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613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docx

人大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第1314章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LS——LM模型

 

1.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

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

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联系与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IS—LM模型被称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还在于IS—LM模型在阐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方面有很多优点:

一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示经济短期波动究竟来自何方,是来自投资支出变动、消费支出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方面因素的变动,还是来自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动。

如果属于前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IS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如果属于后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LM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

二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使用的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如果是财政政策,必然表现在IS曲线的移动上,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紧缩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如果是货币政策,必然表现在LM曲线的移动上,增加货币的扩张政策引起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减少货币的紧缩政策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三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构成总需求诸因素对总需求变动影响的强弱程度。

例如,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很敏感,IS曲线就会较平坦,即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较小;反之,若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IS曲线就会较陡峭,即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较大。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LM曲线就会较平坦;反之,若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LM曲线就会较陡峭。

利率变动是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利率变动如何影响总需求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形状上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四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效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都有关。

其原因在第十七章阐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时会有说明。

五是IS—LM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两大学派为什么会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同的态度。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利率较低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购买债券,经济会陷入所谓“流动偏好陷阱”状态,这时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不会使利率上升而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财政政策会极有效。

相反,这时政府若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可能使利率下降,因为人们不肯用多余货币去购买债券,从而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并增加国民收入,因此货币政策无效,从而该派注重财政政策。

与之相对,货币学派则认为,人们通常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如果央行扩张货币,人们会将增加的货币都用来购买债券,于是债券价格会上升即利率会下降,进而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极其有效。

相反,如实行增加支出的财政政策,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很大的“挤出效应”,这使财政政策效果很小。

因此,该学派在两大政策选择中注重的是货币政策。

六是IS—LM模型可清楚地表现出总需求曲线的来历。

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在IS—LM模型中,当其他状况不变时,价格上升在货币名义供给不变时等于实际货币供给量(M/P)下降,因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这样就可直观地勾画出国民收入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反方向变动的总需求曲线。

正因为IS—LM模型有着表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上述诸多用处,因此传统上一直把IS—LM模型当作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标准解释和核心理论。

2.如果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没有同时达到均衡而市场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均衡或者说一般均衡,为什么还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3.

(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找出利率为4%、5%、6%、7%时的投资量;

(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

(3)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答:

(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则:

当r=4时,i=100-5×4=80(亿美元);

当r=5时,i=100-5×5=75(亿美元);

当r=6时,i=100-5×6=70(亿美元);

当r=7时,i=100-5×7=65(亿美元)。

(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根据均衡条件i=s,即100-5r=-40+0.25y,解得y=560-20r,根据

(1)的已知条件计算y,

当r=4时,y=480(亿美元);

当r=5时,y=460(亿美元);

当r=6时,y=440(亿美元);

当r=7时,y=420(亿美元)。

(3)IS曲线:

i=s,100-5r=-40+0.25y,y=560-20r

IS曲线如图14—1所示。

图14—1

4.假定:

(a)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

(b)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

(c)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

(1)求(a)、(b)、(c)的IS曲线;

(2)比较(a)和(b),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b)和(c),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答:

(1)根据y=c+s,得到s=y-c=y-(50+0.8y)=-50+0.2y,再根据均衡条件i=s,可得100-5r=-50+0.2y,解得:

(a)的IS曲线为y=750-25r,即r=30-

y;

(b)的IS曲线为y=750-50r,即r=15-

y,

(c)的IS曲线为y=600-40r,即r=15-

y。

(2)比较(a)和(b),我们可以发现(b)的投资函数中的投资对利率更敏感,表现在IS曲线上,就是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弹性更大。

(3)比较(b)和(c),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从0.8变为0.75)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大了,即(c)的IS曲线更陡峭一些。

5.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

(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相比,有何不同?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

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答:

(1)由于货币需求为L=0.2y-5r(单位亿美元),所以:

当r=10,y为800、900和1000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10、130和150;

当r=8,y为800、900和1000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20、140和160;

当r=6,y为800、900和1000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30、150和170。

