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方式进行简单国际化,是大多数国家或企业的首选。

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口技术含量较高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方式就顺理成章。

随着发展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众多的企业就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此外,我们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在那些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中,直接设立生产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并不高,多数企业投资海外的模式还是建立销售、信息窗口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主要是因为设立海外生产基地需要较多的财力,从而对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要求较高,也可能是因为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比如那里没有如同中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

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从国外获取中国比较稀缺的研发资源,可能更符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

设立海外销售机构从事国际营销,与其产品出口策略相配合,这是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普遍选择。

另外,设立海外信息窗口,既能获取相关企业需要的各种有用信息,又不需要过多的投资,也是民营企业乐于采用的一种海外投资模式,虽然这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投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中,能够进行海外投资的,无论是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海外营销机构还是研发机构,一般都需要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财务实力,以便能承受投资初期发生较为高昂的开办成本和失败可能招致的损失。

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有海外投资的企业资产规模和销售总额都远远高于无海外投资的企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比较有海外投资的企业和没有海外投资企业的人均资产规模时发现,前者的规模要小于后者。

这也许可以说明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并不是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依然带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2.现阶段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因素分析

调查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

特别是那些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民营企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实际上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途径,还只是借道外贸出口,即便是那些着手实施海外投资的企业,大多数涉足的也还是贸易型、资源型领域,且投资规模仍普遍偏小。

总之,在国际

化的道路上,我国民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金瓶颈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已成为常态。

各国政府为本国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金融支持机构。

大致说主要有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三大类。

这三大类金融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保险、担保和金融咨询服务,帮助跨国投资企业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金融市场,为其实现更快发展服务。

然而,在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国内金融系统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新进入海外市场的企业,迫切需要在当地融资贷款,从而需要国内金融机构的担保或其他信用支持。

但是,由于民营企业规模普遍相对较小,国内金融机构往往又觉得企业做海外投资风险较大,加上客观上存在难以掌握企业海外资产问题,因此,这些机构通常是不愿意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担保等信用支持的。

这就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及其发展。

(2)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配套缺陷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

从国内现已形成的六大产业集群看,其中有四大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快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

产业集群的形成至少在两个方面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是产业配套完善,解决了上下游生产衔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于2005年对我国产业集群的调查和研究成果表明,产业集群对中小民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二是产业集群将生产内容相近的企业或有上下生产关联的企业吸引和集中到一起,易于形成较大的生产要素集聚市场,有利于使生产要素的定价主导权向生产要素购买者倾斜,从而会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生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于2007年对浙江生产低压电器的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从浙江迁移到江苏的苏州地区,其生产成本将至少比在浙江提高10%。

造成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江苏还没有形成像浙江那样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尤其是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转移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常常倾向于采用集群迁移模式。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企业到大陆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就曾比较普遍地采用了这一模式。

从台湾企业成功投资于大陆的经验来看,采用产业集群模式到海外投资,更适合中小民营企业。

(3)政府服务的“缺位”与审批制度的缺陷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等十省市705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得到的政府服务“缺位”或“不到位”现象十分突出。

被调查企业中,有2.9%的样本企业对中国政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给出了很不满意的评价;有72.2%的企业认为中国政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的服务一般化;只有24.9%的企业对中国政府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归纳起来,样本企业对政府服务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民营企业要想“走出去”并能够在海外站住脚和获得平稳发展,及时得到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尤为重要。

对于单个民营企业来说,要想获得准确全面的国际市场信息,往往面临成本高昂的困扰。

而对于政府来说,它具有企业不可比拟的收集世界市场信息和投资信息等优势。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驻外使馆等相关部门,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信息收集渠道,收集到各种有助于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信息。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远不能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第二,审批制度尚待改进。

从我们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情况看,目前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意见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审批制度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愿望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和制度落差。

例如,政府规定允许企业法人单位到海外投资,但限制自然人到海外投资,这就在审批制度上抑制了更多自然人到海外投资创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企业跨国投资仍坚持采用政府行政审批制和多部门管理的体制,也不利于企业“走出去”。

现行外经贸部门主管境外投资的审批、发展改革委负责投资项目和用汇额度的审批、外汇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汇出审批等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不仅提高了对外投资企业的成本,而且交叉管理和政策不配套严重制约了企业顺利“走出去”。

三、加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路径

进入2008年以来,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前条件下,除应加强自主创新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外,“走出去”显然是民营企业摆脱困境、提高效益并由此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要成功实现“走出去”,既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要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1.民营企业成功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首先,对于那些准备“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来说,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思想上首先“走出去”。

民营企业“走出去”要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品牌,要走出一条既适合于本企业特点,又符合投资对象国实际的、能够因地制宜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具体到单个企业,在做出“走出去”的决策之前,必须首先对自身能力做一番客观评价,切忌盲目“出走”,更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国际化既是民营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手段,也是企业竞争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选择和产物。

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在对国际惯例、东道国投资政策和环境、东道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再从企业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做出“走出去”的有关抉择。

