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611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时作业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时作业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时作业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时作业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12.docx

《课时作业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1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作业12.docx

课时作业12

课时作业12 群落的结构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

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答案:

D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解析: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种群数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不能表示种群密度。

捕食会淘汰掉老、弱、病、残,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

答案:

C

3.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

由表格数据知:

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种类数分别为160×25%=40、100×49.1%≈49、80×78%≈62种,则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故D正确;仅从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

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表中“平均产量”代表生产者净光合作用量;样方法是植物物种丰富度调查较常用的方法,但由表格数据不能确定该调查采用的是哪种方法。

答案:

D

4.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

解析:

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有利于自然选择。

答案:

D

5.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

A

6.能较好地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B.不同的地段上动、植物的分布不同

C.一片竹林中竹子的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矮,有的鹿高

解析: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对植物而言,高大乔木能占据上层空间,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

不同的地段上动、植物的分布是群落水平分布的特征。

至于同种生物(竹子或鹿)有高有矮,是指一种生物,而不是生物群落。

答案:

A

7.如下图所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

C.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

由于这两个种群所吃的食物有共同的,故存在竞争关系。

自然选择不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因为现存的生物是对环境适应的,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

C

8.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解析:

从表格第一行数据可以看出,当播种的大麦达20%的时候,收获到的种子占了42÷(42+133)×100%=24%,说明在相同环境中大麦比燕麦优先发展,占了上风。

不过第一行数据并不能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

从第二行数据中则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

在温室中,大麦要比燕麦更能适应环境,而燕麦将被逐渐淘汰。

所以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大麦将远远多于燕麦。

答案:

B

9.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物种消失

解析:

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彼此消长,共同维持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的消失。

答案:

D

10.图为植物群落生长分层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受光照、温度、湿度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不同品种,因此C选项错误,而D选项正确。

答案:

C

1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导因素是光照,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的主导因素则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答案:

C

12.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可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A错误:

应是利用了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

B错误:

灯罩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上。

C错误:

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中的。

D正确: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可将收集到的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如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14.(15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3)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时应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捕食、竞争、聚减”等。

(1)人登岛捕食狐,同时人和狐都以野兔和羊为食,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病毒营寄生生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

(2)人登岛后的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其数量大大增加,但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故种内斗争加剧。

(3)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捕食者数量增加,可以使被捕食者数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生存能力增强,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

答案: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增加 (3)减弱

15.(15分)如下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利用A、B两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一样。

柱状图

(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各组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

第1组:

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

第2组:

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容器中。

第3组:

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

第4组:

A种植物与B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群落中__________关系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

(2)Grove及Williams对此实验的设计中:

①设置第1组是为了__________;

②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③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当第2组与第3组分别有相同的竞争者时,哪一种情况会对A种植物的生长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间(竞争)

(2)①对照 ②地下部分有竞争时(争夺养分) ③地上部分有竞争时(争夺空间)

(3)第3组 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干物质的重量减少得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