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203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海市奉贤区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奉贤区调研测试

高中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分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两大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该时间可表述为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2世纪末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可换算为公元前3世纪末期,故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早期指的是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70年,故A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指的是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70年,故B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末期指的是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00年,故C项错误。

2.下图是根据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复原的模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研究宋代对外贸易的直接证据

B.是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料

C.能反映宋朝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

D.能反映宋代的对外贸易途径泉州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宋代海船复原的模型是研究宋代对外贸易的直接证据,是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料,能反映宋朝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宋代的泉州是对外贸易的起点,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

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3.“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的这一主张可概括为

A.“天理一体”

B.“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

D.“大一统”

【答案】B

【解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天理一体”属于宋明理学的思想,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纲常制度,故C项错误;“大一统”是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4.日本中央政府的机构中至今仍保留着“……省”的名称。

“省”的提法与中国古代哪一时期创设的中央官制有直接关联?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了,这与日本的官制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故A项错误;宋元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二府三司,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省”指的是地方官制,故D项错误。

5.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

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唐代的三公九卿,②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③是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④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排除即可。

6.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认为著书者的心术当是

A.史学

B.史才

C.史识

D.史德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德,主要指史学家本人的品德,即清人章学诚所谓的“心术”,也即是指史家追求历史真实的正直品德,故D项正确;史学是指学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故A项错误;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故B项错误;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故C项错误。

7.“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

为改变这种现状,梁启超提出

A.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B.以进化史观为准绳

C.鉴于往事有资治道

D.文献与考古相印证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了改变“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的现状,提出了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故A项正确;进化史观、鉴于往事有资治道、文献与考古相印证和材料信息君武馆,故BC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信息“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然后进行排除即可。

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为此,英国

A.扩大国内生产规模

B.纠结法国发动战争

C.决定对华资本输出

D.提出划分势力范围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纠结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正确;扩大国内生产规模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对华资本输出和提出划分势力范围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52年”,然后由此排除即可。

9.下图是创作于1908年,反映清末新政的一幅漫画。

该画最能证

A.清末新政存在明显缺陷

B.清末新政实为一场骗局

C.社会对清末新政寄厚望

D.作者对清末新政的认识

【答案】A

【解析】

图片反映出清末新政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也就是清末新政存在明显缺陷,故A项正确;图片体现不出清末新政是一场骗局,故B项错误;社会对清末新政寄厚望无法从图片中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领会漫画中的信息,然后排除即可。

10.《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号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同胞起来呀!

”“同胞们起来”掀起的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不存在“内除国贼”,故A项错误;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和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正确;一二•九运动的口号是“立即停止内战!

”、“用武力保护华北!

”等,故D项错误。

11.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报童沿街叫卖:

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

这个”特大新闻“是指

A.华北事变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卢沟桥事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36年12月13日”、“张杨发动兵变”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直接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逼迫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西安事变”

12.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工厂制度的诞生

B.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C.社会立法的改进

D.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于1885年研制成功改良蒸汽机,并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逐步取代了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这使得工厂的建立摆脱了环境的限制,所以出现了“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的现象,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一个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当中,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段文字当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权利法案》

C.《论法的精神》

D.《人权宣言》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指的是《共产党宣言》,故A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的法律文件,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论法的精神》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作品,故C项错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的法律文件,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4.一位美国参议员在19世纪60年代说:

“黑人从此在我们中间占有了一个新的地位”。

出现这一变化的契机是

A.南方种植园经济没落

B.北方工业的迅速发展

C.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

D.《解放宣言》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黑人从此在我们中间占有了一个新的地位”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故D项正确;南方种植园经济没落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北方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和黑人地位的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故BC项错误。

15.下图反映的是1918年11月11日,法国元帅福煦与德国代表签订停战协定的场景。

两天前结束的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18年11月11日”可知,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签订停战协定的场景,故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9世纪初期,故A项错误;普法战争发生于1871年,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故D项错误。

点睛:

时空观念是高考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材料中的“1918年11月11日”可定位第一次世界大战。

16.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份使“美国人得意,日本人沮丧,中国受伤害”的条约。

这份条约是

A.《四国条约》

B.《五国海军协定》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下,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美国的利益得到扩大,故C项正确;《四国条约》受到限制的是英国和日本,故A项错误;《五国海军协定》中日本受到限制,故B项错误;《凡尔赛和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美国人得意,日本人沮丧,中国受伤害”,由此排除和判定信息。

