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491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docx

浙江大学985工程标书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

 

“985工程”创新平台

研究方向项目建议书

 

研究方向名称:

农业环境污染与控制

项目名称:

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

建议单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建议日期:

2005年9月25日

一、

项目的立项依据

1、项目的意义

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条件,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而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影响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生态环境健康是农村社会小康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对于农村及整个国家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能否妥善处理农业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关系到农村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必须引起党和政府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多方面原因,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导致数千万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环境质量退化,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人民健康受到危害,农村社会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

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安全难以保障

由于工业发展和农业化学物质大量施用,农业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农产品安全和人民健康。

我国受农药污染土壤高达1.4亿亩,重金属污染土壤超过3亿亩。

我国每年生产的污染超标的农畜产品(包括粮、果、肉、蛋和奶等)达到649.4万吨,占调查总量的近20%。

据农业部2000年底对我国14个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2110个样品检测,蔬菜中农药、重金属和亚硝酸盐分别超标31.1%、23.5%和12.1%。

目前,我国农药单位面积用量比发达国家约高l倍,但农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l0%-20%。

据调查,我国自膳食中摄取的666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5倍,DDT是澳大利亚的16倍。

茶叶及粮食作物中有机氯、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残留较普遍。

另外,我国农业土壤中石油类、PAHs、PCBs等三致物质污染也日益加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工作表明,我国土壤PAHs污染已从µg/kg级上升到mg/kg级,检出率也从不到20%升到80%以上。

因此,为了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农业土壤污染的修复和控制迫在眉睫。

(2)农田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威胁水环境安全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大的水环境问题,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了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并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农业面源COD、N、P的污染负荷已占水体污染负荷中的1/2-2/3。

据报道,钱塘江流域水体污染负荷中工业水污染源占6.38%,生活污染源15.61%,农业面源占78.01%。

我国农田化肥平均施用水平375公斤/公顷,大大超出发达国家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在农业发达的太湖、巢湖等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相当严重,其中太湖地区化肥施用平均水平(折纯量)高达443公斤/公顷,浙江省嘉兴、衢州等地高达530公斤/公顷,其稻麦轮作系统农田养分的净排放负荷:

氮为34.1公斤/公顷,磷为19.4公斤/公顷。

因此,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对解决目前水环境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村生活污水缺乏处理,危及农民健康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活污水量将持续大幅上升,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也进一步突出。

据2000年浙江省非点源污染调查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含人粪尿)占农业面源污水排放总量的89.9%,COD、TN、TP排放贡献率达到30%左右,对水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制约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00年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人粪尿污水综合利用率58.5%,其余经简单处理或未经任何处理排放,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5%。

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深度达标处理已是势在必行。

与城市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分布面广,单个污染源排放量小,污水所含有机物浓度相对偏高,日变化系数大等特点,而且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的差异,水质水量差异显著。

因此,根据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研究开发针对单户家庭或小规模集中生活污水处理应用的投资省、能耗低、维护管理方便、处理效果好的集成工艺和成套化设备,对于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4)有机固体废弃物缺乏处置,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有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食品生产废弃物、工业有机废弃物、木材加工废弃物等。

据统计,浙江省每年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达2800万吨,农作物秸秆190万吨,生活垃圾1800万吨,干污泥产生量20万吨以上。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固体废弃物种类、数量与日俱增,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机固体废弃物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有机固体废弃物又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经处理可作为畜牧饲料、有机肥料以及建筑材料和能源等加以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对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生态化循环利用,不仅可减缓全球性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还能创造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角度,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态化循环利用技术是解决这些污染物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需要。

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危及农产品和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目前我国严峻的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对可能有重大带动作用、能形成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必然依赖于区域环境科学的基础性和技术性研究进展与突破。

在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污染物同时出现、复合污染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开展农业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效应、污染生态毒理和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原理和技术研究,对于农业农村环境和农产品安全保护,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际上已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高度,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先后开展了全球土壤退化评价、制定全球土壤退化图和干旱土地的土壤退化评估等项目计划。

80年代高度重视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环境污染修复和控制的重大研究计划,如2001年美国科学委员会拨款16亿美元启动了有关农业环境生态安全方面重大研究计划。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到2030年全国30%县、市、区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20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目标。

近几年国家科技部已启动了有关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计划。

由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农业环境污染过程、农业污染生态毒理和风险评价、农业土壤污染修复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置等日益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

