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竞赛题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243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学竞赛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力学竞赛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力学竞赛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力学竞赛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力学竞赛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学竞赛题目.docx

《力学竞赛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竞赛题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学竞赛题目.docx

力学竞赛题目

一力学竞赛简介

在各门科学中,力学和数学是最为基础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两门学科,也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门学科。

简练的说数理化天地生可统一归纳为物理科学,形象的说,物理科学是一根梁,力学和数学就是两根支柱。

1988年第一届全国青年力学竞赛,每四年举行一次,后来受到周培源基金会的支持,改名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1996年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

力学竞赛宗旨:

推动作为基础课的力学教学,增加学生对力学学科的兴趣,活跃教学与学习氛围,发现人才,吸引全社会对力学学科的关注与投入。

竞赛题目特点,总体新颖有趣,难度适中,简明又富于启发性,特别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赛题是亮点。

竞赛题目围绕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进行。

材料力学以理论力学知识为基础,两门课程密切相关。

理论力学主要研究刚体,材料力学研究变形体,两门课程在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方面都有所不同。

应仔细研究和了解两门课程在理论模型和方法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力学建模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材料力学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力学建模要求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机制有深刻理解,要求有把握全局的定性分析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工程问题的力学模型可能具有多样性,对关键因素的提炼有不同见解,造成结果有所差别,只是精度之差,而非正确与错误之别。

二近几届力学竞赛题目分析

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出题学校是清华大学,个人卷满分120分,时间三小时,试题总共四题,每道题设置三个问题,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科目的内容和分数基本上各占一半。

不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混合问题。

本次试题的风格是趣味性,灵活性和发散性,特点是,把学生所熟悉的力学问题改写成未经加工提炼的状态,这样学生看到的是“问题”或“现象”,而不再是熟悉的“习题”了。

所以特别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解题技巧是否灵活,观察能力是否敏锐,建模能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否抓住问题的核心,直接洞察问题实质的能力。

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以故事或情节的形式出现,把一些有用的信息故意隐藏在叙述中,绝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是哪方面的力学问题,有劲使不出。

满腹经纶,无从下手?

第三题是材料力学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梁在分布力和集中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位移的叠加性,第四题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混合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梁的弯曲变形和位移的叠加性。

 

第三题

第四题

2009年出题学校西北工业大学,总共四道试题,其中两道材料力学赛题全源于体育器械,即趣味单杠和跳板跳水。

第三题是超静定的力学问题,涉及知识点有,对称结构与载荷,梁的内力,梁的位移和应力等。

第三题

第四题

2011年出题学校清华大学,总共五道试题,两道理论力学,两道材料力学,一道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综合题,第三题“顶部增强的悬臂梁”考察应用梁弯曲理论分析复合梁的能力。

涉及知识点有,梁截面的几何性质,弯曲变形内力和应力分布,以及组合截面的概念。

三弯曲变形专题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

梁的内力梁的变形

经典梁的变形理论叠加原理

超静定问题组合梁

工程等强度设计原则力学建模

具体通过五道题大致了解这些知识点,

1图1-1所示一副双杠,它的每一根横梁系由两根立柱支撑,设梁柱之间的跨长为L,每一横梁具有两个外伸段,设每一外伸段长度均为a。

假定运动员在双杠上作动作时,在每一根横梁上只有一个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线垂直于横梁,而且力的大小与作用点的位置无关。

试决定在双杠设计中,L与a的最佳比值,该比值使横梁最轻,横梁与立柱的链接为铰接。

本题是一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

梁的内力和工程等强度设计原则。

梁的内力即做弯矩图这是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工程等强度设计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合理强度设计的原则,即尽可能让结构构件在工作时各危险点的应力同时达到许用值。

根据体育器材设计标准(体育大词典,1998年,场地与器材的标准),横杠a=60cm,L=230cm。

如果按等强度设计,应当a=57.5cm,为什么会设计得稍长一点呢?

可以从数据取整的角度理解。

但是应当看到,由于运动员手掌的合力作用点,不会完全到端截面的,而是应当稍稍向内移动一点。

可见,体育器材的力学性能设计是非常精细的。

 

2

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梁的变形位移计算。

3

本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

叠合梁,曲率,梁的位移和应力,弯矩分配的概念,

 

4

本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

叠合梁,梁的正应力,螺栓的剪切问题,

 

5

 

本题考察应用梁弯曲理论分析复合梁的能力。

涉及知识点有,梁截面的几何性质,弯曲变形内力和应力分布,以及叠合梁,组合截面,折算面积,截面的几何性质,截面形心,中性轴,惯性矩等概念,

难点和较新的知识点:

折算成同样弹性模量的材料的T形截面,

 

6

本题是考察建模能力的好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

梁变形,超静定问题,力学建模,

 

深入理解,F从零开始慢慢增加,

当拉力F较小时,刚性桌面边缘与钢筋接触,对钢筋的约束可抽象为活动铰链,特别的当F=0.5qa时,钢筋与桌面全接触;当F略大于0.5qa时,钢筋外伸段对桌内段的作用

考察分界点C,由分析,钢筋在这个截面的位移转角和弯矩均为零,既可以抽象为固定端,又可抽象为固定铰支端,两个力学模型得出完全相同的结果,但计算工作量有差别。

对于2小题,C端约束只能抽象为固定端,如抽象为铰支端,则力学模型将成为可动机构,而不是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