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350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docx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

中国被指全球最大印钞机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18:

56张楠

 

 

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先后超过日本、美国、欧元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近一半。

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数读财经(之六):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

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

  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

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

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从增量上看,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也让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望尘莫及。

  根据21世纪网数据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美国、欧元区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分别折合为人民币7.17万亿元、5.08万亿元、5.70万亿元,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浮动。

  2009年,美、日、英、欧同时大幅减少新增M2,但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却一下子蹿到13.51万亿元人民币。

随后每年中国M2增量均保持在12万亿左右的水平。

只用了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就激增50万亿元,存量翻番。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

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

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美国2011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日元M2,下滑速度达16.19%,更甚于美国。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之所以高出2011年,主要源于欧元区2012年新增货币供应量扩大2174亿欧元,约1.82万亿元人民币。

欧元区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急需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

  作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中国M2/GDP创新高:

危险信号

  “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对中国来说即当年人民币的名义值,两者相除的比率则冲销了通胀影响。

  随着2012年12月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

加之12月CPI出现超预期反弹,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

  也有券商分析师以“M2总量超过GDP已是全球普遍现象,且M2/GDP排名靠前的多数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截至2011年的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中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

世界第一的卢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

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猪四国”(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低于1,不在前25名。

  但是否就能因此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进一步思考,如果在M2/GDP的比值上,进一步剔除人均收入影响,将会出现怎样一个排名?

  21世纪网数据部按比值法,给出一个计算公式:

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

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GDP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2010年人均GDP数值(2011年数据暂未公布,而2010年的数据并不妨碍观察结果).

  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

将M2/GDP处于较低水平的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4国也考虑进去,则印度的M2/GDP评估系数最高,美国最低。

就各大洲情况来看,亚洲整体的评估系数最高,欧洲次之。

  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

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

  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

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

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

  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

  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

  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

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

  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

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

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

  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

  而作为全球最大“印钞机”,中国情况如何?

  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

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

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

  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

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

  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

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

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

同花顺数据显示,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

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

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

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

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

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

  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

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使在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

2012年末,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

但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

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

英皇金银通:

全球印钞大赛长远利好黄金

日本持续推QE“印钞”救经济存隐忧

余永定:

西方国家大印钞票牺牲了中国

欧美印钞令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专家建议减持美债

债券天王格罗斯:

美联储大量印钞恐诱发通胀灾难

中国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李稻葵喻之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

  ⊙据新华社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元已没有悬念。

且该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这一数据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货币大部分是在最近几年堆砌而成。

2000年时,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

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在这几年上演出“狂飙突进”一幕。

  客观地讲,货币的迅速飙升并非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果。

  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货币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其历次大规模超发均给全球美元持有者带来灾难性后果,故有尼克松时代美国财长康纳利的名言: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但美元可以流通至全世界各个角落,对于我国来说,在人民币“出海”仍不成规模的背景下,在国内凝聚起来的货币存量无疑加剧了国内经济运行的风险。

按照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的比喻,中国拥有如此大的货币存量,就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

“规模过大的货币存量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通胀、资产价格泡沫或资金外流。

  从中长期看,更为严峻的后果是,迅速飙升的货币存量将我国经济货币化倾向暴露无遗。

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一数字较前几年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折射出投资效率明显下降的事实,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正日渐走进死胡同,指望靠资金拉动经济的想法可以休矣。

货币存量逼近百万亿元最近4年印了全球近半钞票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印钞机”

  货币超发,你感受到了吗?

  据新华社“不买房这一年又白干了。

”“现在钱真是不当钱用,连进个菜市场没有百八十元都出不来。

”这类感叹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不绝于耳。

  2012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居世界第一,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元,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88倍,这使得“货币超发论”再度成为当前人们议论的焦点。

  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货币大部分是在最近几年堆砌而成。

2000年时,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

2008年,中国、美国、欧元区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分别折合人民币为7.17万亿元、5.08万亿元、5.70万亿元,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浮动。

  2009年,美、日、英、欧同时大幅减少新增M2,但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却一下子蹿到13.51万亿元人民币。

随后每年中国M2增量均保持在12万亿左右的水平。

只用了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就激增50万亿元,存量翻番。

  2009年—2012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其中,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

而随之而来的是2010年以后面临的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飙升,不仅仅是楼市、股市,甚至艺术品市场、另类理财等各种资产和概念都出现泡沫化倾向。

  货币增速过快催生资产泡沫

  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供职的高华2007年初在上海九亭奥林匹克花园小区看中一套76万元的期房,但由于一些原因,他并未出手。

时隔三年,经历过无数次看房,2009年底他终于出手了,但价格却翻了一番,最后成交价为146万元。

  “同一套房子,真没想到转了一圈还是买回来了,不仅房价涨了一倍,还搭了三年的房租。

”高华无奈地说。

不过,他并未过于沮丧,因为这个价格在2009年底已经算是上海的价格洼地了,现在这套房子在他手里又涨了三四十万元。

  “货币增速过快形成通胀预期老百姓规避通胀购买资产形成泡沫”,这已经成为货币扩张影响的基本路径。

如果把这个链条继续延伸,资产泡沫一方面推动资金脱离实体进入虚拟经济,造成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泡沫破裂的可能又时刻威胁着经济的稳定运行。

但无论如何,在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下,同样数额钱的价值被摊薄了,却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货币超发,对房地产的影响最为明显,有中国“民间第一房地产分析师”之称的尹香武在微博上称:

中国房价不是炒出来的,而是印出来的。

他的计算公式是:

年增房地产总值=(GDP-全社会投资总额)×0.3+(M2-GDP×1.5)×0.3,其中,第一部分是正常增值,第二部分是资产通胀。

  货币到底有没有超发?

  我国究竟存不存在货币超发?

