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docx
《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通州区届初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
通州初三化学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2016年1月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两部分,37个小题,满分为8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有关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2.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BCD
3.右图是地壳中部分元素含量示意图,其中“a”代表的是()
A.铁B.铝
C.氧D.硅
4.牛奶中富含的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这里说的钙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单质
5.原子中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7.下列物质俗称干冰的是()
A.固态的水B.固态的氧气C.固态的二氧化碳D.固态的氮气
8.古人曾有赞美菊花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
浓郁的花香遍布长安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9.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B.铝呈银白色C.蔗糖易溶于水D.碳酸易分解
10.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B.8C.10D.18
11.下列微粒中,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A.HB.H+C.H2D.H2O
12.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B.可吸入颗粒物
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
点燃
点燃
1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4Fe+3O2====2Fe2O3B.4P+5O2====2P2O5
C.Zn+HCl====ZnCl2+H2↑D.KMnO4====K2MnO4+MnO2+O2↑
14.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下列图示中,对环境有污染的发电方式是()
A.太阳能发电B.风力发电C.火力发电D.潮汐发电
15.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
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6.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17.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水形成溶液的是()
A.白糖B.食盐C.味精D.植物油
18.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19.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是反应物中的杂质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20.蜡烛(足量)在如右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21.(3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是人类生存的营养,其中一个原因是空气中含有的是动植物呼吸的原料。
(2)在大型汽车上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和刹车。
空气具有可压缩性的微观原因是。
(3)“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
其中“低排放”主要指减少排放
(填字母序号)。
A.N2B.CO2C.O2D.H2
22.(3分)碳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中都含有碳。
(1)动植物残骸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在高温无氧的环境下形成大量的煤、天然气和
等化石燃料。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
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使海洋中水的酸碱度被破坏,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海洋“变酸”的原因:
。
23.(1分)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是做成真空包装或填充氮气做保护气,这两种方法保鲜的原理是。
24.(4分)水是一种重要资源。
(1)下列图片为生活中的水制品。
A.矿泉水B.苏打水C.维生素饮料D.纯净水
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2)进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由于水源不同,自来水的硬度也不同。
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生活中可以通过的方式来降低水的硬度,过一段时间后,家里的水壶底部会有水垢。
原因是:
硬水中的碳酸氢钙[Ca(HCO3)2]在煮沸后生成了一种不溶性物质、水和二氧化碳。
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25.(2分)某反应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描述。
上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你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的信息是_____(填一条即可)。
26.(4分)食盐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海水中储量很丰富。
(1)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2)晒盐过程中得到粗盐和卤水。
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
解度的变化如右图。
t2℃时,MgCl2的溶解度为g。
将t2℃时MgCl2、KCl和MgS0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的是(填化学式)。
(3)将纯净的氯化钠固体配制成溶液。
20℃时,向4个盛有
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
4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4.5
9
18
20
溶液质量/g
54.5
59
68
68
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①②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B.③④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D.20℃时,将④恒温蒸发25g水,过滤得18g固体
27.(4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要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海世博会也大力倡导“低碳”理念。
汽车的燃料主要是汽油,汽油的成分复杂,本题用C8H18为代表。
点燃
(1)C8H18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将汽油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C8H18+25O2====CO2+H2O
(2)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的耗油量(均以汽油为燃料)和载客量如下表:
公共汽车
出租车
百公里耗油/kg
17.1
9.12
平均载客量/人
30
2
乘出租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是乘公共汽车的倍。
[科普阅读理解]
28.(4分)近日,一篇题为《科学家称:
植物油做饭可致癌,能少吃就少吃》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结论看起来十分惊人。
这里提到的研究是怎么回事?
加热植物油就会产生“致癌物”吗?
