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73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自理)

*上皮组织

二、问答题

1.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分类

结构特点

分布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一层扁平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边形,边缘锯齿状;侧面观细胞扁薄;核椭圆居中央

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

胸膜、腹膜、心包膜

其它:

肺泡、肾小囊

单层立方上皮

一层立方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角形;侧面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中央

甲状腺滤泡、肾小管、腺导管

单层柱状上皮

一层棱柱细胞组成;表面观细胞多角形;侧面观细胞长柱形;核椭圆近基部

胃、肠、胆囊、子宫、输卵管

形态结构

光镜

胞体较大,多扁平或梭形,有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碱性;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胞体较小,长梭形;胞质较少,嗜酸性;胞核较小,着色深

形态游走不定,有伪足;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较小,圆形或肾形,着色深,核仁不明显

胞体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圆形,偏一侧,染色质紧靠核膜呈辐射状分布;核旁有一浅染区

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胞核小而圆。

分布于小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

胞体较大,圆或卵圆形;胞核弯月形,偏一侧;胞质充满脂滴。

单个或成群分布

形似纤维细胞

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和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5种: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电镜

胞质内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粗面内质网和

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表面许多皱褶微绒毛和小泡;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体和残余体,

近细胞膜的胞质内有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的变形运动

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浅染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表面有微绒毛和颗粒状突起,颗粒圆形或卵圆形,有单位膜包裹

空泡状

功能特点

合成各种纤维和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组织损伤时修复伤口

是成纤维细胞的静止状态;组织损伤修复时转变为成纤维细胞

趋化性;

吞噬功能;

抗原提呈与免疫应答;

分泌功能

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

合成、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通透性、平滑肌张力;参与过敏反应;参与并介导炎症过程

合成、储存脂肪

多向分化能力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NK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2.试述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和各类固有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

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

蜂窝组织;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疏松;血管丰富

连接、支持、防御、修复

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少,纤维粗,排列致密

连接、支持

脂肪组织

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黄脂肪组织:

储能、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

棕脂肪组织:

在寒冷刺激氧化分解放能

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

为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微环境

3.软骨组织与骨组织的分类?

答: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软骨基质(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骨组织:

骨基质&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4.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答:

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直径约7.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薄周边厚,中央染色浅周边染色深。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有运输O2和CO2的功能。

正常成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为男性4.0~5.5×1012,女性3.5~5.0×1012;血红蛋白含量为男性120~150g,女性110~140g。

5.试述白细胞的分类及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

答:

白细胞(4~10×109/L)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白细胞分为两类:

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分中性粒细胞(50%~75%)、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1%)三种;无粒白细胞又分淋巴细胞(25%~30%)和单核细胞(3%~8%)两种。

*肌组织

一、名词解释

肌原纤维:

是骨骼肌肌浆中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长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½I带+A带+½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

肌浆网:

是骨骼肌纤维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形成中央部的纵小管和两端膨大的终池。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结构。

横小管:

简称T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每个肌节。

闰盘:

心肌纤维间特有的连接结构。

光镜下为深染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呈阶梯状分布;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接触面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连接作用;纵向接触面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和舒张。

二、问答题

1.试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和粗、细肌丝的分子组成。

答: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肌膜外面有基膜贴附,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

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为Z线;暗带又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2.试比较三种肌纤维的组织结构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分布

附着于骨骼

心脏壁

心血管壁、内脏器官

一般形态

长圆柱形

短柱形,有分支

长梭形

细胞核

多个,椭圆形,位于胞膜下

单个,卵圆形,位于中央

单个,长杆状,位于中央

肌原纤维

有,明显

有,不明显

横纹

有,明显

有,不明显

细胞连接

闰盘

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

一、名词解释

突触: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外包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

根据包裹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血-脑屏障:

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

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可防止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侵入脑组织,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二、问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分类和光镜形态特点。