(1)农业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效应

长期以来,农业环境中重金属、农药、POPs、氮磷等污染物的数量、形态、转化、积累及生态效应等一直是农业与环境领域的研究重点。

重金属是农业土壤环境和农产品中的重要污染物。

近20年来,国内外主要侧重于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根际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作物对重金属反应与抗性机理等研究。

90年代开始重视重金属超积累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积累的一些关键过程及规律仍未查明,重金属污染生态安全诊断与预警的理论与方法尚未建立。

目前,国内外对农药和POPs等有机污染物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环境化学行为、环境毒理、残留污染物的分离测试技术等。

这些研究均没有把土壤-作物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确定有机污染物向环境及作物可食部分的迁移、积累及其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土壤有机污染物残留的形成与释放机理及其生物有效性、有机污染物从土壤向作物迁移并在作物体内传导、分布、积累规律及其对农产品的潜在风险,化学-作物-微生物协同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氮、磷等营养元素对环境与农产品品质的影响一直是农业和环境科学关注的领域。

80年代以来,明确了蔬菜硝酸盐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施用氮肥和硝酸盐的奢侈吸收与过量累积,但对其吸收和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涉足不多。

另外,地表水系污染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与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磷肥的不合理和大量施用密切相关。

农田生态系统中磷向水体环境迁移通量及其转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难点与热点。

总之,在过去农业环境污染研究中,末端检测评价多,系统中生态过程研究少。

另外,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固、液和气相之间的界面,这些界面过程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形态、生物有效性和迁移转化规律。

因此,农业环境污染过程研究应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土壤-水体、土壤-微生物、土壤-植物等界面反应和相互作用。

(2)农业污染生态毒理和风险评价

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评价污染物对中生态系统的危害和环境风险,因此,污染生态毒理对于环境政策、法律、污染控制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性作用。

尽管污染物的生物积累以及食物链迁移转化,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污染物的种群生物学效应等都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污染生态毒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毒性作用机理。

由于农业污染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污染物结构功能和生物毒性作用机制差异很大,因此目前较多研究者通过室内染毒与原位暴露相结合的方法,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水平上研究污染物的生态毒理,进而进行污染风险评价。

环境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是目前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相比,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方法指南。

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而对于农业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目前更是缺少专门的研究。

鉴于农业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有必要对农业环境生态风险评价中的评价终点选择、生物蓄积和放大毒性效应、生态暴露评价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等进行研究。

当前国内外有关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逐步从健康风险评价转向生态风险评价,对于污染物的数量也从单一转向复合污染的毒性研究,在评价的技术处理上,毒性的半定量和定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对于农业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还需要解决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对评价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从实验室到野外尺度、从中高浓度到低浓度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外对处理上,都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

(3)农业土壤污染修复和控制

农业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控制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90年代预算投数千亿巨资进行污染土壤修复。

修复技术原理主要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改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降低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采用工程措施,通过恢复受损生态系统,达到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电动修复和化学浸出法等,但往往成本较高,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基于重金属超积累或耐性植物萃取能力的植物修复技术。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了数百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植物修复技术不仅具有适用范围广、费用低廉(原位处理10-100$/m3,非原位处理30-300$/m3,植物修复0.05$/m3)等优点,而且对环境扰动小,是一种真正的“绿色净化”技术。

螯合诱导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强化植物吸收技术也倍受关注和青睐,美国一家公司成功地应用该技术修复铅污染土壤。

发达国家的植物修复技术已开始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已有近100家企业开始涉足植物修复技术领域。

对于POPs、农药等有机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费用比较昂贵,难以用于大规模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物活性下降和土壤肥力退化等问题。

与化学修复相比,微生物修复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无二次污染,但引入的外来菌一般只能降解特定的有机污染物,且易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只有大量接种才能形成优势菌种,但易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与微生物修复相比,植物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效率较高,除植物自身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积累、代谢外,主要是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近几年,不少学者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土壤中POPs的生物可利用性低是修复的限制因素。

急需构建一个化学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新技术,以解决土壤POPs污染修复中一些重要的科学及关键技术问题。

利用化学强化方法促进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其中最具潜力的是表面活性剂增效生物修复(SEBR)。

但这一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初步探索阶段。

因此,需加强表面活性剂强化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集成技术、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4)农田面源污染控制

以水土流失和田间营养物流失为形式的农田面源污染发生与控制的研究国际上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研究与实地应用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以“最佳管理措施”为核心的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方针与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

(1)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源头控制);

