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176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docx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

杜甫诗歌代表作品赏析(晨读材料)

1.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诗鉴赏

上元元年(760)春,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读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诗人寻幽凭吊,写下这首七律《蜀相》,抒发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想到这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总的说来,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

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次联以下言春望之情。

感时承上二句,而恨别启下。

感时、恨别二句概括深广,痛心于国破、忧思于家室,家国命运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承城春草木深而来,感时是感春之时,也是感家国残破之时,也是感离家长久之时,故而引出恨别来。

三联从国事引出家事。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是说战乱长久,战火持续

三个月了。

至德二年(757)三月,诗人杜甫正陷在安禄山及其叛军所占据的长安城。

三月的春天并未给诗人带来快乐,战火连绵,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家书抵万金是说音信隔绝,担忧家庭命运。

战火纷飞,时局紧张,远在鄜州的家属,音信早已断绝,诗人担忧他们的命运,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消息。

上句伤于国事是应感时,下句怀念家人是应恨别。

结联刻划自我形象以抒忧时伤春之情。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在写作上,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

一、二句描写长安的春景(起);三、四句表达感时恨别之情(承);五、六句写战事阻隔,不见家书();七、八句表现忧愁苍老(合)。

尤其是三、四两句,上句承上联国破’的现实,下句启下联恨别的苦境,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宋人司马光说: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而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国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续诗话》)。

的确,言简意赅,语言精炼正是本诗的特色,也是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

白头,因忧时感事而愁白了头发;搔更短,从表现心理的典型动作上写他心烦意乱的情状。

浑欲不胜簪,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鲍照《拟行路难》之十六有白发零落不胜簪句,诗人化用此句,抒写他的怀家忧国之情,更显深沉、哀痛。

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情景交融,曲折细腻,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

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

次联流水对句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

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

这两句将只独看

突现出来,而长安二字点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点出所怀念的对象所在地。

遥怜、未解陪衬出独字来。

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是独看的正面文字。

末联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愿望。

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却又想得那么细致和急切,连重逢时望月流泪都写进去。

说重逢时流泪,正映衬现在望月时流泪,说重逢时的泪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衬望月思人的泪是照不干的呵!

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语意玲珑,章法紧密,感情深挚,表现出回环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妇之情。

全诗两句写对方,两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写妻子,层层折,层层深入,词意婉切,情悲笔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

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

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

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

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

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

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

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

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

雨声沙沙,喜而思见。

推门向外一望:

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

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

这里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

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

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

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

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

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

故而明人谭元春说:

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

(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

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

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

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

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

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

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

初闻涕泪满衣裳呢?

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

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情景。

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

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惊情之中。

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

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

如今也都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

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

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

因此清人孙沫评这首诗说:

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

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

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

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是大历元年(766),初至夔州时作。

按《东坡志林》:

诸葛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

..又《成都图经》:

武侯八阵有三。

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

在弥牟镇者,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

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

又《刘宾客嘉话录》:

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

聚石分布,宛然犹存。

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澒涌滉漾(波涛汹涌冲击)。

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

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

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

这些都说明八阵图的确存在,行列依然。

前人大率皆以吞吴失计之恨,与武侯失于谏止之恨,而不从八阵图之徒然存在,成为千古之恨迹上理解。

功盖三分国,是对孔明功绩的大力肯定,而孔明之心力也尽显于这五字。

名成八阵图,指孔明设此阵隐以制止东吴寇蜀之路。

东和孙权,北拒曹魏,乃是孔明三分胜算,而关羽却奋其一朝之勇,先主刘备又逞其一击之忿,三分胜算化作泡影。

江流石不,是指诗人目击阵图,见大江日夜奔流,而八阵图至今屹然不动。

赞颂八阵图实是赞美诸葛孔明。

遗恨承石不生出。

八阵石图不被江流所,千载屹立。

不亲吴而欲吞吴,反为吴所败,失掉设立阵图之本意而空存阵图之名,实为孔明留下的遗恨。

全诗雄深浑涵,奇警精湛。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杜甫诗鉴赏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死去,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开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这是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即景抒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全诗以细腻、含蓄、深沉见长,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杜甫诗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在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都是对李白诗的热情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

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作出的诗,超凡脱俗,无人可及。

继而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这四句,笔力雄健,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气助词,不但加强了赞美的语气,也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的力量。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

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由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也就是忆人。

但并不直接忆人,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描绘了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但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形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

也就是说,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而遥望南天,只看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所见也只有远处的树色,又自然显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故而清代黄生说:

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

(《杜诗说》)回忆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设想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精雕细琢;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渲染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惘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以何时作诘问语,把渴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

清代浦起龙说: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由人又回到诗,接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诗鉴赏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

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