分类

光镜形态特点

按轴突数量分

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突

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假单极神经元

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不远处呈T形分支为中枢突和周围突

按轴突长短分

高尔基Ⅰ型神经元

长轴突的大神经元

高尔基Ⅱ型神经元

短轴突的小神经元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多级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最多,多极神经元

2.描述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

答:

轴突外包髓鞘。

髓鞘分为许多节段,每一节段髓鞘由一个施万细胞膜包卷轴突而形成多层膜结构。

各个髓鞘间的间断处称郎飞结,相邻郎飞结间的一个施万细胞及髓鞘称结间体。

在有髓神经纤维的横切面上,施万细胞可分为三层:

中间层为多层细胞膜同心卷绕形成的髓鞘,以髓鞘为界,胞质分为内侧胞质和外侧胞质。

3.简述述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种类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1.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2.维持神经细胞微环境的稳定,起支持和绝缘作用

3.形成胶质瘢痕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4.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的分化发育、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少突胶质细胞

1.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2.营养和保护功能

小胶质细胞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转变为巨噬细胞

室管膜细胞

1.脉络丛的室管膜细胞的胞膜可产生脑脊液

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

1.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

2.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存活及轴突再生

卫星细胞

1.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节细胞

4.简述述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各种神经末梢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分类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感觉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较细的神经纤维的终末反复分支,细支裸露无被膜

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的刺激

触觉小体

卵圆形,体内有许多扁平横列的细胞,外包结缔组织被膜

感受应力刺激,产生精细触觉

环层小体

较大,圆形或卵圆形,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体,周围有许多层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

感受较强的应力刺激,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

梭形结构,表被结缔组织被囊,内含梭内肌纤维

本体感受器,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运动神经末梢

躯干运动神经纤维

轴突反复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连接,称运动终板

传递神经冲动

内脏运动神经纤维

纤维较细,无髓鞘,形成串珠状终末,贴附于肌细胞表面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

传递神经冲动

*循环系统

二、问答题

1.心脏及各级动脉管壁的形态特点。

答:

(1)心壁很厚,由内向外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

心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靠近心肌膜,也称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普肯也纤维。

心肌膜:

最厚,由心肌纤维构成,含丰富毛细血管。

心外膜:

浆膜。

心瓣膜:

心内膜向腔面突出形成的薄片状结构,防止血液倒流。

(2)各级动脉:

大动脉:

内、外弹性膜不明显;中膜为40~70层弹性膜&期间有平滑肌纤维。

中动脉:

内、外弹性膜明显;三层结构清晰;中膜为20~40层环形平滑肌。

小动脉:

内弹性膜明显,外弹性膜不明显;中膜为3~9层平滑肌纤维。

微动脉:

无内、外弹性膜;各层均薄;中膜为1~2层平滑肌纤维。

2.毛细血管的分型及特点。

答:

根据电镜下内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可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

(1)连续性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基膜完整。

通透性较小。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胸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处)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内皮的窗孔,一般有隔膜封闭,基膜完整。

通透性较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腺和肾小球处)

(3)血窦:

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

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完整甚至缺如。

通透性最大。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免疫系统

一、名词解释

血-胸腺屏障:

物质从血液进入胸腺皮质所通过的结构。

构成:

①有完整紧密连接的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②连续的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隙,内有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

物质交换和保护作用。

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问答题

1.胸腺、淋巴结及脾脏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组织结构

功能

胸腺

由薄层结缔组织被膜包被,分左、右两叶,无淋巴小结;每个胸腺小叶分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胞密集,着色较深;髓质内含较多的上皮细胞,着色较浅。

初始T细胞形成和发育的场所,并向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输送各种初始T细胞

淋巴结

由薄层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包被,并伸入实质构成粗支架状的小梁,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与被膜下淋巴窦相连通。

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

有淋巴小结;分皮质和髓质,二者无截然界限。

皮质由浅层皮质(B细胞为主)、副皮质区(T细胞为主)和皮质淋巴窦组成;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滤过淋巴、免疫应答、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

