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758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docx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要

本文第一通过文化产业钻石要素(TEA)模型来分析评估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要素,进而引出创意人才的重要性。

然而符合要求的创意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进展的最大瓶颈。

因此本文接着讨论创意人才的内涵,然后分析创意人才的素养要求,进而分析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创意经济时代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TEA模型;创意人才;现状;素养要求;培养模式

Abstract:

Thispaperthroughtheculturalindustrydiamondelements(whichdoyouprefer)modeltoanalysisandevaluatetheproductivityfactors,andleadtotheimportanceofcreativetalents.YetthelackofcreativetalentsmeetingtherequirementsofinChinaisthebiggestbottleneckinthedevelopmentofcreativeindustries.SothenthisarticlebegintodiscusstheconnotationofcreativetalentsandanalysisthequalityrequirementsforcreativetalentsinChina,Furthertoanalysisthestatusquoofcreativetalentstraining,andlastputforwardseveralSuggestions.

Keywords:

TEAmode;creativetalents;currentsituationqualityofrequirements;trainingmode

 

一、引言

作者先采纳用文化产业钻石要素(TEA)模型来分析评估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来引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如图1所示。

CI指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ies),T指3T,包括了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s)、和宽容的政策性环境(Tolerance)三个方面,E指经济(Economics),A指艺术(Arts)。

按照那个模型我们能够发觉,推动文化产业最为重要的进展的动力有两个:

一个是自愿动力(包括

图1文化产业钻石要素(TEA)模型

注:

引自向勇.文化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养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09,(20),58.

以艺术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以经营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另一个是产业动力(包括经济上的商业模式、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一个是内动力,一个是外动力。

资源动力要紧是经营人才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作为素材进行创意策划、聪慧生产;产业动力只要是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机制的发达程度和企业经营的主导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和集体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

因此作为文化产业要素最重要的人才要素,人力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和竞争要素。

能否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类创意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进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创意人才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归纳,得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素养要求,并在此要求上提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在素养要求的构建上是引用学者已研究的成果,而没有自己的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不足之处。

1、文献回忆

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西方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

LeonardandSwap(1999a,P.103-105)将创意定义为,“研发及表达可能有用的新奇点子的过程”,并认为其与“创新”不同。

有的学者视创意为名词(creativity)代表因为制造力所产生的成果,是一种有用的新方法与意见(陈尚云等,2001,P.12),或者有学者将其视为形容词(creative),例如创意人物、创意团队(郭泰2002,P.7)。

最早对creativity一词有详细讲明的是英文版的韦氏词典(Websterdictionary),指出其做形容词时讲明为“制造”或是“有能力去制造”。

2002年康奈基梅隆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Florida)认为“创意时代”(Creativeage)差不多到来,并引入了闻名的“3T”理论。

其中3T包括了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s)、和宽容的政策性环境(Tolerance)。

创意人才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蒋三庚(2009)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把创意人才分为创意生产者、创意策划者、创意产品的完成者。

2、创意人才的内涵界定

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人才是指那些从事“制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作性内容”工作的人,并不是所有在创意产业工作的人差不多上创意人才。

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制造了新的概念、内容和技术的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

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人才即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制造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附加值或利益的人才。

他们对创意产业有通透的了解,能够结合国情并持续探究与创新。

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本身的把握能力,而且拥有对社会文化的较深明白得。

完整的文化创意人才链包括“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三大类(厉无畏,2009)。

第一类是文化内容的提供者即原创人员,是一个文化创意团队原创力的来源。

第二类是创意生产的治理者和组织者,最要紧的是所谓的技术人才。

第三类是在创意产品的商品化中既通晓创业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的专门人才,在熟知经营之道的同时,又能深刻的认识到创意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负责起创意产品的经营,如项目经理、经纪人、中介人等,这是一类让创意最终产业化的推动力量。

二、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咨询题分析

1、创意经济在我国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

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经济进展模式。

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

创意经济第一在我国深圳、上海等沿海都市进展起来。

许多学者也按照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了一套以上海为主导的,符合我国进展的创意指标体系。

2004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等院校试点文化产业治理专业。

2006年我国举行了首届创意产业大会,大会组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后,提出创业产业应包括十大产业,即:

数字软件、工业设计、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创意地产与建筑、品牌时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工艺品、创意生活等产业。

2、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展的瓶颈

尽管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明显的进展,然而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展瓶颈。

我国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养都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展和需要。

(1)创意人才数量严峻不足

目前,我国从事创业产业人才缺口还不到10万,估量“十二五”期间创业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0万。

统计资料显示,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

而目前上海创意人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

(2)创意人才结构素养不平稳

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结构素养不平稳,这其中表现在:

一是高端原创人才短缺。

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的多数创意人才属于复制型或仿照型,真正能够创新的还专门少。

这种人才导致原创产品专门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经营人才短缺。

将创意产业化,需要能将创意内容产业化合市场化的经营人才。

创意人才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缺乏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治理人才。

这两种人都急需大力培养和引进。

(3)创意人才有关研究的缺乏

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西方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

西方的创意经济也趋向于成熟,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正趋于形成。

然而我国在创意经济的研究上仍旧远远滞后于西方国家。

在对中国学术期刊网十多年来(1998~2010年)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后,创意人才培养有关的专题研究论文更是少之又少。

有关研究的极度缺乏,导致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有关理论依据,这也是我国的创意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三、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前文差不多了分析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定义,同时分析了我国创意人才严峻匮乏的现状。

现按照有关学者的研究调查,本文总结出了一套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指标体系,作为探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的基础。

1、文化创意人才的素养指标体系

由于各种客观缘故,作者实际调研无法进行,因此引入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人员对文化创意人才的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所做过一项调查研究。

他们通过开放式调查、咨询卷调查,专访等方法,发觉,专家和文化创意企业人力资源治理人员关于其文化创意人才的素养明白得要紧集中在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知识、责任心、、学习能力和灵活性。

再按照人才的德、智、能、绩初步确立创意人才素养测评指标系架构,如表1所示。

表1创意人才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架构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知识

基础知识

能力

学习能力

专业知识

洞悉能力

交叉知识

判定能力

意识

创新爱好

经历能力

好奇心

想象能力

责任感

仿照能力

探究精神

应变能力

冒险精神

思维能力

性格

 

自信心

表达能力

耐心

组织和谐能力

毅力

沟通能力

务实作风

绩效

创意工作打算完成率

创意工作完成质量

注:

表引自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传媒教育,2009,(4),115-121.

研究组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如图2所示。

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素养要求

由图2所示,在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测评中,能力的权重最高,达到了0..399;其次是知识架构,意识次之,工作绩效再次,最后才是个人性格。

因此按照目前创意产业的进展状况,业内专家认为,不同于其他产业人才类不,创意产业人才应具有一些专门的素养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类不。

(1)技能特点素养

图2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测评一级指标权重分配

注:

引自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传媒教育,2009,(4),115-121.

①敏捷的洞悉力。

创新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也是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生命力所在,而保持创新的重要源泉,确实是持续同意新信息,并能够从这些新的信息中提炼出进行创意所需要的部分。

因此,创意人才必须具有敏捷的洞悉力,对新的事物、信息十分敏锐,善于发觉未被挖掘的新领域。

②连续的创新能力。

创意产业需要的是新颖的思想和理念,需要打破常规去开拓新的进展空间。

创意需要人们去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制造性地“标新立异”。

一个思维方式保守、知识结构陈旧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者。

因此,创意人才必须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被陈旧的知识结构束缚。

③融会贯穿能力。

创意产业涵盖十多个门类,各门类之间有一定的有关性。

如果能将这些不通的领域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的话,那么确信会推动创意产业的全面进展。

如此就需要创意人才们有兼收并蓄的能力,需要他们善于汲取不同专业的创意元素,与自己所在专业融合,形成专门的风格。

④强劲的学习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也是有时效性的,创意产业的稳固进展需要持续有新奇的内容来充实。

因此,创意人才必须是学习型的。

他们必须能够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把握前沿知识,必须善于从最新的行业变动、知识更新中查找到创意的灵感,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来保证自己总是站在潮流的最前端。

(2)专业知识素养、深厚的专业功底

创意产业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凭空想象。

创意是在一定的实际基础上产生的,创意产业必须与各专业领域有紧密的联系。

那么,这就要求创意人才在所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技能,行业体会丰富,对所在行业的进展、以后趋势专门了解,并有自己专门的看法。

