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635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6、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作者含蓄地表达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2.能力目标

(1)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感情。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文章集文学性与抒情性于一体,情感较充沛,主要写10年浩劫给作者带来许多不幸,心情压抑,但睹花释怀感悟生命永恒。

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必须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因此,采用情境教学,通过配乐朗诵,通过展示画面来达到这一效果。

2.重点分析

(1)对景物的分析是文章的重点,为突出这一效果,通过放映画片来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2)文章抒情性浓,表达感情的方式较含蓄,这些是大家所要领会的;为突破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配音朗读”展示画面、“配音背景介绍”设置情境与《热爱生命》的片段进行比较等手段来实现的,以便加深学生领会文章主旨。

3.难点分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难点,借何景、言何志,“景”与“志”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是这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主要采用分析、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类是花解人语,如“感时花溅泪”,“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有一类是人解花语,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因为解花,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

大家看且听《紫藤萝瀑布》,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根据是什么?

(二)朗读,熟悉课文:

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情感基调,以便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它属于人解花语类:

理由是课文句子:

“觉得这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地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都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以及课文第十段。

这些都表明作者领会了花作为生命形式的本质。

(三)提问同学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介绍写作背景:

1.文章写花,为何会由花谈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由花的现状(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和过去(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控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作比较,谈到紫藤萝经历磨难仍生生不息,故“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

2.文章写紫藤萝花为何会谈到“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因为作者此时为弟弟的病情而忧虑(介绍背景)。

3.文章如何把花和人联系起来,提出文章的主旨?

因为二者有共性:

都是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都体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4.文章在这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5.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有其共同点,抓住事物的共同点来描绘。

(四)游戏、写作:

请同学做游戏:

一位同学描绘多媒体上的画面,或一种花的特征,或一种事物的特征;另一位同学根据他的介绍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班级某位同学,抒发某种相应的感情。

举例:

我们常用玫瑰形容一个人艳丽又清高,请你也举例来说明。

(五)分析文章的写景手法:

1.同学描绘是否逼真,为什么?

有一些逼真。

2.如何逼真,该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

3.从哪些地方来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颜色、形状、质感等各方面来写。

(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迁移:

请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归纳。

教师总结:

观察必须从颜色、形状等来看。

紫藤萝花的特点是什么(分析1~6段)?

何处体现?

1.主要的特点是繁茂、活泼、热闹、沉静(见课件演示)。

如繁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活泼热闹: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沉静:

颜色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2.花的特征与文章中心有何内容上的联系?

花的沉静涤荡了我心中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并引入“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

花的繁茂、花的活泼、热闹体现生命永恒、生命永无止境的中心,引出文章的主旨。

3.景物的描写能否游离于主题之外,该注意些什么?

景物的描写不但要抓住特点,而且它还必须围绕文

章的中心来展开。

(七)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

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

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

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八)、布置作业: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写必须抓住特点。

3.把本课中的片段与《敬畏生命》片段比较作为作业。

(九)、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

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

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

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训练学生能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课文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是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耸立sǒng 峭壁qiào 凸凹tū  颤抖chàn 晕倒yūn 屡次lǚ   

耸  立- 高高地直立。

 嶙  峋- 形容人消瘦。

心惊肉跳-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峭壁:

陡直的山崖

颤抖:

哆嗦;发抖迂回:

回旋;环绕屡次:

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

遇到困难、失败时意志消沉。

2、再次默读课文,勾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以上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3、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童年是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

4、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3):

冒险。

体弱多病的“我”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了悬崖,终因体力不支,被孤单的抛弃在半悬崖上直到深夜。

第二部分(14-22):

脱险。

父亲在朋友的引领下找到了“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抛开恐惧,一小步一小步走下了悬崖。

第三部分(23):

感悟。

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

二、细部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

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

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4、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5、“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三、合作探究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有两层含义:

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敢于面对困难,要善于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终就战胜了大困难。

3、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

4、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

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5、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6、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7、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

互动

8、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四、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20、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

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明确: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

自强:

(6)故曰:

教学相长也长:

(7)其此之谓也其:

此之谓也:

明确:

(1)虽:

即使;佳:

美好;肴:

用鱼、肉做的菜。

(2)食:

吃;旨:

味美;(3)至道:

最好的道理;善:

好处。

(4)是故:

因此,所以;困:

不通,理解不了。

(5)反:

反省;自强:

自我勉励。

(6)长:

促进。

(7)其:

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