脾的实质由白髓和红髓构成。

白髓可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为主)、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和边缘区(最先接触抗原)三部分,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红髓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造血、滤血、储血、免疫应答

*内分泌系统

二、问答题

1.内分泌组织的形态特点

答: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者围成滤泡状,没有排送分泌物的导管,毛细血管丰富。

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点:

(1)含氮激素分泌细胞:

粗面内质网多,高尔基体发达,有分泌颗粒;

(2)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滑面内质网和管状嵴线粒体多,含较多脂滴,无分泌颗粒。

2.甲状腺、肾上腺及脑垂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泌的主要激素)。

答: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

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的被膜。

腺实质由大量的甲状腺上皮细胞和滤泡旁细胞组成,滤泡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促进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类骨质,使骨盐沉着,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使血钙降低。

肾上腺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少量结缔组织伴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实质内。

腺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分三个带:

球状带,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Na+排K+,调节水盐代谢平衡;束状带,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促进糖异生,并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网状带,网状带细胞分泌雄激素。

髓质由成索成团的髓质细胞组成,又称嗜铬细胞。

嗜铬细胞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

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血管扩张;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快。

垂体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分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的远侧部又称垂体前叶,含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催产激素细胞,分泌催产激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和嫌色细胞。

神经垂体主要贮存和释放下丘脑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消化管

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题

1.消化管壁的共同形态特点。

消化道管壁

黏膜

上皮

单层柱状或复层扁平上皮,可有微绒毛;保护功能

固有层

结缔组织为主,可有腺体或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平滑肌,有利于吸收、消化、血液运输及腺体分泌;

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

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腺体及黏膜下神经丛;

皱襞

食管、胃肠等部位,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向管腔突起形成的结构;

肌层

骨骼肌\平滑肌:

内环外纵(胃为三层)肌间神经丛

外膜

纤维膜

薄层结缔组织;咽、食管和直肠,直接与毗邻的组织相连;

浆膜

薄层结缔组织+间皮;有利于器官活动。

2.胃、小肠的组织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胃底腺、小肠绒毛)。

(一)黏膜

表面有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胃腺通连.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分泌的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对其有屏障、保护作用。

2.固有层

含有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胃底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布于腺的下半段,胞质呈强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分布于腺的上半部,胞质呈强嗜酸性,分泌盐酸、内因子。

颈黏液细胞,分布于腺的顶部,分泌酸性的黏多糖,参与胃壁黏液层的形成。

3.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三)肌层

较厚,为内斜行、中环行及外纵行三层平滑肌。

(四)外膜

为浆膜。

小肠

(一)黏膜

小肠腔面有环行皱襞,黏膜表面有许多肠绒毛,是由上皮+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

1.上皮

为单层柱状。

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吸收细胞:

数量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位基部,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为微绒毛。

是消化吸收重要部位,可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营养物质。

杯状细胞:

散于吸收细胞间,分泌黏液,有润滑屏障作用。

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

杯状细胞渐增多。

2.固有层

为细密结缔组织,含丰富的小肠腺,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内有1~2条中央乳糜管。

空肠和十二指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Paneth细胞:

为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体底部细胞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

合成肠防御素和溶菌酶等,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的作用。

3.黏膜肌层

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分泌富含碳酸氢盐的碱性黏液,保护黏膜免受胃液与胰液的侵蚀。

(三)肌层

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四)外膜

除十二指肠中段部分纤维膜,小肠大部分为浆膜

3.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

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扩大小肠表面积的三级结构有

小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面形成皱襞;

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

吸收细胞游离面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

皱襞、肠绒毛及微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20~30倍,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功能。

4.胃为什么是完整的?

