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731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docx

景物描写系列指导

静态描写:

美景如画入文来

【小叮当的疑惑】

暑假啦,可把我高兴坏了,因为爸爸答应这个假期带我去北京看长城。

这可把我的好朋友冬冬给羡慕坏啦,因为,他也从没去过长城呢。

于是拜托我回来一定要给他讲一讲长城是什么样的。

于是我把游览长城所见到的美景,写成了一篇文章,可怎么看都觉得离我想要表达的有十万八千里。

这可怎么办呢?

只好再请教周SIR了。

【小叮当的习作】

多美啊,长城

这就是我梦中的长城。

一眼望过去,高大的长城,绵延到目光看不到的地方,气势雄伟,令人不由得要长啸一声。

开始登长城了。

有人说道:

“长城真陡啊。

”我也觉得长城好高好陡,登了几步,腿就有点酸了。

我一边攀登,一边望着这从未谋过面的古长城。

我发现蜿蜒的长城身上有一个又一个隆起的建筑物,就问导游:

“那是什么?

”回答道:

“那是烽火台。

大概攀了十分钟时间,我们就到了第一个烽火台。

我顾不上疲劳,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烽火台前面。

这烽火台显然要高出普通长城许多,这样点起的烽火下一个烽火台上的战士才能看到。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

看着下面的山坡与远远近近的山峰,都是郁郁葱葱的,就像一幅宽阔无比的画图。

长天,是湛蓝的;大地,是碧绿的;城墙,是青灰的。

多么深厚的历史才能铺展开这么浓重的色彩啊。

我发现身边城墙垛子呈“弓”字型。

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古代汉族军人防止少数民族军队侵入时射箭使用的。

这些垛子与城墙一样,都是用长方形的长城砖砌成的。

脚下铺的全是条石。

听解说员讲,一块条石有几千斤重。

可以想象,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那么长,需要多少条石,需要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才能凝结成这的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啊!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攀登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

只见四周只是蓝蓝的天,几朵白云点缀其间,煞是美丽,煞为壮观。

下面依然是无限的绿色,无限的梦幻,“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周SIR的分析】

小叮当的这篇习作,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写景抒情文章。

它围绕着主题“多美啊,长城”展开叙述,将自己第一次登长城的经过写得较完整,也较生动。

文中还有一部分抒情句,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是,这篇习作还是有一些缺点的。

一是描写不细致。

对所有的景物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地挖掘景物的特点,整篇习作就像是一篇流水账,所描写的景物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二是描写不生动。

文章的标题是“多美啊,长城”,可是我们读过这篇习作后,并没有感受到长城的美。

原因就在于,小叮当的描写不够生动。

这还使得有些抒情句看起来很假。

三是描写不丰富。

在这篇习作中,小叮当只调动了“视觉”这一观察器官,而完全忽视了“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使得写景的角度非常单调。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找到了小叮当这篇习作存在的缺点,那么要如何进行修改呢?

胖SIR在这里再传授给大家一个特别有用的写景方法——静态描写。

所谓静态描写,就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状态”所呈现的样子。

我们要想写好景物“静止状态”所呈现的样子,最主要的一步是仔细观察。

我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观察的重要性,可为什么在写文章的时候,还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呢?

结合小叮当的这篇《好美啊,长城》,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进行静态描写,并对他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一、选好观察点。

有的景物,本身就像一幅画,那么我们在观察时,就可以用赏画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比如长城,它本身就是静态的,站到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发现眼前的美景各不相同。

比如,站到城墙上与站到烽火台前就不一样,长城远眺与近观也不一样等等。

只要我们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观察点,进行细致观察即可。

二、调动各器官。

通常,我们一提到观察,就只想到看看听听,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调动多个感觉器官,去全面地观察,去全方位地体验。

包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手去摸、用心去思考等等。

比如小叮当的这篇习作,他几乎没有用到鼻、耳、手等感官,因此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非常单薄,不吸引人。