任何盲目、冒进的“走出去”决策,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损失。

其次,对于那些实力和经验不足的民营企业,则要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走出去”模式。

要把企业国际化发展、实现更快成长作为本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例如,可以采取大企业依托模式,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承包大企业部分外包业务,实现“走出去”;也可以采取小企业合成模式,借助集体的力量提升“走出去”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建立境外工业园区的模式,实行集群式“走出去”战略,等等。

在地域选择上,我国民营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那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均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走出去”的对象国。

再次,对于那些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则有必要借鉴西方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战略中的创新体制和成功发展经验。

一定要注重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了解东道国文化根基,尤其是人权、尊严等基本价值观、消费观、职业观以及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大军的真实生活背景,增进对企业内部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理解,超越不同种族的理念和信仰、感情和行为习惯,形成包容文化差异的新文化体系。

“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虽然在东道国实现本土化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这种代价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投资。

最后,对于那些已经着手国际化发展的企业,要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更大成功,还必须练好内功。

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形成更加有效的约束、监督和激励机制;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加强国际化经营团队和擅长海外经营人才的培养;努力使企业行为符合国际惯例,实现企业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政府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根据我国的实践,在目前阶段,为推动民营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要积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提升。

自2007年以来,随着石油和资源性产品的连续涨价,特别是国内土地价格和用工成本的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倾向,形成了一定的“走出去”推力。

继美国次贷危机后,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

尽管此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也面临众多困难,但机遇大于挑战。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要求继续上升,民营企业“走出去”很可能因此而迎来新一轮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通过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包括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和在海外建立投资咨询服务与商务联络机构等,更好地履行政府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要探索和改善政府管理,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实行的审批制度和管理要进行改革,尽可能消除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的体制弊端。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信贷支持。

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较好地把握了商机,实现了市场的迅速拓展,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因此在拓展过程中大都面临资金不足的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出面给予融资支持,特别是通过鼓励和支持各类有助于民营企业信用融资与担保机构的发展,以推进民营企业“走出去”。

从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从财税角度给这类担保机构以有力支持,包括由政府为这类担保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担保金补贴,当是必要和可行的。

在推行这类支持政策的过程中,着力发展一批国家级再担保机构,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和组织,也是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好办法。

进一步鼓励面向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创新,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中资银行同质化竞争倾向严重,金融服务产品高度相似,客户群体相对集中,充分表明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妨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这也是很多有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优先考虑与外资银行打交道甚至与其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资银行必须改变现行盈利模式,强化金融创新,更多地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海外投资企业设计的金融产品,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以满足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的要求。

此外,要完善出口信贷管理体制和制度,探索建立出口盈利与信贷规模同步增长的体制机制,为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财政、税收支持。

政府以财政资金对“走出去”的企业提供直接资助或补贴,是财政支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形式。

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生的有关研发费用以及投资损失等列入财政支出范围,或者从政府财政中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海外投资发展资金等,以资助本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均属于财政支持“走出去”的范畴。

设立海外投资基金是各国政府推动本国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的通行做法。

而出口货物退(免)税,则是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的一种有助于鼓励本国企业增加出口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通行做法,其主要形式是退还或免征间接税(目前在我国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

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严重资金短缺困局的条件下,积极妥善地运用出口退税政策,对于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加快出口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贯彻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的过程中,应该而必须做到应退尽退。

对于无故不作为的(如应退而没有做到应退尽退的),应当给予必要处罚。

另外,有必要对现行无差异税收政策进行调整。

要使税收政策充分体现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地区和投资方式上的基本倾向和主要取向,启用对特定项目和特定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以引导产业发展与升级。

参考文献:

[1]理查德.罗宾逊.企业国际化导论[M].北京: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8.

[2]吴国蔚.场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Fletcher.R.Aholisticapproachto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1,10,

(1).

[4]Vern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6,V01.80.

[5]Kojima,K.DirectForeignInvestment:

AJapaneseModelofMultinationalBusinessOperations[M].London,CroonHelm,1978.

[6]史晋川,汪炜.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

台州现象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赵伟.区域开放:

中国独特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向[J].浙江学刊,2001,

(2).

[8]裴长洪,彭玉榴.实现“走出去”是提升开放经济水平的转折点[z].中国经济研究报告(4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

[9]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02[z].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InternationalizationandCompetitivenessofIndividually-RunEnterprises

WANGHong-ling

(EconomicInstitute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

Atpresent,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Chineseindividually·runenterprisesisstillledbyexportandforeigninvestmentofmostindividually-runenterprisesisatentativeattemptandtherefore,there'salongwaytogo.However,insomecompetitivefieldsandlabor-intensifiedindustries,theenterpriseshavehadstrongercompetitiveness.Therefore,forthoseenterpriseswithcompetitiveindustries,the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yprovidesthemwithawiderdevelopmentspacetodointernationaltradeandopeninternationalmarket.

KeyWords:

Individually—RunEnterprises;Internationalization;Competitive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