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课堂实录22篇.docx
《余映潮课堂实录2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映潮课堂实录22篇.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映潮课堂实录22篇
1、《我的叔叔于勒》
2、《云南的歌会》
3、《说屏》
4、《记承天寺夜游》
5、《狼》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口技》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9、《济南的冬天》
10、《孔乙己》的教学设计
11、《泥人张》
12、《刷子李》
13、《散步》
14、《顶碗少年》
15、《夏天也是好天气》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17、《我愿意是激流》
18、《紫藤萝瀑布》
19、《鹤群翔空》
20、《背影》
21、《夏》
22、《行路难》
23、余映潮点评《湖心亭看雪》教学
24、余映潮点评《老王》教学
25、余映潮谈小说教学艺术
1、《我的叔叔于勒》
师:
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
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
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
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
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
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
她用了个术语:
“铺垫”,好!
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
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
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
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对比。
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
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
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
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
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
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
“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
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
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
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
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
我们就会想:
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
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
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
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
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
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
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
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
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
活动方式:
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
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
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
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
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
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
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
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
我欣赏景物描写。
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
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
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
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
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
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
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
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
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
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
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
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
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
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
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
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
很好!
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
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
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
(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
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
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
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
若瑟夫两看“于勒”。
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
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
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
好的。
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
老师来总结一下:
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
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
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
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
《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
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
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2、《云南的歌会》
师:
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
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
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
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
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
师: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
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
(学生速读课文。
自由发言。
)
生1: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
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
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
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
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
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
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
好。
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
(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
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
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
第三,语言别有风味。
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
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
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
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
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
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 酬和 譬喻 柞木 熹微
淳朴 龙吟凤哕 箍桶 阉鸡 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
师:
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
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
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
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
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
(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这是描述对歌是一件什么事。
“情景描写”片段,大家看: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
“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人物描写”片段: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啊,描写人物太生动了。
“景物描写”片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动物描写”片段,写戴胜鸟,还有云雀。
还有“场面描写”片段: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这些都是“场面描写”片段。
一篇文章里像这样有事物、情景、人物、景物、动物、场面等多种描写很少见。
师:
现在,大家再自由朗读这几个片段,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评:
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
它表现出形式简约、内容厚实的特点。
教师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带领学生诵读课文、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体会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说”这一精当的主问题替代以上繁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初略感受课文鲜明的“特色”,既具简洁之妙,又有新颖之美。
)
师:
下面,我们来围绕第二句话活动——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师:
我们来看课文第四段,首先一起朗读。
(学生齐读第四段。
)
师:
这篇课文的美段写得多么的精彩。
精彩在哪儿?
要由我们自己来发现,发现课文的写作之美,这样的方法和过程,叫作“美点欣赏”。
师:
下面请同学们钻研、体会课文第四段,发现这一段中某一个方面的美点,然后向大家进行介绍。
开始读书,开始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析、交流。
)
师:
好,各抒己见。
生1:
我觉得这篇课文里一些动词生动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蓝天空中钻去”的“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师:
“钻”既写出飞行的路线直,又写出飞行速度快,表现出云雀的轻捷。
生2:
在第四段中描写戴胜鸟“郭公郭公”的叫声精彩,用拟声词将戴胜鸟的叫声写得十分生动。
师:
啊,你模仿一下吧。
我想听“郭公郭公”是怎样叫。
(生笑)找你呢,他能代替你来叫。
师:
(生模仿“郭公郭公”地叫)哦,他坐着叫比站着叫好听。
(生大笑)好,继续。
生3:
大家看“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其实有很多点都值得我们钻研。
比如,“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给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觉。
再看,写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与后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联想,报春花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交织,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
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师:
品得好。
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
你还说写“小山坡”“土坎边”等等都写得很小很秀气,我觉得微风也是,轻和的微风,多么惬意的风啊。
生4:
我体会的是“呼朋唤侣”这个词,首先用拟人,把鸟语说成人;另外,“朋”和“侣”是指朋友和情侣,这两种人都是美好的,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美的地方。
师:
是啊,将各种美好的小鸟歌唱声说成“呼朋唤侣”,具有人的感情,多美妙,多生动,多简洁。
生5:
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
师:
她是对刚才同学发言的补充和升华。
这些静景和动景,都是为“我”听悦耳动听的山歌服务的。
这么美的地方,有小鸟的歌声,同时还听到赶马女孩子唱歌。
美景啊美人啊,多么惬意!
