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358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docx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案

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备课人:

夏丽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图示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

“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公转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

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表现在时间上:

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在空间上:

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

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分析】: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

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二至日呢?

赤道上呢?

【多媒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

(学生答:

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

(学生答:

五带)

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并预习下节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内容。

思考:

为什么同样阳光灿烂的冬天温度比夏天低。

这是常识,但是你可以用地理知识回答吗?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能够画图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能力目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和四季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计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每天升起的太阳都不陌生了,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没有发现,在同一个地区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除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外,它还可以导致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新课: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白天大于0°,黑夜小于0°。

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问题情境:

读“北半球二份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思考a、b、c三副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

教师归纳总结:

①在图a中,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即23°26´N,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②在图b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即23°26´S,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③在图c中,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教师讲解: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活动:

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日期

太阳直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会直接影响太阳的辐射强度。

由此可见,昼夜长短年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都会影响一年内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由此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二、四季的划分

(1)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天文上,夏季应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应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划分方法——与气候相结合

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小结:

季节的划分,对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二十四节气,有些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有些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有些对安排农事有指导作用(如惊蛰)。

三、五带的划分

同学们,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最近,七月初最远,可为什么一月不热七月不冷呢?

地球上的冷热不是取决于地球离太阳距离的远近,而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的地区,太阳辐射丰富,划分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辐射少,划分为寒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划分为温带。

五带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五带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纬度范围

23°26´N-

23°26´S

23°26´N-

66°34´N

23°26´S-

66°34S´

66°34´N-

90°N

66°34´S-

90°S

发生现象

有阳光直射

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对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课堂作业:

1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

(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某户居民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后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

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中年终年都被太阳直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约为(   )

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2.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北极圈的度数为66°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C.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增加

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季:

3、4、5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夏季:

6、7、8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秋季:

9、10、11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冬季:

12、1、2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到课文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由对现象的了解上升为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理念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有助于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