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588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8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计量容器里容纳的液体或粉末状、颗粒状物体的体积。

小学数学以往总是把升和毫升与其他常用体积单位一起,编排在高年级教学。

本单元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一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感性认识。

由于升和毫升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直观认识、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容量的含义以及计量单位,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会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

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形成有关1升和1毫升的表象是教学重点。

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容量的含义,计量容器的容量需要统一的单位例2容量单位“升”,1升的实际意义例3容量单位“毫升”,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例4升和毫升的进率,简单的换算

练习一

(一)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形成初步的“容量”概念

“容量”指的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为了在尚未认识体积之前先形成初步的容量概念,例1作了很细致的安排。

创设了大小不同的茶杯、大小不同的冷水壶等容器盛水的直观情境,提出三个很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容器里存水的事实,感受容量的含义、比较容量的大小,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需要。

1. 联系茶杯里盛水的事实,教学容量的含义。

学生都知道玻璃杯里能盛水,玻璃杯有大有小,盛的水就有多有少。

例题提出的第

(1)个问题“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玻璃杯,把注意力集中到玻璃杯盛水的事实上。

由大卡通“玉米”告诉学生:

图中比较高的那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

这里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把新的数学概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教学要注意两点:

一是情境中的两个玻璃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玻璃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条件下的想象与判断。

通过这样的想象,容易体会“杯子容量”的含义。

二是要用较多的时间去领悟“玉米”卡通说的哪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的内在联系,意义接受“容量”这个概念。

2. 直观判断和倒水实验相结合,教学“容量有大小”。

例1的第

(2)个问题是“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

画面里有两个冷水壶,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学生凭直观能够指出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些。

教材要求验证作出的判断,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往另一个壶里倒,通过这样的实验来感受“冷水壶的容量”指的是什么,体会冷水壶“容量有大有小”,并证实自己的判断。

为了深入体验“容量”的含义,教学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导他们把“容量”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能盛多少水”的现实层面上,通过概念的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

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壶体上刻了花;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壶体上没有花。

第三步通过倒水实验验证猜想,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

或是红把手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壶后还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壶后尚没有满。

这些倒水实验应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并亲自实施,一边操作一边把“壶里盛的水”和“壶的容量”联系起来,反复感受“容量”的含义。

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并作出解释:

因为红把手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

配合例1和例2的“练一练”第1题,在一个杯子里装满水,把这杯水分别往另两个杯子里倒,分别出现倒不满、倒不下的情况,根据这些现象判断三个杯子的容量谁最大、谁最小,让学生继续体会“容量”的含义。

3. 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需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例题的第(3)个问题“(红把手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让学生体验测量容器的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

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

首先让学生说说“水壶的容量是多少”这句话的意思,用“水壶能容纳多少液体”来解释,再次在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并思考测量水壶容量的方法。

其次观察教材插图,如果把一壶水倒入较小的杯子,刚好5杯;倒入较大的杯子,刚好4杯。

最后体会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冷水壶的容量,其结果的表达不同,为了便于测量和交流,应该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

学生初步认识容量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概念教学服务的。

(二)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一道例题,都设计了从实际生活引出单位名称、体验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测量常见容器的容积等教学活动。

1. 现实背景中出现升和毫升,引出容量单位。

例2呈现了瓶装酱油、食用油、果汁和桶装纯净水等图片,在每一幅图的旁边都标注了“×升”或“×L”,表示有关容器里装了多少液体。

例3呈现了瓶装的饮料、药水等图片,在图片旁边标注了“×毫升”或“×mL”。

这两道例题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升和毫升都是常用的表示液体有多少的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

同时体会这两个单位有各自的使用场合,升是比毫升大的容量单位,较大的容器、较多的液体常用“升”作计量单位,较小的容器、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教学这两道例题,要让学生看图说说瓶里各装了些什么,装了多少,分别使用了什么计量单位;想想生活中这些瓶实际有多大、这些液体实际有多少;议议这两道例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

从而对升和毫升分别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

2. 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1个单位的液体有多少。

学生知道升和毫升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以后,会希望知道1升、1毫升液体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

例2用量杯量出1升水,把这些水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正好装满,没有剩余。

这个现象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正方体容器盛的水是1升。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点原因:

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1分米是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能帮助他们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

二是在实验中带出了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它能方便且准确地测量液体有多少,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使用量杯。

