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597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docx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背诵课文。

3.借助图画等方式,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2、学生背诵。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4、课件出示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6、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疏通字词,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

雀儿被惊醒。

鸣蝉:

蝉儿鸣叫。

社:

社庙。

溪桥:

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名说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三)诵读练习

(四)作业

1、书写字词;

2、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词中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名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4、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三)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改写成小短文。

五、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乡村夏夜月光下的美景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企盼丰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背诵课文。

3.借助图画等方式,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提示课题:

1、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2、学生背诵。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4、课件出示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6、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疏通字词,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

雀儿被惊醒。

鸣蝉:

蝉儿鸣叫。

社:

社庙。

溪桥:

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名说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三)诵读练习

(四)作业

1、书写字词;

2、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四)复习

(五)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指导朗读。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3)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4)词中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指名说: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夏季:

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7、指导朗读

8、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六)作业

3、默写这首词;

4、改写成小短文。

八、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乡村夏夜月光下的美景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企盼丰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

《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二)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一)语言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

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a.离开枝头;b.斜枝、树枝;c.另外一枝。

本文指的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

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

引导学生思考:

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2)闻到的:

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

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

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

那是谁在说?

(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4)感受到的:

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

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

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

同“现”。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

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