如果他能多方位地调动各个感官,用耳听一听长城内外的声音,用手摸一摸长城上的青砖古木,用鼻闻一闻长城独特的味道。

那么,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就立体了,鲜活了。

三、先有景后有情。

在描写景物细致生动丰富的前提下进行抒情,这情才有“出处”,比如小叮当的这篇文章,写了不少抒情句,但因为景物描写得不够,我们读不出他的情由何而发。

如果能在充分写景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抒情,相信文章一定会更打动人。

其实静态描写是最锻炼同学们观察力的写作方法之一。

因为,只有认真观察了,才能用最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摩出景物静止状态下的样子。

小叮当加油,周SIR相信你一定会熟练掌握这种方法的。

【佳作抢先看】

多美啊,长城

这就是我梦中的长城。

高大,雄传、壮丽的长城。

(用三个词概括长城的整体风貌,准确简洁)只见它绵延千里,从眼前能看清每一块砖的纹络,到目光所不可及的地方,它仿佛是走到远方去,又仿佛是从远古走来。

(运用静态描写,写出长城绵长这一特点。

踩上长城的第一个台阶,那青灰色的长砖,就在我脚下,它有不少破损,可以说大部分是后人用水泥修补的,勉强能看出它千年前的模样。

(踩上第一个台阶,是有纪念意义的,需要特意提一下。

这一段也是静态描写,小作者仿佛拿着放大镜,在细心地观察着一石一砖。

)往上走了几步,就听到有人说:

“长城好陡啊。

”“是啊,可以前看宣传片什么的,并不觉得它陡啊。

”“因为长城太长了,宣传片要尽可能地显示出它的长,所以就不显得陡了。

”(用耳朵在观察,同时还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进一步突出长城“长、陡”这一特点。

我也觉得长城挺陡的,没走几步,腿就酸了,可我依然兴致勃勃。

越登越高,视野越开阔。

这时,从对面吹来一阵风,真凉爽。

我不禁抬起头来,仰着头感受这风的轻抚。

然后睁开眼,哇,我已经站到一个小山头上了呢。

从这儿往前望过去,只见远山如黛,近处绿树葱茏,树与树连成一片绿海,这长城在绿海间时隐时现,就像弄浪的青龙。

而我,显得是那样渺小。

(再一次进行静态描写,写远山,写绿树。

这就像给我们描给了一幅画一样,生动传神。

忽然,我看到,在前方20多米远的地方,长城的身上隆起了一个方形的建筑物。

再往远处望去,居然隔一段距离这种建筑物就会出现。

我急忙问导游这是什么。

导游说:

“这就是烽火台。

”(巧妙引出下文。

这就是烽火台?

我顾不上疲倦,紧跑几步,跑到烽火台前。

这烽火台显然要高出普通长城许多,它同样是用青砖彻成,形状非常规则。

它的四壁也有不少残破,但大体保持完整。

我用手轻轻地抚着它,历经千年,它竟然粗糙依旧。

每一块大小几乎相同的砖,密密实实地叠在一起,那是一种牢不可催的意志与力量。

(静态描写加抒情,将烽火台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详加描摩,同时调动触觉这一感官,细致感人。

)我禁不住多抚摸了它几下,手上,居然沾上了一层青灰色的灰尘。

你或许会说,这是长城砖的粉末,我却宁可相信,这是当初点燃烽火留下的历史尘烟。

我背倚烽火台,耳畔仿似又听到金戈铁马,战鼓隆隆;那点燃的烽火在毕毕剥剥地响着,狼烟如柱,直冲云霄。

这样想着,禁不住又极目远眺,从这儿往前望过去,一座座烽火台轶序井然,仿佛一个个挺拔伟岸的士兵,神态坚决,目光敏锐。

(这一段前半部分不是景物描写,但突出了烽火台的历史厚重感,从而突显文章中心“多美啊,长城”。

后半部分则又是静态描写,将烽火台比喻成士兵,形神兼备。

继续向上攀登。

每前进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景致。

长天,是湛蓝的;大地,是碧绿的;城墙,是青灰的。

多么深厚的历史才能铺展开这么浓重的色彩啊。

(略写,保留原文的大部分。

因为有前面的详写做基础,与原文相比,这儿的抒情就很自然。

再往前走了一段,我发现身边的城墙垛子呈“弓”字型。

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古代军射箭时使用的。

这些垛子与城墙一样,都是用长方形的长城砖砌成的。

脚下铺的全是条石。

听解说员讲,一块条石竟然就有几千斤重。

(同样运用静态描写,突出长城修建的不易。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攀登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

