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884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docx

6年级第1学期语文复习资料

一、祖父和我

一.词语拼音

shuòsuìwōshuānnìpiáozhē

蚂蚱绒毛闪烁栽花谷穗倭瓜栓玩腻水瓢遮

二.文学常识

选自《萧红全集》下册《呼兰河传》第3章,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另有别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作家,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跋涉》。

三.中心思想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充满亲趣的祖孙生活图景,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和人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抒发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四.人物形象

祖父:

和蔼、慈祥、耐心、宽容我:

调皮、天真、活泼、随意

五.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中色彩十分鲜明,而且充满童趣,比如: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随意的自由状态,为文中她和祖父和谐的感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场地。

有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人物心理,其表现的正是作者对自主生命的向往,对活泼的生存方式的渴望。

比如文中“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二、凡卡

一.词语拼音

māxuànshùzhàncuōcōng

摩平揉皱楦头保佑别墅毡靴烟囱蘸搓小枞树jiǎoxūn

指望打搅醉醺醺

二.词语解释

指望:

一心期待,盼望。

打搅:

扰乱。

三.文学常识

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代表作品:

《变色龙》、《套中人》、《第六病室》、《醋栗》等。

四.中心思想

小说主要记叙了9岁的凡卡因生活所迫进城当学徒的痛苦遭遇,表达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沙俄统治时期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了沙俄统治时期社会制度的黑暗。

五.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写作手法。

六.人物形象

凡卡:

孤独、挨打、挨冻、挨饿

七.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文章为什么写乡村景色和乡村生活?

答:

回想过去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现实生活的悲惨,因为与这里的生活相比,从前与爷爷一起生活是非常幸福和甜蜜的,暗示着凡卡在过着非人生活的情况下而出现的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更加突出凡卡的生活和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2.小说为什么以梦结尾?

有什么作用?

答:

小说以梦结尾,暗示着凡卡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只不过是个不能实现的梦。

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

即使爷爷收到他寄出的信也不能改变,因为这是由沙俄的制度所决定的。

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散步

一.词语拼音

qíshàlín

信服分歧一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

二.词语解释

信服:

相信并佩服。

分歧:

(思想,意见等)不一致;有较大差别。

粼粼:

清澈的样子,形容水波明净。

三.文学常识

作者:

莫怀戚(1951—),作家,代表作:

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年月》。

四.中心思想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小故事,表现了家庭成员间互相谦让、关心、爱护的浓浓亲情。

其中尤其体现了中年人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六.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敬老爱幼的格言: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敬重赡养自己家里的老人,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子女,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子女。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④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⑤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2.品味句子并理解:

①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答:

运用类比,生动地写出了“我”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以及“我”抉择的慎重。

②我和我的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维系在一起,构成家庭的整体,也诠释出生命现象的完整含义。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此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

3.第四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这些语句是对初春景物的描写。

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了春的气息。

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

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

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六、离别的礼物

一.词语拼音

móaìjiágāngànán

抚摩碍手碍脚诞生戛然而止娇声娇气喉咙喋喋不休尴尬喃喃

二.词语解释

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尴尬: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或神色、态度不自然。

喋喋不休: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喃喃: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三.文学常识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选》上卷,作者:

弗·达尔,美国小说家。

四.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彼得一家人对送爷爷去养老院这件事的不同做法,表明了亲情终将战胜私欲的主题,唱出了一曲爱之歌。

五.人物形象

彼得:

孝敬长辈,善良、机智爷爷:

善良、宽容、慈爱

爸爸:

懦弱,尚存善心,仍有亲情姑娘:

刻薄、吝啬、虚伪、冷酷无情

六.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理解彼得提出剪开毛毯一事?

答:

这是文中的高潮,也是转折点。

彼得的做法表现了对爸爸和女人的不满和愤怒,也以此警示自己的父亲,如果父亲对爷爷无情,他将来也会遭遇相同的待遇。

表现了彼得的聪明,以及他对家人的感情。

敬老爱幼的格言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敬重赡养自己家里的老人,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子女,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子女。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2.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

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康德)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意大利谚语)

5.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

(何塞·马蒂)

尊老爱幼能体现出个人的品德

1.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司汤达)

2.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

(戴维·德克尔)

3.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俗语)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

5.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茹贝尔)

尊老爱幼重在关爱

1.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

(马卡连柯)

2.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马卡连柯)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俗语)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印度谚语)

5.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马卡连柯)

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词语拼音

záoqíshènyínmáojǐliáng

确凿菜畦桑葚长吟轻捷云霄蟋蟀斑蝥脊梁缠络cuānliǎnsuǐmìbǐ

攒成纳凉高枕而卧敛脑髓鉴赏人迹罕至觅食秕谷tuìtìtǎngǎo

缘由书塾恭敬质朴渊博消释严厉蝉蜕人声鼎沸倜傥拗

二.词语解释

方正:

正派。

拗:

这里指用力弯曲的意思。

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

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沸:

水开。

鼎沸:

本意是指锅里的水烧开,发出响声。

三.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

四.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的追忆之情,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也流露出对私塾教育的不满。

五.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六.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对百草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和活动的描写。

答:

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写。

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底、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

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有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用了两个句子,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

第二句,着重写了捕鸟的经过。

在这之中,又是先写捕鸟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

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

全文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夏天的百草园、长妈妈讲的传说故事——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冬天的百草园。

作者描写百草园,着重为了突出“百草园”带给孩子无限的乐趣和自由快乐的生活情趣,从全文看,此处的生动描写是为了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作对比,反衬其中学习生活的枯燥。

2.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组合在一起写,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分析一下有哪些不同?

答:

①环境不同:

百草园:

优美、有趣、充满气息;三味书屋:

沉闷、死板、压抑人心。

②教师不同:

百草园:

长妈妈、闰土的父亲:

亲切、耐心;三味书屋:

先生:

冷漠、无情。

③活动内容不同:

百草园:

自然景物、故事、捕鸟——神奇;三味书屋:

学习艰涩的古文——枯燥、乏味。

3.鲁迅对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是怎样看待的?

答:

鲁迅对老先生并不反感,觉得他方正、质朴、温和、博学、和善,但所教的内容比较呆板枯燥,教学较为陈旧,因而抱着尊敬但不亲近的态度。

八、花脸

一.词语拼音

chānyǎnlǐnduōzīyàqiànbiēyǐ

掺胶俨然愣头愣脑凛然咄咄逼人龇轧嵌憋足嗓门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逆光的风景》,作者冯骥才(1942—),小说家、画家,代表作:

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散文集《珍珠鸟》。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卖花脸、戴花脸等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了作者心灵深处所隐藏的渴望成为英雄的雄心壮志,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的习俗。

四.人物形象

关羽:

技高人胆大、智勇双全、重情重义、意志坚强、武艺高强、忠心耿耿

五.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什么是花脸?

答:

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

花脸是俗称。

面部化妆运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

2.文中的花脸指的是什么?

 答:

依据戏曲中“花脸”的模样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答:

有①肖像描写:

“通红赤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的吊起,……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

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

②动作描写:

“我就带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上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孩子”,“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

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啊”。

③神态描写:

“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人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的说……”。

4.比较“关老爷”与一般花脸有何不同?

答:

一般花脸:

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

“关老爷”:

好大,好特别!

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5.“我”为什么对关公的花脸特别感兴趣?

答:

因为一是花脸给人的感受是威武而庄重的,二是青龙偃月刀十分逼真,符合男孩子仰慕英雄人物以及喜爱具有英武之气的玩具的独特心理。

十一、陈太丘与友期

一.全文默写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加点字注释

期:

约会;约定时间。

舍去:

不再等候而走了;舍:

放弃;去:

离开。

乃:

才。

戏:

玩耍。

不:

同“否”。

相委:

丢下别人;委:

放弃,抛弃。

信:

守信。

礼:

礼貌。

惭:

惭愧。

引:

拉,这里表示友好。

顾:

回头看。

三.全文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在正午一同出行。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而走了,陈太丘走了以后,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他正在门外玩耍。

朋友便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说:

“等您等了很久,您都没来,我父亲已经先走了。

”朋友听后,非常生气,怒声骂道:

“真不是人啊!

跟别人约定好一同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过了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朋友听后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友好,元方连头也没回就走进门去了。

四.文学常识

1.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陈太丘,汉朝陈寔,字仲弓,曾做太丘长。

太丘,地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作者南朝宋·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世说新语》全书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录了自东汉以来到东晋时期的官僚士大夫以及贵族的思想品质,传闻轶事。

作品语言简明传神,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刻化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传神地表现出元方对客人的鄙视之情,告诉我们:

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六.人物形象

陈太丘:

守信重理、明晓事理元方:

聪明机智、少年气盛

客人(朋友):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七.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1)待君不至,已去(已经)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停止,这里指治愈)

(2)陈太丘与友期行(同行,走)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做,实行)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德)

(3)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三顾臣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4)陈太丘与友期(约会;约定时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期限)

2.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3.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引古义:

拉今义:

领着、指引

(2)去后乃至至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4.特殊句式

(1)过中不至省略句,省主语“客”

(2)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句,省主语“元方”

(3)尊君在不?

