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328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要点.docx

马克思复习要点

1.(简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名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

1)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可讲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4.(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1)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儿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3)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6.(辨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客体

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的本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矛盾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论述题=书上的原理+结合实际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原理: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具体分析:

1.)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际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结合实际:

……

1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一)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二)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13.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食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客观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1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2)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三)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②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呢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9.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20.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1.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

2)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3)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2.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

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海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式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

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不适合阻碍

2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2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6.(辨析)剥削阶级能否成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

27.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9.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有制VS生产社会化

经济危机:

1)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2)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指腹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31.(论述题)

社会在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基本阶段、必经阶段)、萧条、复苏和高涨。

3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八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3.金融寡头:

1)在经济领域中的通知只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2)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4.经济全球化

1)定义:

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表现:

多样性。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35.(论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法人资本所有制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泰罗制、福特制→1)职工参与决策

2)终身雇佣

3)职工持股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性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市场调节→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3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37.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人民当家作主。

39.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选择题:

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③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

辩证法,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9.什么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0.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1.选择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我认为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什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3.辨析题。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的)

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5.选择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6.选择题: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对立统一~~~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动力

18.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发展的状态和形态否定之否定

1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2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1.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2.论述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结合)

①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用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

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6.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化的统一。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28.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2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0、选择题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1、简答题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32、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33、选择题认识发展的完整周期:

实践————认识————实践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统一又对立

35、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理论部分: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性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36、判断:

相对真理也是真理。

是对的

37、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9、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0、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2、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43、选择题: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衡量社会生产力的尺度是生产工具,不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44、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

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47、国家的利益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8、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