仰头望,天高而湛蓝,云轻而雪白;低头看,山色空蒙,树木蓊郁。

真如在画中一般。

(同样运用静态描写,写自己登上最高处所见所感。

耳畔忽然传来几声鸟啼,清脆的声音划破天空,引得我不禁豪气大发,真想长啸两声:

“多美啊,长城!

”(结尾简洁而富有蕴味。

【小叮当自述】

周SIR就是周SIR,出手不凡,不仅指出了这篇习作的问题,还找到了修改的方法。

“静态描写”我也听说过,但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运用好。

原来“静态描写”还有这么多门道呢!

我记得以前老师说过,进行静态描写时,就一定要抓住景物在静止状态下的特点进行描摩。

嗯,就像周SIR所说,长城本身就是静止的,最适合运用静态描写了。

我只要抓住它的特征,再多换几个观察点,调动多种感官,就一定能写出一篇佳作。

不知道修改后的文章是不是可以也让冬冬领略到长城的美呢?

我再去请教一下周SIR。

【周SIR面批】

终过修改后的文章,情景交融,描写细腻,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静态描写”,非常不错。

小叮当在前面也说了,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冬冬也能领略长城的美。

以这种目的写作,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觉得累,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看小叮当,不仅写原文的时候一气呵成,就连改的时候,都比往常又快又好呢。

通过阅读修改小叮当的习作,我们可以看出,静态描写的范围一般包括:

景物整体的样子、位置、颜色、形状、细部的纹络变化等等。

同时,周SIR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景物的静态也是相对的,而且也是时时变化的,关键在于,我们写作时,主要想突出它哪方面的特征。

【超级链接】

1.月明星稀的夜晚,月亮高高悬挂在湖的上空,把它那皎洁、清亮的银辉洒满湖面,溶溶月色使白河湖显得格外幽静诱人。

湖上的夜是那么温柔,那么清凉,那么美丽。

 ——(选自《白河湖》)

2.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绿酒。

湖风甜迷迷的无力的吹着。

湖柳,被水薰的被风吹的也醉了,懒洋洋的不时刮起几丝长条来,又困倦的垂下了。

柳叶中的蝉儿,从酣梦中断续地发出几声短吟,胶粘的,迷糊的,好似醉人的呓语。

      ——(选自冰心《三年》) 

3.中山公园的水池像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

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像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

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

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碧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

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

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选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定景换点: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叮当的疑惑】

前两天放学回家时,我看到路边有一个池塘,那池塘的景致真的好美啊。

于是我赶快回到家,将刚才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了出来。

可是,写完后一读,完全没有自己看到的那么美。

请问周SIR,这是为什么呢?

  我也不怕丑了,把我的“大作”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一起帮助我改进,好吗?

【小叮当的习作】

春天的池塘

上学路上,总会经过一个池塘。

这个池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水仙湖”,据说里面住着一位善良的鲤鱼仙子。

以前,我从没觉得它美,觉得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池塘,里面也根本不会住着水仙。

于是我一直不注意这个池塘。

上学下学经过时,不是急匆匆地瞄一眼,就是连看也不看,风风火火地跑过去。

但这一天,我放学回家,路过池塘的时候,不经意间一看:

哇,好美啊。

只见池塘边栽着的那几棵杨柳,正迎风起舞。

春天的风是柔和的,杨柳在风中摇来荡去,真的好美好美。

还有夕阳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真美。

当然,还有一群不知谁家的鸭子,在水面上游着,“嘎嘎”地叫着,真美。

真是美不胜收啊。

这景致让我陶醉。

我站在池塘边,久久不愿离去。

等回到家,又不禁回想起当时的美景。

那池塘里好像还有一个亭子呢。

水里有鱼,水也很清澈。

岸边的野花开得正艳呢。

这么想着,为自己对池塘的“偏见”很不好意思。

这“水仙湖”里,当然不会住着鲤鱼仙子,但把它理解成“水中仙境”也可以吧?