疑问句

十二、两小儿辩日

一.全文默写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二.加点字注释

东:

往东边,向东方。

游:

游历。

辩斗:

争辩。

故:

原因,缘故。

以:

认为。

去:

距离。

日中:

正午。

及:

到。

盘盂:

盛放物体的器皿,这里指小圆盘。

为:

正是。

沧沧凉凉:

清凉,略带寒意;沧沧:

阴凉的意思。

探汤:

把手伸到热水里;汤:

热水。

决:

判定,决断。

孰:

谁。

为:

认为。

汝:

你。

知:

通“智”,智慧。

三.全文翻译

孔子往东边游历时,看见两个小孩儿在辩论,孔子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到正午时就像个小圆盘了,这不是远的看上去小而近的看上去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而到了正午时很热,像是把手伸进了热水里。

这不正是近的感觉热而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儿嘲笑孔子说: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四.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他是战国时早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一书,保留了许多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描写生动,有点似古代小说的味道。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两小儿对太阳离人远近问题的争辩,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探索、质疑的精神,又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

六.人物形象

孔子:

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人

两小儿:

是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人

七.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身为宋国笑(被)

(2)日初出大如车盖(太阳)日夜望将军至(白天)

是日也,天朗气清(一天,一昼夜)

(3)孔子不能决也(判定,决断)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一定)

便还就孤,孤当于孟德决之(决战)

2.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3.古今异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

离开今义:

到、往

(2)日初出大如车盖盖古义:

车上帐篷今义:

盖子

(3)问其故故古义:

缘故,原因今义:

所以

4.特殊句式

(1)问其故。

省略句,省主语“孔子”

(2)孔子不能决也。

判断句

(3)孰为汝多知乎!

反问句

十三、天上的街市

一.文学常识

选自《星空》,作者: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学者,代表作:

小说《残春》、诗集《女神》。

二.中心思想

诗人放飞想象,描绘了与黑暗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理想的美丽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三.写作手法

诗运用的手法是联想和想象。

十五、留住童年

一.文学常识

选自《中学生朗读诗选》,作者:

钱万成(1959~),吉林省梨树县人,儿童文学作家。

二.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童年的美好和即将告别童年时的依恋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坚定乐观的思想感情。

十七、我召唤青青的小树林

一.文学常识

选自《在远方》,作者:

邵燕祥(1933~),当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

杂文《由口舌说起》,诗集《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

十八、清贫

一.词语拼音

shēchǐjīnniēzhìhèwù

奢侈筹集矜持不苟积蓄捏抛掷威吓注目深山坞齿冷

二.词语解释

奢侈:

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矜持不苟:

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注目:

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齿冷:

耻笑的意思。

三.文学常识

选自《可爱的中国》,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

四.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被俘那天的一件“趣事”,表现了方志敏同志清贫、洁白的生活,表达了革命者以清贫自守和对国民党士兵贪婪成性的鄙视之情,表现了方志敏同志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崇高无私的优秀品质。

五.人物形象

方志敏:

泰然自若、光明磊落、大义凛然、清贫、视死如归

国民党士兵:

贪得无厌、凶恶、贪婪

六.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人物描写(方志敏、国方士兵),表现了人物什么本质或精神?

答: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①表现了方志敏对敌人的鄙视和嘲讽;②表现了方志敏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文章通过对一桩“趣事”的描写,一方面揭示国方士兵那种贪婪和凶恶的丑态,另一方面反衬了方志敏的泰然自若、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和甘于清贫的高尚品质;而通过补叙“家有传世宝”这件事,使清贫更加真实可信,表现了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和对敌人的嘲讽。

2.理解句子: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答:

这里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是植根于革命者心里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二十、伟大的发现

一.词语拼音

cùzìdiànchénkuò

燥热猝筋疲力尽渍沉淀热忱幼稚领域轮廓谨慎

二.文学常识

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

艾芙·居里是居里夫妇的次女。

居里夫人,法国科学家。

1903年,她与丈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三.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镭”的发现经过,赞扬了居里夫人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甘愿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人物形象

居里夫人:

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二十一、陋室铭

一.全文默写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加点字注释

名:

有名气,著名。

灵:

灵异。

斯:

这。

陋室:

简陋的屋子。

惟:

只是。

德:

品德。

馨(xīn):

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品德高尚。

德馨:

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

长到,长上。

入:

映入。

鸿:

大。

儒:

有学问的人。

鸿儒:

即大儒。

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白丁:

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

可以。

以:

用来。

调:

弹弄。

素琴:

不加修饰的琴。

金经:

佛经。

丝竹:

嘈杂的音乐声。

乱:

使……扰乱。

案犊(dú):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劳累。

形:

身体。

云:

说。

何:

什么。

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全文翻译

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是灵异的水。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没有知识贫乏的人。

可以用来弹弹琴,读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学常识

1.选自《全唐文》。

陋室:

简陋的屋子。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如本文中的“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等字就属同韵。

2.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著作有:

《刘梦得集》。

五.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歌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其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六.人物形象

刘禹锡:

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七.课文理解

第一层(1~2句):

运用类比的手法点明全文的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层(3~6句):

描写陋室的环境(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句子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来往的客人(描写往来客人的句子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既写出了作者与鸿儒交往谈笑的情景,也表现了作者的恬然自适、安贫乐道;句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和陋室主人日常的生活,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