在这个实验中,1升水是从量杯里看出来的,棱长1分米的容器是制作的或选择的,由于还没有教学体积的知识,所以还不能揭示1升就是1立方分米。

例3使用的滴管,也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工具。

先用滴管吸入1毫升水,看看有多少,感受1毫升水很少。

再把滴管里的水滴在手心上,数数大约是几滴,进一步体会1毫升水有多少。

教材设计的实验与操作,能帮助学生体会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使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实验与操作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应该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在实验与操作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数学内容,仔细体会通过实验能够知道什么、得出什么。

3. “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并使用简单的量器。

量杯、滴管等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工具,使用方便、测量准确。

但是,一般家庭里不会有这些工具。

本单元的“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并使用1升的量器。

教材图文结合,示范做量器的方法:

选择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瓶,往瓶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一张纸条,在1升处做上记号;把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14升、24升、34升等记号。

用这个量器能够比较准确地量出1升、14升、24升、34升水。

使用自己制作的量器,体验1升水有多少:

用1升的量器量出1升水,分别倒入大小不同的盆里、锅里,看看水面在哪里,体会1升水有多少,并估计各个容器的容量大约各是多少。

除了上述的制作量器,教材里还有许多感受1升或若干毫升的活动。

如,量出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看看能倒满几杯,既体验1升水有多少,又体验1个纸杯能盛多少水。

又如,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一个碗里、一个茶杯里、一个圆柱形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体验50毫升水是多少。

再如,倒100毫升饮料,数一数多少口能够喝完,算一算喝一口大约多少毫升,体验100毫升是多少。

4. 设计一些活动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常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升与毫升的观念。

组织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数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又能在应用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1)留心观察,采集数据。

配合例2的“练一练”第2题,说说图画里标注的热水器、电饭煲、热水瓶的容量各是多少升;配合例3的“练一练”第1题,说说图画里标注的针筒、输液袋、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液体;练习一第11题,阅读儿童止咳糖浆的使用说明书;第12题,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商品用升作计量单位,哪些商品用毫升作计量单位。

学生通过上面的活动,能够了解常见容器的容量,丰富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

(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

练习一第3题,说出压力锅、洗脸盆、洗菜池、浴缸的容量各是多少升;第6题,说出1小瓶药水、1盒牛奶、1瓶墨水、1瓶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容器和经常接触的商品,应该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容量大约是多少。

考虑到学生直接说出各个容器、各个商品的容量会有困难,教材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三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数据,作为相关的容量。

选择数据不能是随意的,应该有思考地进行。

如洗脸盆的容量,可以这样想:

1升水放在盆里,水面大约在哪里?

10升水放在盆里会怎样?

这个盆能盛100升水吗?

经过这些思辨,选择的答案才会合理,学生头脑里的“升”与“毫升”的概念才会越来越清楚。

练习一第7题,计量热水瓶、奶瓶、水杯、水桶的容量,用升作单位还是用毫升作单位?

第8题计量一鱼缸水、一瓶酱油、一锅水、一汤勺水各有多少,采用升作单位还是采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这些问题,要利用自己头脑里的1升、1毫升的概念,还要联系对这些容器的了解,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

如,热水瓶的容量比1升大,计量热水瓶容量用升作单位比较恰当;汤勺很小,一汤勺水远没有1升,用毫升为单位比较适当。

为此,教材在练习一第2题就安排学生判断陶瓷汤罐、易拉罐、烧水壶、牛奶瓶等容器的容量,哪些比1升大、哪些比1升小的练习。

5. 教学升与毫升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例4教学升与毫升的进率,并在“练一练”和练习一里安排部分练习题,巩固和应用进率的知识。

例题呈现两个同样的较小量杯,每个量杯里都盛了500毫升水。

先算出2杯水一共1000毫升,再把这2杯水倒入一个较大的量杯里,看出一共有1升水。

这些水是1000毫升,也是1升,由此得出“1升=1000毫升”。

可见,升与毫升的进率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教学要组织学生开展上述实验,并进行有关的推理,体验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关系。

应用进率进行的换算比较简单。

配合例4的“练一练”第3题,把4升和9升分别换算成毫升为单位的数量,把2000毫升和5000毫升分别换算成升为单位的数量。

这些换算都很容易,与第一学段把5千米换算成5000米,把3000克换算成3千克很相似,学生有能力独立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

教学时,应该要求学生利用1升=1000毫升或1000毫升=1升推理出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重点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一些比较容易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口算)。

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其间有相当大的跨越。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教材穿插安排了相应的口算、估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全单元编排八道例题、四个练习,还有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几十(含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与竖式的写法

两、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例2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法则

例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

例4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例5、例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调商

例7商不变规律

例8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除法计算

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有计算法则的,主要讲述除的顺序(先除什么、再除什么),以及商的位置(商的十位在哪里、个位在哪里)。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法则适用于所有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例2里形成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例3、例4里可以直接应用于除数是一般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进行试商,学生需要先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以此为基础才能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