这么想着。

心里就舒服了。

于是特别期待明天上学时,再路过这个美丽的池塘。

那时我一定要用心欣赏它的美。

【周SIR的分析】

小叮当的这篇习作,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将原来自己“不喜欢”池塘到后来期待用心欣赏它的美这一心路历程描写得比较完整。

但这篇习作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重点不突出。

文章标题是“春天的池塘”,那么写作重点应是对池塘美景的描写。

而小叮当显然没有把“美景”呈现出来。

二是描写景物时没有层次没有顺序。

我们都知道,写景是需要有一定的层次及顺序的,而小叮当的习作中,对景物都是一笔带过,既缺乏重点,又没有层次。

三是习作将本来就单薄的景物描写还分成了两部分。

其实,习作中所提到的景物有杨柳、夕阳、鸭子、亭子、鱼、野花。

如果将这些景物集中到一起来写,即能使景物丰富,又能突出重点,还能使结构更严密。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原因,让我们在读的时候,觉得小叮当的情感变化很突兀:

他原本那么不喜欢这个池塘,为什么后来会喜欢它了呢?

因为习作中这一段景物描写非常单薄,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上面小叮当也提到了,他想要描述池塘的美景,却没有写出来。

那么,我们应怎样来帮小叮当修改这篇文章呢?

在这里,周SIR要先传授给大家一个非常有用的写景秘籍——定景换点法。

所谓定景换点法,就是描写景物时,观察的对象不变,而变换观察点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就是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写出来。

结合上面小叮当的习作,我们来学习“定景换点法”。

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就拿《春天的池塘》这篇文章来说吧,池塘是“定景”,那么“换点”就要清楚地告诉读者。

你在什么位置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在什么位置上以什么方式看到哪些景物。

这些都交待清楚了,写景的层次问题就解决了。

其次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

结合《春天的池塘》这篇习作,比如可以先写远观——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写近景——按自己行走的方向来写,按一定的顺序多换几个观察点,这样写景的顺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描写景物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使读者对景物有整体感。

我们再来看《春天的池塘》这篇习作,小叮当还是注意到这一点了,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不单写了池塘的水,还写到了杨柳、夕阳、野花、鸭子等景物,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佳作抢先看】

春天的池塘

上学路上,总会经过一个池塘。

这个池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水仙湖”,据说里面住着一位善良的鲤鱼仙子。

以前,我从没觉得它美,里面也根本不会住着水仙。

(删除原文意思相近的话,使开头更简洁,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但是暮春的一天(交待时间,照应文章标题“春天”),我放学回家,路过池塘的时候,有什么东西拂到了我的脸上,柔柔的,细细的,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我放慢脚步,扭头一看,原来是杨柳的枝条。

这些枝条真美啊,每一条都那么细,绕到手指上,凉凉的,那些细弯如眉的柳叶,规则地排列着。

放眼望去,哇,原来池塘边栽满了杨柳呢。

(定景换点法开始了,先写最近的景物——柳枝,再由柳枝写到全景——柳树。

)就像是有心人故意插进去的,为的就是把池塘打扮格外美丽。

柳树姑娘经常把她那长长的秀发,甩进池塘中洗的更加干净,漂亮。

远远望去,柳树姑娘的秀发就像喷泉似的喷入池塘中。

近看,就像是珠帘,它就是在装扮春天的大门。

(抓住了柳树的特点,描写非常细致。

顺着河岸往前走,(再一次换点)看到一个小亭子,掩映在杨柳后面,红亭绿树,色彩明快。

我拾步迈上小亭(又一次换点),向远处望去,只见红彤彤的夕阳,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色彩竟然浓得像化不开似的。

池塘的那边(又一次换点),一群不知谁家的鸭子,“嘎嘎”地嬉戏着。

它们有时把脖子伸进水里喝水,有时在水中捕鱼,有时你追我赶地在池塘中比赛谁游得快,谁游得远。

(抓住几处景物最主要的特征,运用简笔,突出池塘的美丽。

从亭子走下来(再一次换点),我本来是打算回家的。

可是,你猜我又看到了什么?