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近年来一系列流行词似乎为货币超发作了一个注脚。

  “判断货币是否超发实际上一个可靠的指标是看物价是否稳定。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从通胀角度来看,近十年来,中国还是存在着阶段性的“货币超发”。

这两次“货币超发”分别发生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两阶段CPI的同比增速均超过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底在一次演讲中,对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发货币的解释称:

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于是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如果当时退出政策再快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交通银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鄂永健认为,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中信贷占比较高,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信贷本身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这也是导致中国货币余额较高最主要的原因。

  老百姓如何应对?

  面对通胀预期,老百姓怎么办?

如何保卫自己的财产不受侵蚀?

一时间黄金、房屋、大宗商品、理财产品等,都成为老百姓追逐的抗通胀“利器”。

  奚君羊认为,黄金、白银以及其他的投资,长期看是否能够战胜通胀,缺乏理论上的支撑,而且它们的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很难用一套指标去评判价格高低。

  真正带来通胀风险的主要是看M2余额的增速,巨额的货币存量未来是否会形成比较大的通胀,取决于未来施行什么样的宏观政策,只要未来增量不失控,物价上还是会比较安全。

让老百姓稍微心安的是,这一增速已经开始回调。

  鄂永健表示,一般而言货币增速会比GDP增速与通胀率之和略高,目前我国14%的货币增长目标已经回到比较合理的增长范围。

  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央行要为物价稳定建立一个恰当的保障机制,否则老百姓任何的资产配置都是徒劳的,“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人民日报:

我国成全球最大印钞机说法太离谱2013年02月06日06:

48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就在全球各大经济体纷纷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的时候,有媒体称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也很严重,去年中国新增货币量接近全球的一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对此,专家普遍认为,这种说法太离谱,过于片面。

中国是否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不能仅仅依据一种数据就想当然,判断货币是否超发一个可靠的指标就是看物价是否稳定,而货币政策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

  中国货币超发被夸大  有关中国货币超发的问题连日来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M2(广义货币)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

尤其是M2与GDP的比例高达188%,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国M2与GDP的比例为63%,仅为中国的1/3。

二者间较大的差距,使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然货币严重超发,这也成为了一些媒体把“全球最大印钞机”的高帽送给中国的最主要依据。

  对此,专家认为,表面上看,用中美数据作对比,这个结论貌似有一些道理。

但若要从理论层面去分析,或做更大范围的国际比较,这个判断下得多少有些草率。

尤其是仅以M2数量庞大及与GDP比值偏高就“确诊”中国货币超发,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这种论证没有考虑各国货币供应统计口径差异、融资结构区别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等因素。

  “即使中国目前的发钞量比较大,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简单地作出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的判断。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只能说合理的发钞应该同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相适应,比如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再次增量发行就是一种过度发行。

  货币发行量增加有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

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在兴业银行(20.60,0.27,1.33%)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中国M2与GDP比值较高由来已久。

造成这一比例较高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的货币化进程相关,以往很多非市场交易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自然需要更多的货币;另一方面是与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相关,社会融资结构中大部分的融资来自银行,M2必然很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分析认为,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平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导致M2与GDP之比不断上升。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出口高增长以及累积的外汇储备,已经严重改变了货币创造的机制和供给结构。

最后,高度投资依赖也是推动货币被动超发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金融资源效率下降,维持经济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信贷和货币投放。

  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主体  事实上,“货币超发”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和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基础,其核心是政府主导要素货币化分配,国际资本循环下的“被动创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张茉楠表示,如果不通过深化改革,更多地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不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中国的货币超发现象仅靠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是很难改变的。

  周小川指出,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和其他事物一样,它肯定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货币政策有时间滞后性,有些效果不会马上显现,有些现象也会滞后反映出来。

宏观经济调控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危机过后则需要一些反向的调整。

  张茉楠表示,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必须“跳出货币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这样货币超发的局面才可能缓解。

媒体人批郎咸平妖魔化中国M2:

央行印钞速度合适2013-02-2105:

42:

45 来源:

华夏时报 鉴于众多经济学家和公众对中国式M2普遍误读,甚至恶意妖魔化严重,笔者将在《华夏时报》“金融常识系列谈”中分四篇从概念与总量、M2与GDP比重、央行的有限责任、利弊等方面逐一批驳与分析。

华夏时报总编辑助理、财经部主任贺江兵:

最近,著名娱乐明星兼“财务专家”郎咸平发了一条含标点符号137字的微博称“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炮打统计局、《人民日报》和货币当局,可谓一炮三响。

同时,也是一炮三错,郎咸平博文显然存在概念错误、数据不准、结论虽轰动但是错误三大问题。

鉴于众多经济学家和公众对中国式M2普遍误读,甚至恶意妖魔化严重,笔者将在《华夏时报》“金融常识系列谈”中分四篇从概念与总量、M2与GDP比重、央行的有限责任、利弊等方面逐一批驳与分析。

本文的基本结论:

中国M2增长主要靠准货币(各类存款——不含M1中的活期存款,下同)增长带动的;中国印钞速度是合适的;中国央行并未滥发货币。

第一错:

概念和逻辑错误郎咸平微博全文是:

“【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的桂冠】去年全世界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中国就占了一半。

而且中国GDP不过占全世界8%,但却占了全世界货币总量的27%。

为了掩盖烂(应为滥)发货币钞票所引发严重通胀以及沸腾民怨,不但统计局造假,而26号《人民日报》还假意谴责其他国家货币放水,完全无视中国才是全世界最大放水国。

”假设郎咸平第一个数据是准确的,即:

2012年全球新发行26万亿人民币,那么,中国占一半就是13万亿。

郎咸平所称的“中国荣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钞机”显然不是指基础货币增加额,因为20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