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246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泄露天机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泄露天机——2015年江西省高考押题精粹

历史

本卷共38题,两种题型: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26小题,非选择题12小题。

一、选择题(26个小题)

1.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说明我国古代政治主要是为了君主的统治,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实质的正确理解。

2.某教授认为: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分析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3.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

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答案:

B

解析:

所谓“现代性”在政治上应该是指越来越进步,古代则指皇权专制的趋势逐渐减轻或者是出现类似于民主色彩的东西或者现象。

B项皇室权威更趋强化是逆历史潮流的,所以说是“逆现代性”,故选B项。

4.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句话反映出的

主要问题是()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立足于对材料的解读。

由“本望租课,非行仁义”可知B项错误;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故D项错误;A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不是作者要阐述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

“天下有四聚,

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天下有四聚”可分析出A项“统一”说法有误;“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说明当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6.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

A.能鼓励垦荒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翻译与对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

其干扰项为D项,但材料中的“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表明新垦田地不收税,所以D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7.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答案:

D

解析:

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

故选D项。

A、B、C三项都是理学家的目的,但是都不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8.顾炎武《日知录》中写道:

“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

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

”这一观点表明他()

A.对陆王心学持批判的态度B.主张回归孔孟儒学

C.肯定心学的修身养性功能D.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

心是用不着传的,在世界上,古往今来,最一致的就是事物的理。

他以“心”为气之心,“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统宗众理,区别、评判是非、贤否、得失、治乱而能在事物中得到验证(的东西),是人人同具的一种思维能力,没有什么真传,在六经和孔子孟子这些圣人所没有倡导的。

简言之,心学中的传心,已经脱离了传统儒家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本真,落入禅学的路子。

不值得提倡。

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没体现。

9.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表达了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答案:

D

解析:

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其主张具有复古色彩缺乏历史依据,故A项错误;三大思想家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诸多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者皆对农民土地问题强烈关注,给予小农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10.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答案:

A

解析:

根据“咸丰元年(1851年)”不难想到“太平天国运动”,江苏、安徽两省是太平天国革命军与清军对垒的主要战场。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自武汉沿江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三月二十日占领南京,五月先后派兵北伐和西征。

致使所到之地社会动乱、人口外流。

故选A项。

11.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中列举的一系列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映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所以推动近代中国历史“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正确。

12.“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

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近代中国存在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

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D.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共和难以实现

的原因在于社会惰力、守旧武人、学者,而这些落后因素正是复辟帝制的基础。

故B项是正

确答案。

1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答案:

C

解析:

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C项;B、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4.费孝通认为:

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能够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法制的进步,即由封建社会的人治向资本主义法制过渡,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更是中国近

代第一部宪法,所以材料中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强调的是中国法制的变革,故答案选A项。

B项出现在秦代,C项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D项明显与题意无关。

15.“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

材料认为“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地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西方扩张只是其客观作用,A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B项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16.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诞生。

次年,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

这些合资汽车企业的出现反映了中国()

A.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B.市场经济体系形成

C.经济改革不断深化D.独立工业体系形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材料中的时间“1984年”和“合资高潮”等关键信息可以分析得出C项正确。

17.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

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D.宣扬人文精神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

故A项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