原来脚下也有这么美丽的风光呢。

野草与野花泼泼辣辣地长满了岸边。

这些野花,毫无拘束地这里开一朵,那儿开一朵,散落在密密的绿绿的野草里,迎风招展,煞是可爱。

(特写小野花迎风招展的样子,确实惹人怜爱。

我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站在池塘边,久久不愿离去。

等回到家,又不禁回想起当时的美景。

这“水仙湖”里,当然不会住着鲤鱼仙子,但把它理解成“水中仙境”也可以吧?

这样想着,就特别期待明天上学时,再路过这个美丽的池塘。

那时我一定要用心欣赏它的美。

(结尾简略而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小叮当自述】

听了周SIR的分析后,我回到家仔细地琢磨起“定景换点法”,越琢磨越觉得有用。

于是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叫《梅雨潭》,这篇文章好像就采用了“定景换点法”。

于是我翻出这篇文章,结合着周SIR的讲解,再读一遍,真是受益匪浅。

于是赶紧拿出自己的习作,再读一遍,唉,真是羞得脸都红了。

于是我先用“定景换点法”来回忆当初自己的观察顺序。

然后按照这一顺序,再抓住景物的特点,就写成了后来这篇文章,现在我就拿去周SIR看一下。

【周SIR面批】

小叮当修改后的文章,描写细致传神,“定景换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中的景物既有详略又有层次,非常不错。

而更为难得的是,小叮当还能举一反三。

我给他讲了这一方法后,他能立刻联想起自己以前读过的运用了同样写作手法的文章,并且拿出来借鉴。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值得大家学习。

同时,通过阅读小叮当的《春天的池塘》和《梅雨潭》,我们可以看出,“定景换点法”所适用的“景”一般规模不大但富有变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收获。

比如池塘、树林、花园等都比较适用这种方法。

【超级链接】

1.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是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不着它。

    ——(《梅雨潭》节选)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3.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

从封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徐迟《黄山记》

动态描写:

世间万物皆有灵

【小叮当的疑惑】

上一次登了长城,我把那经过给冬冬一讲,可把他羡慕坏啦。

可是昨天他来跟我说,他的父母要带他去看大海,又让我羡慕不已。

虽然他也答应了回来后把看到的大海描述给我听,可我还是有点不甘心。

大海嘛,在电视上经常见到啊。

于是,我就根据在电视上看到的大海,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了一篇文章《海》,拿去让周SIR再给指导指导。

【小叮当的习作】

我从未见过海,但我爱海。

远处一叶白帆,静静地驻在海天相接处,海面平整如镜,白帆是这镜面上一抹动人的色彩。

我站在海边,向东望去,看到天边泛红,越来越亮,一轮红日慢慢地升了起来。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漫步在海滩上。

海是多么宽广,极目远眺,只看到海天相接的弧线。

在日光的照耀下,蔚蓝色的海面闪烁出金黄色的光芒。

正午,阳光很耀眼。

海上的风大了起来,犹如一双双无形的大手,在推波助澜。

有浪了,浪高了,浪花升起又落下。

而海边的礁石,一动不动,就像一堵堵高高低低的墙。

浪越来越大了,终于,它咆哮着向前冲,撞碎在礁石墙一般的身躯前。

但礁石还是一动不动,静静地站着。

千万年,浪与石,就是这样渡过的吧?