如图14—2所示。

图14—2

(2)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即L=MS,由L=0.2y-5r,MS=m=M/P=150/1=150,联立这两个方程得0.2y-5r=150,即:

y=750+25r

可见,货币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为:

y=1000,r=10

y=950,r=8

y=900,r=6

……

(3)LM曲线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即预防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也就是说,LM曲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根据

(2)的y=750+25r,就可以得到LM曲线,如图14—3所示。

图14—3

(4)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则LM′曲线为0.2y-5r=200,即y=1000+25r。

这条LM′曲线与(3)中得到的这条LM曲线相比,平行向右移动了250个单位。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则货币需求L=0.2y-5r=0.2×1100-5×10=220-50=170(亿美元),而货币供给MS=200(亿美元),由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实现新的平衡。

6.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答:

(1)LM曲线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即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情况。

实际货币供给为

,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

,假定P=1,则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ky-hr=M,即r=-

y

其斜率的代数表达式为斜率为

(2)当k=0.2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0.02

当k=0.20,h=2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0.01

(3)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为

,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的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的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k变小,LM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LM曲线更加平坦,原因是k变小,每一元国民收入中用于交易需求的比例减小,表示利率不变时一定收入变化所需货币(交易需求)变化越小,或一定货币交易需求所需收入变化大,货币市场均衡时一定货币供给所要求收入变化越大,因此LM曲线更为平坦;h增加时,LM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原因是h增大,L2(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r)反应敏感,收入不变时,r较小变动会引致L2较大变化,或者说,一定货币需求(投机需求)所要求的利率变化小,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曲线更平坦。

(4)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即:

y=5M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的情况。

7.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答:

(1)先求IS曲线:

y=c+i=α+βy+e-dr,此时IS曲线将为r=

y。

于是由题意c=100+0.8y,i=150-6r,可得IS曲线为

 r=

y

即r=

y 或 y=1250-30r

再求LM曲线,由L=m得:

150=0.2y-4r

即r=-

y 或 y=750+20r

(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是: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

8.为什么要讨论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

答: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动会引起IS曲线移动,货币政策变动会一起LM曲线移动,通过对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的分析可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在IS-LM框架中,如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等的变动都会使IS移动,而实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都会使LM移动,这些移动都会引起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例如,政府减税、增加转移支付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消费支出水平就会上升。

IS移动会向右上方移动,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再如,本国货币贬值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小,从而使净出口增加,IS曲线也会向右上方移动。

同样,在货币名义供求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或者在价格水平不变时增加名义货币供给或减少名义货币需求,都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并且通过与不同斜率的IS和LM曲线相交可清楚表现出财政政策的效果。

同样,政府实行扩张货币的政策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并且通过与不同斜率的IS和LM曲线相交可清楚表现出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IS-LM模型被西方学者作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机制及其效果的简明而直观的工具。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AD—AS模型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5—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5—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图15—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E2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就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就越大。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

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

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解答: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理论来反映。

在劳动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

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社会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它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

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解答:

宏观经济学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

如图15—2和图15—3所示。

 

从图15—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5—3表示。

图15—2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

 

图15—3滞胀状态的说明

在图15—3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

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6.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解答:

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描述的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描述的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而且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其四,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中的价格是个别商品的价格,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是相对价格。

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中的价格是价格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表示,它对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影响货币购买力、利率等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需求,对供给的影响是通过价格水平影响劳动市场均衡状态,进而影响供给。

7.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

属于何种类型?

解答:

(1)由yS=yD得

2000+P=2400-P

于是P=200,yD=yS=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160-P

于是,由yS=yD有

2000+P=2160-P

P=80yS=yD=2080

(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640-P

于是,由yS=yD有

2000+P=2640-P

P=320yS=yD=2320

(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

yS=1800+P

于是,由yS=yD有

1800+P=2400-P

P=300yS=yD=2100

(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8.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答:

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分别是:

(1)家庭消费需求的变化。

(2)企业投资需求的变化。

(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

(4)净出口的变化。

(5)货币供给的变化。

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自主性消费、自主性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变动,其增加会使IS曲线右移,从而也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其减少将使总需求曲线左移;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其增加将使LM曲线右移,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其减少将使总需求曲线左移。

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可得到劳动数量的变化。

(2)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变动。

(3)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