(2)农业水土保持技术及其配套措施(过程控制);(3)等高线条带种植技术;(4)在水源保护区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另外,针对农田磷素流失特征,提出了关键性地段控制技术,即在磷素流失潜能较大的区块实施限磷或禁磷措施。

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开发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的精准农业技术,即将数字化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信息、智能化的施肥装备、以及实时监控信息技术三位一体,以最少的施肥量获得最大的作物产量和最小的农田面源污染。

美国国家保护局从流域层面提出了相对宏观的污染控制策略,即总最大日负荷(TMDLs),对包括农田面源在内的流域污染源及其日负荷进行动态监测与调控,以明确区块并逐步削减的策略实现整个流域污染总量最小化。

我国在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探索适合国情的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主要有:

(1)农田养分投入的减量化技术,即基于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和不同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特征,建立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比例,不同肥料品种的综合应用技术等,减少肥料的投入量,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但缺少面源发生最小化所必须的与地力密切相关的新型肥料及适地施肥措施;

(2)农田地表径流、渗漏养分的生态拦截技术,即生态田埂技术、生态沟渠技术、旱地系统的生态隔离带技术、生态型湿地处理技术以及农区自然塘池缓冲与截留技术,但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氮磷及水土流失截留效果不佳;(3)水稻湿润灌溉节水控污技术,即新型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取代现行水田淹水灌溉模式,节水的同时控制面源的生成,由于没有提出配套的施肥技术及方法,有可能导致田间排水量减少但排水氮磷浓度升高。

(4)饱和铵点穴(NDSA)施肥技术,即以集中点穴式施肥技术取代习惯式的撒施及面施肥料技术,节约肥料资源的同时降低农业面源,但农业操作繁琐,在缺少专用施肥机械的条件下,很难在小规律经营的农田推广。

整体上,以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为目标的肥水管理相关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尚缺先例。

(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需要有大量的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与之匹配,不仅投资很大,而且收集和运行费用也较高,尤其农村居民生活分散度大,污水收集和运行成本更高,因此即使在发达国家仍有相当一部分生活污水采用分散就地处理。

目前我国分散处理生活污水更主要的手段仍是修建标准化粪池,相当于一级处理,有机污染物去除率仅20%左右,且出水呈酸性、有恶臭,达不到环境卫生要求。

因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必由之路是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用得起的、经济高效的、既可分户又可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生活污水中NH3-N超标排放是引起水质恶化、特别是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生活污水处理普遍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氧化沟、SBR、AB、A/O等工艺,对COD去除效率较高,脱氮除磷效果较差,并且投资运行成本较高。

因此,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和低成本的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技术迫在眉睫。

目前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更为缺乏。

传统污水脱氮工艺由于曝气量大、耗能高而不适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因此,通过对高效厌氧无动力处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强化脱氮效果,高效脱氮菌种的筛选和培育,利用生物技术构建高效脱氮微生物菌群,污水处理系统高效微生物生态的构建,微动力生物脱氮技术研发,开发新型高效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脱氮除磷处理技术成为目前国内外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6)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利用

国内外对禽畜粪便、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技术等均开展了不少研究。

由于畜禽养殖场的粪便等废弃物主要采用水冲的清理方式,污水中SS较高。

因此,固液分离是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的关键,但目前大部分处理技术固液分离效率低,迫切需要研究固液分离中的化学生物添加剂新型技术,改善废弃物的脱水性,同时要改进、优化、整和固液分离装备,提高整体固液分离的效率。

有机废弃物堆肥和沼气发酵处理可达到有机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目的,是有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最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堆肥化处理的主要问题是保氮效果不高,氮素损失严重。

天然高效保氮剂、多相复合保氮调理剂,以及高效微生物固氮增效菌剂,是堆肥保氮增效工艺技术的研究方向。

厌氧沼气发酵处理农业废弃物在我国已有较长历史,8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集中在发酵过程动力学研究、菌种抑制竞争关系、固体有机物产酸特性、相分离工艺、固定化细胞技术和厌氧消化体系缓冲能力等的研究,但尚存在原料预处理技术水平低、生物质能转化率低等问题。

对有机废弃物恶臭污染物的终端治理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三种。

对于大流量、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和恶臭气体,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存在投资大、操作复杂、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生物脱臭因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所需设备简单、便于操作、费用低廉和管理维护方便的特点,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是恶臭治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许多有机废弃物是天然的原料,可以生产各种材料产品。