一样来讲,只有那些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所在的专业领域有全面了解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意人才,才有可能利用他们制造性的思维为创意产业做出奉献。

(3)具有创新意识和敢于开拓的精神

制造是文化创意人才最要紧的工作职能,因而在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构成当中最重要的是制造力。

因为制造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素养。

同时要有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制造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敢于探究、敢于冒险理应是创意人才所必须的品质。

(4)具有高创意工作绩效

创意绩效即指创意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实际业绩,包括创意工作打算完成率和创意工作完成质量。

(5)具有良好的性格特点

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第一要有充分的自信。

在创意研究工作和开展中,耐心和毅力差不多上必须的。

如此创意工作才能有始有终的进行。

务实的作风,幽默的风格更能增加创意人才的个人魅力。

这对团队的友好合作,团队的工作效率差不多上极其有益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前卫的思想,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才能制造出新的创意。

3、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

尊重创意人才,加大知识产权爱护力度,将人力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创意人才资本,是进展创意经济的关键。

同时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培养已成为完善创意产业链的关键。

面对我国创意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在引进国外创意人才之时,更应该加大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工作。

本文按照创意人才的素养要求,及创意产业链上两端人才缺乏的现状,对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1)高校建立起对文化产业链持续供给的长效机制

在良好的政策性下,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进展制造性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任,加快创意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培养规模。

在方式上建立高校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纳“学土前定位培养”、“学土后综合实训”等方法,充分发挥与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中的主导优势。

即高校应该坚决不移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主动查找与文化企业联合办学的结合点。

紧密配合文化产业进展的自身需求,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孵化器”,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与团队带头人培养的高端平台。

还有,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重点进展研究生教育。

高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要加大创新实践,创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加大双语授课。

在教学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并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2)企业注重体会训练与专业训练的结合

企业也是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平台。

企业培养应注重体会训练与专业训练的结合。

同时营造环境和文化氛围,鼓舞创意思维的产生。

企业通过创意人才的价值体现的和谐环境和事业平台,能够快速催生职员的制造性思维和行动。

美国Google公司通过“智力乐园”式的办公场所,从而给了职员更多的思想空间和自由时刻,工作因此成为了一种乐趣,从而营造了一种有利于激发创意思维的文化氛围。

新加坡则进展创意社区加快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规模与速度,造就跨过行业界限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上海、北京、深圳的要紧文化产业园区集合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也为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期铺垫。

(3)政府注重氛围营造与职业培养的结合

政府应注重氛围营造与职业培养的结合。

按照文化创意产业链所需要的三大类专门人才,如前端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策划和设计人才、中端进行创意生产的治理和组织的实施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后期进行创意产品商品化的经纪人才、市场研发人才和营销运作人才等不同的特性,国家职能部门和有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教学及评判体系,使各个层面的有关人才培养同步而均衡地进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坚实有序的基础平台。

四、总结

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纲要,这对所有文化产业界人士差不多上一个庞大的鼓舞,而“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振兴措施赫燃其中。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的转变,走上创新型国家的进展道路,就要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配与整合。

创意人才的开发培养需针对产业链上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门要加大对文化创意生产者和文化创意经营者的培养投入,通过各种有效平台的搭建,建立多样、完整、畅通的人才培养的渠道,构建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完备锁链,从而为推动我国合理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提速。

我国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RichardFlorida.TheRiseofCreativeClass[M].NewYork:

Basic,2002.

[2]RichardFlorida.CitiesandtheCreativeClass[M].NewYork:

Basic,2005.

[3]蒋三庚等.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50-252

[4]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9.

[5]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传媒教育,2009,(4),115-121.

[6]王飞鹏.文化创意产业进展与创意人才开发研究[J].产业进展,2009,(7)

[7]孙坚,孙一帆.中国创意产业进展现状分析及计策[J].企业经济,2007,(9)

[8]向勇.文化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养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09,(20),58-62.

[9]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新探究,2009,(10),126-128.

[10]厉无畏,于雪梅.培养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J].戏剧艺术,2007,

(1)

[11]李菁,王帅.加快创意人才培养步伐[N].经济日报,2006-12-26(16).

[12]吕学武.创意人才需要创新培养[N].人民日报,2006-11-1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