答:

因为胃壁黏液层由黏液表面上皮细胞、胃底腺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形成,可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上皮的侵蚀和消化。

*消化腺

一、名词解释

肝小叶:

为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多角棱柱体,约有50~100万个;中央为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窦周隙:

位于血窦内皮和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间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微绒毛浸入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问答题

1.试述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答:

胰腺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腺实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一)外分泌部

由浆液性腺泡及导管组成。

1.腺泡

腺泡细胞:

典型的浆液性腺细胞。

细胞锥体形,核圆形,靠近基底,有酶原颗粒,常被溶解成空泡状。

分泌多种消化酶;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腺泡无肌上皮细胞。

泡心细胞:

位于腺泡腔内。

细胞小,呈扁平或立方状,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

为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2.导管

组成:

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

(二)内分泌部

内分泌部(胰岛),为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散在于腺泡之间。

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升高血糖;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B、PP细胞的分泌;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酶分泌和胆囊收缩。

2.肝脏的组织结构(肝小叶、门管区)。

答:

表面有致密结缔组织被膜。

肝实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肝小叶。

肝小叶之间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为门管区。

(一)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中央为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肝细胞是构成肝小叶的主要成分,它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肝板。

在切片中,肝板的断面呈索状,称肝索。

肝板之间为肝血窦。

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胆小管。

这样,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在肝小叶内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复杂网络。

(二)门管区位于相邻几个肝小叶的角缘处,由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三联管组成。

*呼吸系统

一、名词解释

气-血屏障: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有的部位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很薄,总厚度为0.2~0.5μm,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二、问答题

1.简述肺内导气部的组成。

答:

无肺泡,不进行气体交换,包括叶支气管(2级)、段支气管(3~4级)、小支气管(5~10级)、细支气管(11~13级)、终末细支气管(14~16级)。

上皮细胞

杯状细胞

腺体

软骨环

平滑肌

叶支气管

假复层纤毛柱状

尚多

逐渐减少

不规则片状

分散

小支气管

单层纤毛柱状

逐渐减少

大多消失

片状,减少

相对增多

细支气管

单层纤毛柱状

很少

完全消失

大多消失

环形明显

终末细支气管

单层柱状

完整环形

2.试述肺内呼吸部的组成。

答:

有肺泡,完成换气功能的部位,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17~19级)、肺泡管(20~22级)、肺泡囊(23级)、肺泡(24级)。

3.肺泡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

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呈半球形囊泡。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肺泡壁薄覆以单层的肺泡上皮,肺泡上皮细胞由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组成。

Ⅰ型肺泡细胞呈扁平状,主要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Ⅱ型肺泡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镶嵌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也能增生并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

相邻肺泡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肺泡膈;相邻肺泡间气体流通的小孔称肺泡孔。

*泌尿系统

一、名词解释

滤过屏障:

又称滤过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部分组成。

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

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致密斑:

远直小管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椭圆形上皮性斑块。

为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钠离子浓度的变化。

将接收的低钠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二、问答题

1.简述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组成

位置

结构特点

功能

肾单位

肾小体

(分血管极与尿极)

血管球

皮质迷路、肾柱

有孔毛细血管和球内系膜组成;

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肾小囊

脏层

足细胞

壁层

扁平细胞,与近端小管相延续;

肾小管

近端小管

曲部

皮质迷路、肾柱

微绒毛发达,有刷状缘;重吸收能力强;

重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

直部

髓放线、肾锥体

髓袢

细段

有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远端小管

直部

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

曲部

皮质迷路、肾柱

2.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答:

球旁复合体又称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形成两条侧边,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形中心。

(1)球旁细胞:

内含肾素,是蛋白质水解酶,能将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具有促进血管收缩和升高血压的作用。

肾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

(2)致密斑:

为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Na+浓度的变化。

将接收的低钠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3)球外膜细胞:

又称即垫细胞,起信息传递作用。

*男性生殖系统

一、名词解释

血-睾屏障:

又称血-生精小管屏障,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之间的屏障,包括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为血-睾屏障最重要的结构。

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