如污水污泥可被烧制成砖作为建材使用,也可用于制造纤维板。

木材加工废弃物可以生产建筑材料板材等。

有机废弃物的堆肥产品可以作为海涂、盐碱地等土壤的调理剂、改良剂。

污泥等有机废弃物还可以生产生物絮凝剂,起到高效絮凝的作用,用于各种行业的絮凝制剂。

有些有机废弃物可以吸附并降解有机污染物,可以作为环境污染修复剂。

这些有机废弃物新型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提高了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开发的各种新产品在各行业得到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二、

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1、项目的研究内容

(1)农业环境污染过程与生态效应

重点研究典型地区农业环境中重金属、农药、POPs、氮磷等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污染源解析和成因分析;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机理;污染物在土壤/水体-植物-微生物等系统及多介质环境界面的迁移转化、长距离输送及演变机制;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生态效应机制;生物体和主要农作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代谢降解和作用机理;污染物的食物链迁移转化与农产品安全关系;阐明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和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的冲击及其影响因素。

(2)农业环境污染生态毒理和风险评价

重点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细胞累积、污染物分子形态和生物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生物体解毒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机理来阐明污染物的生态毒理过程。

研究典型农业污染物在复合作用情况下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探讨主要农产品(包括作物、禽畜和水产品等)对有毒有害物的生物放大作用及由此引起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表达,确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污染控制区的划分依据。

结合半定量或定量毒性表征、毒性当量归一化方法和严格质量保证控制的痕量物质化学分析方法,对农业环境污染进行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针对区域农业环境的特点进行生态暴露评价和不确定性处理研究,优化现有评价模型。

(3)农业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控制

重点发展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联合修复和控制的新技术和新途径。

包括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诱导、生态调控和植物修复集成技术和示范。

农药、POPs等有机污染土壤修复集成技术和示范,主要筛选有机污染物降解菌,建立有机污染物降解基因资源库,构建高效降解工程菌,研发生物与化学表面活性剂强化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集成技术,并建立相应示范工程。

复合污染(包括有机复合、无机复合和有机-无机复合)土壤防治成套技术,主要研究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化学强化联合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实用技术。

土壤污染的缓解和控制技术,包括经济、安全、高效固定土壤污染物的技术或手段,降低其植物可利用性。

(4)农田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利用配方施肥的原理,采用特定的包膜工艺,研发环保型的新型肥料,从肥料投入源头实现农田面源流失最小化;以适地养分管理为突破口,同时革新田间水浆管理,开发可适用于水田与旱作条件下的生态施肥技术及其配套管理措施,在农田范围内实现氮磷面源污染发生最小化;遵循氮磷及水土流失的发生机理与规律,研发可适用于不同土地特征的营养物就地截留技术,在氮磷迁移过程中实现农田面源污染截留最大化。

在单项技术研发成功的基础上,集成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建立农田氮磷流失减量化集成技术示范点。

(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高效厌氧无动力处理工艺强化脱氮微生物菌群筛选和微生物生态构建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新型微动力生物脱氮技术研发,包括低氧环境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和氧限制自养型硝化-反硝化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强化脱氮生物技术组合装置,包括开发新型生物填料和组合型污水处理装置,优化配置高效脱氮菌种,开发智能化控制系统;人工湿地生物生态强化脱氮技术和工艺,包括人工湿地填料优选和植物的优化配置技术,人工湿地脱氮强化措施和最佳运行模式;调查农村饮用水水质污染状况,开发农村饮用水水质改善技术。

集成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达标处理技术,建立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达标处理示范点。

(6)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置与循环利用

重点研究禽畜粪便、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控制技术及其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良性循环高效处置技术,包括有机废弃物固液分离技术和装备的改进、整合与优化;新型高效多相快速保氮堆肥增效生物工艺技术;有机废弃物高效快速堆肥保氮技术及气化能源化技术;餐厨垃圾饲料微生物发酵调质工艺技术及干燥、消毒灭菌技术;生物质预处理及能源化利用技术;有机废弃物生物除臭技术和卫生消毒技术;有机废弃物材料新产品(生物絮凝剂、环境污染修复剂、海涂土壤改良剂、建筑材料)研制与开发;有机废弃物生态化循环利用安全性检测技术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资源化产品循环利用模式和工程示范。

 

2、项目的研究目标

针对我国农业土壤污染、农田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主要污染问题,选择典型污染区域,通过理论探索、技术研发、示范工程建设等多种方式,系统研究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的控制原理和技术对策,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农产品安全和人民健康保护以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系统阐明农药、重金属、POPs、N、P等典型污染物在土/水、土壤/作物等界面间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