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和调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人们已有的试商方法很多,把除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试商方法。

学生有找到某个两位数最接近几十的能力,只需要一道例题就能完成试商方法的教学。

初商有时会过大或过小,这就要调商。

初商过大与过小的表现不同,调商的方向与方法也不同。

因此,需要两道例题来教学调商的两种情况。

小学阶段整数除法的教学到本单元就要结束了,应用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探索、发现并简单应用除法的“商不变规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除法计算能力,也为以后教学小数除法储备基础知识。

(一)教学两、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先口算出商,再写出竖式,作了细致的安排

例1的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以最容易的几十除以几十(60÷20)为起点,逐步发展到几十几除以几十(96÷20)、几百几十除以几十(150÷30)、非整十的三位数除以几十(114÷30)的竖式计算,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求商的思考方法,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

1. 几十除以几十是两位数除以两位数里最容易的计算,也是最基本的计算。

掌握这些计算,将为全单元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1教学60÷20,“试一试”带出96÷20和150÷30,这些除法既要口算出商,还要写出竖式。

必须看到,“口算”是这些除法求商的主要方法,“竖式”是在口算出商以后才写出的。

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学会写出竖式,才能理解商在竖式上的位置,才能学习后面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与调商。

学生看到除法60÷20,一般都能够说出商“3”。

如果整理得出商的思路,一些人会像“萝卜”卡通那样“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3=60,所以60÷20=3;一些人会像“辣椒”卡通那样“从表内除法类推”:

因为6÷2=3,所以60÷20=3。

这些思路都正确可行,前一种思路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比较严密;后一种思路由于还没有学习除法的商不变规律,暂时只能类比推理。

配合例1的“练一练”编排四个计算题组,引导学生从表内除法类推出相应的几十(几百几十或几百)除以几十的商,掌握口算求商的方法。

不要把“萝卜”与“辣椒”的算法对立起来、隔裂开来,因为利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就在“算除法、想乘法”。

计算60÷20还要写出竖式。

学生已经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联系已有的经验,能够把被除数和除数写成20)60。

教学这个竖式要把力量放在“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教材通过“茄子”卡通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3”是一位数,应该写在商的个位上。

如果“3”不写在个位上,就不表示3,而是30或其他数了。

2. 两位数除以几十、几百几十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计算,仍然要先口算出商,再写出竖式。

“试一试”计算96÷20,得出它的商,可以想“20×(4)的积既小于96,又最接近96”;也可以想“9÷2商(4)”。

这些都是已有的经验,学生应该能这样思考和求商。

教材让学生完成竖式,利用“□”规定商的书写位置,以及把商与除数相乘,并算出余数,引导学生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经验迁移到两位数除以几十的上面。

“试一试”还要计算150÷30,学生得出商“5”不会有困难。

教材突出竖式中商的位置,利用“□”指出“5”应写在个位上,接下来的商乘除数就让学生自主完成了。

还要注意的是,教材要求验算96÷20和150÷30的计算。

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里,通常用“商×除数”或“商×除数+余数”来检验除法计算。

现在仍然用这些方法进行验算。

验算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态度,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对于已经知道算法的计算,验算能保证计算正确;在探索新的算法时,验算能检验新算法是否正确。

3. 加强最基本的求商练习。

口算出两位数除以几十以及三位数除以几十(商一位数)的商,是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基本功。

学生必须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出两、三位数除以几十的商。

练习二的第1、2、3题为此而编排,这三道题的共同点在于口算出商。

第2、3两题在得出商以后还写出竖式,有助于学生熟悉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的写法,体验商的位置。

(二)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采用笔算,着重教学除的顺序以及商的位置,并且结合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初步形成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例2计算380÷30,它的商是两位数,应分两步分别得出商的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

“试一试”计算425÷30和425÷50,它们的商分别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从这两题得出两、三位数除以几十的计算法则。

1.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进行笔算。

例1及其“试一试”的商都是一位数,可以直接在个位上写商。

例2和例1不同,380÷30的商是两位数,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教材先安排估计380÷30的商大约是多少,通过估计知道商是十几,激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经验,理解380÷30应该分两步除。

估计380÷30的商大约是多少,要找到商所在的范围,其思考和表述应该是多样的和富有个性的。

如,因为30×10<380,所以380÷30的商可能比10大;因为30×20>380,所以380÷30的商比20小;因为380÷30的商比10大,比20小,所以商是十几。