日落月升,弯弯的一轮新月,像英俊少年的一抹微笑,浅淡而动人。

弯月如钩,繁星点点,在朦胧的月色下,海面上升起一层薄薄的雾气。

像一层透明的轻纱。

海这时候安静了,缓缓地起伏着,像是一个大摇篮,而那挂着白帆的渔船,那弯月,那繁星,都是安睡在它怀里的小婴儿呢。

静谧的夜空下,我站在海边上,清凉的海水在我脚下进进退退,感觉到脚下的细沙,也像海水一样起起伏伏。

回头一看,居然我留下的脚印也不见了。

海真是神奇。

我低头,捧起一捧海水,它缓缓地从我手指的缝隙间流走了。

我用舌头舔了一下,真咸,那味道,就像眼泪——不,似乎比眼泪更咸些。

这就是令我魂牵梦萦的大海,这就是胸怀宽广能纳百川的大海。

我真的爱海,虽然我从未见过海。

【周SIR的分析】

看到小叮当的这篇习作,我不禁一阵惊喜。

文章的意境非常美,语言也很灵动。

对所描写的景物,能抓住其特点进行细致描摩,从这一点能看出,上几次交流小叮当还是用心了。

尤其从《海》这篇文章来看,他以时间为顺序写作,为我们描述了“白帆远景图”“海上日出图”“礁石拒浪图”“弯月繁星图”等多个美景。

在写作的过程中,他自觉地运用了“定景换点”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更能做到情景交融,这是值得表扬的。

不过,小叮当的这篇习作,还是有一些缺点的。

一是有的景物写得缺乏灵动美。

比如白帆,在海天相接处,看到一叶白帆,那白帆肯定应是灵动的,不会像小叮当所描写的那样,是“静静地驻”在海面上的。

再说了,白帆只有动起来,才会给人以美感,一叶静止不动的帆,是不会为海添“一抹动人的色彩”的。

另外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是有的景物不真实。

小叮当也说了,他没有亲眼见过大海,是靠想象完成的这次写作。

但是,想象也应以现实为基础。

这篇习作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不是科幻小说,因此“真实”还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小叮当说“海平如镜”,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海上“无风三尺浪”,它不会如湖面一样“平整如镜”的。

我分析,小叮当之所以会出这样的差错,主要是因为上一次交流“静态描写”时,他没听到最后一句话。

我记得我最后一句说到“景物的静态是相对的”,不能所有的景物都适用于静态描写。

比如大海,它本身就是一刻不停地运动着,那么,就适合用“动态描写”了。

下面,周SIR就结合小叮当的这篇作文,把“动态描写”的方法传授给大家。

我们说的动态描写,就是要描写这种事物处于活动变化过程的状态。

描写一个物体只有静态的外形特征描写,往往显得很呆板,还应注意描写该物体在运动或变化时的状态。

写好物体的动态情况,能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物体的特征,使物体“活”起来,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

结合上面的分析与讲解,我们对小叮当的这篇《海》提出修改意见。

一、对于运动着的景物,要仔细描定它们运动时的情态。

比如海水、海浪等,只要抓住它们运动时的情态,使用准确的动词把它描摩出来就可以了。

比如说日光映照在海上,就可以写成“蔚蓝的海面摇碎了日光,闪闪烁烁地铺成一条金黄色的路”。

这样的句子,化静为动,动词运用恰当,动作描写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对于本身不运动的景物,则可以通过它们的某些变化来写出动态。

比如白帆,本身不会动,可是外界事物的运动会促使它跟着一起动。

比如风一吹,海一摇,人一划等。

我们要善于把它这时的动态捕捉住,描写出,这样的描写必然会打动读者。

比如写白帆在海天相接处,可以写成“一叶白帆,自海天相接处施施然滑过”。

一个“滑”字,立刻将白帆的情态描摩出来了。

三、对于静物,如礁石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联想,或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这些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或者有生命的东西,写出其动态,同样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比如可以这样说礁石:

“礁石扎下头去,弓起背,倾着身子迎着浪。

”这样不但写出了礁石的形态,更突出了礁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