这位研究者把不同种类的烹调油分别加热,并测定了其中“致癌毒物”醛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如图1)。
图2:
部分食用油中膳食脂肪比较
其实,研究中所用的条件跟普通家庭烹调相差很大。
实验所用的温度是180℃,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五六成热,而要让油在这个温度下烧上20甚至30分钟,也只有大量煎炸食物的时候才能达到,平时炒菜时烧油的时间远没有这么长。
事实上,研究者所强调的也只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不适合用于煎炸而已。
此次事件,不少报道都建议人们可以用黄油、猪油替代植物油来烹调。
相比玉米油等,猪油、黄油确实热稳定性更好,但只从这个角度来推荐食用油就显得太片面了。
食用油的脂肪酸分为饱和与不饱和两种(含量如图2)。
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来说,不建议选择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类。
目前科学界共识是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利。
高温烹调时,选择猪油、牛油等动物油,产生的醛类等有害物质较少。
但煎炸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烹调方式,增加饱和脂肪酸摄入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选择健康的饮食方案,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行。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网络文章中“植物油致癌”,所指的致癌物质是。
(2)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得出,长时间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最多。
(3)从图2数据可知,对心血管病人而言,较好的食用油是(填一种)。
(4)通过阅读本文,你提出一条健康使用食用油的建议:
。
[生产实际分析]
29.(3分)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如下:
(1)步骤②的操作是。
(2)二氧化氯是一种杀菌剂,它的化学式是。
(3)上述步骤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30.(2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NaHSO3中含有种元素。
(2)步骤①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1.(5分)甲、乙、丙、丁是常见物质,由氢、碳、氧、氯、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和乙的元素组成相同。
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一种最清洁的能源,写出此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乙可以转化成甲,方程式是。
(2)如右图所示,锥形瓶中盛放固体丙,从长颈漏斗中加入丁,看到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小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烧杯中液体变浑浊原因。
②取反应后锥形瓶中溶液,将其倒入变浑浊的小烧杯中,
看到混浊变澄清且有细小气泡。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变澄
清的原因;锥形瓶溶液中的溶质有。
[基本实验]
32.(3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BCDE
(1)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应用的化学方程式是,收集装置是。
(2)通常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33.(4分)实验室欲配制2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实验操作如下:
(1)称量氢氧化钠固体g。
(2)量取水的体积。
下图中正确的是。
200mL
150mL
200mL
150mL
200mL
150mL
ABC
(3)装瓶,贴标签:
在右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
34.(5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实验如右图所示,实验如果成功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据此,能推测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用右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集气瓶容积为750mL,预先装入150mL水。
①实验中,应选择量筒的容积至少是。
(填序号)
A.500mLB.100mLC.50mLD.200mL
②实验结束后量筒内液体减少了60mL,测得氧气的体积
分数为,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
[实验原理分析]
35.(5分)为了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反应),甲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用来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
步骤:
反应前称量B装置的质量;从分液漏斗中滴入足量的盐酸,当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B装置的质量,增加的质量即为产生的CO2的质量。
(资料:
2NaOH+CO2=Na2CO3+H2O,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1)B装置中多孔玻璃泡的作用是;C装置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2)有同学提出质疑:
此装置无法全部收集到生成的CO2,原因是。
改进方法是。
(3)改进方法后进行实验,如果C装置中的现象是,只需利用B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来确定CO2的质量。
[实验探究]
36.(5分)为了验证某碳酸钙样品质量分数为98%(样品中的杂质不反应),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高温
(1)方案1:
取m1g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喷灯加热,完全反应。
再次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m2g,可以得出CO2的质量为。
(原理:
CaCO3===CaO+CO2↑)
(2)方案2:
①取m1g样品,称量装有样品的烧杯和装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共计m2g。
②将稀盐酸倒入样品中,搅拌,当看到烧杯中时,称量两个烧杯总质量共计m3g。
(3)取m1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将生成的沉淀过滤、烘干,称量其质量为m2g。
计算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公式是。
[结论和反思]:
以上几种方案都能测得样品的纯度。
但从实验结果看,方案2测得
的结果却超过了100%,原因可能是。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7.(4分)某碳酸钠样品中含少量氯化钠。
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量该样品11g放入烧杯中,再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溶液质量为56.6g。
(已知:
Na2CO3+2HCl=2NaCl+H2O+CO2↑;氯化钠不与盐酸反应)
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初三化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A
D
C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C
D
D
D
C
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21.
(1)O2
(2)分子间有空隙(3)B
22.
(1)石油CH4
(2)CO2+H2O=H2CO3
23.隔绝氧气
24.
(1)D
(2)煮沸Ca(HCO3)2CaCO3↓+H2O+CO2↑分解
25.
(1)2H2+O22H2O;合理给分
26.
(1)利用阳光风力蒸发水分得到食盐(蒸发结晶)
(2)100gMgCl2、KCl
(3)D
27.
(1)1141618
(2)8
28.
(1)醛类物质
(2)葵花籽油(3)亚麻籽油(合理给分)(4)合理即可
29.
(1)过滤
(2)ClO2(3)③④(写对一个就给分,有错不给分)
30.
(1)四
(2)H、Cl(写全给分)
31.
(1)2H2O2H2↑+O2↑2H2O22H2O+O2↑
(2)①CO2+Ca(OH)2=CaCO3↓+H2O
②CaCO3+2HCl=CaCl2+H2O+CO2↑;HCl和CaCl2
32.
(1)2KMnO4K2MnO4+MnO2+O2↑;C或D
(2)B
33.
(1)20
(2)A(3)
34.
(1)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空气大(答对两点给分)
(2)①D②10%装置气密性不好(合理给分)
35.
(1)增大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接触面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2)装置中残留了二氧化碳反应结束后,向装置A中通入氮气
(3)没有出现浑浊
36.
(1)m1-m2
(2)不再有气泡(3)m2/m1×100%
[结论和反思]:
反应过程中水蒸气(或氯化氢)溢出,使测定结果偏大(2分)
37.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1g+50g-56.6g=4.4g--------------1分
设: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11744
xy4.4g
x=10.6g----------1分
y=11.7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6g/11g×100%=96.4%--------1分
(3)氯化钠的质量为:
(11g-10.6g)+11.7g=12.1g-------------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