无论哪一种估计,其结果都应聚焦于“380÷30的商是两位数”。

于是联系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经验,明白380÷30应该分两步除,先得出商十位上的数,再得出商个位上的数。

例题笔算380÷30,已经写出的竖式上,商的十位上是1,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这里的)1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既可以从“38个十除以30得1个十”来说明,也可以从“380÷30的商是十几(即一个十和几个一)”来说明。

被除数十位上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是已有的经验。

因此,让学生思考“接下去怎样算”并继续完成竖式计算。

2. 计算教学应该尽量形成计算法则,在“得出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四则计算是有法则的,法则高度概括了计算的步骤、方法与要领,是后面进行同类计算的操作依据。

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探索算法的实践中形成法则,不仅知道法则所说的计算行为,而且懂得为什么这样计算的道理。

所以,教材没有把除法法则直接呈现出来,而是把总结法则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和同学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初步得出法则。

一方面可以应用法则计算同类型的除法,另一方面作为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法则的孕伏。

“试一试”给出的425÷30和425÷50,分别是例2和例1教学的除法。

让学生计算这两道题,既消化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又重温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

比一比这两道题的计算,从商的位数不同,追溯到除的步骤不同,根据被除数425的前两位“42”比除数30大、比除数50小,判断每一道除法题的第一步应该怎样做,由此得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可以抓住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要点,突出“怎样除”和“商写在哪里”,概括出计算法则。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算法一般表述成两句话:

先用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上面;如果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用三位数除以除数,商写在个位上面。

3.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法则。

(1)“练一练”口答350里面最多有()个40,542里面最多有()个80,进一步提高求商的能力。

这是本单元最基本的能力,教学应该经常安排训练。

让学生先说出“最多有几个几十”,再写竖式计算,体会像这样的口答是求商的思考方法。

(2)练习二第6题“填□完成竖式计算”,“扶”着学生按计算法则完成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初步进行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给学生适当的“扶”,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与麻烦。

(3)练习二第7题给出三个计算题组,如324÷20和324÷60等。

每组中一道除法的商是两位数,另一道除法的商是一位数。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的两道题,体会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什么情况下商是两位数,什么情况下商是一位数,什么情况下要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什么情况下要除被除数的前三位,从而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则。

(4)练习二第10题编排乘、除法口算题组,如400÷50和50×8;280÷70和70×4等。

通过口算能再一次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口算能力,尤其是几百除以几十、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求商能力。

(5)练习二第11题,先说出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如820÷40、624÷80等。

根据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大还是比除数小,按计算法则确定商是两位数还是一位数,一方面能熟练掌握法则,另一方面培养了估计的习惯。

(三)优化试商和调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试商和调商的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法的试商和调商,既是计算知识,更是计算技能。

计算知识转化成计算技能,首先要使新的计算与已有认知结构发生有意义的联系,与相关的知识经验相融合,其次要经过必要的训练,使计算知识逐渐内化成个体自主计算的程序。

这两点是例3、例5、例6三道例题以及练习配制的编写思想。

1. 优化试商的教材结构,引导学生主动试商。

例3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竖式计算的试商。

这个内容历来是除法教学的一个难点。

过去,往往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试商的方法讲给他们听,示范给他们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试商。

结果是,一些数感较强、能够直接看出商的学生“被迫”按照规定的程序去试商,一些求商能力差的学生仍然没有学会试商。

本单元教材优化试商的教学方法与过程,分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按教材提示尝试计算96÷32,初步体会试商方法。

例3在列出除法算式以后,由“白菜”卡通告诉学生“32接近30,把32看作30来试商。

”并在竖式中除数的上面写出“30”,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

这一步教学要注意两点:

(1)把除数32看作30试商的意思是,把96÷30的商作为96÷32的商,看行不行。

所以,96÷30商是3,96÷32的商也看作3。

(2)商“3”必须与除数32相乘,不能和30相乘,因为现在算的是96÷32。

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看出96÷32商3,教学应该帮助他们获得这样的体验:

看出96÷30的商更加容易,从96÷30的商是3,判断96÷32的商可能也是3,是一种试商方法,像这样的试商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计算。

第二步,“试一试”独立计算192÷39。

被除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除数从32变成39。

教材通过“茄子”卡通提示学生“39接近几十?

可以把39看作几十来试商?

”引导学生从192÷40商4,得出192÷39也可能商4。

再次经历把除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试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

第三步,回顾例3和“试一试”的求商过程,总结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这里的总结,一方面是如何试商,另一方面是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试商方法是新知识,应该认真总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求商,正像“萝卜”卡通所说的“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与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法则完全相同,要把以前形成的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法则扩展到两、三位数除以两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