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专题02秦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专题02秦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专题02秦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专题02秦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02秦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朝统一的背景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5)主观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目的
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局面。
3.措施
(1)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3)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
(5)为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4.影响
(1)对当时,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贵族分封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对后世,奠定了大一统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1)西汉
①背景:
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②措施: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王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作用:
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2)唐朝
①措施: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①措施:
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方面着手,分散地方权力,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措
施
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②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官僚机构的臃肿和军队的扩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①措施:
元朝统治者在地方建立行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
①措施: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即内外朝制度。
②作用: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①措施: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作用:
使相权一分为三,既相互牵制,又相互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4)宋初
①措施:
设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
相权被分割,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5)元朝
①措施: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果: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考向一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
①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朝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典例引领】(2018年安徽芜湖高三检测)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
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
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一的民兵
B.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C.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D.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
【参考答案】C
考向二全面理解秦朝皇帝制度及中央官制
1.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2)历史影响
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皇帝专制难以避免决策失误,易导致暴政。
2.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①转变
a.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b.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②历史作用
a.政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b.经济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
【典例引领】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B
考向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1)实行基础
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2)建立基础
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
(3)官爵制度
分封制,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无封地,不世袭,唯有俸禄,只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及其官长。
(4)历史作用:
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①分封制下诸侯的王位是世袭的,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是由皇帝或朝廷任免的,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②分封的诸侯国拥有相对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典例引领】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
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
后来南方政区的
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
这种变化表明
A.统治疆域的扩大
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政区细化的趋势
【参考答案】C
考向四秦至元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
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增强。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的军政等大权,丞相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必须听命于皇帝;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剥夺丞相的决策权。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汉朝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外朝制度。
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了宰相的职权。
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中央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被削弱,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典例引领】《宋史·职官志
(一)》记载: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
堂。
押敕齐衔,行则并马。
该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B.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央官制
C.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做法
【参考答案】D
1.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
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
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
A.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
B.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口中。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4.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不一。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
A.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
B.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
C.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
D.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
5.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6.秦朝修建都城咸阳,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
A.神化皇权
B.皇权至上
C.皇帝独尊
D.具有“天人感应”思想
7.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其分布见图),由图可知,此时
A.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
C.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
D.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8.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实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
节度使设置的变化
A.反映了募兵制的瓦解
B.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C.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
D.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
9.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
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
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2016年上海卷)《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
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封邑、禄田是古代帝王分封给贵族的土地,是分封制的体现,实物俸禄制的出现说明分封土地充当俸禄的分封制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僚品级制,故A项错误;俸禄制度与士阶层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王室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影响力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政体形成于秦朝,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时代出现了诸侯从属于天子的早期分封制的政治现象,表明了早期国家制度萌芽的出现,可见《史记》中的这种记载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了某些借鉴,故选C。
《史记》所记载的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现象,不属于原始资料即第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B、D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显错误,故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材料反映了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在每郡均设立了一名监郡御史,代表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府监察一郡的地方官吏,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
A项不能反映实质性问题,D项突出皇帝在国家各项事务的核心地位,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无独立性,故B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
“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反映了皇帝地位的尊贵,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A、D;皇权至上表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玄宗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有利于保障边疆安全,故C项正确;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在图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疆域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节度使的权力,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募兵制的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可知B项正确;节度使权力扩大,后来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最终唐朝被藩镇所灭,排除C项;“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答案】B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后半期的藩镇状况。
表格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四种藩镇类型的赋税供纳状况,不涉及其与朝廷财政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故A项错误。
不能仅根据中原型藩镇的兵额与功能中“驻重兵防骄藩”就推断出这一时期的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属于片面推断,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反而愈演愈烈。
藩镇容易造成割据政权,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表格中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分别属于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边疆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
后三者中,东南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诸镇,遏制了河北割据藩镇。
他们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地维持了一百多年,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
材料反映的是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其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晋升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了凤阁、鸾台,且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的是凤阁、鸾台及其宰相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加强,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
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
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
也就是分封制。
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
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