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879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昆明黄冈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两分,共50分)

1.重农抑商的首倡者是

A.商鞅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首次明确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汉武帝、明太祖、康熙帝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CD错误。

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在古代中国,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宋代经济的发展与唐末五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并没有长治久安,排除C;由材料“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可知,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点睛:

教材上一般只讲述了土地兼并不断严重的情况以及统治者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并没有涉及到宋代的不抑制土地兼并,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学习。

3.下面两幅图均是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砖画,这反映出当时嘉峪关

 

A.农业主体地位逐渐削弱B.铁犁牛耕取代游牧生产

C.农、牧业生产方式并存D.生态环境基本得到改善

【答案】C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牧业,第二幅图出现了牛耕,反映的是农业,说明了当时农、牧业生产方式并存,故C项正确。

农业依然是国家经济的主体,排除A项,B项中的“取代”表述错误,生态环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A.礼器和兵器

B.农具和酒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答案】A

【解析】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故A项正确;图片没有农具,故BCD项错误。

5.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具使用得便利,农民就可以节省劳力而得到较多的收获,所以A的说法明显错误,可以排除;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C;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D;因此本题选B。

6.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

【答案】A

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

A.宋都东京高度繁华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D.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答案】D

【解析】A项与材料中的“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经济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中的“草市”是民间集市,与“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无关,排除;“夜市”的信息与唐朝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中“勒”是命令的意思,体现了对街市的严格管理,故D正确。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人们向往奢靡的生活,这种心态变化表明

A.社会动荡影响价值取向

B.商业经济引发观念变化

C.重商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D.百家争鸣引发思想改变

【答案】B

【解析】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思想的变化,材料中“追求营利求富的风气”正是由于该时期商业经济发展导致的变化,故B项正确;A和D不符合材料中“追求营利求富”的思想主旨;重农抑商会阻碍商业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10.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农业+家庭手工业     

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③发昌机器厂=地主阶级+近代企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③表述不对,发昌机器厂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因此排除后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近代中国经济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之一,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地位正处在不断上升中。

在复习时要注意两条线索:

一,结合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的学习,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识,进而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在考试中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题目的前后联系性较强,难度较大。

11.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②商邦、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以及“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可知双林镇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较高,①正确,据题干“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可知由于外来商人的增多,才形成了各类会馆,即市镇的发展促进了会馆的产生,②错误,故A、B、D三项排除;据题干可知此时为“元明时期”,而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正确,据题干“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可知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产生了变动,④正确,故C项正确。

12.自秦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作为一项经济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①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②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③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

④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评价不全面,只提到重农,没有涉及抑商,排除①;②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②正确;战国和西汉初期重农抑商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③错误;④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①③④错误,故选C。

1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

“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C

【解析】原文的大意为:

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

播种前要耕五次地,之后要锄五次地,一定要仔细地做彻底。

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不许滋生杂草,不许有螟蜮一类的害虫出现。

材料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水利灌溉”“私有制”排除A、B、D。

14.鸦片战争后,洋货在华严重滞销。

1847年,英国政府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开关以后,中国政府是忠实履行条约义务的,英国对华贸易不振,“既非因为中国对英国货物没有需要,也非有其他国家与英国竞争,唯一原因在于中国可以动用的现银被鸦片所吸收,从而对于自英国进口的制造品,即缺乏支付手段”。

其认为英国商品在华滞销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

C.鸦片泛滥导致购买力下降

D.中国政府暗中引导百姓进行抵制

【答案】C

【解析】“可以动用的现银被鸦片所吸收,从而对于自英国进口的制造品,即缺乏支付手段”说明鸦片泛滥促使购买力下降,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是自然经济抵制作用,故A错误;中国市场对于英国商品的抵制,不是不需要,故B错误;政府引导百姓不符合事实,故D错误。

15.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

对这种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资本主义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

D.这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劳动力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原因是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起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破产的手工业者变为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工厂提供了劳动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后……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角度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6.据《江湾里志》记载:

“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

”这说明当地

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答案】A

【解析】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男耕女织的分离,材料中“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说明农民舍弃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该种利润较高的蔬菜,这里隐含着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城市规模扩大信息,故B错误;棉纺织业出现衰落只是材料中涉及的原因信息,不是现象,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信息,故D错误。

17.“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外企的设置

D.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说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所以A正确。

18.陈旭麓先生说: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

‘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①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庚申之变”实际上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其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哪些行业发展最快

A.面粉业和纺织业

B.化工业和卷烟业

C.橡胶工业和军工业

D.纺织业和化工业

【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而非化工业和卷烟业、橡胶工业和军工业、纺织业和化工业,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

B.“忽如一夜春风来”

C.“脱胎换骨获新生’

D.“荷尽已无擎雨盖”

【答案】D

【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实行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此时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D项正确;A是甲午战争之后初步发展阶段的描述;B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C是1956年民族工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描述。

21.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

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

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答案】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的压制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

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

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2.“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在

A.唐都长安B.北宋开封

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情况。

宋代以前,政府对“市”的位置、开市闭市的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市与坊也是分开的。

北宋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故B项正确;A项坊市制度比较严格;CD项都晚于B项。

所以应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城市的发展

23.据《钱门塘乡志》载,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

同(治)、光(绪)年间,男耕女织,寒暑无间。

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

上述现象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B.近代棉纺工业发展迅速

C.男耕女织生产分工明确

D.列强加大了商品的倾销

【答案】A

【解析】根据“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表明钱门塘乡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受到冲击,逐步走向瓦解,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棉纺工业发展迅速,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是提到“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无法得出“列强加大了商品的倾销”,D错误。

24.近代中国导致“耕”与“织”分离的最初因素是

A.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

B.外国商品的入侵

C.洋务企业的诞生

D.中国棉花生产的大量出口

【答案】B

【解析】“耕”与“织”分离是我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直接原因,故B正确;A、C是促进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中国棉花生产的大量出口是农产品日商品化的表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又一重要表现,排除D。

25.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自1840年至20世纪40年代前期,所占比重一直最大并且呈下降趋势,于1952年消失,结合所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新中国1952年土地改革过程中,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故①为自然经济;②项存在时间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期间创办了许多洋务企业,但清政府覆亡,中华民国成立后,洋务企业逐渐消失,故②为洋务企业;由图可知,③项产生于1840年,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消失于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外来资本主义开始入侵中国,外国资本主义产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卷土重来,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大量增加,新中国成立开展没收外国资本行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随之消失,故③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由图可知,④项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于20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消失于1956年。

结合所学,受外商企业刺激,一些地主、商人、官僚开始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中国资本主义企业诞生,20世纪20年代,由于一战影响,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1956年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判断,④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图可知,⑤项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鼎盛于40年代,1952年消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政策,官僚资本主义随之消失。

由此可知,⑤为官僚资本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应为②洋务企业。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

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

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

(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

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

【答案】

(1)模式:

自然经济特点: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生产关系萌芽。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同点:

前者是手工生产,后者是机器生产。

(4)关系:

农业是本,商业是末政策:

重农抑商

【解析】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即可回答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自然经济。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有何特点:

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据材料二“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即可回答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生产关系萌芽。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据材料三“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同点:

前者是手工生产,后者是机器生产。

(4)据材料四“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商业与农业的关系是农业是本,商业是末。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重农抑商。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7.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

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

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