17.《丘吉尔传》记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确认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丘吉尔感到十分高兴。

这是因为他认为

A.英国将不战而胜

B.德国将新增强援

C.日本将称霸全球

D.美国将成为盟友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之所以感到十分高兴是因为日本把美国拉入战争中来,美国将成为英国的盟友,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美国不是德国的强援,故B项错误;日本将称霸全球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18.1949年初,苏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里所说的美国的“经济方式”是指

A.马歇尔计划

B.莫洛托夫计划

C.“北约”组织

D.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苏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美国的经济方式进行回击,指的是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故A项正确;莫洛托夫计划是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故B项错误;“北约”组织是美国的军事计划,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故D项错误。

19.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预言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

“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

“它们”指的是

A.美国和苏联

B.德国和日本

C.法国和中国

D.英国和德国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世纪中期”“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可知,这是指的是美国和苏联,故A项正确;德国和日本、法国和中国、英国和德国均不符合“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故BCD错误。

20.与“舒曼计划”“欧共体”“欧元”“欧盟”等词汇直接相关的当是

A.西欧一体化

B.经济全球化

C.贸易自由化

D.经济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舒曼计划”“欧共体”“欧元”“欧盟”等词汇和西欧一体化有关,故A项正确;西欧一体化是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无关,故B项错误;贸易自由化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工业化属于近代化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D项错误。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12分)

21.将下列“时代”与“体制”名称相匹配。

【答案】“时代”与“体制”名称相匹配。

(每小题,

(1)B;

(2)D;

(3)A;

(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对应的是土地改革,即B;1956年对应的是农业合作化,即D;1958年对应的是人民公社,即A;1978年后对应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C。

22.下列属于研究“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直接证据的是:

_____________;属于间接证据的是:

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二)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答案】直接证据:

A、E

间接证据:

C、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研究“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直接证据的是A、E;属于间接证据的是C、D。

23.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观察下列地图示意,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______。

(填写编号)紧随其后的是______、_______。

(填写编号)

(2)概述编号①代表的国家在整个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

(3)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简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答案】

(1)__③__;__①__、__⑤__。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紧随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引进英国技术并有所创新。

工业革命的深入引发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激化,导致内战爆发;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决了土地问题,迎来了工业化新高潮。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突飞猛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化国家。

(3)18—19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此后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和东亚逐次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俄等欧洲主要国家,北美、东亚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

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和掠夺中,被迫纳入现代世界体系。

【解析】

(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即③。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法国,即①⑤。

(2)问,“现代化进程”,依据所学知识得出: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紧随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引进英国技术并有所创新。

工业革命的深入引发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激化,导致内战爆发;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决了土地问题,迎来了工业化新高潮。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突飞猛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化国家。

第(3)问,“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得出:

18—19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此后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和东亚逐次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俄等欧洲主要国家,北美、东亚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

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和掠夺中,被迫纳入现代世界体系。

(三)时代与思想

24.

(1)根据下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节选)

A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B

“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

C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D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E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2)分别概括下列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写出该核心思想引领下出现的社会政治运动。

材料

核心思想

社会政治运动

“以中国之纲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A

E

“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

B

F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

G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D

H

 

(3)上述表格内容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大主题。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答案】

(1)A:

《马关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南京条约》;E:

《辛丑条约》。

(2)A: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三民主义;D:

民主和科学;E:

洋务运动;F:

戊戌变法(变法维新运动、百日维新);G:

辛亥革命;H:

新文化运动。

(3)本小题按下列要素给分:

(1)观点:

思想根植于时代,又引领时代,。

(2)论证:

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从屈辱与思想产生、实践等方面作答。

如: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面对“千古变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不能实现国家富强,但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以严复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依据,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取得辛亥革命胜利,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叙述有逻辑、结构完整。

【解析】

(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马关条约》;B是《天津条约》;C是《北京条约》;D是《南京条约》;E是《辛丑条约》。

(2)问,由材料“以中国之纲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得出中体西用思想,运动是洋务运动;由材料“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得出进化论,运动是戊戌变法;由材料信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得出三民主义,运动是辛亥革命;由材料信息“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民主和科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第(3)问,“认识”,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从屈辱与思想产生、实践等方面作答。

如:

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面对“千古变局”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不能实现国家富强,但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以严复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理论依据,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取得辛亥革命胜利,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