生6:
这一段用拟人手法,作者还将声和色都写出来了,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
有声有色。
生7:
在这一段里,我还看到赶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静景有动景,静的有树林、柞木林、竹子林还有花草,动的有女孩子的歌声和鸟的叫声,整个这一段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师: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物。
生8:
本段主要围绕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描写了三种歌声,有云雀、赶马车的女孩和戴胜鸟的歌声,而且赶马车女孩子的歌声是具有淳朴本色美。
师:
另一种歌会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会。
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也可谈一谈。
生9:
文中写戴胜鸟有一连串动词“矗”“瞪”“掠”“飞”,生动写出了戴胜鸟的可爱形象,而且戴胜鸟好像也对歌声产生了兴趣,一个“才”字,写出戴胜鸟对唱歌的喜爱,连云南的鸟儿都喜爱唱歌,何况人呢。
师:
而且形态描写也漂亮,不是毛茸茸的而是花茸茸的,多好看。
生10:
我想提一个问题:
文章主要写云南歌会,歌应该是重点,但很多地方写了鸟,而且写得细致,并没有很详细写歌声。
师:
是的,文章有大量篇幅写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后面的同学能不能解答一下?
生11:
我试着给他解答。
我想,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动情,你想,连鸟儿都陶醉在歌声中,那么更不用说人了。
师:
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强调“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什么歌都是好听的,因为这里太美了。
因此,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
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生12:
我分析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面写歌声沙哑,后面又写歌声具有淳朴本色美,这样写强调了歌声的美。
师:
还是美啊。
即使是发哑带沙的歌声,也具有本色的、朴实的美,一种生活的美。
生13:
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写钻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写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也是用拟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丛中的云雀群的鼓励,才更有动力的,有种和谐的感觉。
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钻”字一样,写出小鸟飞下来时笔直轻捷。
整个片段都给人一种和谐欢快的感觉。
师:
这是极漂亮的细节描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写了一个生动的、灵活的、轻松活泼的画面。
继续来。
生14:
这一段对动物描写得好,我最喜欢“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将鸟写得可爱、机灵,表现戴胜鸟轻松、快活的特点。
师:
这一段中很多单音节动词很恰切。
生15:
我又找到了动物描写也是从两方面写: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摇盘旋”很容易让人想像那种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这有声有色描写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写和动物描写都从两方面写,有形有色,让人感觉更加轻松。
师:
她说写鸟扣住了唱歌。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
云南到处一年四季是有歌声的,戴胜鸟对歌唱产生了兴趣,小云雀是边飞边唱,赶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这两个字也是这一段文字的线索。
师:
好,把刚才大家的发言串起来再讲一遍。
(屏幕显示)
美在“有声有色”
美在“有点有面”
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动有静”
美在“有人有物”
美在“有详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
美在“有线有珠”
师:
(边读边讲述)这篇课文美段是多么精彩啊。
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提示:
这是文学性的概括,我们刚才是在阐述,现在是概括。
)美在“有高有低”,写了低处的景色,也写了云雀钻向高空轻盈可爱的情态;美在“有动有静”;还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动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活动,来营造人物活动的美好场景;美在“有详有略”,略写人的活动,详写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泻在笔端,不管是用词还是写句还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美在“有线有珠”,叫做“一线串珠”,“线”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这一段的主线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细节,这就叫有线有珠、一线串珠,就像闪亮的珍珠,用一条线索把它串连起来,文章的结构就很紧凑了。
(评: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活动。
它表现出多角反复、品读细腻的特点。
教师将视点集中在文章最精美的段落,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在“美点欣赏”这一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点评精彩纷呈,或肯定褒扬,或补充阐释,或提炼升华,或风趣幽默,学生的“品”与教师的“评”交相辉映,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美妙的境界。
)
师:
好。
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
我们来发现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寻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
请看屏幕,老师给大家列举几个例子。
(屏幕显示)课文采风
如:
“最……的风俗”
“最……的场面”
“最……的衣饰”
“最……的歌师傅”
……
(老师读例子。
学生再读课文,自由发现。
)
生1:
我说是最和谐的场面。
第四段里构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在那种环境里,赶马女孩子发哑带沙的声音也具有淳朴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胜鸟,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这环境的美丽,也“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可以这样理解:
在那种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可称为歌,都是和谐的。
师:
因此是最和谐的美好的生活。
生2:
我认为是最热闹的场面。
在第五段写道:
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热闹,而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最好听的曲子,体现了热闹的场面,更极力渲染了当时淳朴的风情和风俗。
师:
是啊,风土人情。
尤其是这一句话写得真漂亮: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生3:
我觉得是最逼真的场面。
在第二段里,我们能看到年轻妇女打败三个对手之后胜利的表情。
师:
是啊,因为她赢了,她最快乐了。
生4:
我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歌师傅。
第五段说那些歌师傅中,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老太婆,甚至于年过七十而牙齿脱光的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